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正文

戏剧鉴赏 “中国戏曲讲故事的传统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1 07:14:45 分类:生活 浏览:95


  戏剧鉴赏篇1

  1.打破传统艺术舞台特点,创新艺术表现手段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戏剧表演开始逐渐走向呆板,进而其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逐渐降低。要想彻底改变此种颓势,我们就必须对戏剧假定性特性进行重新认识,从而将戏剧向集歌、舞以及诗为一体的方向发展。比如:戏剧《野人》,这部作品集歌舞、面具、木偶等各种艺术形式于一身,在语言、形体以及舞台造型中,显现出了多种声音交相呼应的叙事效果。而人们对舞台假定性特征认识的逐步深化,也使戏剧彻底改变了传统戏剧中偏向写实厚重舞美的效果,开始朝着景物简化的趋势发展,从而给演员留出了大量表演的空间。事实上,对舞台景物进行简化不单是让演员创造舞台环境,而是要求演员通过表演去填补在舞美简化之后留有的审美空间,重点突出创新表演的作用。在舞台表演中,戏剧演员要让自己的形体动作与音乐、道具相配合,进而更好地演绎戏剧作品,让人们享受到一场视听盛宴。

  2.重视戏剧演员的二度创作,适当增加一些表演语汇

  在我国传统戏剧舞台表演中,其剧本占据统治地位,演员需要完全根据剧本来进行表演,可以说剧本是戏剧演出的基础。但一些戏剧革新家对此却持有怀疑的目光。他们认为作品在未演出前都是未完成品,需要演员在舞台表演中进行二度创作。舞台所呈现给观众应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白纸,演员应该在剧本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在内心产生一种即性创作欲望,为突出主题,适当增加一些表演语汇。

  二、戏剧艺术鉴赏方法探索

  1.多次阅读剧本内容

  在戏剧鉴赏过程中,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对剧本内容的阅读。这是因为戏剧在舞台表演过程中,并不能在中间停止,给观众留下品尝的时间,所以,先通过剧本来了解戏剧内容非常重要,有利于观众更好地欣赏戏剧表演。在阅读剧本时,必须要认真理清戏剧的结构。一般来说,剧本结构主要为四大部分,即开端、发展、高潮以及结尾。在认真理清戏剧的结构之后,便要重点对剧本内容加以把握。此外,还要对戏剧中各个人物关系加以详细的了解。在确定人和人间关系之后,还要了解他们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冲突,从而更好地把握戏剧主题。

  2.理清戏剧内容中的冲突

  从总体上来分析,戏剧艺术的魅力体现在剧情的冲突上,也就是说没有冲突也不会产生戏剧内容,有冲突和矛盾,才能够进一步推进戏剧剧情的进一步发展。戏剧冲突指的是在剧本内容中人和人、人和物、人和环境之间所具有的矛盾与冲突,最为明显的是人物性格的冲突。不同的人对社会的认识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样一来,便形成了矛盾与冲突。因此,观众把握了戏剧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便能够真正抓住剧情的总纲和思想。

  3.对舞台说说明要细细品味

  舞台说明有利于导演以及演员掌握剧情内容,特别是能对表演重点加以说明。例如,在表演中,有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等说明,也有动作、效果说明等。此外,舞台说明又能够对人物的塑造起到辅助的作用。比如:在戏剧《雷雨》中,其第二幕开头便有一段舞台说明:“午饭之后,天气变得更阴沉和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更加的烦躁……”正是此段舞台说明,表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舞台氛围,为悲剧情调的营造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而烘托出人物郁闷、不安等的情绪,并且又为下文雷雨声中矛盾与冲突爆发埋下伏笔。

  4.把握人物形象

  在实际生活中,观众对各个戏剧形象会有独特见解。因此,对戏剧人物形象的塑造要体现典型性,才可以使戏剧剧情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周朴园的形象既可以是体恤下情的经理,又可以认为是一个口是心非的伪君子,还可以是最终失去所有情感的“精神乞丐”。这主要是由于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逐渐形成专属他自己的人格与性格。此外,我们也可以借助人物的心理冲突来理解戏剧的人物形象。例如,哈姆雷特是介于现实和理想间的人文主义者形象具有孤军奋斗且又强烈追求理想的性格,然而,他性格的复杂性主要取决于他处的时代环境和周遭人的尔虞我诈,进而表现出了他内心的挣扎、矛盾、痛苦,因此,我们必须要对人物性格进行准确的把握。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任何艺术都要随时代进步而发展,随客观环境变化而变化,艺术与艺术之间,剧种与剧种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都会互相影响互相吸收。比如,现代戏曲吸收了很多话剧的特点已为中国观众所熟悉;中国戏曲的表现方法也给国外戏剧艺术以一定的影响。因此,戏剧需要改革,需要推陈出新。戏剧本身是绚丽多彩的,鉴赏戏剧也较为复杂,是不能简单地用几条框框驾驭的。除了了解戏剧的艺术特征,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有欣赏它的兴趣和要求。总之,鉴赏戏剧,要有自己的眼光。

