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正文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建立管理制度体系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1 07:17:30 分类:生活 浏览:62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篇1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文就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谈点看法。

  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在短期内优化社会大环境是不可能的。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二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三是由学校办学水平的现状所决定。自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方针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也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而忽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只注重思想认识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强化而忽视间接情景的暗示。但人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要借助道德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培养起来的品质结构才具有稳定性,才能经受住外界环境的刺激。这也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是由教育“三个面向”指导思想及教育改革趋势所决定。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同样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这里主要谈谈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

  物质文化是一种直观性的文化,它直接表现出师生所处的文化氛围,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物质文化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思想,符合本校的实际,代表师生的共同意志,体现出“四性”:一是科学性。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二是教育性。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三是艺术性。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意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四是经济性。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并具时代感,但却不可一味地追求时髦、高档、漂亮,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考虑经济、实用。

  二是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将学校办成“园林式单位”。校园的美化不应只局限在校园的整体布局、楼馆的建筑装修及教学设施(如图书仪器、电教设备等)的更新添置等纯粹的物质文化的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课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要保持校园环境的洁净,并把好校门关,保证学校免受外来干扰。

  三是物质文化的建设不能由学校全部包办,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要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大件由学校负责,自己能办的由师生自己地动手完成,如:课室布置、环境卫生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

  2.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核心,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后才以条文的形式定下来。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全。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如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总务管理制度、内部体制管理制度等;二是细。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三是严。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可按适用范围将教职工管理制度及学生管理制度分订成册,用知识竞赛或考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掌握制度的内容,使大家明白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违反了规定要受到什么处罚,合符条件将得到什么奖励,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为了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网络。如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成立以党支部书记挂帅,主管校长负责,工会主席、德育处主任、团委书记、年级级长、政治科科长参加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四线”管理。即:“党支部棗工会棗团委”一条线,主管师生政治学习,组织师生开展各项政治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主管校长棗德育处主任椖昙都冻班主任”一条线,主要负责师生的一日生活制度,贯彻落实师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校团委、学生会、少先队大队部棗团支部、班委会、少先队中队棗各班值日生”一条线,负责日常行为规范的自查自纠工作;“校长室、德育处棗公安局、派出所棗学生家长”一条线,主要负责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及安全教育。有了德育工作的管理网络才能保证德育管理制度的落实。要强调的是这种管理网络的建设必须立足于职责,从树立事业心和责任感入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考核到位。

  3.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正规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是盲目随意的,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做到“五有”(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有成就、有总结)、“四定”(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三落实”(组织、经费、器材),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如业余团校、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田径队、蓝球队、小乐队、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等,由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二是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既要有思想性的(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等)和知识性的(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三小”活动等),又要有娱乐性的(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游园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等)和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训等),还有必要设置些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元旦文娱晚会等,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

  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安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绝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4.加强舆论文化建设,形成优良校风。

  集体是一个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也可能是个染缸,给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以不良影响。学生在集体中,思想行为容易受到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舆论文化的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级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统一校服,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热爱母校的情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第三、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提出校训和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直至帮助学校制定个人奋斗目标。并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争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先进学校,创优秀品质、优异成绩、优美环境。在全校形成一股比、学、赶、帮的热潮。

  第四、强化学校“三风”建设。学校“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第五、开展各种有益的健康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演讲比赛、创建活动等,以培养正确的舆论。

  第六、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第七、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文化,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辨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

  第八、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名人名言警示牌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同时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通过以上种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

  5.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良好的集体意识是一种向上的群体规范,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力量。

  人际关系被称为人世间最复杂的关系,学校也不例外。从横向看,有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教师集体的人际关系和学生集体的人际关系;从纵向看,有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领导集体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教师间的人际关系,教师间的人际关系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仅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谈点看法。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反之,如果师生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教师就很难对学生施加影响。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精湛的教学艺术,良好的外表形象,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尊敬教师,勤学守纪,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出现乐教乐学的生动局面。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强调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要正确地

  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学生在这种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的气氛中才能得以健康地成长。

  

  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1.德育功能

  第一、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交通,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感到舒心怡神,从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对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也能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第二、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学生有时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优美的校园环境同样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试想:你会在地面光洁、环境优美的场所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会在雪白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吗?不会!这些不良行为都会自动消失。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以学校集体为单位,注意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必要时为了集体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否则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都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反过来,一个充满理想、团结友好的集体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体会到集体力量的伟大,从而树立个人要服从集体、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集体主义思想观念。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中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当今中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是比较差的,而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培养学生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而暂时逃离“神经紧张,甚至心烦意乱”的境地,在轻松的心境下,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扩大胸怀;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因沉浸在欢乐或业余爱好中,因注意力转移而冲淡和忘却不愉快的心理因素,就不至于“越想越别扭,越想越伤心”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2.美育功能

  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学生也不例外。但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他们追求美,却不善识别美,常把新、奇、特视为美,甚至误以丑为美;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追求内在美,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深刻有内涵。而优良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创造美的能力。

  环境美可以升华为情感美。美丽安适的校园建设,整洁漂亮的教室布置,朴素大方的服饰打抢,以及校园空气的净化、文明礼貌语言的使用、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均可诱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学生会认识到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劳动创造的;感受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深刻内涵;真正懂得和体验到诸如“大方”、“优雅”、“和谐”、“风度”等这些描述美的有关词汇的含义,从而把这些词汇的内涵变成他们自觉的行为,使追求美、创造美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

