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正文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07 17:06:08 分类:资讯 浏览:127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篇1

  一、重视课前预习,注重课程资源开发

  在讲“学会调控情绪”之前,给学生布置收集从古至今坏情绪给人们带来的消极影响的任务,有的同学收集来“三气周瑜”的历史典故,有的同学收集来“广东一少年伤父戮母”的真实报道等等。在课堂上交流时,学生都跃跃欲试,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消极情绪带给人们的影响,并能从反方向设想另外的结果,从中体验良好的情绪确实能带给人们很多益处,这样就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充分利用励志歌曲,让学生在歌声中陶醉,激发学习热情

  在讲第五课第二节“挫折面前也从容”时,让学生随唱“真心英雄”,学生精神振奋。当他们唱着这首激励人们“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的歌时,学习热情大大地被激发。歌曲播放之后,给学生充分的讨论,这使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懂得:人生难免有挫折,即使挫折是狂风、是暴雨、是险峰、是峻岭,只要我们有昂扬的斗志,我们都会跨越过去,直达成功彼岸。

  (二)讲故事、树立榜样,进行情感渗透

  在讲“人生自强少年始”一课中,给学生讲个“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故事,先激起学生的好奇那是谁呢?然后打出一张幻灯片:洪战辉。接下来会有的学生知道这个人的先进事例将给同学听: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学会友善、勇敢和坚强,生活让他过早地开始收获,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这样就用形象生动的故事,激发了学生情感,引起了学生共鸣。学生从这些故事中领悟所要掌握的道理,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三)让学生即兴表演,激发学生创作欲

  在讲第八课“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时,其中有一小段故事讲的是七年级学生路遇劫匪,我就让同学们自由组合、讨论、准备3分钟,然后进行即兴表演。通过这种形式,学生的表演才能得到锻炼了,对学习内容也更感兴趣了。

  (四)利用格言、名人名言、警句,摆正人生航向

  在讲完第二课“我能行”时,我请同学们开展一次活动,让他们四人一个小组,每组创造一条关于我能行的格言。他们创作的气氛的热烈、创作的成果的高质量都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如“困难面前不低头,世界风景我全收”等等。通过这些形式,学生更加自信,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巩固形式,寓教于乐

  (一)搞专题活动,深入体验

  比如利用班会课搞“如何学会自立”的专题活动;倡议并配合学校请有关人员为学生作专题报告;写“今天我自立了吗?”的作文并展开评比等活动,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培养了自立能力。

  (二)出版报,图文并茂,学以致用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篇2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斗转星移,花开花落,共和国走过了半个多世纪。建设美好祖国的重任,将落在我们年轻一代的肩上。承担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需要我们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主要教学内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曾经直接讲民族问题,学生一般不太感兴趣,也不易理解。往往走马观花,知其事,不知其意,尽管多次解释、强调。也是是事而非的。没有什么太深的体会。因此,适当的教学手段的应用就非常必要了。比如说多媒体的运用,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情景交融,激发求知欲,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案例描述

  一、讲授这节课,先播放《爱我中华》这首歌,一首高亢、激情的歌曲播放完后,同学们情绪激动,热情洋溢,积极性很高。这时,介绍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从遥远的古代开始,我国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疆域辽阔的大地上,历经几千年的民族迁徙、分化和融合,逐步形成了今天中国的民族面貌。点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由于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有些少数民族还有或大或小的聚居区,我国在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相应的自治区域,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三、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时代,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载入了宪法和法律,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