  戏剧鉴赏篇2

  一、重视戏剧鉴赏的基础起点,把握戏剧的核心要素

  依据不同的标准,戏剧可分为很多种类。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所选篇目来看,高中戏剧鉴赏的内容主要是中国古代戏剧和中外现代戏剧。

  1.中国古代戏剧的要素及特点

  戏曲故事歌舞化。无论是中国古代戏曲还是中外现代戏剧,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

  演员表演虚拟化。虚拟化的表演方法是指在表演上把人物具体行动中的直接实物对象虚掉,结合人物的抒情写意,在泛美的表演里把它描写出来,以一桌两椅为象征的舞台上,戏曲演员要在这种条件下,通过演员唱、念、做、打的情态动作,来指示实体对象和特定环境的存在,去诱发观众的美感联想。

  艺术形式综合化。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形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各自的个性。中国戏曲的综合性表现在戏曲艺术形式本身具有时空综合、视听综合及现场交流的特性。

  2.中外现代戏剧的要素及特点

  身临其境的直观性。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话剧表演对于观众而言是很直观的,看话剧可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多种艺术的综合性。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剧本创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上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相适应的。

  以对话方式为主的对话性。话剧与传统戏曲相区别,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的对白或独白,即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话剧中的对话是经过提炼加工的口语,具有个性化,自然,精炼,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

  二、重视鉴赏戏剧的艺术特征,把握戏剧的本质特点

  1.强烈的戏剧冲突――戏剧艺术的主要特征

  较之于诗歌、散文和小说,戏剧以其矛盾冲突而产生强烈的艺术震撼力。戏剧冲突是社会生活矛盾在戏剧艺术中的集中反映。因而戏剧冲突主要表现在剧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人物性格自身的内在冲突。戏剧冲突主要包括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冲突及人物内心的冲突等不同的种类。牢牢把握戏剧冲突,是鉴赏戏剧的关键。如《雷雨(节选)》表现出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及戏剧语言的个性化特点。以此作为切入点来切入对课文的赏析,并让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体会到戏剧语言独有的魅力,这样就充分体现出了戏剧的基本特征。

  2.内容的高度集中――戏剧剧本的“集中性”特征

  戏剧由于受舞台空间和演出时间的限制,讲究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故而戏剧便具有一种高度集中的特点。戏剧内容的集中性,主要体现在人物及其相互间关系的集中、故事情节的集中、矛盾冲突的集中和人物活动场景的集中几个方面。在这个单元之前,绝大部分学生很少接触戏剧作品。学生对戏剧的学习几乎是“零起点”,可以设计课堂表演教学活动,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理解,从而加深认识。由于表演能恰如其分地使人物的语言、动作及神态得以呈现,学生能够通过认真的参与或观看表演,体会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激烈冲突。

  3.用语言创造舞台形象――戏剧语言的艺术特性

  戏剧也是语言的艺术,戏剧用对话、独白等台词创造活生生的舞台形象。戏剧是通过剧中人物的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揭示人物性格,表现矛盾冲突,反映生活内容的。因此,戏剧文学的人物语言就比其它文学形式显得更加重要。剧作家或通过充分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关系,或通过富有动作性的语言,揭示人物的外部形态和内心活动,或通过富有潜台词的语言,揭示人物活动的目的和实质,反映丰富深刻的生活内容。如曹禺剧作中塑造的许多人物形象,之所以具有长久的艺术魅力,在于曹禺准确自如地驾驭了戏剧语言。

  三、重视戏剧鉴赏的课堂教学,把握戏剧鉴赏教学的评价标准

  戏剧鉴赏教学应把握戏剧艺术的一些核心要素,体现出对戏剧艺术本体特征的尊重。一方面教者在进行诗歌教学和戏剧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戏剧艺术这些特色,具有“戏剧思维”。另一重要方面则是教者需要钻研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戏剧鉴赏课堂教学的评价的标准、方法和手段,科学分析及确立评价指标体系。

  为便于教者把握戏剧鉴赏的教学尺度,便于教学操作使用,易于评定执行,提高教师戏剧鉴赏课堂教学基本素质以及评课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研究和制定了“高中戏剧鉴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作为戏剧鉴赏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参考标准和方法。

  戏剧鉴赏篇3

  在我国传统戏剧舞台表演中,其剧本占据统治地位,演员需要完全根据剧本来进行表演,可以说剧本是戏剧演出的基础。但一些戏剧革新家对此却持有怀疑的目光。他们认为作品在未演出前都是未完成品,需要演员在舞台表演中进行二度创作。舞台所呈现给观众应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白纸,演员应该在剧本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在内心产生一种即性创作欲望,为突出主题,适当增加一些表演语汇。

