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方法 > 正文

陈岱孙神志恍惚的他呢喃道 让他对爱情产生了惧怕?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30 14:10:52 分类:方法 浏览:71


1900年,世纪之交。

摇摇欲坠的晚清王朝,又因爆发的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

福州三坊七巷的文儒坊里,世代簪缨的“螺江陈氏”,却在这动荡乱世,首次迎来了一个“孙字辈”婴儿的降生。

这天是农历闰八月二十七,人们惊喜发现:这个啼哭不觉的婴儿竟与孔夫子同天生日,十九年才一遇。

似乎,冥冥中自有天意,注定这个婴儿饱读诗书却诲人不倦的传奇一生。

而他就是今天文章中的主人公—最后的贵族、也是真正的一代宗师:陈岱孙。

不同于其他民国才子的传奇人生,陈岱孙没有著作等身,没有加官进爵,甚至没有如花美眷,亦没有子孙满堂。

可在这位著名学者长达九十五年的人生中,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教书育人,尽日穷年。

.

名门望族,高山仰止,

陈岱孙是真正的贵族出身,也是“20世纪最后的贵族”。

陈氏家族本就是书香世家,最辉煌之时,曾有“兄弟三进士,同榜双夺魁”的传奇佳话。

陈岱孙的祖伯父陈宝琛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而他的外祖父和舅父都是清政府的驻外公使。

在这充满学术氛围的家庭中长大,陈岱孙自幼接受两种教育:跟随私塾老师学习的四书五经,以及跟随英文老师学习的外语。

出身名门,家境优渥;独特的成长环境,让陈岱孙15岁时便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18岁那年,再次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学校高等科。

而本该四年修成的课程,陈岱孙只用了两年便顺利完成;这样天赋异禀的成绩,也让众人赞叹不已。

深厚的家学渊源,使得学贯中西的陈岱孙,既有中国学者风度,又有英美绅士的派头。

此时留洋风潮正盛,成绩优异的陈岱孙也不负众望,被哈佛大学录取,开始了他异国他乡的四年密集式苦读。

感怀于中国文化的闭塞,在哈佛上学的陈岱孙,挤出所有的时间来阅读大量科学、哲学、历史等名著;这番埋头苦学,也为陈岱孙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年仅26岁的他,成功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留在美国,前途无量。

可陈岱孙却不顾哈佛导师的苦心劝告,坚持回到了积贫积弱的祖国;在他看来,想要实现国家的强大,经济是重要支撑和基础,而他在哈佛多年研习的经济学,恰好是这个屡遭磨难和硝烟的民族,最为需要的养料。

回到中国的陈岱孙,因为年轻有为,接到了两个橄榄枝。

一边是时任南京政府行政院长的宋子文邀请他出任财政部长,一边是母校清华大学邀请他回学校当教授…为了将自己所学传授更多人,他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

从此,陈岱孙和教书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他70多年的教学生涯。

来到清华第二年,年仅27岁的陈岱孙,成为经济学系主任兼法学院院长。

他是天生的教授,即便在群星荟萃的清华大学中,依旧是备受瞩目的存在。

经济学的课程本是枯燥无比,可陈岱孙总用他特有的儒雅和英伦绅士的幽默,让这些复杂枯燥的知识活灵活现,深深映在学生心中。

他的学会陈维仁回忆道:陈先生讲课深入浅出,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且没有一句废话,直到最后一句话讲完,恰好下课的钟声也响了。

当时,清华对讲义的内容并没有明确规定,但陈岱孙每天都要花三个小时认真准备。

大到逻辑,小到一个标点符号,都力求准确无误。

某天,一位同学缺席了一堂课,想找陈岱孙借讲义来补习。

陈岱孙却告诉那个同学:“你需要多等一会,因为我对原先的内容有了新的见解,等我补充完再拿给你。

同学有些不解地问:“不是已经讲完了吗,怎么还需要补充?”??

陈岱孙却回答说:“不管讲过多少遍,我有了新的想法都会及时补充,为了对你们负责,即使改上100遍我也愿意。

”??

正是这份严谨的作风和精益求精的态度,让陈岱孙的学术能力和学生口碑越来越好。

年纪轻轻、儒雅有才的陈岱孙,也成为清华园最为瞩目的存在。

他的衣着品位,与张奚若、周培源家的家具一样闻名。

有学生细致入微地回忆:

他常穿面料上乘做工考究的西装,脚穿苏格兰花格羊毛长筒袜,袜子上端系的绑带下垂两朵羊毛坠子,左嘴角常叼一个福尔摩斯近似款的咖啡色烟斗。

述(最多18字

即便在后期西南联大艰苦的教学环境中,陈岱孙也努力保持一身干净的白衬衣,外加一件熨烫整齐的西装;因为风趣幽默,他的课上总是挤满了学生。

上他的课总是需要提前占座,如果去得不够早,前几排会被女生早早占满。

就连林徽因都说:“听陈先生的课,如沐春风。

而纵观他一生在学术的成就,更是可望不可及,颇有高山仰止之感…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战火蔓延到了北平,教育部决定把北大,清华,南开迁往长沙,组成临时大学。