  案例分析

  思想品德课一味的讲述,单调、乏味,学生很快就会昏昏欲睡,所以导课运用多媒体先播放歌曲,特别是激情、高亢的歌曲,一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精神倍增。很期待下一个问题。这样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把有关的学习内容介绍给学生,把重要的知识点以填空题的形式印在学案上,课前预习好,这样都能收到好的效果。学习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多让学生回答或举例,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就能积极主动学习。再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介绍本班学生的民族情况,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理解。在选取的案例上多下功夫,找一些积极的、有利民族团结的例子。比如利用多媒体播放:在祖国的边陲新疆,驻扎着这样一支队伍:为了救助地震中受灾的维吾尔族兄弟,他们不顾生死昼夜排险;为了救助一味因特大暴风雪被困在牧场的少数民族产妇,他们顶风冒雪,甚至双膝跪在冰面上,一点一点地挪动担架,终于保得母子平安;为了尊重少数民族习惯,他们在与维吾尔族群众共用一条水渠时,规定每次打水都使用专用水桶――点点滴滴的小事,浇灌了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让学生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心与重视。多媒体的运用,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学生很容易受到感染、接受并理解,同时还可以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增大课堂容量,从而提高教学功效。而传统的教学方法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的。在这里,老师的正确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容易导致不良的后果。比如:有的同学瞧不起少数民族学生,有的对国家给少数民族的特殊待遇不理解等等,我们都要正确的引导,适当举例,来教育、引导学生。针对一些敏感问题如:播放在西藏和新疆发生了大规模流血事件,我们怎么看。民族问题处理不好,或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就会发生严重的后果,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对于我们中学生能做的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维护民族团结。学生探讨:作为中学生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学生积极发言,讨论,对民族问题会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总之,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特别是多媒体教学,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大大提高课堂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同时多媒体能使教学信息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如何把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多媒体在思想品德课上应用好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五环节;案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党领导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能力目标: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归纳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增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解。

  预习内容

  为什么我国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明确目标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自查、互查学案预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二)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

  呈现“小平,你好”的照片。

  教师:在共和国40周年庆典的游行中,北大学生队伍中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表达了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热爱和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改革开放究竟给中国带来哪些变化呢?

  学生研讨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的生活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分别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发生的变化)。

  (三)展示交流 点拨提升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现

  1.探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师:改革开放的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较低。

  展示一组反映我国生产力落后的图片(略)

  问题:这些图片说明什么?( 自1956 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说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资料一:农业:我国拥有的农业劳动力大约是美国的100倍,但每年生产的粮食总量却与美国差不多。在我国一些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花钱”) 工业:大部分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一些乡镇企业还进行着手工作坊式的生产。

  问题:上述资料说明了什么?(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

  资料二:从人均GDP来看,1978年我国东西部地区分别为457.4元、254元,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的55.5%。2003年,西部地区为东部地区的32%。总的来讲,1978年至2003年间,东西部地区人均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

  问题:上述资料说明了什么? (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

  2.探究我国科学技术和国民文化素质发展水平。

  资料三:我国国民科学文化素质

  据统计,我国每100万人口中的科学家、工程师的人数,是美国的1/15、日本的1/60。据统计,在136个国家中,每1万人中大学生的人数,我国排130多位!

  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

  教师:总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

  (四)师生互动 拓展延伸

  教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学生讨论:根据我国的国情你认为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教师: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社会财富还不够丰富,落后的社会生产不能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这个矛盾贯穿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我国经济建设搞上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五)达标测评 巩固提高

  1.为什么我国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由 决定的.

  教学札记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高效和谐“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程要求。以生为本,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学设计环环相扣,使知识结构浑然一体。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逻辑性很强。情景导入的环节我采用学生感兴趣的1984年邓小平阅兵视频,一下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课堂,效果较好。

  2.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能够有效的服务于课堂。我在课前设计了“学生访问家长”这一活动方式,并将访谈录音链接在课件中,辅助效果很不错。提现了教学的实践性这一特点,也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

  3.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具有个性化和实用性。 “拓展延伸”环节是一个补充课外知识的设计,如党和政府为实现全面小康,促进东西部平衡与社会的公平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例举“西部大开发、中部大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有助于提升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富有吸引力,切中主题目标,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

  4.从课堂效果来看教学设计比较成功。设计的问题能够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在相互探讨中掌握知识点,充分体现师生主体与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互动活动有序,课堂氛围和谐融洽。

  5.教学效果很明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反馈效果较好。

  6.有效的贯彻了情感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比如认识我国的国情你准备怎么做?