  二、戏剧艺术鉴赏方法探索

  1.多次阅读剧本内容

  在戏剧鉴赏过程中,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对剧本内容的阅读。这是因为戏剧在舞台表演过程中,并不能在中间停止,给观众留下品尝的时间,所以,先通过剧本来了解戏剧内容非常重要,有利于观众更好地欣赏戏剧表演。在阅读剧本时,必须要认真理清戏剧的结构。一般来说,剧本结构主要为四大部分,即开端、发展、高潮以及结尾。在认真理清戏剧的结构之后,便要重点对剧本内容加以把握。此外,还要对戏剧中各个人物关系加以详细的了解。在确定人和人间关系之后,还要了解他们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冲突,从而更好地把握戏剧主题。

  2.理清戏剧内容中的冲突

  从总体上来分析,戏剧艺术的魅力体现在剧情的冲突上,也就是说没有冲突也不会产生戏剧内容,有冲突和矛盾,才能够进一步推进戏剧剧情的进一步发展。戏剧冲突指的是在剧本内容中人和人、人和物、人和环境之间所具有的矛盾与冲突,最为明显的是人物性格的冲突。不同的人对社会的认识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样一来,便形成了矛盾与冲突。因此,观众把握了戏剧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便能够真正抓住剧情的总纲和思想。

  3.对舞台说说明要细细品味

  舞台说明有利于导演以及演员掌握剧情内容,特别是能对表演重点加以说明。例如,在表演中,有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等说明,也有动作、效果说明等。此外,舞台说明又能够对人物的塑造起到辅助的作用。比如:在戏剧《雷雨》中,其第二幕开头便有一段舞台说明:“午饭之后,天气变得更阴沉和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更加的烦躁”正是此段舞台说明,表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舞台氛围,为悲剧情调的营造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而烘托出人物郁闷、不安等的情绪,并且又为下文雷雨声中矛盾与冲突爆发埋下伏笔。

  4.把握人物形象

  在实际生活中,观众对各个戏剧形象会有独特见解。因此,对戏剧人物形象的塑造要体现典型性,才可以使戏剧剧情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周朴园的形象既可以是体恤下情的经理,又可以认为是一个口是心非的伪君子,还可以是最终失去所有情感的“精神乞丐”。这主要是由于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逐渐形成专属他自己的人格与性格。此外,我们也可以借助人物的心理冲突来理解戏剧的人物形象。例如,哈姆雷特是介于现实和理想间的人文主义者形象具有孤军奋斗且又强烈追求理想的性格,然而,他性格的复杂性主要取决于他处的时代环境和周遭人的尔虞我诈,进而表现出了他内心的挣扎、矛盾、痛苦,因此,我们必须要对人物性格进行准确的把握。

  三、结语

  戏剧鉴赏篇4

  1.创新戏剧创作方法,贴近现代人的审美观

  当前,消费性社会时代逐步显现出来,快节奏的消费模式直接冲击着传统审美感受方式,动摇着人们自身所持有的观念,呈现出了整体性浮躁。这种浮躁也同样影响着戏剧创作。为了减少这种负面影响,针对戏剧创作,我们有必要借用国外电影作品的创作方法,把一些国外较为成功的人物形象和舞台人物形象加以转换,以吸引观众的眼球。这种方法必然会成为我国戏剧领域创作的一重要手段和方式,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

  2.打破传统艺术舞台特点,创新艺术表现手段

  要想彻底改变此种颓势,我们就必须对戏剧假定性特性进行重新认识,从而将戏剧向集歌、舞以及诗为一体的方向发展。比如:戏剧《野人》,这部作品集歌舞、面具、木偶等各种艺术形式于一身,在语言、形体以及舞台造型中,显现出了多种声音交相呼应的叙事效果。而人们对舞台假定性特征认识的逐步深化,也使戏剧彻底改变了传统戏剧中偏向写实厚重舞美的效果,开始朝着景物简化的趋势发展,从而给演员留出了大量表演的空间。事实上,对舞台景物进行简化不单是让演员创造舞台环境,而是要求演员通过表演去填补在舞美简化之后留有的审美空间,重点突出创新表演的作用。在舞台表演中,戏剧演员要让自己的形体动作与音乐、道具相配合,进而更好地演绎戏剧作品,让人们享受到一场视听盛宴。3.重视戏剧演员的二度创作,适当增加一些表演语汇在我国传统戏剧舞台表演中,其剧本占据统治地位,演员需要完全根据剧本来进行表演,可以说剧本是戏剧演出的基础。但一些戏剧革新家对此却持有怀疑的目光。他们认为作品在未演出前都是未完成品,需要演员在舞台表演中进行二度创作。舞台所呈现给观众应是没有任何内容的白纸,演员应该在剧本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在内心产生一种即性创作欲望,为突出主题,适当增加一些表演语汇。