  3.实践功能

  随着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青年学生面临着人才市场和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因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努力也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竟赛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竟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竟争意识,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竟争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娇生惯美,在外不会主动地正确地交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学校自然要成为培养交际能力的主阵地。而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交往的信心,各种活动的开展既给学生提供了广泛的交际场所,又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篇2

  幼儿园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相结合、科学化管理和民主化管理相结合。将传统的“以事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变为“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制度,注重激发教师主体意识,增强教师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并派发了《幼儿园规章制度汇编》,人手一本,不仅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领会,还要求各级组进行讨论,对现行规章制度的考核细则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使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细则更易操作,体现人本与科学相融的管理思想,让规章制度成为大家认可、自觉遵守的载体。幼儿园还建立健全各项检查、考核、奖惩制度和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切实可行的检查、评比、奖惩机制和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党工团在幼儿园工作中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发挥教代会参与幼儿园决策和民主监督的作用。我园还针对教职工女性多的特点,积极营造“平等、信任、关爱、和谐”的人际氛围,注重人文关怀,实现柔性管理,以情感调动每一位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他们提供平等对话的交流空间,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二、活动文化建设———创设快乐校园

  幼儿园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突出活动育人,努力创设快乐校园。

  1.品德教育活动促成长

  (1)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成为品德教育的亮丽风景线。从升旗手矫健的出旗、小主持自信的表现到园长、老师们的国旗下讲话,品德教育氛围浓厚,激发了教师的爱国主义情感,萌发了幼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激励幼儿在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升旗仪式以突显实效性为目的,结合各大节日开展品德主题教育,内容上更儿童化、生活化、科学化。讲话主题有“‘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倡议书”“感恩有你”“我是文明礼仪小标兵”“我为创卫做贡献”“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小手拉大手阅读节启动仪式”“我为幼儿园添新绿”“我爱幼儿园”等,每次富有教育意义的讲话,无不是给老师和孩子们上了一堂精彩的品德教育课。(2)礼仪早接工作常抓不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要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德行。结合部级课题“礼仪品格教育促进儿童养成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开展,把礼仪早接工作当做首要任务来抓。首先,各班根据评比标准进行集体评选,评选出的礼仪小标兵再集中训练,四人为一小组,规范动作,并提出具体要求。每天早上,由行政领导为礼仪标兵们佩戴绶带,在科研组长的带领下开展礼仪早接工作,完成任务后进行自评和他评,老师会将他们的表现记录下来,存入幼儿档案。礼仪早接活动开展近一年来,孩子们的责任意识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不断增强,文明礼仪习惯逐步养成,也成为孩子们引以为豪的活动之一。(3)争创先进级组和文明班级,增强主人翁意识,培养集体荣誉感。建立健全了各项检查评价体系,由行政班子组成的检查小组通过每天的巡班记录、每周的文明班级评选、每月的先进级组评选等活动,评优奖优,形成良性竞争。孩子们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在开学初便制订了班级各项常规,包括喝水常规、洗手常规、上下楼梯常规和进区常规等,孩子们自己制订的规则,自然也会自觉遵守。每当流动红旗在班级门口飘扬时,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油然而生。

  2.主题教育活动显成效

  深入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文件精神,加强对幼儿园主题教育教学课程模式的实践和探索,提高了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教育成效,促进了幼儿身心和谐发展。(1)感恩教育沐浴春风。阳春三月,开展“庆祝三八妇女节”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以“我爱我的妈妈”为主线,各级通过收集妈妈工作时的照片、做家务时的图片等,让孩子们说说、夸夸、画画“我的好妈妈”,让孩子们了解妈妈的工作、理解妈妈的艰辛,鼓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来感谢妈妈的养育,学会关心和感恩。还邀请妈妈们来园参加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孩子们为妈妈送上亲手制作的节日祝福卡,跟妈妈说句悄悄话,一起参加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陪伴妈妈度过快乐而难忘的节日。利用“重阳节”开展尊老敬老主题活动,组织幼儿到敬老院慰问爷爷奶奶,为他们献上演唱、舞蹈、诗歌表演、相声等丰富多彩的文娱节目,还和爷爷奶奶们现场互动,给他们捶捶背、和他们聊聊天,孩子们尊重老人的情感油然而生。敬老院内欢声笑语、热闹非凡,爷爷奶奶们仿佛又回到孩提时代。(2)结合“世界环境日”开展系列环保教育活动。各级组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订了行之有效的活动方案:大级开展“保护我们的家园”现场亲子绘画活动;中级开展“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环保活动;小级开展“亲子环保时装秀”活动;小小级开展“我为幼儿园添新绿”活动。幼儿园还利用儿歌、图片等多种形式来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在各个班级采用“你问我答”的形式让幼儿认识世界环境日标志。小朋友们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心目中的绿色世界,加深了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幼儿园还呈现了一台“我爱地球妈妈”的专场表演,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达了孩子们拯救地球、爱护地球妈妈的情感,进一步增强了环保意识。(3)结合教师节,开展“美好祝福说出来,浓浓爱心做出来”师幼互动主题教育活动。在这里,教师节的主体将不再仅仅是教师,师幼双方互为节日的主体。当天,孩子们亲手装饰了爱心贺卡,添画上自己喜欢的礼物,并且亲口将自己对老师的祝福或者自己的心愿大胆表达出来。“老师,我爱您!”“老师,您辛苦了!”“老师,您可以抱我一下吗?”孩子们一句句甜甜的话语、一张张稚嫩简单的贺卡,老师们一个个大大的拥抱、一个个甜甜热烈的吻,浓缩着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孩子们用他们的稚嫩、尊敬的爱编织成最美的花朵送给最尊敬的老师。(4)让幼儿拥有一个安全、健康、快乐的生活环境是家长和老师的共同愿望。为了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结合“六一儿童节”开展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庆祝活动,邀请法制校长向师幼进行“消防安全教育讲座”,邀请交警大队辅导员开展“交通知识要牢记”全员培训,组织消防演练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防暴演练等实操活动,在老师和孩子们心中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提高自我防范和自救技能。

