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方法 > 正文

闲看中庭栀子花或插在乌黑的发间 由阳台挪至客厅茶几上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2-03 09:50:42 分类:方法 浏览:63


□韩红军

这盆栀子花我已养了四年,枝繁叶茂,且已连续两年在夏日开花。

盛开的栀子花,宛若生长在江南水乡的十七八岁年轻女子,白白净净、娉娉婷婷。

前几日,栀子又开花了!

尽管盛放的只有七八朵,但在青翠欲滴的枝叶簇拥下,似雪如玉的栀子花,素白高洁、清雅可人。

这是典型的重瓣栀子,花瓣三层,每层六片。

最外层的花瓣已完全舒展,近里的两层似放未放,呵护着中心亮黄的花蕊。

栀子花,被文人墨客誉为“岁寒心”“冰雪姿”。

唐代诗人刘禹锡夸赞它“色疑琼树倚,香似玉京来”,容貌绝佳、香飘逸远;宋代诗人杨万里赞它“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既有颜值,又有内涵。

明代大画家沈周写《栀子花诗》:“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字字句句间,描摹着栀子花的冰雪容颜,浮动着栀子花的芬芳清香

栀子花的芳香浓郁,是出了名的。

郑逸梅先生在《花果小品》中独封其为“夏花之最馥郁者”,汪曾祺先生也说她“香得掸都掸不开”。

既然为“夏花之最馥郁者”,何不借她一缕清香?于是,我把这盆栀子,由阳台挪至客厅茶几上,不想整个客厅都充溢着清甜的馨香。

琢磨如何向栀子“借香”的可不只我一人,栀子花开时节,滇、徽、苏、沪的许多地方都有佩戴栀子花的风俗。

年轻女子,摘一朵洁白栀子,或别在青蓝衣襟上,人更显得娇俏美丽,路过之处也会留下淡淡清香。

女子“借香”是为了美,男人“借香”多是为了“胃”。

栀子在古时又称“薝蔔”,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记有一食谱,栀子花瓣先用热水冲烫后,晾至半干,裹上薄薄面糊,用热油煎熟,食之“清芳极可爱”。

我没尝过“薝蔔煎”美食,前几年倒是喝过同事从安徽老家带回的栀子花茶,茶香中流溢着浓浓的栀子花香。

他说,制作栀子花茶要将半开的栀子花苞与绿茶混摊在一起,茶充分吸收花的香。

三四天换一“窨”,窨一次就要换新花苞。

同事请我喝的是“古法八窨栀子茶”,制茶之人前后要耗费多少工夫、用掉多少栀子花苞!

有人挖空心思向栀子“借香”,也有人匠心独运向栀子“借色”。

栀子在秦汉以前是应用很广的黄色染料。

《汉官仪》曾有记载:“染园出栀、茜,供染御服。

”染布时,匠人以染料的酸度高低,控制黄色深浅。

栀子染料中增加醋的用量,可染出鲜艳的亮黄色。

这就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草木染”。

栀子黄,是大自然无私的馈赠;草木染,是古人精妙的智慧。

在家闲暇时,我就想与这盆栀子多待一会儿,给它浇浇水、施施肥,借机近距离欣赏它的形态姿容。

我发现六个花瓣环绕同一个花心,两两相对,几乎不差分毫,难怪栀子又被称为“同心花”。

南北朝时女诗人刘令娴写诗:“两叶虽为赠,交情永未因。

同心何处恨,栀子最关人。

”诗题为《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有人考证说“谢娘”为才女谢道韫。

虽然“谢娘”到底为谁史上有争论,但从此栀子花作为两个人“同心结好”的意象本体,沿袭了下来,也因此有了“庭前佳树名栀子,诚结同心寄谢娘”“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等后人佳句。

我们不仅向栀子“借香”和“借色”,也可“借情”。

无论何种形式的“借”,都是栀子的奉献与付出。

难怪一生愁苦忧思的杜甫谈到栀子时赞不绝口:“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

”确实栀子应得到我们的赞美和感谢,目下于我而言,更要感谢它。

感谢炎炎夏日里它的冰雪洁白、芬芳清香;更要感谢它的长情陪伴,四季枝叶常青,年年花开不断,让我朴素的生活也可拥有“闲看中庭栀子花”的闲情和诗意!


标签:同心感谢清香花瓣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