  二、戏剧艺术鉴赏方法探索

  1.多次阅读剧本内容

  先通过剧本来了解戏剧内容非常重要,有利于观众更好地欣赏戏剧表演。在阅读剧本时,必须要认真理清戏剧的结构。一般来说,剧本结构主要为四大部分,即开端、发展、高潮以及结尾。在认真理清戏剧的结构之后,便要重点对剧本内容加以把握。此外,还要对戏剧中各个人物关系加以详细的了解。在确定人和人间关系之后,还要了解他们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冲突,从而更好地把握戏剧主题。

  2.理清戏剧内容中的冲突

  从总体上来分析,戏剧艺术的魅力体现在剧情的冲突上,也就是说没有冲突也不会产生戏剧内容,有冲突和矛盾,才能够进一步推进戏剧剧情的进一步发展。戏剧冲突指的是在剧本内容中人和人、人和物、人和环境之间所具有的矛盾与冲突,最为明显的是人物性格的冲突。不同的人对社会的认识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样一来,便形成了矛盾与冲突。因此,观众把握了戏剧中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便能够真正抓住剧情的总纲和思想。

  3.对舞台说说明要细细品味

  舞台说明有利于导演以及演员掌握剧情内容,特别是能对表演重点加以说明。例如,在表演中,有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等说明,也有动作、效果说明等。此外,舞台说明又能够对人物的塑造起到辅助的作用。比如:在戏剧《雷雨》中,其第二幕开头便有一段舞台说明:“午饭之后,天气变得更阴沉和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更加的烦躁”正是此段舞台说明,表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舞台氛围,为悲剧情调的营造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而烘托出人物郁闷、不安等的情绪,并且又为下文雷雨声中矛盾与冲突爆发埋下伏笔。

  4.把握人物形象

  对戏剧人物形象的塑造要体现典型性,才可以使戏剧剧情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周朴园的形象既可以是体恤下情的经理,又可以认为是一个口是心非的伪君子,还可以是最终失去所有情感的“精神乞丐”。这主要是由于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当中,逐渐形成专属他自己的人格与性格。此外,我们也可以借助人物的心理冲突来理解戏剧的人物形象。例如,哈姆雷特是介于现实和理想间的人文主义者形象具有孤军奋斗且又强烈追求理想的性格,然而,他性格的复杂性主要取决于他处的时代环境和周遭人的尔虞我诈,进而表现出了他内心的挣扎、矛盾、痛苦,因此,我们必须要对人物性格进行准确的把握。

  戏剧鉴赏篇5

  关键词:戏剧教学 戏剧冲突 戏剧语言 人物形象

  新课标指出,中学戏剧教学是以阅读古今中外各类戏剧文学作品(包括影视剧本)为主要形式,以品味、鉴赏和表演等为手段,使学生理解戏剧文学的丰富内涵,促进其语文素养和人格修养不断提高的语文教育活动。本文以《窦娥冤》为例,谈谈中学戏剧教学的鉴赏点。

  一.戏剧冲突。

  “欣赏话剧剧本,应当注意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冲突是戏剧文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戏剧文学作品一般是将一些平淡的矛盾组织成有声有色、触目惊心的冲突,使矛盾双方有足够的冲击力,冲突的爆发也就较强烈。《窦娥冤》在冲突力度上的强烈主要表现为外在碰撞的尖锐紧张,矛盾层层推进,先是蔡婆向赛卢医讨债被害,张氏父子趁势要挟,蔡婆的屈从引起窦娥强烈反对;接着张驴儿误毒死张老头,却嫁祸窦娥,窦娥临危不惧;最后县官严刑,窦娥为了蔡婆招认,以致法场呼冤。紧张的情节中,窦娥与蔡婆、县官、“天命”的冲突,充分地展现出来,窦娥在刑场上指天喝地更使得矛盾冲突达到高潮。

  戏剧要在既定的时间和空间里表现矛盾冲突,必须巧妙地把事件和人物集中组织在一起,使戏剧冲突鲜明突出。

  在戏剧教学中,把握戏剧矛盾是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引导学生鉴赏戏剧艺术矛盾冲突的过程,可使学生获得一些鉴赏戏剧作品的方法。

  二.戏剧语言

  在戏剧文学中,人物形象、戏剧情节、主题思想的表现都依靠戏剧语言来实现。《窦娥冤》属于中国传统戏剧,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主要是品味曲词和宾白。

  古代戏剧语言比较通俗,多用口语。《窦娥冤》第三折中窦娥辞别蔡婆,哭诉的一段宾白,语言通俗明白,像生活本身自然、贴切,没有丝毫加工的痕迹,并且与窦娥的身份、处境相吻合,刻画出她善良的心地。

  鉴赏戏剧语言,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去洞察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三折窦娥的唱词和念白,充分展现这个被封建恶势力吞噬的弱女子面临死亡时的内心活动:[滚绣球]一段唱词,道出了她满腹怨愤不平之气,直斥天地;[叨叨令]、[快活三]两段唱词及其间的念白,反映了她负屈含冤、哀痛欲绝的内心世界;[耍孩儿]、[二煞]等唱词及其间的念白,是窦娥悲愤至极的心情表露,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戏剧文学的鉴赏需要深入到剧本中,反复品味语言,深入体验,从而达到鉴赏的目的。在鉴赏语言这一环节中,建议在鉴赏戏剧语言时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剧情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朗读人物的唱词。

