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正文

车四十四影评 所运用的拍摄手法不同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0 09:10:55 分类:生活 浏览:56


《说文解字》中对“人”的释意是“人,天地之性最高贵者也”,通俗说“人是衡量世界的尺度”。

那么,衡量人的尺度又是什么?人性,是人与禽兽本质的区别,也是衡量人的尺度。

人一旦失去人性,就会沦为冷血动物,如《车四十四》中的那群冷眼旁观的“无心人”,今天本文以《车四十四》为例,解析这部短片的意味深长的现实意义与独特魅力。

@影影曰曰

《车四十四》改编于真人真事,由美籍华侨导演伍仕贤执导,龚蓓苾、吴超等主要的剧情电影,影片于2001年9月6日上映,虽然小众、仅仅11分钟,但其凭借深刻的内涵,获得“第5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2002年美国圣丹斯电影节评委会特别表扬奖”、“第5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导演双周’特约影展影片”等众多重大国际奖项。

影片讲述了龚蓓苾饰演的四十四路公交女司机在偏僻路途上的遭遇:女司机载着乘客如往常一样行驶着,在载上等车的男青年后,不久遇到两名劫匪,劫匪在抢劫完乘客的钱财后,对女司机实施了侵犯,面对一车无动于衷的乘客,男青年独自挺身而出,结果被劫匪刺伤。

女司机被放走后,将男青年赶下了车,继续开着车……

不少人将《车四十四》列为“禁片”,因为它直白而又真实地戳中人性,小小的公交车就是现实社会的微缩状态,形形色色的人充斥其间,影片以仅仅11分钟,就将这个微缩型社会中的人性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

今天本文将从剪辑手法、人物塑造、主题呈现三方面,解析《车四十四》的艺术魅力与现实意义:

剪辑手法:“返璞归真”式的剪辑手法,纪实性拍摄,呈现出真实、生活化的画面

人物塑造:个性与共性、个体与群体形成对比,鲜明而又真切

主题呈现:悲剧的背后,是人性的冷漠与缺失,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剪辑手法:“返璞归真”式的剪辑手法,纪实性拍摄,呈现出真实、生活化的画面

马克·吕布曾说过:“我们不是握着机器的机器。

在拍摄前,要思考;在拍摄时,要思考;在拍摄后,我们也应该思考”。

导演是善用镜头的群体,他们在拍摄不同题材电影,导演伍仕贤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我曾思考过用一些高超的镜头剪辑,来呈现故事内容,后来想想这只不过是将现实搬运到银屏上而已”

“返璞归真”式纪实性的手法

伍仕贤的影片以其鲜明的叙事风格,独树一帜的叙事角度对现今社会的现象进行准确的记录。

伍仕贤在《车四十四》采用“返璞归真”式的拍摄手法,没有高超的摄影技巧,正所谓“大道至简”,没有复杂的镜头切换,而从最简单出,剥离出最为深刻的意蕴。

导演用一架普通摄像机的画质,在剪辑上也无任何花里胡哨的转场特效,以简单的快切为主。

纪实性手法的运用,在光的处理与布景上又像一部纪录片所给人带来的生活感、现实感。

手持拍摄手法

从短片开始到结束,整个过程的镜头朴实无华,像是记录你我身边的故事一般,在劫匪在公交车上打劫时,采用了手持拍摄手法。

摄影师哈斯凯尔.韦克斯勒说过:“镜头运动是一种视觉上的引导,给观众传达一种感觉,它是情绪化的、符合逻辑的,同时也是活灵活现的。

它跟灯光、构图是一个原理。

”镜头必须要与整部电影的整体视觉效果相协调,使电影更具有冲击力,而手持拍摄的手法,使得镜头的晃动有了“呼吸感”,在这种运动中,摄像机提供的不再是冰冷的第三方客观视点,而是以较为主观化的方式介入但影像叙事中。

在这一段手持拍摄的镜头段落中,摄像机的后退与前进与演员的走位结合运用,镜头跟随劫匪的位移而变换拍摄角度,将镜头落在不同乘客身上,以极其真实地表现出人物状态。

运动镜头与长镜头

以跟镜头的拍摄方式,进一步表现施救者和施暴者两者的冲突,推进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将故事推向高超;以移镜头的拍摄手法,表现主人公所处的环境背景,为故事后续发展埋下伏笔;以车外的大远景视角,运用远距离的长镜头表现劫匪施暴的全过程以及被刺伤的青年动弹不得的场景。