  7.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学生自编口诀,如沿海最早开放的14个城市口诀,学生家庭生活变化口诀,不同年代房屋变化口诀歌。“五十年代住草房、六十年代住土房、七十年代住瓦房、八十年代住砖房、九十年代住楼房、新世纪住洋房”。贴近学生生活,重视学生的体验。

  8.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如举例“二牛抬杠农耕方式始于战国,现在仍在使用,这说明生产力水平低。 “东边日出西边雨”;“东部开奔驰,中部骑摩托,西部踏着自行车”,说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这种类似的举例贴近现实的国情、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体现了“以生为本”教学理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的人文化。

  9.点拨精炼到位。国家的战略,体现了政府和国家的“有情”,我引用刘禹锡的诗句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进行点拨,渗透了情感教育,体现了教学的人文性。

  不足之处:

  1.课件制作还停留在一般水平上。

  2.多功能机的利用还不是很充分。可以将一个班上课的内容包括板书保存,在其它班上课直接运用就可以了。

  3.课堂开放度还不够。本节课安排的内容比较多,一旦放开讨论,就肯定完不成预定任务,所以,学生的探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4.对于课堂生成的资源,调控运用的技巧性不高。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不断反思,使思想品德教学更符合新课标要求,使教学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的说明

  [2]《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

  作者简介:

  代秀林:中学一级教师,西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工作。

  基金项目: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篇4

  知识的记忆是短暂的,知识的运用也可能是机械的,唯情感的升华是能动的、持久的。新课程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作背景,与学生的实际有着广泛联系,教学中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展开,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感悟。下面我就围绕七年级下册《挫折面前也从容》这一课题,对这堂课中的活动设计进行了分析,并从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经验,以供广大同仁借鉴。

  【案例描述】

  本课是新课改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挫折和逆境,磨练意志,增长智慧,初步形成自我应对挫折的能力;于是我设计了一个主题活动来展示教学,并把本主题活动分为几个环节来进行。

  一、分组体验“残疾人的行动”

  模仿教材中的“小丹”在车祸中失去了双手,或失去了双眼,你能把“上学”两个字写得很好吗?或模仿其他残疾人的日常生活――活动内容就是一次现场“模仿秀”。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跃跃欲式,争先模仿。

  环节点析:强调教学的过程,我认为就是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的体验,只有把学科的概念原理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解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的激情被充分地激发起来。

  二、迷途寻路,求助门诊部

  姓名:刘莉 性别:女 年龄:13岁 症状:无精打采,精神不振,白天吃不下,晚上做噩梦,有时甚至想告别眼前的一切。 病因:曾有过幸福的家庭,曾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女孩,因爸爸、妈妈在半年前离婚,刘莉被安排在奶奶家生活。因为不是自己的亲奶奶,整天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不敢随便说笑;在学校,刘莉更怕别人知道这一切,不愿意与同学过多交谈;前天,老师通知刘莉请家长到学校,因为她几次考试都不及格……不幸是一个接着一个。

  这一环节,要求各小组同学齐心协力,各尽所能,通过讨论,开出处方。

  环节点析:本课的重难点是教会学生能运用战胜挫折的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通过创设这一情境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人人都急于献计献策,从都急于帮助刘莉。没有分心,没有掩饰,一切都那么自然亲切,在讨论中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实在叫我感到欣慰。

  三、勇往直前,探寻成功者的足迹

  学生分组收集整理,找出不畏挫折的成功者,进行总结汇报,得出:

  1.从成功者身上得出他(她)人的共同特点:(1)用正确态度对待挫折;(2)用智慧和勇气战胜挫折。

  2.成功者在困难、挫折面前分别采用的方法:贝多芬――不向命运低头,坚强的意志力;杨澜――沉着、冷静,对自己有信心,控制住情绪;谈迁――坚韧,不放弃,重新开始;杨利伟――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健康的心态,过硬的技术;小丹(教材)――坚忍不拔的毅力,永不放弃的决心。

  环节点析:在上一个高潮过后,同学们又迎来新的任务,更多地参与到收集整理当中,认真地品味着成功者的经验,更加深对“挫折能战胜的体验和理解”,并产生真挚的情感。在这一环节中又更多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品质,在合作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协作、学会了分享。

  四、成功――挫折面前我从容,总结活动,升华主题

  通过学习,我们都从活动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就让我们把这些体会存入咱班的智慧栏中吧,到时我们将评出这次活劝的“最佳点子奖”“最佳描会奖”“最佳经历奖”的获得者。

  环节点析:通过总结升华,引导学生正确地理清本课思路,努力实现动态的生成,使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其中不少学生在活动中闪烁了思维的光点,并也作了精彩发言。

  学生A:我扮演的是“盲人”,我从座位走到黑板前,我都感到无比困难,更不要提再写字了,在我今后的生活中我要尽我所能去关心、帮助残疾人,更要向“小丹”学习,勇敢地战胜挫折和困难。

  学生B:这次活动很有意思,让我知道了古今中外的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都能勇敢地战胜自己、战胜挫折,我自己也学会了战胜挫折的各种方法。

  【案例反思】

  在进行主题活动设计时,我认为要处理好如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活动形式的设计要生活化

  活动中的材料是有生命的,这种生命力就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把有关教学内容生活化,并通过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既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又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自我的教育和提高。

  二、活动形式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层次特点

  有时,教师设计的活动难度太大,学生无论怎么跳也够不着,难以获得成功体验,如处理不当,势必导致学生思维出现假性疲劳,挫伤学习兴趣。

  三、活动形式的设计要有明确的导向性并兼顾活动结果

  纵观活动中呈现的内容,紧扣“挫折面前也从容”,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自主地掌握了战胜挫折的方法。并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总之,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教无定法,面对新教材,到底如何教好?我会说,一切都在于实践,只要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我都会大胆去试,大胆去闯。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篇5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案例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基于案例的思想品德课堂,将鲜活的教学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使课堂充满了浓郁生活气息、时代气息,使课堂接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教学案例、生活化课堂,对学生而言充满着诱惑,有利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善和丰富了原有的教学方式。

  2.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基于案例的思想品德课堂,将教学案例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对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交流,在对案例信息的分析与处理过程中,自主生成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思维的活跃性,提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讨论、交流与分享对案例的理解过程中,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3.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性

  育德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主要任务。而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仅仅依靠说教,是难以取得良好效果的。基于案例的思想品德课堂,创设了各类真实情感体验的教学情境,例如奉献、诚信、尊师、孝老、遵纪、守法等。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自主探究,形成觉悟,并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案例的设计

  1.教学案例设计的原则

  第一,教学案例要具有思想性。即要让教学案例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等具有一定的思想引领和导向作用。

  第二,教学案例要具有时代性。即教学案例要紧跟时代性节奏与步伐,与社会发展相一致,过时的、落后的教学案例缺乏良好的教育性。

  第三,教学案例要具有针对性。即要根据初中生的个性特点和意识水平、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恰当地选择各类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第四,教学案例要具有可信性。即教学案例的信息真实可靠、公正全面,符合客观实际,不允许弄虚作假、吹牛撒谎。

  2.教学案例素材的来源

  教学案例的素材来源很多,教材、教参中可直接选用,文献资源中可查找,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上可选择。特别是当今处于信息时代,大众传媒特别发达,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提供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如感动中国人物、道德模范、今日说法等,提供的素材既典型,又生动,具有很好的示范效果。当然,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泥沙俱在,良莠不齐,因此,在查找素材过程中,善于识别虚假信息,不能让谣言进入课堂,让虚假信息编辑的教学案例,会对学生认为教师为了说明教材道理,骗自己,会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产生不良影响。