  三.人物形象

  在品味戏剧语言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他们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也是戏剧鉴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把握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先要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从众多人物之间的关系、地位及人物在情节发展过程中所展示的性格冲突,人物自身及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等方面全面客观地分析,把握人物形象。剧本中的窦娥的性格特征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把握。

  首先窦娥是善良柔弱与刚强不屈的结合。她在公堂上决不招供,当贪官要对婆母动刑时,她却主动承担罪名;在赴刑场的路上,她向刽子手提出绕行后街,担心婆婆看见,精神难以承受。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丰富了窦娥刚强不屈又善良柔弱的性格。

  其次窦娥孝而不顺,富有抗争精神。窦娥之孝不同于传统孝道观提倡的逆来顺受、惟命是从的愚孝。面对地痞恶霸的逼婚,胆小怕事的婆母劝说儿媳随顺。窦娥以嘲弄的态度拒绝了婆母的劝说,这正是体现了窦娥的孝而不顺。当她面对地痞恶霸的侵害凌辱,挺身怒斥恶霸的无耻,并以贞节观为武器捍卫自己的贞操,维护了她高尚的人格尊严,就此体现出她具有勇于反抗邪恶、维护人格尊严的美好品质。

  高中戏剧文学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自身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引导学生在戏剧学习中感受体验,重视对戏剧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鼓励学生有创意的建构文本意义。

  戏剧鉴赏篇6

  【关键词】微课 高 公共艺术课程 戏剧鉴赏

  【基金项目】院级课题:《微课在公共艺术课程中的设计与运用》(编号:15JY109);院级课题:《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戏剧鉴赏>的教学改革》(编号:JX1445)。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32-01

  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高校课程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微课已成为专业课程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而作为全校普及性的公共艺术课程,在微课教学层面上仍处于探索阶段。笔者在所教的公共艺术课程《戏剧鉴赏》开展了微课的探索和实践,现将以《戏剧鉴赏》课程中设计的微课《<暗恋桃花源>戏中戏的离间效果》为例(该微课获2015年江苏省高职组微课大赛二等奖),探析微课如何在高职公共艺术课程中如何设计与运用。

  一、《戏剧鉴赏》课程的学生现状

  笔者现任教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戏剧鉴赏》,在实施微课教学改革之前,对选修《戏剧鉴赏》的学生开展了关于课程教学有效性的调查问卷。首先,有92%的选课学生对该课程内容并不熟悉。相对本科学生而言,高职学生的知识面较窄,绝大多数学生在选修《戏剧鉴赏》课程时,并不知道“戏剧”究竟是什么。第二,有95%的学生选修课程目的在于学分而不是兴趣。其中,决定学生选修课程的主要因素在于这门课程往年的通过率,而不是从获取这门课程的知识角度出发选课。第三,93%的学生反感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其中29%的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会导致更快的遗忘知识,63.3%的学生认为枯燥的教学方式没有吸引力。

  二、微课在《戏剧鉴赏》课程中的设计

  1.有针对性的选题

  微课很短,选题只能是针对一个知识点开展,比如在赏析《暗恋桃花源》戏剧中,“戏中戏的离间效果”是课程的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课前提前观看这样的微课,可以达到辅助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2.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微课的开头,用字幕和旁白明确本次微课的教学目标――“戏中戏的离间效果”,让学生有非常清晰的知识点概念。教学目标的明确性,还体现在微课讲解过程中,紧紧围绕“戏中戏的离间效果”这个知识点展开,呈现逻辑清晰的微课教学内容,在讲解过程中加入循序渐进的提问,引导学生持续关注,去除不必要的材料,这样保证在有限的微课时长中有效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3.直观的教学方法

  因为选取的微课选题是教学难点,那么在微课讲解过程中,笔者采用了图形的方式去讲解难点。第一,在《<暗恋桃花源>戏中戏的离间效果》微课中,“什么是离间效果”这是必须要对学生讲解清楚的,而“移情共鸣”理论是和“离间效果”理论相对的一个概念,将这两个概念的提出者、演员和观众的情绪表现、效果这几个维度用表格作对比,非常直观。第二,微课是以画面呈现的,对于难以理解的表述,可以用图形图画、图片、动画、画面转换来呈现,比如在讲解“离间效果”理论的观众情绪表现中,有“将观众从戏剧中脱离出来”这样的表述,笔者使用了一个横向锯齿状割裂的球形,上半部分象征舞台表示“戏剧”,下半部分象征看台表示“观众”,这样非常直观的表达出观众在观看戏剧中被打断被脱离的情形。