导演以平实的拍摄手法为主,在看似最普通的表现手法上,却使厚重的故事用最大化的真实感、现实感凸现出来。

人物塑造:个性与共性、个体与群体形成对比,两个对立面鲜明而又真切

这是一部改编于真实事件的短片,所以导演将人物形象塑造的极尽真实,无论是男青年,还是车上的乘客,两极分化的人物性格在简练的镜头里刻画的入木三分。

男青年:见义勇为人性向善

在男青年上车后,整个车上的气氛一改死气沉沉,而变得活跃起来,如果说原本车上的乘客是一汪死水,那么男青年的出现,犹如水中唯一的游动的鱼,他的出现使得故事节奏突变,一个有“生命”的人上场。

在男青年上车后,他扫了一眼车内的乘客,几乎所有的人都一副木讷的样子,毫无生机。

在男青年与女司机简单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男青年健谈、平易近人的特征。

“你们怎么都坐着?”在男青年下车救女司机时对乘客说出了这句话,此时镜头再次给了在车内的众人,他们仍旧是一副木讷的状态。

在男青年下车后,车内不少乘客都涌到车窗前,一副看客的模样,在观望车外的情况。

男青年的“动”与观众的“静”形成对比,即使男青年被刺伤,车内的“看客”都无动于衷。

车内乘客:冷漠,人性缺失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乘客们的群体形象写照。

在被劫匪呵斥交出钱财时,每个人的面部表情充满惧怕,众人毫不犹豫地屈服于劫匪的淫威下。

在女司机被打昏拖出去之后,导演接着给了男青年一个特写镜头:他的反应是对车内所有人的“无反应”感到惊讶,在号召车内乘客数人无果后,单独冲向了劫匪,此时车内的乘客终于“动了”,只不过他们是涌向车窗前,一副看客的模样。

在女司机踉踉跄跄回到车上后,没有一个人询问,镜头随着女司机的视线而移向车内乘客。

此时乘客再次恢复了木讷的状态。

男青年的人性善与车内众人的人性缺失形成强烈对比,个性与共性的对比、个体与群体的对比,人性在强烈的对比下,一览无遗地呈现出来。

主题呈现:悲剧的背后,是人性的冷漠与缺失,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车四十四》作为一部仅有11分钟的短片,虽短但呈现出的内涵却是十分深刻与沉重的,整部影片围绕着“人”而展开的,何为人?《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人,天地之性最高贵者也”。

人是世界万物衡量的尺度,那衡量人的尺度是什么?人性,既是衡量人的尺度,同时也是短片呈现的主题:

①悲剧的背后,是人性的冷漠与缺失,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冷漠无情,就是灵魂的瘫痪,就是过早的死亡”,影片中,无论是劫匪抢劫前还是抢劫后,车内的乘客都一副死气沉沉、丝毫感受不到活着的气息,呆滞的目光木讷的状态,无不是行尸走肉的气息。

究竟是什么造成他们最后悲惨的结局?我想正是他们自身,冷漠无情使他们逃过歹徒的迫害,同时,又是冷漠无情,导致他们的悲惨结局。

正如那句话:“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人性的缺失与冷漠正是他们的“可怜之处”。

②人性向善:善有善报,男青年的所作所为,黑暗中耀眼的光亮

作为一部依据现实改编的短片,其现实意义是极其明显的,这是一部耐人思考和反省性质的故事,强调人们冷漠社会现实和道德反思,但影片并没有彻底“黑化”,而是在黑暗中点缀着光明,这束光就是人性中的善。

作为全车唯一“幸存者”男青年,并不是因为幸运,而是他内心向善的人性拯救了他。

在影片最后,男青年在得知四十四路公交车所有的乘客都没气时,镜头对他那一瞬间笑的定格特写,在不少观众看来这种“笑”有些莫名其妙,其实这是一种莫名的悲哀或者有所觉悟,这同时又是一种得益的获救姿态:是对众人冷漠导致悲剧后的嘲笑,也是对自己在世界中无能为力的自嘲。

这种“劫后余生”的笑意,是对人性恶的哂笑,对人性向善的善笑。

结语:

看完《车四十四》后,脑海中不断闪现曾经那些与影片相同的“看客”场景,众人的冷漠、受害人的嘶喊,历历在目。

正如伍仕贤在接受采访时说:“《车四十四》主题很国际化,通过影片我希望反应一种社会道德,我们作为社会上的人都有责任互相帮助”。

也许我们都曾是“看客”,但当我们成为“受害者”时,谁又会站出来说一句“放开他”,也许没有!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标签:镜头男青年人性乘客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