  3.教学案例呈现的形式

  教学案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文字、视频、音频、图表、表格、漫画等,可以根据素材本身的属性,根据课标、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工制作,根据不同的教学时机加以呈现。每种形式有都有各自的特点,要根据需要加以合理设计,相时呈现,才能使教学案例的功效发挥最大。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

  1.教学案例的展示与呈现

  基于教学案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案例的出场方式是必经的、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何种方式出场,事关能否引起学生的关注,能否激发学生兴趣,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所需要的,选择适当的教学案例的呈现方式。如文字材料,可以教师朗读或学生朗读,视频或音频提醒学生注意观看或聆听,图表、表格、漫画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只有在现实世界的具体情景中,才会变得有效。因此,教学案例的展示,实质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事关教学问题的解决。

  2.教学案例的阅读与分析

  教学案例的信息点一般比较丰富,阅读的视角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必须要根据课标、教学目标、学生实际等情况,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学案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学生可以根据问题,有目的地从教学案例中寻找、发现、分析相关信息,提高教学案例阅读和分析的效率。当然,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对案例信息进行解读、分析和推理,寻找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案例的讨论与交流奠定基础。

  3.教学案例的讨论与交流

  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个体经过思考与分析不能解决或不能够完全解决的,必须要通过小组讨论与交流来解决。讨论与交流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碰撞、经验分享的过程,也是合作探究、深入研究的过程。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对教学案例设置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之中去,及时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讨论的进度、问题解决的程度。同时,教师要充当学生的引导者,当学生的讨论出现偏差或陷入瓶颈时,为了使讨论能够继续或深入,要对学生进行引导。绝不能出放任不管或越俎代庖。只有这样,学生群体的潜能才能得发展,合作精神才能得到培养。交流是讨论之后,小组在全班展示小组交流成果的过程。小组代表对本组讨论的情况对全班进行小结性发言,这一环节,可能会出现小组之间意见不一的情况。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扬民主,给学生充分说明小组意见的时间和机会,甚至可以开展小组间的辩论,目的是问题越辩越清楚。交流过程中,教师不得“打压”某一方,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这样的交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当然,教师也必须做好调控,防止辩论失控。

  4.教学案例的总结与反思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新课改;个性化案例教学法;初中思想品德课

  近年来,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学推行新课改,实行新的课程标准,各地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也都想方设法,提出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标下新的课程标准,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是从事多年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线教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和新的课程标准来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1 个性化案例教学法的由来及定义

  个性化案例教学法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开创。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法实际上就是个性化案例教学的雏型。原是讨论问题的方式,即从意见的对立中寻求矛盾,在矛盾中寻找新的意见,在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真理的表述,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利用案例组织学生学习、研究,以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案例应该是实践中发生的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它反映一个问题、一件工作、一个案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现代个性化案例教学兴起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后被广泛运用医学、工商行政管理、市场营销和教学之中。

  所谓思想品德课的个性化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对一些典型性的事件进行描述, 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用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 个性化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众所周知,初中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很难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始终保持注意力,认真听讲。而个性化案例教学法则不同,它是在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达到完成教学目的,实现教学效果。

  2.1 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背死知识,按照条条框框背定义,不管学生能否理解,只要把背出来就行了。结果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会背死知识,而不会用知识,甚至谈不上理解,过不了多久,学生就会把所背的知识忘记了。科学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25%,而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能记忆的内容达65%。而个性化案例教学法则恰恰体现了这一点。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教学案例,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通过听觉与视觉的共同作用,将知识很好的掌握。另外,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学生对知识更容易理解。由于学生主动参与了情景教学,开动了他们的脑筋,所以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了。教师通过视觉材料的教学并且与学生一块对材料进行分析等方式,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获得的收获会很大,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由于对知识理解深刻,那么对知识的掌握也就更牢固。