  4.合理使用影像资料

  《戏剧鉴赏》课程常常是结合戏剧的影像资料配合教学的,在影像资料的选取上,一方面,做减法。在简短的微课讲解过程中,不能长时间的使用影像资料,这就需要在制作微课时,紧扣知识点,精剪影像片段,笔者微课设计中影像资料控制在20-40秒之内,这样简短明确的视频资料,既可以保证学生对知识点学习的关注度,又吸引了学生对该戏剧的兴趣。另一方面,做加法。对于能够辅助说明难以理解的表述,可以选用从其他角度表述的影像资料。

  5.有效的微课反思

  用于课前的微课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针对戏剧课堂教学更有效果,那么在微课设计中必须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例如在讲解《<暗恋桃花源>戏中戏的离间效果》微课过程中,用戏剧片段去举例了“戏中戏的离间效果”戏剧特色,那么反过来让学生在课前按照该戏剧特色去寻找更多的戏剧片段,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回答,以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在《戏剧鉴赏》课程中实施了微课辅助教学之后,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赏析戏剧的兴趣更加浓厚,对于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学生除了在课前反复观看微课,在课堂教学之后再次观看微课,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印象。

  参考文献:

  [1]顾凤佳.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学习课程设计原则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

  [2]司春燕.微课在高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作者简介:

  戏剧鉴赏篇7

  关键词: 人教版 文学作品 文体分析 高中语文 必修教材

  从选文系统来说,2004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选文主要通过阅读与鉴赏模块呈现出来。总览该部分,文学作品类文本、实用类文本、理论类文本构成阅读与鉴赏的三大支柱。

  一、文学作品类文本的选文布局

  从单元构成看,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册教材每一册四个单元,合计20个单元,文学作品类文本的诗歌(词)、散文(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小说、戏剧文体共分布于必修五册教材的13个单元中,占65%;从篇目构成看,必修一共选文14篇,必修二共选文16篇,必修三共选文17篇,必修四共选文19篇,必修五共选文13篇,共计选文79篇,文学作品类文本的诗歌(词)、散文(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小说、戏剧文体共选取了55篇名家经典,占据比例高达69%。其中,文学作品分布于13个单元44课中。这13个单元的文学作品中,诗歌(词)分布于四个单元15课中,散文占据六个单元20课,小说分布在两个单元6课中,戏剧仅分布在必修四第一单元3课中。

  文学作品类文本出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比例居三大文类之首,对比实用类和理论类文本,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因其往往带有更多主观性和个人情结,且所选作品皆来源于我国古代或近现代的名家名篇,故大量文学作品类文本的阅读与鉴赏体现出编者在尊重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既关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和个性化解读能力的培养,又十分重视通过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深厚文化底蕴的积淀。

  二、文学作品类文本文体及能力目标指向

  课程标准倡导语文课程要坚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类文本在秉承课程目标中“三维目标”要求的同时,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理解与感悟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尤为关注。

  文学作品,指以诗歌或散文或小说或戏剧为形式载体的文本,尤指形式独特或表达优美并具有深层意蕴或独特审美情趣的作品。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活动中,可以不断升华生活志趣,提高语文素养。

  (一)诗歌文体及其能力目标指向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在第一单元编排了四首出自毛泽东、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的我国现代新诗的代表,学生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借助诗歌意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情感。

  必修二第二单元编排了先秦到魏晋时期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如四言诗、五言诗的代表《诗经》两首,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及楚辞《离骚》和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学习这个单元,学生要能通过反复含英咀华,体会由此带来的不同情趣。

  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及词的典范代表――唐诗、宋词分别编排于必修三第二单元和必修四第二单元。通过对李白的古体诗《蜀道难》,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及李商隐的七言律诗《锦瑟》,白居易的歌行体《琵琶行(并序)》的学习和鉴赏,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知人论世,从而引发情感共鸣;通过婉约派柳永及李清照词两首,豪放派苏轼及辛弃疾代表词两首的吟咏和鉴赏,学生能领悟其中情与景交融的意境。

