当前位置: 首页 > 方法 > 正文

陈育新 但是刘永行坚持要分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2-06 12:55:57 分类:方法 浏览:72


这刘氏四兄弟在四川可谓是人尽皆知。

他们出身贫寒,却凭借各自优势和兄弟齐心的力量最终缔造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家族,成为亿万富翁,甚至多次成为中国首富。

那问题来了,他们的父母是通过怎样的教育才培养出四个优秀的孩子,兄弟几个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发家的呢?

寒门兄弟多,个个是人才

“言行美好”是刘家四兄弟的名字:刘永言、刘永行、刘永美、刘永好。

曾为民服务的父亲刘大墉和作为教师的母亲郑康致都希望孩子们能够言行一致、品德美好。

,因为社会和自然问题,刘家的生活一下子难以为继。

为了让几个孩子都能熬过这段艰难时光。

刘大墉和郑康致忍痛决定,送走一个孩子。

送走谁呢?几个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宝儿,送谁心里都难受,没办法只能交给天决定。

他们决定用抓阄的方式来选,最后刘永行被父母送给一个卖布的商人,那商人表示会对他像亲生孩子一样培养。

但是刘永行被送去没多久,便不小心摔断了腿,留下病根。

那卖布商人在听到医生说,可能会成为跛子时,便又将刘永行送了回来。

刘大墉和郑康致看着走路一瘸一拐的二儿子,心疼得直掉眼泪。

刘永行

而一个姓陈的农会干部了解了他家情况后表示,愿意抱养刘永美,兄弟几个不用分开太远的距离,随时可以见面。

听了这个保证,刘大墉决定相信他,至此,刘永美被过继到陈家,改名陈育新。

陈家也的确如他们所说的一般,将陈育新视为己出,并经常让陈育新给兄弟几个带些吃食,补充营养。

就这样,在陈育新的调和下,陈刘两家人的关系变得密切。

纵然身处风雷雨,坚信朝阳必再遇。

刘家虽生活贫苦,但是刘大墉和郑康致坚持为孩子们创造了丰富的精神世界。

他们经常带着几个孩子一块读书看报。

刘大墉会给他们讲以前革命的故事,告诉他们好生活是拼搏奋斗出来的。

而郑康致则告诉孩子们何为“仁义礼智信”,她说不管是为官还是从商亦或是做农民,都不能失了风骨、丢了道德。

就这样,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四个小伙子长大成人。

而他们也都不负父母的期待,各有各的发展。

刘永言和刘永好参加了1973年举办的高校入学考试。

刘永言以县里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大学学习计算机,而刘永好则选择了机器制造专业。

看到两个兄弟都走出农村之后,陈育新和刘永行两人也做了未来的打算,他们通过1977年的高考一个考入农业大学,一个考上师范。

属于他们的康庄大道才刚刚展开,但是刘大墉却没能见证几个孩子的未来成就。

1979年,刘大墉被查出肝癌晚期。

在弥留之际,他欣慰地看着几个孩子说:“你们个个都比为父强,我半生都在为国家服务,未来,这个担子交给你们,我觉得你们大有希望。

刘永言

这话让几个孩子眼泪涟涟,他们在心中立下誓言,定不让父亲失望。

刘永言大学毕业后,进入成都电机厂成为一名技术员,刘永行进入县教育局,陈育新也吃上公家饭,进入县农业局,刘永好则在大学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