  3.师德建设活动沁人心

  以师德建设年为契机,积极响应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和谐校园,幸福人生”师德建设活动,提升全体教师的职业道德,展示教师队伍的高尚情操,巩固“创文”成果,不断深化师德师风建设。一是倡导教师尊重、关心、爱护幼儿,做到“三多一美”:微笑多一些、鼓励多一些、交流多一些、语言美一些,构建文明和谐的师生关系、家园关系。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营造温馨和谐集体。每学期开展“四个一”活动:读一本好书、写一篇有质量的教案、组织一次精彩的教育教学活动、撰写一篇质量较高的教育教学论文,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举行“祖国在我心中”诗歌朗诵大赛、“如何寻找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师德讲座,参加广州市桥街文明礼仪知识竞赛,开展“创建主人翁精神,树立良好师德形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谐校园,幸福人生”师德征文、“师爱无疆”成功教育案例评选、走进社区慰问孤寡老人、慈善捐款、“学雷锋,树新风”等活动。通过以上活动,培养了一支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生力军,使“敬业、团结、奋发、创新”的良好园风深入人心。

  三、特色文化建设———营造创新校园

  特色就是个性,特色就是品牌。以“创意阅读,精彩人生”为特色品牌课程,不断探索和研究,形成独有的品牌魅力。

  1.阅读节活动———书香飘满园

  阅读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是学习能力的第一把钥匙,将关系到孩子的一生。在全世界阅读热潮的推动下,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在创意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用多元智能理论引导绘本创意教学的研究”的课题实施,已成功举办三届阅读节活动,旨在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空间和展示平台,以阅读丰富幼儿的生活,以阅读促进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养成,让幼儿在阅读中开阔视野,提高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表现表达能力。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丰富创意阅读内涵,如:亲子阅读活动、创意教学展示活动、图书漂流活动、图书超市、妈妈故事团、亲子书签和自制图书大赛、“读书心得”分享交流会和成果展示等,开启孩子智慧的大门,让阅读成为孩子一生的习惯。同时,以阅读为纽带,建立家庭、幼儿园合作阅读共同体,搭建家园沟通交流的平台,在互助、共享中提高幼儿阅读的质量,让书香飘满园。

  2.“果果剧场”展演———挖掘内潜力

  从绘本故事到儿童戏剧表演是我园科研工作的创新做法,虽然走过的路上铺满荆棘,但在园领导、科研组长及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果果剧场”展演活动已成为我园特色活动之一。我们把平面的绘本故事搬上表演舞台,给早期阅读注入新的生机,充分挖掘幼儿的潜在智能,让孩子们自己编剧本、自己做导演、做演员,大到舞台设计、角色分配,小到音乐播放、道具制作,孩子们都参与其中,从一个被动的观众转变为主动的编剧、导演或演员,培养了幼儿集体责任感,口语表达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也有了明显提高。孩子们作为参与者,和老师们一起讲故事、演故事,通过这种全新的方式体验着阅读的快乐。以岭南特色水果命名的小剧团———“芒果剧团”“龙眼剧团”“木瓜剧团”“荔枝剧团”“火龙果剧团”“奇异果剧团”“杨桃剧团”等,充分展现了老师和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大智慧。“果果剧场”开办以来,成功展演了近二十场,大级的《丑小鸭》《勇敢的小猪》,中级的《森林音乐会》,小级的《快乐的小鸡》,小小级的《小狗花花去旅行》已成为经典剧目。

  3.家长齐参与———实现家园共育

  在孩子们心中播下阅读的种子,让他们在创意阅读园地里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幼儿园和家长的共同期望。首先给每个家庭发出“大手拉小手”快乐阅读齐参与的倡议,让家长了解创意阅读理念,了解我们的课程,了解我们的活动,并组建了“妈妈故事团”“爸爸故事团”,参与“小百灵”电视台和“小八哥”广播站的节目录制。当孩子们在电视转播中看到爸爸妈妈讲故事的身影时,都会兴奋自豪地说:“这是我的妈妈!这是我的爸爸!”不仅拉近了家园距离,也使亲子关系变得更融洽。各班家长委员会成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自愿参与到“图书超市”活动中来,家长们利用休息时间担当“阅读志愿者”。每天下午,家长志愿者们会准时出现在幼儿园图书室门口,熟练地摆放好桌椅和登记册,负责图书借阅、登记和新书推荐工作,默默无闻,任劳任怨。虽然是短短的半个小时,大家没有过多交谈,但老师和家长的心都热乎乎的,我们心连着心,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再辛苦也值得!校园文化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的需要,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不懈耕耘,奏响幼儿园发展最强音,谱写幼儿园发展新篇章!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篇3