  (二)散文文体及其能力目标指向

  散文是一种意蕴丰富、益智陶情又有弹性力度的文体[1]。古代文学中,散文包括古文、骈文和辞赋。现代文学中,指非诗歌、小说、戏剧的文体。

  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必修一第二单元编排了三篇叙事散文。该单元要求学生运用提要勾选的阅读方法,抓关键词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品评外交家烛之武的嘉言懿行,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的政治风云,从而提高学生概括和表达能力。必修二第三单元以序、文赋和游记,必修五第二单元以辞赋体《归去来兮辞(并序)》,骈体文《滕王阁序》,表(陈情表)构成古代抒情散文的载体。通过这两单元古代抒情散文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美景,而且可以了解古代文人生活的情趣和志趣,还可以学习文本情境交融的写作手法,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通过兰亭聚会时景美人乐的意境抒发作者坦然面对生死之情,《赤壁赋》以景引文,依托风、月展开描写与议论,表现作者心境转化的复杂情感变化。必修三第三单元编排了古代议论散文:议论体散文《寡人之于国也》、《劝学》,政论体散文《过秦论》,以及论说体散文《师说》,阅读与鉴赏这些充满古人智慧的篇章,学生既要学习古人议论的艺术,又要琢磨文章的立论方法,勇于尝试质疑解难,学会清晰有力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现代散文作品里,必修一第三单元编排了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巴金的《小狗包弟》和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生通过鉴赏文本中真实的人物及其事迹,学习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渗透对人物品行的主客观评价,培养“品人与品文”的能力。必修二第一单元编排了朱自清等作家的写景抒情散文,本单元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的双翼,试图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欣赏作者描绘的美景,由此进入文本所构造的审美境界,从而探析作者寄予在文本之中的情趣与理趣。

  (三)小说文体及其能力目标指向

  必修三第一单元及必修五第一单元均编排了小说这一文体。必修三节选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必修五则选取了《水浒传》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程目标中要求高中课程从优秀的小说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学会尊重和理解作品中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因此,这两单元还选取了我国近代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及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节选)》,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及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阅读和鉴赏这六篇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的中外小说,学生能够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个性化解读小说主题的能力,正确把握故事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四)戏剧及其能力目标指向

  戏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剧本是舞台表演的蓝图,阅读和欣赏优秀的剧本是一种美好的文学享受。戏曲是我国戏剧的代表,话剧是西方戏剧的主要表现方式。必修四第一单元选取了我国古代元曲中的元杂剧代表《窦娥冤》,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话剧《雷雨》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中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通过古今中外优秀的戏剧剧本,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要求学生透过曲、台词之美体会人物性格、抓住戏剧中的主要矛盾和冲突。

  丰富的文学作品体裁,多维度的能力目标指向,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册教材中大量文学作品类文本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在阅读与鉴赏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活动中,学生了解并学习了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表现手法及鉴赏方法,既可以指导学生课外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文学、文化熏陶提高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及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曹明海,魏艳.散文文体特征及教学审识[J].语文建设,2016.02:4.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戏剧鉴赏篇8

  关键词: 《戏曲鉴赏》 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 课外实践

  公共艺术教育是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方式。对于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基础师资重任的高等师范院校而言,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更责任重大。《戏曲鉴赏》作为2006年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指导方案》中规定的8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的一门,截至2009年底,教育部各部属学校、“211工程”学校和省属重点高校、普通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这门课程。从2006年至今,该课程走过了几年的历史,因此,对该课程及时进行自我评判与总结,进行教学教改方面的探索,对该课程的顺利发展与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确立《戏曲鉴赏》课程的重要地位

  在教师和学生中,存在着这样一个认识误区,即《戏曲鉴赏》课不是不重要,而是没有将其放在其应有的地位。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戏曲鉴赏》课是公共课,但是这种公共课既不同于大学的公共政治课,又不同于大学公共英语课,因为这两类课程都是考试课,而《戏曲鉴赏》是考查课。教师和学生更重视专业课,而对于公共课则不太重视,而对公共课中的考查课,则更不重视。二是教学目的模糊,该课程既不同于艺术院校的戏曲专业的专业课程,又不同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文学戏曲课程。前者更注重舞台实践,后者更注重文本研究,而《戏曲鉴赏》则介于两者之间,因为鉴赏要兼顾舞台表演和戏曲文本,所以较难把握,并且对教学效果的评估缺乏标准。三是有的老师认为,戏曲鉴赏就是选取一些经典戏曲或其片段在课堂上放映并作些讲解,这对教师、对学生的要求都不甚严格。

  事实上,高等师范院校的《戏曲鉴赏》课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戏曲是我国文化创造的宝贵成果,它的状况反映出我们国家的文化品位。董健说:“(戏剧的)状况往往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象征。”[1]P23我国的戏曲反映了我国的文明程度,戏曲文化的复兴,也有待于大学生的加入,而对于为社会培养基础师资力量的高等师范院校而言,则显得更为重要。其次,高等师范院校的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师资力量,他们的艺术修养将直接影响下一代。董健有言:“参与戏剧创作实践的人,可以养成自我表达能力与群体协调能力,观察与分析社会人生的能力,从而健全自我的个性。而参与戏剧欣赏与批评的人,也可以养成丰富、高尚的审美情趣,使自己作为一个健康、独立的个性被融入社会。”[2]P32戏曲本质上属于戏剧,因此,董健的观点是正确的。学习戏曲、欣赏戏曲、评价戏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再次,戏曲是大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对戏曲的了解和鉴赏,可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作批判和继承。最后,许多剧种都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大学生了解戏曲,可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二、采取多种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热情洋溢的介绍使学生萌发学习的欲望。

