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指南 > 正文

中国奥斯卡 如果有自己喜欢的明星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08 19:55:16 分类:指南 浏览:88


  被国内影迷戏称“小李子”的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终于在“陪跑”了22年的奥斯卡后,化身《荒野猎人》狠狠地给了奥斯卡评委会一枪,把小金人抢回了家。新闻一出,全世界电影同仁、影迷们好像都发来了贺电,而远在中国的微信朋友圈更是在那几天被这个看上去运气不太好的美国演员给刷了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似乎国内的朋友圈从未因为国内的某个电影奖项刷过屏,哪怕只是短短一次的蜻蜓点水,也从未出现过。对比对奥斯卡每年惯常的高关注度,我们不禁想问,中国自己的电影奖项去哪儿了?它为什么如此默默无闻?

  国内五大奖

  奥斯卡好不热闹之余,国内的电影奖项集体沉默,或者说就好像国内没有自己的电影奖项一般。然而事实如此吗?既然提到了国内奖项,不妨看看,国内重量级的电影奖项到底都有哪几个。

  在中国电影界,被视为至高荣誉的有五个大奖。他们分别是中国内地的三大奖和港台的两大奖。内地三大奖分别是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中国电影华表奖,而港台两大奖分别是香港电影金像奖和台湾电影金马奖。

  这其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是大众电影百花奖和台湾电影金马奖,两个奖项同年创办,均立于1962年。金马奖到今天已经举办了52届,而百花奖中间停办了十几年,到今天却也举办了33届。论历史,其实和奥斯卡也并没有差得太远。

  金鸡奖立项在1981年,于1992年同百花奖合并,并称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以“金鸡啼晓”象征“百花齐放”,年年举办。自2005年起,金鸡奖与百花奖隔年评选一次。到今天,金鸡奖独立颁奖,也有三十届之多。

  香港金像奖比金鸡奖小一岁,创立于1982年,是香港电影人最高荣誉。金像奖年年举办,没有一届停办,时至今日已历34届,成为了具有极强影响力的国内奖项,成为了香港电影界的黄金殿堂。

  华表奖创立于1994年,但实际上它早在1957年业已设立,彼时名曰:“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因受时局影响,曾停办二十二年,重新开办后,终于1994年更名“华表奖”。虽然更名后历史不长,但由于其代表着国家对电影人辛勤努力的肯定与褒奖,故其代表着中国电影最高荣誉,被每个电影人视若珍宝。

  综上可见,我们并不是没有国内奖项,只不过不少国内媒体以及娱乐新闻,高度统一地对国内电影奖项选择了集体失明,把它们略过了。归根结底,其实还是影响力不够,那么到底为何呢?与其简单粗暴地责怪没有电影环境,不如细究缘由。在笔者看来,原因有三。

  其一:电影成了“快消品”

  国内观众现在提起电影,大多有两个观赏标准,一是好玩儿,二是有没有明星。论起重要程度,第二点甚至在第一点之上。国内观众在看到一部影片时,会首先关注它的明星阵容,那么就会蜂拥而至,如果没有明星或者只有一些小牌明星,影片就会鲜人问津。

  这样看来,国内电影观众似乎处在一个集体追星的时代,电影是粉丝们借以近距离接触偶像的产物或是衍生品。这使得那些具有曲折剧情、优秀故事以及虽不知名但有着高超演技的新人演员们的电影失去了票房生命力和重重突围的动能。

  电影到底是蒙太奇与多重聚焦的融合体,还是“某粉某族”们以及大众廉价消费文化的融资池,这个问题的界限在国内,似乎也不那么明晰了。

  除了对艺术本身的关注度变小之外,这种快消文化也阻碍了电影艺术的发展。美国电影新星来自于电影影片,中国电影新星来自于歌坛、娱乐界等等其它地方。一个人在其它圈子成名,进而进发电影圈而获得粉丝和票房,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那么那些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新人出路何在?