  (一)以三大保障为基础,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研究

  台州电大在组织、经费、制度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使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与研究得以持续进展,充分体现了台州电大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程度。

  1.组织保障

  台州电大成立了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12人组成,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挂帅任领导小组组长。领导小组人员结构合理,工作职责清晰,工作协调有序,为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力资源保障。领导小组每学期定期召开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

  2.经费保障

  台州电大划拨专项经费保障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在省电大下拨的2万元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基础上,学校配套专项经费2万元,用于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践活动。

  3.制度保障

  推进校园文化活动制度:校园文化活动纳入项目管理、专人负责,为开放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管理奠定基础;校园文化活动拨专项经费。保障校园文化研究制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化(专题立项);校园文化建设研讨常态化(每学期组织研讨,鼓励教师撰写相关的校园文化研究论文);校园文化活动座谈制度化(每学期生2-3次,师1-2次)。体现校园文化特色制度:培养开放教育优秀学员入党相关制度;定期邀请开放教育毕业生回访母校制度(毕业后二年);开放教育学生(在校生、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与分析制度(每学期)。

  (二)以三大载体为依托,着力打造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品牌

  台州电大在探索适合于远程开放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IPTV宽带电视、网络平台、实体校园文化活动映射平台三大载体的作用,构建富有特色的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努力丰富网上学习资源,在校园内外和网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着力打造开放教育“远程文化”品牌。

  1.以宽带电视为载体的“远程文化”品牌建设

  台州电大和台州电信合作,利用台州电信宽带电视网络(IPTV宽带电视)打造了台州电大教育专用频道,界面共设五个栏目:开放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校园文化和宽带电视。校园文化栏目由教师风采、学生风采、教学实践基地风采、文化大讲堂点播课程等内容构成。学生可随时点播学习开放教育各专业相关课程。可随时点播校园文化栏目,听名师、名家讲座,领略优秀学子和教师的风范,使开放教育教学与开放教育文化建设相得益彰。

  2.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远程文化”品牌建设

  学校把网络作为超越时空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着力打造开放教育“远程文化”品牌。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教学资源、教学管理信息的快速传递,开展网上学习,网上辅导,网上交流,网上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包括:网上读书月活动、学员事迹展评活动等,使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突破了时空的局限,解决了开放教育学生集中校园里开展文化活动难的问题。现已逐渐形成了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网络校园文化,在网上构建了开放教育师生的精神家园。

  3.以实体校园文化活动网上映射平台为载体的“远程文化”品牌建设

  开展各类实体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每学期组织各种文体活动或比赛至少二次;召开学生座谈会或班干部座谈会2~3次;组织各类讲座或观摩课2~3次;在优秀学员中培养中共党员,并将典型示例在学校网络平台上宣传,发挥优秀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带动全体学员形成优良的学风,逐渐形成优良的校风。网上展示实体校园文化活动成果。实体校园文化活动的成果以视频、图片和文字形式在网络平台上展示,进一步宣传,让更多的学员了解校园文化活动的实况,如亲临其境,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热情。网上映射平台展示实体校园文化活动成果,即是对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丰富,也是对以网络为载体的“远程文化”品牌建设在文化活动展示载体形式上的创新和补充。

  (三)以四大文化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远程文化”品牌内涵

  台州电大在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管理文化、课程文化、网络学习文化、服务文化四大特色文化建设为重点,着力提升“远程文化”品牌内涵。

  1.建立科学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不仅是文化现象,也体现了组织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开展管理文化建设,就是要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制度相结合,在制度保障下长期传承下去,以制度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管理文化建设,统一师生员工的意志,形成共同遵守的基本信念和管理行为规范,自觉孕育电大创新进取精神,充分发挥管理文化在育人和高雅行为养成中的功能。推行标准化管理。引入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管理制度,规范教师从教行为、管理行为,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和纪律等,向管理要质量,要品牌。推进规范化管理,使得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有章可循,管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开放教育制度汇编》共收编各项制度文本31篇,其中《开放教育教师手册》等教学管理工作规范18篇、《开放教育班主任工作规范》等学生管理工作规范8篇、《开放学院科室工作目标考核办法》等考核工作规范3篇、其他规范2篇。

  2.创新课程教学形式,提升“课程文化”内涵

  台州电大改革通识课教学模式,创建网络课程资源,组织开展社会实践考察活动,在探索具有开放教育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实践中构建课程文化。通识课教学采用“专题讲座+社会实践考察+学习辅导”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实现通识课教育目标。专题讲座:根据《台州电大开放教育通识课程开设及其管理办法》,常态化开出《地域文化》《领导科学与艺术》《经济学与生活》《社交礼仪》《个人理财》《食品安全与营养》、《家庭教育》、《实用法律基础》、《演讲与口才》、《职业生涯》等十大专题讲座,扩大了学员知识面,提高了人文素养,也有效地促进了课程文化建设。每次讲座都全程摄像记录,上传到网上平台,形成系列讲座网络课程资源,供未到现场听讲座的其他所有学员后续点播学习。实践考察:精心设计主题进行《地域文化》考察活动。实践考察时特邀当地有名望的专家、学者一路讲解介绍。通过实地考察,体悟地域山水人文,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升学员文化品位。实践考察活动的成果以现场拍摄的视频加语音解说、照片加文字说明等形式,上传到网上平台展示、宣传,供未参加现场考察的所有其他学员后续观看学习。