  2.2 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特别强调对学生的素质能力的培养。初中思想品德课实行了个性化案例教学法之后,正好符合这一点。由于案例教学是在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下,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能力。

  2.3 实现真正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初中思想品德课具有一定的理解论性,因此,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不能老是把眼睛盯在课堂上,不仅仅要在课堂里创设情景,而要把课堂搬到学校之外,在校外创设情景,利用社会大资源和大背景来实施案例教学。这样的案例教学更具有真实性。另一方面,要将真实的社会上发生的事浓缩到课堂上来。把社会中的真实生活引进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但却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

  2.4 使学习变得快乐

  根据调查初中思想品德课历来是学生不喜欢上的一门课,究其原因是理论性强,枯燥乏味,而传统教学模式则强调单纯的依靠教师讲解,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更不要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了。而个性化案例教学法则不同,由于使用了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情景,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让学生有一种真实的感受。同时,由于学生亲自参与其中,让学生觉得他们不是在被的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参与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大胆交流,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学习探索,这样就很容易产生学习兴趣。由于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学习不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此之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 个性化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个性化案例教学法虽然具有很多优点,对于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很高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案例例都适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3.1 在选用教学案例中,要选择与思想品德课相关的教学案例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案例都适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只有使用那些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案例才能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否则,就违背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开课目的,达到国家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要求。

  3.2 选用的教学案例要具有时效性

  一定要选择近期发生的事情与新闻,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教学案例实施的教学过程。如果选用那些过时的教学案例,由于年代久远,学生根本没有印象,学生不熟悉,学生根本就提不起兴趣,就达不到课堂教学效果。

  3.3 教学案例要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要求

  有些教学案例学生不容易理解,如选用国际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由于学生心特征和知识要求达不到这个层次,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那么实现不了教学效果。

  4 个性化案例教学的运用方法

  1)在运用案例之前,教师要考虑到选择什么时候实施案例,因为案例的引用是证明一定的观点、辅助分析一定的问题。这个就是说应设计好案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呈现的时机和方法,如用案例导入,引出所要讲的知识;还可以用案例使某一个重点或难点变的容易理解;最后还可以用案例总结教学内容并对内容进行深入和提高。这里要注意的一点是千万不可为了说案例而说案例,案例的设置一定是要有目标,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的。华师大课堂与教学研究所赵中建教授认为,应用质量原则于课堂,就必须形成积极的师生关系。所以,在案例提出后,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去总结结论,提出观点。

  2)对一些为了解决重点、难点而设置的案例,师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共同研究,不能一味的都是教师讲解或学生回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指导、引导的作用。当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不能把整个课堂完全让给学生,而应进行组织的工作,在旁进行点拨。有时候,教师的一句会加强师生的融洽程度和合作程度,能达到合作中学,合作中提高,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目的。

  3)老师要能够及时地从学生对案例分析中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点评。当然,这种点评不应该是标准答案,也不是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简单地罗列,而是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后对问题认识的升华和创新。同时案例也可用于课后作业、讲学稿、试卷中。个性化案例教学的好处已成共识,但是我在编案例的时候会出现一些比如说不够典型、苦于没有材料等问题,这个时候,平时的一些准备工作就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素质教育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中的中心,对于如何现素质教育,完成新课改的要求,各地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在苦苦思索,将新课改精神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起来。笔者根据自已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对新课改文件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案例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运用,目的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水平,当然也是给各位同仁提借鉴。

  【参考文献】

  [1]宣小贵.政治案例教学浅议[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10).

  [2]包宇润.课改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J].上海教学研究,2005(10).

  [3]盛桂兴.浅谈新课堂中教师的作用与发挥[J].上海教学研究,2005.