  此外,除去明星的因素,电影之于国内观众,其实更多的是娱乐产品。当然我们不能否定电影本身就具备娱乐属性,但是其必不可少的艺术核心是不能丢失的。如果说,国外电影艺术成分与娱乐成份达到5:5,我们的电影恐怕只能达到3:7。在这样的情况下,电影的艺术价值被严重压缩。能不能让你发笑,或者能不能让你觉得过瘾成为了第一且唯一考量标准。这样的电影,我们不知道它还能不能称之为电影,能不能称之为艺术。一种艺术形式丢失了艺术核心,那么它的生命也就到了尽头。

  电影不能称之为艺术形式,发展也捉襟见肘,那么电影还有什么凝聚力?还有什么影响力?给这样的电影圈子颁奖,显得举足轻重,还是无足轻重?答案不言而喻。

  其二:电影圈龙蛇混杂

  谈起中国电影圈,我们不如先谈一个词,“足坛”。什么是足坛呢?足球运动员的聚集地,在这里每个人谈论的都是和足球有关系的内容,每个人都有一个和足球有关系的身份。球员、教练、裁判,这些人都是足坛中的一份子。同时一个人拥有了如上的几个身份之一,他便会被人们划分到足坛中去。圈子就是要如此,要有一批人,固定地为某一份事业或者说某一目标而努力,才会有人追随,有人谈论。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我们当今的影坛其实反而并不是这样。

  现在我们的电影圈充斥着不能单纯地划分为演员,又不能说和电影没关系的人。这就是中国影坛,很难把它固定化,或者说没有一大批固定服务于、致力于这个行业,这个艺术形式的从业者和追随者们。更多人选择用它来吸金,来玩票,来显示自己的明星身份,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从电影中各取所需,然后把电影艺术搞得千疮百孔。这就是中国影坛。它很难在观众心中形成固定圈子,仅仅成为了一部分人的工具,如此一来,普通人自然缺乏对“中国电影圈”这个名词,对中国电影本身的关注度。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对中国电影圈的专业关注都缺失了,谁还会去关注电影节和电影奖呢?

  其三:缺乏新闻看点

  其实除了“小李子”,每一届奥斯卡似乎都要弄出点动静:领奖后在门口啃汉堡的李安、在红毯意外摔倒的女星……诸如此类,每届奥斯卡都会闹出点奇闻趣事。反观我们的颁奖典礼,似乎总是乏善可陈,没什么新闻亮点。

  其实,奥斯卡也不一定是每届都那么光鲜,那么有趣,但好在奥斯卡主办方总会在整个颁奖典礼上融入一些创意,制造吸引眼球的事件,使得奥斯卡能够有更多的点可供人宣传。在这一点上,我们自己的颁奖典礼明显落了下风。

  此外,奥斯卡的宣传力度也绝不是我们的“大奖们”能够比拟的。在开始前一个多月就铺天盖地的宣传,提前为颁奖典礼造势;颁奖时到场媒体堪比白宫的新闻会,一应俱全;到场明星不遗余力地在自媒体上宣传参加典礼的盛况……诸如此类的宣传,国内电影奖项们是缺失的。即使进行了宣传,也不过是大幅度大批量的招商宣传,真的到了颁奖典礼上,反而默默无闻了。加之整个典礼又没什么有趣的舆论热点,就更不能在观众和民众之间展开什么激烈讨论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谁都能明白了。中国电影圈并不是没有大奖,也并不是缺乏盛会。抛开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不谈,我们自身就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院线、各电影集团为首,以各知名电影人为中坚力量,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中国电影能够真的获得艺术上而非单纯票房的成功。其次就是集体抵制那些跟风、跟热点、投机取巧捞取票房的行为与个人。最后,让人们的关注点回到电影本身上去,让中国电影圈再次回归艺术摇篮与大众文艺娱乐形式的身份。这三点做到,中国电影距离自己的奥斯卡,也就相去不远了。


标签:电影中国国内艺术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