  3.打造网络学习交流新平台,提升“网络学习文化”内涵

  开放教育是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学员的学习是以网络为载体的远程网上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的导学,师生之间的沟通,各项通知、规定的都以网络为载体。这种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学习文化,是传统学习文化和现代网络文化融合所形成的“网络课程文化”和“网络学习文化”。创建网络学习文化环境:建设有自身特色的画面优美、栏目清晰、资源丰富、操作简便、功能强大的网络学习平台,不断拓展网上学习空间和学习渠道;以网络为载体,开发建设体现学校文化底蕴、办学特色、校园风貌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提供形式多样的网上文化活动,营造师生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通过网络学习文化环境建设,使学校网站、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途径、教学支持服务的新平台、师生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创新网络学习导学形式:根据开放教育课程要求和学习特点,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规范化、多元化、人性化和全方位做好导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网上课程导学主要从网上课程资源实用化和教师网上答疑指导规范化、网上远程互动讨论常态化三个方面展开。创新课程学习辅导形式,对人数少的专业试点预约面授、预约远程视频辅导。

  4.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文化”内涵

  教学资源和支持服务是开放教育的“两大支柱”。开放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如何支持和帮助学生学习,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服务是开放教育之本。树立开放教育的服务理念,建立和完善高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育人环境,有效支持和帮助学生学习,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形成开放教育的服务文化,是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良好的服务文化氛围,体现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外延拓展力,也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精神。通过服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创造宽松、和谐、亲切、彼此信任的教学环境,树立学校良好形象品牌,实现服务育人。开展“资源”服务。加强网络课程学习资源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网上学习资源和其他媒体资源,提供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开展“满意”服务。规范服务用语,建立服务流程,实行首问责任制;每学期召开2~3次开放学生座谈会或班干部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每学年在开放教育应届毕业学生和在读学生中,随机抽取200名,开展满意度调查,对满意度相对较低的指标分析其原因,并落实整改,将服务理念落实在行动中。

  二、结束语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持续发展,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怎样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功能,优化育人环境,多渠道、全方位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支持报务,怎样在管理文化建设中优化育人环境,在课程文化建设中丰富微课程网上学习资源,在网络学习文化和服务文化建设中构建起适合开放教育的移动学习校园,进一步完善网上自主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真正体现开放教育的特色,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想学就能支持学,就有所需的内容可学,并使之更加科学化,从而促进开放教育和学校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创造出一个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和谐校园,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提高。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篇4

  1.1选择性忽视党建文化

  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每个高职校园重点培育方向是以就业为前提进行培养,针对这一现状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了加强毕业生的市场工作竞争力,高职校园文化偏重于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选择性忽视了对学生党建文化的传授,将传统的校园文化转变成了具有商业目的性的针对性文化,使得学校文化发展大打折扣。

  1.2党建文化宣传实施不到位

  目前高职校园的党建文化宣传主要是针对高校入党的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对于大多数没有入党的同学们没有给予教授的机会,造成了党建文化普及性低,没有引入新鲜的活力,使得党建文化逐渐被忽视。

  2.高职校园文化和学生党建文化

  2.1高职校园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支柱,其文化内涵是经由时间不断地实践和积累出来的对学生的成长、校园的建设有益的文化,是经过时间沉淀与浓缩的以学生为主体、以道德建设和思想价值观念为准则,在不断地开展适应学生发展教育同时,积极吸收现代文化的精髓,使其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因此高职校园的文化是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来辅衬的发展文化。

  2.2学生党建文化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彻高等学校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说明了党建文化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党建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坚持以德育人,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同学们走入正途,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3.学校党建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联系

  3.1学生党建文化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现阶段迫切需求高素质技术人才。学校的党建工作就是将各类优秀的学生成员吸纳到党的怀抱中,在党的指导理论下,不断的提高自身能力,使之具有担当与责任,不断辅育优秀的大学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出指导方案,综合采纳,不断深化高职校园的文化,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2党建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相关性

  学生党建文化在高职院校中作为政治核心,主要渗透着高校建设的价值观,使学生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抵御不良诱惑的侵袭,同时也促进了高校文化管理制度的生成,管理制度更民主化。丰富充实的学生党建文化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关键。党建工作实施落实到基层中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只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的进步。

  4.学生党建文化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途径

  4.1由党课传播党建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当前的党课教学中,部分只针对于入党学员,由于入党人数的限制使得未入党学生对于党课处于无视的状态,对此要改善这种教学状态,就必须将党建文化纳入主要的教育重点中,使得每位同学充分的认识到党建文化的重要性。

  4.2培养党的骨干精英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培养学校党建文化的骨干精英,成为高素质、高水平、高志向的人才,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作风端正的优良品质,积极活跃在党组织和学生团体中,带领党组织建设好党政文化,抓好党建工作促进校园的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骨干的领头、示范作用,成为引领校园先进文化的建设者,使校园文化更具影响力。

  4.3建立党建文化媒体网络

  为了更好的发展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建立数字化网络是主要的宣扬手段,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把党建文化深入的扩张到各个领域,从而完善教学、研究、管理、服务的综合管理系统,利用网络技术更快更方便的构建党建文化平台,在平台上发表近期党的工作现状及党建文化信息,提高党建工作的管理制度,以利于同学们了解实事现状,更好的融入社会。不断地将好的党建文化传承下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不断熏陶其他人,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4加强社会实践,推进校园的文化建设

