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方法 > 正文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尽管出了很多作家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6 11:47:40 分类:方法 浏览:73


鲁迅:为何拒绝诺奖提名?

鲁迅

中国第一位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就是鲁迅。

1927年,探测学家斯文·赫定到中国考察时,详细了解了鲁迅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及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他与刘半农商量,打算推荐鲁迅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斯文·赫定曾任瑞典学院院士近40年,从1890年起开始对中国新疆进行探险考察,1900年发现了楼兰古城的遗址。

1927年4月,赫定与“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达成协议,共同组建“西北科学考察团”,刘半农就是这个考察团理事会负责人,也因此赫定和刘半农相熟。

当时,刘半农非常想为中国争取一个名额,毕竟诺奖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不容置疑,何况在那个灾难深重的中国,确实需要一个这样的国际大奖提升民众对文学的热爱与支持,当时有人推荐梁启超,刘半农觉得不妥,他觉得鲁迅才是理想的人选。

刘半农

刘半农推荐了鲁迅,如果鲁迅同意,就要立即着手开始很多准备工作,要准备推荐材料,还要将参评的作品译成英文。

关于这个事情,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征求鲁迅本人的意见。

要知道,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对个人文学成就的极高奖赏,也是一个国家的殊荣。

没想到鲁迅直接拒绝了。

鲁迅在回信中这样写道:“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

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结果将很坏。

鲁迅的回绝和他的个性一样,干脆、直接、一针见血。

鲁迅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三个观点:第一,诺贝尔文学奖确实是国际高水平的重大奖项,这是毋庸置疑的,他拒绝诺奖提名并非看不上这个奖,恰恰是因为尊重;第二,中国当时的文学水平与世界文学之间还有差距,实在不够格拿奖;第三,若侥幸得奖名不副实,就会给中国文坛一种假象,以为中国文学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让中国文人有妄自尊大的心理,这样不利于中国文学的发展。

鲁迅如果不拒绝会如何?

斯文·赫定

鲁迅对于诺奖认识清醒,评价也是很深刻。

鲁迅写这封信的时候,中国的新文化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尽管出了很多作家,也出了不少优质的作品,但是当时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确实还有着一段距离。

1927年,诺贝尔文学奖竞争非常激烈,光是进入候选人名单被淘汰的作家,就有36人,其实不乏托马斯·曼、高尔基这样享誉世界又常年陪跑的大作家。

那一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作家亨利·柏格森。

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当时鲁迅没有拒绝提名,他在那一年能否获奖呢?

马悦然

对于鲁迅的作品,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曾经做过这样的评价:“我自己认为鲁迅先生的《呐喊》和《彷徨》是具有非常强的创造性的作品,如果20年代有人把这两部短篇小说集译成外文,鲁迅肯定会被推荐为候选人。

也就是说,马悦然对鲁迅的获奖给出了比较客观的答案,鲁迅凭短篇小说集完全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鲁迅先生最终没能摘得诺奖桂冠,却丝毫不影响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他不仅在当时很伟大,直到今天,他仍然是中国作家不可超越的丰碑。

他不仅扮演了一个作家的角色,还是一位有良知、敢于战斗的知识分子。

他在后来放弃了小说写作,专门写杂文,就是要从作品中跳出来直截了当地发声,他要做这个社会的良心。

胡适:同样拒绝诺奖提名

胡适

就在鲁迅拒绝诺奖提名之后,中国又有一位大师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机会,这位大师就是胡适。

准备提名的还是斯文·赫定。

这个事情被胡适完整地记在了他的日记里。

1929年2月26日,胡适乘火车从外地返回上海,就在火车上,“Hedin(赫定)同我谈:他是瑞典国家学会十八会员之一,可以推举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希望提出我的名字,但希望我把我的著作译成英文。

胡适和鲁迅一样,拒绝了,他在日记里接着写道:“此事我有我的意见:如果他们因为我提倡文学革命有功而选举我,我不推辞;如果他们希望我因希冀奖金而翻译我的著作,我可没有那厚脸皮。

我是不配称文学奖的。

胡适的意思很明确,他认为自己在中国文学革命中确实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他的水平还远远称不上文学家,所以他不适合拿文学家,而且如果为了那笔丰厚的奖金来翻译自己的作品,他不干。

他拒绝的态度与他的秉性非常契合。

胡适

胡适这个人是典型的文人性格,温润如玉、谦谦君子,又特别看重面子,他不愿意破坏自己作为文人的自尊,而且他也自知,尽管他在文史哲方面颇有建树,但他绝不是什么文学家。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斯文·赫定对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人选的考量是非常慎重的,他准备提名的两位中国文人,确实是当时文学功绩和影响最大的两位。

而这两个人在回绝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一个词——“不配”。

因为在他们的心里,诺贝尔文学奖的分量很重,他们怀着敬畏之心拒绝这个奖项,恰是对当时中国文人的另一种勉励。

诺贝尔奖的保密原则

莫言

诺贝尔奖分为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和和平五个奖项,1968年增设的经济学奖与诺贝尔本人并无多大关系。

前三个奖项相对客观,能真实地反映出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文学奖是要颁发给“在文学界写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出色作品的作家”。

何为“理想”,何为“出色”?这就很难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因而历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争议比较大。

诺贝尔奖自1901年由诺贝尔基金会颁发,华人获奖的次数也有十几次之多,但大多是物理、化学等科学奖项,中国本土作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2012年作家莫言的获奖。

2012年10月,瑞典科学院选出莫言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中国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尽管这个聚焦时刻很短暂,但对中国人来说,却是影响深远的。

百年诺奖,终于落地中国,而当时距离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过去了85年,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恰恰也历经百年。

中国作家和文学圈对诺贝尔文学奖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莫言获得诺奖,让围绕“中国作家何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种种猜测和争议,总算有了个了断。

关于老舍、沈从文与林语堂的诺奖

林语堂

莫言获奖后,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相关传言再一次浮出水面。

民间一直流传说,最遗憾的是老舍,本来是可以获奖的,那个奖最后给了日本的川端康成。

还有198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应该是沈从文的,可是沈从文在诺奖揭晓前几个月去世。

这些都是真的吗?

前瑞典学院院长埃斯普马克曾在北大做过一次演讲,专门讲过诺贝尔文学奖,关于提名,不是任何人都有提名权,只有四组人可以提名,第一组是瑞典学院的委员,第二组是世界上所有大学的语言学和文学教授,第三组是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第四组是各国的作协主席。

而且与诺奖相关的事情,必须保密50年。

如果在颁奖之后不久就传出候选人的名单,那这些消息大多是不可靠的。

但有一件事是已经得到证实了的,那就是,林语堂是第一个被推举入选的中国作家,并且先后4次被提名。

他的代表作《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都是用英文写的,这是他最大的优势,这样他的作品就不存在翻译方面的问题,而且他的著作在美国非常畅销,影响很大,只可惜最终还是做了陪跑。

沈从文

中国现代一些经典的作家没有获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很多著名作品没有及时被译为英文。

而莫言的《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早在1988年便被翻译成英文,在美国出版,而且翻译水平非常好。

此后20多年里,莫言的大部分作品陆续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十多种语言,出版到几十个国家。

而美、英、法等出版大国几乎出版过他的所有经典作品。

莫言获得诺奖,其意义不仅在于中国文学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更在于中国作家终于叩开了诺奖的大门,相信以后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作家获此殊荣。


标签:文学中国诺贝尔鲁迅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