寒门子弟苦难多,为达父愿皆拼搏,一朝希望尽实现,个个成才耀门楣。

兄弟创业,其力无穷

1982年,兄弟几人碰头商议一起创业,刘永行和陈育新辞掉公职来帮哥哥弟弟一块干事儿。

经过几天几夜的研究和商讨,他们决定从农村开始下手,将陈育新在农村的闲置地作为场地,办一个“育新良种场”。

为了解决经费的问题,兄弟几人将能卖的东西全卖了,好不容易凑了1000块钱。

同年10月1日,“育新良种场”正式开张。

前期他们将精力放在养鸡上,先购入种蛋孵化小鸡,将小鸡养大后转手卖出。

原以为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谁成想,他们栽了创业道路上的第一个跟头。

邻村一个农民下了个大单,他从“育新良种场”定了2万只小鸡,并给了一张一千元的汇单作为定金。

兄弟四人面对大单干劲十足,他们东借西凑了一笔钱买了两万只种蛋。

当小鸡孵化出来,准备交单时,竟然联系不上那农民了,他家也早已人去楼空,而那张汇单也被鉴定是假的。

兄弟四人一下子傻了眼。

面对2万只小鸡和一身的债务,兄弟几个咬咬牙,开始挨家挨户地上门推销。

他们只想尽快将小鸡卖出去好还钱,因为乡亲们是看在刘家的面子才会借给他们钱,他们不能丢了父母的脸,也不想寒了他们的心。

一个半月的时间,对他们而言简直像地狱一般,每天走十几公里,喊几个小时,敲几百户门,吃了无数闭门羹,终于将两万只小鸡处理完。

他们还清所有债务后,将剩余的钱平分,每个人只分到了180元。

第一次经历实在是惨痛,兄弟几个痛定思痛,决定换个想法,养鹌鹑。

因为当时人们都觉得浓缩就是精华,所以他们认为鹌鹑蛋的营养价值比鸡蛋高,所以鹌鹑蛋的市场价是鸡蛋的两三倍,而且,鹌鹑的饲养成本远低于鸡蛋。

这次兄弟四人找对了方向,他们默契配合,分工明确:老大负责养,老二负责喂,老三负责学,老四负责卖。

就这样,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就孵化了百万只鹌鹑,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鹌鹑基地。

面对巨大的利润,兄弟几个并未垄断鹌鹑的养殖市场。

他们心里一直记得父亲曾经的希望:服务国家、服务人民。

他们将鹌鹑的养殖技巧倾囊相授,带着整个县发家致富。

为了不与乡亲们抢市场,兄弟四人退出养殖行业,进入猪饲料的生产中。

因为当时猪饲料在国内市场巨大,前景很好。

老大和老四负责制造机器,老二和老三则负责研究饲料配方。

在四人的合力下,“希望一号”乳猪饲料被研发出来,经市场验证,其效果奇佳。

产品有了,那怎么卖出去呢?

老四刘永好脑袋一晃便想出好主意:打广告。

他将“吃一斤长一斤,希望牌奶猪饲料就是精”的标语刷在了四川各个农村的角角落落。

同时他还承包了四川台的广告时间,一到广告间隙,人们便能听到“希望一号”乳猪饲料。

就这样,他们的饲料很快火遍四川。

刘永好

到1991年,他们的猪饲料产量已经达到10万吨,兄弟几个的财力越来越雄厚,前景也越来越好。

但就在此时,哥儿四个竟然开始商量着分家,发生了什么呢?

两次分家,各奔前程

这天,兄弟几个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将这些年赚的钱算一算然后四人平分,各自进入自己想去的行业发展。

第一次分家,哥儿四个没有矛盾、争吵,很平和地接受了一切安排。

刘永言进入电子行业,陈育新选择做房地产,刘永行和刘永好则继续在一起做猪饲料,并开始将产业向全国范围内扩张。

陈育新

两人征求了兄长意见后,成立“希望集团”,兄弟四人全是集团的最高领导,因老大和老三在自己想发张的行业深耕,所以希望集团主要由刘永行和刘永好运作。

1994年,两人趁着全国的招商引资东风以及社会经济改革,在全国扩张了38家企业,总产值达17亿元。

第二年,希望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私营企业,而刘永行和刘永好兄弟俩也被评为中国内地首富,那时兄弟俩的身价已经达到6亿元。

在这巅峰之后,刘永行突然向弟弟提出分家。

因为在他的一次美国行中,他看到了重工业市场的庞大,而此时因为饲料市场的逐渐饱和,利润在呈下降趋势,所以他想投入重工业市场。

不过这一想法遭到其余三个兄弟的强烈反对。

但是刘永行坚持要分,并且他做好了前期的一系列调研,将数据摆在兄弟几个面前来说服他们。

最后,在刘永好的妥协下,兄弟俩分了家。

刘永好

第二次分家,除了刚开始有争议外,后面还是很顺利。

对于全国各地工厂的划分归属问题,兄弟俩商量后,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南归刘永好,以北归刘永行。

双方约定:划江而治,十年之内,互不跨江。

如今,刘家四兄弟已逐渐隐退,但他们创建的商业家族仍在江湖。

兄弟四人的创业之路若是用一个词形容,那便是:希望。

他们一直都是带着父亲的希望在先前走。

世间利者,人人向往。

我们看过太多,夫妻兄弟,为钱反目的悲剧。

正因如此,所以刘家四子的兄弟之情才更加让我们感慨。

当然,他们的思想,究其根源还是在家庭教育。

正所谓“家有一心,有钱买金。

家有两心,无钱买针”,在当今利益至上的社会风气中,家庭要作为教育的第一阵地。

不要把孩子从小培养成精致的自我利益主义者,当从小培养孩子有志有德有恒。

对此,你是否有不同见解呢,一起讨论一下吧~

(图片及故事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


标签:兄弟他们几个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