  社会实践要求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社会活动,接触社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来更好的获得知识。鼓励党建学生骨干分子带动学生参与到各种校内或校外实践活动中,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拓展教育渠道,将党建文化带入到校园文化中,大力弘扬党的先进文化,改善落后文化,实现文化的创新。

  5.结语

  注重党建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功能优势,推动高职校园的可持续发展,两者相互契合,共同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党建文化在同学们的引领下不断发展,通过对社会主义中国化建设的信念和对共产主义的信心,使得党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发扬了校园精神文化,推动了校园的文化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篇5

  农耕文化是我们国家的普通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留下的精神瑰宝,是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的精神载体。在历史的进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中茁壮成长起来,也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农耕文化。中国优秀农耕文化的价值和营养一直滋养着我们祖祖辈辈的人民,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民族情感的表达。农耕文化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农耕文化对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很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农耕文化具有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熏陶功能、审美功能等四个方面。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农耕文化如何走进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的视野的问题。一直以来,我们的校园文化中侧重宣扬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体现中国优秀农耕文化的方面很少。因此,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将农耕文化积极价值融入到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之中,应该是当前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的教学内容符合时代要求的体现。对于今天的我们,如何利用好这一优秀文化资源的积极价值,使其对我们的校园文化发挥重要作用,是我们每一所高等农业院校和每一名校园文化工作者应该研究的话课题。

  二、用农耕文化积极价值推进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路径

  将农耕文化积极价值进行充分的挖掘,并进入深度的融合。笔者认为应该有以下几个基本途径。

  1.要把农耕文化与校园文化第一课堂相融合,坚持学以致用。

  伟大领袖毛泽东曾经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割断历史。”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开展校园文化与中国优秀农耕文化教育融合的主阵地。在课程设计的各个阶段,我们应该注重将农耕文化的优秀内容融合到课程、讲课、考核等等各环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时刻注意将我们社会主义最优秀的文化,与我们国家农耕文化积极价值相结合,培养当代大学生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出发,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自觉的把弘扬农耕文化积极价值植入自己的行动之中,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优秀的农耕文化来指引自己的实际行动。

  2.要把农耕文化教育与提升师资队伍素养相融合,坚持与时创新。

  文化需要我们的传承,更需要我们不断创新。中国优秀农耕文化的精髓,要得到继承和发扬,需要我们每一个时代的人去努力,去融合,去创新。这个创新必须是建立在继承我们原有优秀传统的基础之上的创新,它需要我们融合传统与现代、异国与我国、东方与西方文化的精华。也就是说,在对待农耕文化积极价值的问题上,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把农耕文化与现代马克思主义进行融合。在弘扬农耕文化的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观点来改造和解释农耕文化的内涵,有力推进农耕文化向现代价值的转变。这一过程会在转变过程中,穿上时代的新彩外衣,拥有新的时代气息。另一方面,努力把农耕文化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进行开创性的有机融合。通过中西融合,来自觉推动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我们的农耕文化。因此,在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有一个开放的视野,博大的胸怀,通过对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同时融合其他优秀文化的成果,进行开创性的创新,使广大学生吸收更为充分的思想养分。同时,教师是将农耕文化与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融合的桥梁,也是开展融合的关键。教师的水平和知识素养,直接决定着教育效果良好与否。教师的教课也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水平、文化修养等。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增强教师对农耕文化积极价值传播的时代感、紧迫感以及责任感。

  3.要把农耕文化与大学生的第二课堂相融合,坚持批判与继承结合。

  我们也要学会深入理解我们国家的农耕文化的积极价值,使其与我们的时代挂钩,保持其特有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由此来看,在看待农耕文化时,我们必须秉持批判继承这一原则。在高等农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就要坚持运用正确的立场和方法,坚持正确的方向,尽力挖掘农耕文化中的精髓,去除糟粕,继承和弘扬我们农耕文化中最值得坚持和继承的部分,更好的将农耕文化的积极价值与校园文化教育相融合,增强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实效性和独特性。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全面实现校园文化与农耕文化教育的融合。课堂上所教学的理论知识,往往对学生来说只能是知识,如何让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就需要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因此,要深入开展农耕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第二课堂。如可以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农耕文化知识竞赛,农耕文化纪念日活动等,也可以开展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将农耕文化融入到其中,让学生懂得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自觉践行农耕文化中的优秀美德,从而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总之,农耕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也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作为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工作者,都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紧迫的时代感,要充分将校园文化与中国优秀农耕文化教育融合起来。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篇6

  一、打牢一个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民办高校中,首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在政策和经费方面给予充分保障,严格按照国家新课改方案推进课程建设。其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引领青年学生的思想思潮,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化、大众化研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生动活泼、易于接受的主导思想。