清华校长梅贻琦主持开完校务会后,因为战乱,陈岱孙甚至没有去取行李,一身薄衫就前往长沙。

学校在哪里,他就在哪里。

出于动乱之中的西南联大,自然是艰苦卓绝的;可对于陈岱孙这样的世家少爷而言,环境的艰难在国家危亡的大是大非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人才济济的西南联大里,已年届不惑的陈岱孙依然是响当当的风云人物,他睿智,帅气、严谨、风度翩翩的学者自然迎来许多少女钦慕的目光。

可不管身边的爱慕者有多少,他始终孑然一身。

或许对陈岱孙来说,爱情这件事,早已在他19岁那年草草终结。

那个时候的陈岱孙与同学周培源,曾喜欢上同一个女生。

两人相争不得,又恰逢准备出国留学,于是女生开口:谁先取得了博士学位,谁就娶我为妻。

就这样,陈岱孙和好友周培源,一同赴海外求学。

可当陈岱孙完成学业,如愿取得哈佛博士成就,再次回到祖国时,却发现心爱的那个女生早已嫁做人妇。

这份年轻时期的爱而不得,也似乎成为陈岱孙看淡爱情的开始。

此后的他,在逐渐走出情伤后,将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投入于学术研究,毕生再不提爱情与婚姻。

后来也有人问过:是否是当年的遗憾,让他对爱情产生了惧怕?

陈岱孙的回答是:关于自己的终身大事,一来是没有时间,二来就没有遇到两情相悦的人。

如果没有遇到欣喜之人,那么不愿将就的孑然一身,又有何不可呢!

对于陈岱孙来说:他的完美主义和洁身自律,让他在自己开辟的小天地里,足以怡然自得,似乎再不需要多余的人参与和操持。

爱情对他,只是锦上添花,有或没有,似乎都是影响不大。

.

解放北平前夕,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根据蒋介石交代,特地劝说陈岱孙登飞往台湾的最后一班飞机,到海峡对岸重办清华大学,听到这个建议,陈岱孙立马回绝。

只因他教书育人的理想,从不因时代而变。

特殊时期,陈岱孙也曾被抄家,被批斗。

但不管遭受什么磨难,他始终不卑不亢,态度平和。

也是这番风度,让许多批斗他的人从不敢直呼其名,而是尊称他为“陈先生”。

在大部分知识分子遭遇残酷对待的特殊年代里,作为文人的陈岱孙尚能全身而退,可见他在学术上的影响有多深厚。

值得一提的是:处境尚难自保的年代里,人人自危,可陈岱孙却不怕拖累和牵连,亲自救助过自己的一名学生;这名学生因被开除公职,患上了精神病,出院后找不到工作,日子艰难。

为了让学生振作起来,他每个月都会拿出5块钱帮助他和家人。

而这一帮就是整整八年,直到学生被平反。

晚年时期的他,住在清华园附近。

他的家在3号,好友周培源的家在2号,而梁思成的家则是8号…

在看似孤独的后半生,他沉浸在这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圈子里,充实而平静的生活,也让他看淡一切,常年素衣淡茶,生活极其简朴。

他的一个手提箱用了半个世纪,住所里没有空调,出门都是赶公交。

晚年时,学生到他家中拜访,发现他用的还是从西南联大回来时,在地摊上买的旧家具。

即使到了高龄,陈岱孙依然诲人不倦。

80岁,他依然奋斗在教学一线;年过九旬,还带研究生;95岁仍主持博士生答辩…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只为一乐!

这样的陈岱孙也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发去贺信,尊其为“一代宗师”。

1997年7月28日,陈岱孙以97岁高龄与世长辞。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这里是清华。

”直至生命临终,他心里惦记的,依旧是他教书育人的地方!

三年后,清华大学89周年校庆,陈岱孙的半身铜像正式立于清华经管学院大厅。

在这风采绝伦的铜像基座上,还刻着先生生前常说的一句话:

“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

教书一世,尽日穷年;一生清白,一世清华!

堪称中国最后贵族的陈岱孙,也用了一生向世人诠释了什么叫做:爱我所爱,做我所做,听从我心,无问西东。

————END————

其他推荐——

湖北理科状元姚远:毕业后捡垃圾为生,流浪12年,如今的他怎样了

19岁被张作霖强占,90岁去世葬八宝山,她和四个子女皆不简单

作者:初拾

从风云人物的传奇经历中,淬取平淡人生的醒世箴言!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源网络,侵权立删!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不妨点个赞再走呀


标签:没有清华学生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