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方法 > 正文

骨科专家 骨折仿生固定理论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2-04 12:43:07 分类:方法 浏览:126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分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49年成立)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年成立),都是2年增选一次。

据Spine脊柱了解,目前,骨科及创伤界共15人当选为院士,其中科学院院士2名,工程院院士13名。

现盘点当选的院士及其相关成就。

梁智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1年当选)

骨外科学家,1942年7月生,广东南海人。

1965年毕业于香港大学。

现为香港大学教授、香港医院管理局主席。

在脊柱外科及小儿骨科的临床医学上.R.Hodgson创立的被称为“香港手术”的脊柱结核治疗技术,并发扬光大,使该技术应用于严重脊柱畸形的矫正治疗上,包括高难度脊柱切除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小儿麻痹症继发脊柱畸形治疗方面作出了优异成绩,得到国际权威认可,是较早采用脊柱椎体间前路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医生之一,近年着力于脊柱侧弯发病机理研究。

陈中伟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0年当选)

医学家 (1929.10.1-2004.3.23),浙江杭州人。

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

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曾任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骨科主任、教授。

1963年首次为全断右手施行再植手术成功,开创再植外科,被国际医学界誉为断肢再植奠基人。

将显微外科技术用于再植和移植手术,使断手指再植成功率由50%提高到90%;1973年为1例前臂屈肌严重缺血性挛缩病人施行带血神经游离胸大肌移位再植手术成功;1977年成功地进行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手术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及其他原因造成长段骨缺损,还先后成功地进行了复合皮瓣移植和游离第二足趾再造拇指手术;1997年创用移植足拇再造手指控造的电子假手。

田伟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9年当选)

骨科学家,1959年2月生。

北京人。

北京医学院医学专业大学毕业,在职研究生(日本国立弘前大学骨科专业),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

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

建立国内首个智能骨科手术数据库,创新骨科手术规划模式;提出计算机辅助微创脊柱手术理念,推进微创手术发展;开创智能骨科新术式,实现骨科手术方法的新突破:国际上率先报道多种三维导航辅助脊柱手术新术式;自主研发智能骨科系列新设备,突破国际垄断:建立骨科手术机器人分级安全控制策略,研制基于导航和力反馈的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主持制定我国计算机辅助外科领域第一部行业标准,国际首次明确不同导航模式的临床适用范围、操作规范和安全策略。

(简历来源:北京积水潭医院官网)

张英泽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7年当选)

骨科学家,1953年6月生。

河北省衡水市人。

1975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

曾任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附属第三医院院长。

现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所长。

一直致力于复杂骨折闭合复位微创固定的研究,是我国骨科创新与骨折微创治疗的首倡者,是骨科创伤领军人之一。

原创提出了骨折顺势复位固定理论、骨折仿生固定理论、不均匀沉降理论等十几项创新理论,研发了系列微创复位固定技术、器械和内固定物;完成了我国首次骨折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创建了世界上样本量最大的骨折流行病学数据库,文章以论著形式发表在Lancet子刊Lancet Global Health(IF=17.686)。

付小兵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9年当选)

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专家,1960年8月生。

四川省资阳市人。

1983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

现任解放军总医院生命科学院院长、教授、创伤外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担任国际创伤愈合联盟执委、亚洲创伤愈合联盟主席。

1995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长期从事创伤和创伤后的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研究并取得突出成绩。

邱贵兴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7年当选)

骨科学家,1942年3月生。

江苏省无锡市人。

1968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

北京协和医院教授,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副主席兼中国部主席,国际华人脊柱学会(ICSS)主席,香港骨科医学院荣誉院士。

在脊柱畸形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国际上提出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分型——“协和分型”,并在国际脊柱外科权威杂志《Spine》上发表;另外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最重要的致病基因,世界顶级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影响因子=54.42分)2015年以原创性论著(Original Article)形式发表;研制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脊柱内固定系统等。

戴尅戎 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当选)

骨科学和骨科生物力学专家,1934年6月生。

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通信院士。

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

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及骨科主任,现任上海市创伤骨科与骨关节疾病临床医学中心首席科学家。

在国际上首先将形状记忆合金制品用于人体内部。

在步态和人体平衡功能定量评定、内固定的应力遮挡效应、骨质疏松性骨折、人工关节的基础研究与定制型人工关节、干细胞移植与基因治疗促进骨再生、3D打印技术的医学应用等方面获创新性成果。