  在引导学生鉴赏之前,先要对将鉴赏的内容进行热情洋溢的介绍。比如在对戏曲做总体介绍时,可以引用国内名人对戏曲所作的评价,也可以引用国外戏剧家对中国戏曲的评价,例如罗伯特?科恩在评价中国戏曲时说、雄壮的音乐、壮观的视觉和杂技表演使观众能够真正领略世界上最扣人心弦、最宏伟华丽的一种戏剧艺术。”[3]P225通过外国人看中国戏曲的“第三只眼”,身处戏曲文化中的中国学生可以看到平时所忽略的戏曲美。在鉴赏昆曲《牡丹亭》时,教师可以先介绍《牡丹亭》的感染力,如娄江女子俞二娘读《牡丹亭》后断肠而死,杭州女伶商小玲演《牡丹亭》时猝死在舞台上的故事,这样就能使学生对《牡丹亭》中的爱情故事产生了解的欲望。

  (二)多元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学生对戏曲的直观认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戏曲艺术是综合性艺术,它要求观众在剧场里现场观看。但在教学中,现场观看很难实现。但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元化授课媒介提高学生对戏曲的直观认识,从而提高课内教学效果。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在对有关戏曲基础知识、戏曲发生发展史、剧种特征、戏曲名家生平及表演特点进行详尽讲解之外,若能充分运用视频资料、音频资料、图像、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便可增强戏曲艺术鉴赏过程中戏曲的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从而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强化学生对戏曲的理解。

  (三)在世界戏剧的背景下认识中国戏曲,将中国戏曲与国外戏剧相比较,加深学生对中国戏曲的认识。

  中国戏曲有其独特之处,但对于从小耳染目濡戏曲的学生来说,若不将戏曲置于世界戏剧的背景下,则很难认识中国的戏曲。在介绍中国戏曲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解中国戏曲的特点是以歌舞演故事。在介绍这一特点时,教师先介绍国学大师王国维对戏曲下的定义。王国维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虽咏故事,而不被之歌舞,非戏曲也。……虽合歌舞,而不演故事,亦非戏曲也。”[4]P201然后将戏曲与西方话剧、歌剧、舞剧相比较,向学生讲解中国戏曲以歌舞为载体,话剧、歌剧、舞剧分别以语言、音乐、舞蹈为载体,使学生对戏曲有直观的把握。同时,可使用视频资料加以说明。比如,给学生放映表演同一题材的话剧《骆驼祥子》和京剧《骆驼祥子》的片段,两相比较,从而加深学生对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特征的认识。

  在讲解中国戏曲的发生发展史、中国戏曲的演出特征、剧场特征等知识要点时,教师应将中国戏曲放在世界戏剧的背景下,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

  (四)两个或多个剧种相互比较,可以加深学生对剧种的认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不少教师在讲解剧种特征时,往往只专注于剧种本身,只能“钻进去”,却“出不来”。教师费了很大劲,但学生还不能对该剧种的特征作整体把握。若教师能将一个剧种与其他剧种相比较,让学生自己在比较中得出结论,则教学效果会更好。例如在欣赏昆曲时,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昆曲唱词文雅优美的特征,就可以选取一段昆曲唱词,如“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得彩云偏”。另外再选取一段豫剧的唱词:“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将这两段唱词写在同一张幻灯片上,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很容易就能把握住昆曲唱词文雅优美的特征。

  (五)激发学生传播戏曲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促进学生学习的欲望。

  戏曲是我们民族创造的珍贵的文化瑰宝,是我们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中极为珍贵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我们民族过去的一面镜子。大多数剧种都被国家文化部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而保护戏曲,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课堂上为大学生介绍戏曲保护的重要性,激发起大学生对民族遗产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鼓励他们行动起来,参与到家乡地方戏的保护工作中,在实践中促进戏曲理论、戏曲知识的学习,并进一步指导实践,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总之,在课堂上使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重视课外实践,组织戏曲兴趣小组,鼓励学生进行戏曲表演实践与鉴赏实践

  重视并有计划地安排课外实践,是将课内鉴赏性内容落于实处的关键。在校内组织戏曲兴趣小组,将有爱好的同学吸收进来,学习吹拉弹唱,在实践中促进他们知识的学习、鉴赏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戏曲比赛,参与戏曲表演,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锻炼自我、验证自我、激发自我、肯定自我。

  总之,与我们所要实现的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目标相比,本课程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缺乏一套适用于普通高校学生的完善的教材和与之相配套的音像资料,课程结构仍需优化,学生学科构成复杂且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专业戏曲剧团很少到学校演出,由于经费原因学生没有机会走进剧场欣赏戏曲演出,等等。另外,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除了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之外,还要熟悉文学、音乐、美术、建筑、设计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对戏曲艺术鉴赏课程的积极探索与研究,无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董健,马俊山著.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1).

  [2]董健,马俊山著.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3,(1).

  [3][美]罗伯特?科恩著.费春放译.戏剧.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8,(1).

  [4]王国维.戏曲考原.王国维戏曲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标签:戏剧学生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