  二、完善一种机制: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民办高校的高度重视,因此,必须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中,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推进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以物质文化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推进精神文化建设。通过激励和统筹协调,打造民办高校品牌文化,以文化的渗透力陶冶情操、增强自信、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展现民办高校最佳形象。在民办高校,要保障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展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管理机制:校园文化建设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形成宣传部门、学生处、共青团、工会等协调组织、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格局。其次,激励机制:不断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设置专项扶持基金;不断完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搭建文化活动的场所和阵地;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以评优评奖等方式,表彰校园文化建设优秀的成果。最后,协调统筹机制:将实力文化和虚拟文化相融合,用主流的实体文化引领虚拟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创造多元文化产品:精心搭建校园文化活动平台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此更好的弘扬良好的道德风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大学文化的鲜明特质。首先,贴近实际、贴近校园、贴近学生,创作更多的文艺作品,形成作品体系。文化作品是校园文化的显性表现,能够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好的实现。同时,以实践育人、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资助育人、党团组织建设为载体,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平台,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精心设计并组织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极具吸引力的课堂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用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中去。其次,创造体现民办高校专业建设的特点、体现学校的特色的文化活动、文化产品,同时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彰显校园文化的先进性和时代性。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为例,开展专业特色活动,发挥学生自主的空间。学院制定了《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学生校外活动奖励办法》,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技、比赛活动。2011年,学院四名同学参加的ImagineCup2010微软“创新杯”软件设计大赛中荣获中国区第一名,且代表中国参与在美国举办的总决赛,并获得全球第五的好成绩。另外,学院的“软件设计大赛”、“电子产品设计大赛”、“测量大赛”、“创业设计大赛”、“艺术节”、“外语演讲比赛”等活动,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更能够彰显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魅力。

  四、推动多项互动交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动态工程,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对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不同的调整和规划,需要对外不断的学习和借鉴,才能更好的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开放性、交流性、辐射性和引导性的作用,以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传播为核心,通过社会实践、各类竞赛、公益演出、志愿服务等途径,推进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家庭文化的交流互动。校园文化建设中,社会力量和家庭力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召开家长会和家长座谈会,将校园文化理念与家长互动,有效地推动了家校合力的形成,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实效。重视社会力量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文艺演出、医疗服务、法律宣讲、环境保护等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探索了学校与社会合作育人的良好机制。五、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推动民办高校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以交流互动为途径,以创造文化产品为动力,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形成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目标为最终目的。2012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了《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在这个文件中,二级指标为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分为六项,其中四项是材料审核,两项是实地考察,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严格的测评,并列出详细的指标体系,这是对校园文化建设评价的一项较好的尝试。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都是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篇7

  在学校的广大师生中有许多各类乐器演奏的能手,但在以往的校园音乐演出中往往由于演出形式单调,实力单薄而不能取得良好的演出效果。所以,把这些器乐演奏者组合起来,按照所演奏乐器的类型组成不同编制的小乐队。这样不但提高了演出实力,在形式上也符合现代音乐发展潮流,使校园音乐演出更具魅力,也使器乐演奏校园文化特点的作品更加到位。乐队按照所奏乐器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第一,木管类,其中包括长笛、短笛、双簧管、单簧管等常见乐器。第二,铜管类,其中包括圆号、小号、长号、短号等常见乐器。第三,弦乐类,其中包括小提琴、大提琴、二胡等常见乐器。第四,弹拨和键盘类,其中包括钢琴、电钢琴、吉他、电贝司和琵琶等常见乐器。第五,打击类,其中包括小鼓、花鼓、大锣等常见乐器。这些常见的不同器乐,可以编制成四种不同风格的小乐队进行演出,它们是民族乐队、管弦乐队、混合乐队和电声乐队。目前,也在不少校园音乐文化中得到发展,是一支成长较快的音乐力量。校园音乐鉴赏、创作团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团体由专门负责音乐教学的教师及喜爱音乐创作和对音乐有独特审美能力的人员组成,具备改编或创作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音乐作品的能力。还可以以符合校园音乐审美的健康取向规范校园音乐发展。在这个团队里,需要若干具有指挥才能的同志来担任合唱或乐队演出时的指挥。首先,指挥在合唱团或乐队中是艺术指导者,负责合唱或演奏整体艺术的训练、表演、学习;其次,是整个团体的最高组织者,合唱团和乐队的建立、管理和建设都是指挥所需要关心的。因此,指挥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艺术修养、和工作能力。所以,优秀的指挥人员将对校园音乐文化建设起重要推动作用。最后,在这一团体里需要有音乐创作和改编方面的人才。在创作中结合学校自身,定期创作有本校文化特色的符合学校发展宣传需要的校园音乐作品,并把作品提供给校园演出团体进行排演,以达到音乐为校园文化服务的最理想状态。

  二、以音乐为背景,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展现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除了音乐形式还体现在许多其他艺术形式上,如美术中的雕塑。在校园中展现最多的是一些属于美术范畴的景观造型艺术,其中最常见的是假山景观和喷泉景观。这些景观常常加以背景音乐,体现良好的展示效果。背景音乐的选取有一些讲究。不同类型的背景音乐配不同的景观展示不同的艺术气质,所以背景音乐与景观内容相辅相成。景观背景音乐大致划分为古典型、抒情型和轻音乐型三大类。现代景观音乐特别是喷泉音乐讲究声、光、电一体化效果。喷泉水体变换与音乐高潮起伏趋于一致,给人们最完美的情绪感受。每所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若干特色景观,如果通过反复实验给每个景观都配上最适合的特色背景音乐,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温馨典雅的校园自然环境,体现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和青春靓丽的精神面貌。在校园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音乐的应该在课间操时段。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学校在课间操施行方面经历了体育广播体操向大众健美操等多方面的改变。我认为,做操比舞蹈的运动规律性更强,节拍节奏卡的更稳,更容易掌握。我们在大众舞蹈中都可以用不同的区长进行,所以在课间做操也可以不局限在某个单一的曲子里。只要是符合做操节拍与节奏的曲子都可以选用。校园课间操音乐的变换,给学校校园文化增添了活泼的因素。