葛宝丰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当选)

骨科学家(1922.12.26-2014.07.10),河北省乐亭县人。

1945年毕业于中正医学院。

早在50年代初期即在国内开展了带血循环的骨移植,引进了髓管内穿针内固定术,发明了梯形加压接骨板,对四肢和脊柱骨折,自发生机制、内外固定、促进骨愈合以至合并症的预防进行了系列研究。

实验中对离断肢体再植后,取得了淋巴管再生时间和分型的第一手资料,用以指导临床,提高了再植成活率和功能恢复率。

1989年首先将异种骨形成蛋白应用于临床修复骨缺损,确定了其单独应用的成骨性能。

2004年在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中,确定了西北地区居民骨密度峰值,澄清了藏民的峰值骨量。

王澍寰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年当选)

手外科专家(1924.12.12-2013.10.08),北京市人。

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

是我国手外科专业的奠基人之一。

在国内外手外科领域中,最早、最系统地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一系列临床研究,并形成特色。

1958年创建我国第一个手外科,设计和改进多种治疗和手术方法。

1978年编写出版我国第一部《手外科学》。

1963年在国内最早开展直径1.0mm的显微血管外科实验研究,获得临床断指再植初步成功,填补空白。

1987年发明大网膜轴型皮瓣。

钟世镇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年当选)

临床解剖学专家,1925年9月生。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人。

195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

现任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钟世镇教授建立了以解决临床外科发展需要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体系,开拓了古老传统学科与新兴前沿学科间的交叉科研领域,开展了工医结合的生物力学的研究,是我国数字人和数字医学领域的开拓者。

卢世璧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6年当选)

骨科专家,1930年7月生。

湖北省宜昌市人。

1956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教授。

在国内首先开展了人工关节的系列研究和临床应用。

首先开展了火器性神经损伤自体神经束间移植术及周围神经再生趋化性研究。

研制了化学去细胞神经移植并应用在临床,取得满意效果。

首创脊髓后根切断对不同方法修复神经后,神经错接率的定量观察。

首创形状记忆合金棒治疗脊柱侧弯;第一个研制成功国产CPM机。

首先采用微波热疗治疗骨肿瘤。

首先利用引导性组织再生概念进行长骨再生实验研究;国内最先建立冷冻干燥骨库。

在再生医学方面,研制成功以软骨细胞外基质(ECM)为材料及结构仿生的支架,复合种子细胞修复软骨已成功应用给临床效果满意。

盛志勇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6年当选)

我国创伤、烧伤专业开创者之一,1920年7月生。

浙江德清人,194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

现任全军烧伤研究所名誉所长、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原304医院)专家组组长。

指导完成低温储存皮肤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创、烧伤后肠道细菌与内毒素移位的研究,对创、烧伤后感染和脓毒症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程天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6年当选)

防原医学与病理学家,1927年12月生。

江苏宜兴市人。

1951年毕业于第六军医大学。

曾任第三军医大学校长、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主任委员。

曾14次参加我国核试验,并进行了大量实验室工作,阐明了核武器的杀伤作用与防护原则,对发展我国防原医学特别是复合伤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创建了“军事预防医学”新学科。

主编了我国首部《核武器损伤及其防护》、《防原医学》、《创伤战伤病理学》和《军事预防医学》等专著。

顾玉东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4年当选,首批院士)

1937年10月生,满族,山东章邱人。

1961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

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华山医院外科学教授,卫生部手功能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所长。

长期从事手外科、显微外科临床研究和理论工作。

首创膈神经位移,首创多组神经位移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首创对无法利用多组神经位移的病例健侧颈7移位;设计的“二套血供的手术方法”使我国首创的足趾移植术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应用皮瓣修复肢体创面,先后首创小腿外侧皮瓣,静脉干动脉化皮瓣。

进行组织移植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长段膈神经及颈7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

王正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4年当选,首批院士)

野战外科学专家,1935年12月生。

祖籍安徽合肥,出生于福建漳州。

195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员。

1970年开始冲击伤研究,在国际上首次较系统阐明冲击波致伤机制和防治措施。

70年代末,开展创伤弹道学研究,提出高速投射物致伤机制及防治原则,具有重大军事效益。

80年代率先开展交通事故伤研究,主持建立了国际先进的大型撞击伤实验室,为推动我国交通医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注:院士介绍信息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官网,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标签:骨科中国医学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