  三、提高音乐素养,实现音乐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提高音乐素养是实现音乐为校园文化建设所必须的环节。提高音乐素养,并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具有音乐表演的能力,而是着重培养校园内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常识和音乐基础知识的了解。在校园内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主要通过下面两方面的途径:1.培养听觉审美能力。通俗点讲,就是学会欣赏音乐。尽可能多地听不同风格的音乐,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分析不同音乐的特点。在反复聆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的同时,获得自己的审美体验。随着日积月累,形成欣赏分析音乐作品的爱好,在音乐中陶冶情操,这样就可以真正从身边的校园音乐中品味出校园文化艺术。2.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有关音乐知识的讲座,也可以举办一些关于音乐发展的沙龙,把音乐知识和音乐基本常识通过实验和活动的形式教授给大家,让大家在愉快的音乐活动中不断地提高音乐素养。综上所述,以音乐建设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以音乐为主体或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伴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音乐将用它自身特有的魅力,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靓丽的色彩。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篇8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1、学术性:高校校园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学术性。高校有层次较高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丰富的图书资料、较强的科研水平、前沿的科技文化信息,担负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的社会职能。

  2、超前性:高校校园文化独特的学术性,决定了它必然具有历史的超前性。高校既要传承原有的知识和文化体系,又要面向未来创造出新的精神产品和文化财富,这就注定使得校园文化必然要指向未来,具有历史的超前性和探索性。

  3、创新性:创新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性就在于要有创造新思想、新观念,具有为国家提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源泉的特质。

  4、时代性: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无论从自身的发展来看,还是从其为社会文化发展服务来看,高校都应该跟的上时代的发展,顺应时展的趋势,这就注定了高校校园文化的时代性。

  5、开放性: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校园文化的开放性日益明显,网络技术使校园文化与外界的交流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开放性得以不断增强,从而成为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而且校园文化要不断创新,这也注定其要有很强的开放性。

  6、高品质性:大学师生文化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审美水平高,大学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研理念,很多学科和科研都走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大学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校校园文化即传承有创新传统文化,同时还吸收和融汇各国文化精华,使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得以不断提高和升华,反映其优质、多功能的高品位。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

  高校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相应地就会产生符合该校特色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势必会对师生产生一定的熏陶。一旦师生的行为及心理与其相悖,那么校园文化会发挥其导向功能来引导师生,使其行为及心理符合学校的既定标准。

  2、规范功能

  高校文化的规范功能主要体现在它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是无形的,是对师生心理及行为及其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简单的说是一种道德层面的约束。而制度文化则把这种约束转化为强有力的有形的约束。一旦道德失去对个别背离价值观的行为的约束力,那么制度文化将发挥其功能,对这种行为进行强制规范。

  3、激励功能

  在共同的价值观的感染下,高校人员为了自身的发展,为了学校的进步共同努力和奋斗,不仅增加了学校前进的动力,也增加了个体之间的团结力和凝聚力。

  4、教育功能

  良好的校园文使学生能够得到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发展,从而使其成长为适应社会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

  5、辐射功能

  高校文化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文化延续和发展为部分社会文化,其先进科学的文化将会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同时高校文化又要源源不断地从社会文化这片土壤中汲取养分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中的作用

  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不仅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还是在人才培养,传承文化,科学研究,生产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作用

  (一)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因此,高校的校园文化在物质,精神,制度及生态等方面的建设,不仅是自身的完善,更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方面。

  (二)校园文化建设为文化软实力提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体现。高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育资源,较高的科研水平,有利的交流平台都为学生传承文化,学习先进的文化并创新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学生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为高校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时刻准备着。

  (三)发挥对全社会的道德示范和导向作用。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是校园文化促进地方文化软实力的一个表现。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大学生知识丰富先进,思想端正,道德高尚,学习生活态度积极乐观,对民族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知度和理解读较高,他们在进入社会后,都会辐射和影响社会,从而带来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

  (四)传承文化薪火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要发展要创新必须在牢固掌握已有文化的基础上。而高校为文化传承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通过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实现传承文化而且能够提升文化理念和品格。

  (五)创新文化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才能够持续不断的发展。而创新精神是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高校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创新型人才支持,另一方面,校园创新精神的提升也是社会文化建设进步的一大表现,同时也会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

  (六)高校校园文化通过自身的作用为社会文化的大发展构建重要的发展平台。繁荣和发展文化产业就是提高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科技、信息、经济等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为条件的经济发展形式。高校充分运用人才、校园网络、科研成果以及研究条件等多种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七)为软实力提升提供专业支持。校园文化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各种新的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的层出不穷,大学就要跟上时代步伐,更新知识体系,积极开设新兴专业,为社会培养适应时代的专业人才,积极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

  三、结语

  我国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全体师生紧紧地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素养为高校文化和社会文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师生要传承和创新文化,提高文化意识和理念,提高文化交流,开发文化产品,并为社会做积极的示范,影响和带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积极贡献力量。


标签:文化校园学生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