  [4]张家军.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2.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篇7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传授、心理问题疏导、心理常识普及和自我心理照顾的一门学科。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较为迅速的阶段,思想品德课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促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

  2.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步骤。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重要保证,也是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启明星。学生唯有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并能够正确分析自己的心理现状,在遇到心理障碍时能够通过自我剖析和自我缓解来解决心理问题,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发展目标。就目前的中学课程开设以及社会上的心理关爱机构的开设情况来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基本还是要依靠思想品德课的开展来推进。思想品德课可以系统地、完全地、定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也可以以最为熟悉和接受的方式从心理健康教育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步骤。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为了保证这种渗透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时,课堂上的活动以及一系列课外活动都应该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分。

  1.教学案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教学案例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教学案例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性,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吸引力,可以使知识更加深刻地保留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同时教学案例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当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学生较为顺利地发生知识迁移和情感迁移行为,让学生对教学案例中的行为有更深刻的体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学案例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知识传授、心理问题剖析、心理常识普及、心理游戏开展等模块,其中各个模块都需要生动的教学案例作为例证支持。如学生辍学的案例、家庭沟通问题的案例、学生沉溺于网络的案例,甚至是学生试图自杀的案例,这些案例所包含的心理健康知识将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较为丰富的素材,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课堂教学开展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平时多关注此类信息,积极与周围的师生及家长沟通以协助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课外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课外实践是思想品德课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社会发展展览馆等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将课外实践作为课程建设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包括带领学生进社区服务、开展社会小调查、参观心理咨询中心、与心理咨询师对话等多种形式。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静态知识转化为生活中不断变化和更新的动态知识。同时这种转化还需要实现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转化,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服务能力,以帮助他人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课外实践中教师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不仅要当好课外实践指导教师的角色,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变化,做好学生心理健康道路上的引路人。

  3.课外辅导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课外辅导尤其是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典型形式。教师的课外辅导应该围绕学生独有的心理特征和问题开展。个别辅导应该在较为封闭、安静的环境中进行,教师应该扮演大哥哥、大姐姐的角色,与学生进行言语和心灵上的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在个别辅导有困难时,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思想品德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生活化;生命线;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思想品德(初中)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思想品德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目的是为了引领初中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分清是非善恶,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决定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理论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对生活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使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来源于生活实践,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达到这一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目标确定生活化

  在具体的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思考,这一节课对学生起到怎么样的教育作用,对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哪些指导意义,让具体的教学指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七彩的情绪》这一课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体会“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的生活处世之道,让学生懂得通过对情绪信号的分析,抓住人的心理变化动态,为更好的处理好人际关系提供参考依据。目标生活化的确定,提高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学设计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课不是说教课,为了使它走出空洞、枯燥、沉闷的怪圈,让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具有“灵性”和充满活力。教师在教学前,要根据《课标》的要求,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特点,对整堂课进行总体构思和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程序,让教学设计的目标与学生认识水平在教学中达到共鸣。如:在七年级《维护友谊》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明辩善恶是非,学会正确维护友谊,教师可以设计“说说我心中的好朋友”的教学环节,交流中不同学生好朋友的标准亦不同,使学生的认知与社会生活实际产生冲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相互交流,让学生学会有原则去维护友谊,这样生活化的教学设计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提升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案例生活化

  引用案例,是让学生在对案例情境的感悟中,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在案例的引用时,要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基本要求,结合本节课内容选择案例,为本堂课教学内容服务;案例引用要有感染性,针对性,教师要对案例进行筛选,选择那些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案例能使学生感动,挖掘学生内心的思想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思想,使案例蕴含的道理能够渗透学生思维,提升其思想价值。如在《孝敬父母》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中央电视台中的公益广告——《让座》这一贴近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感悟到,礼貌待人并不是一件难事,可以从日常小事中做起,从而实现了思想教育的引领作用。

  四、教学语言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要达到“有声有色”的目标,每节课都应该是新的,不仅要求内容要有创新,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应该是理论知识的简单阐述,而应该在生活中提炼一些文明的经典语言,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让教学语言具有艺术性和亲和力,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染下有所认识,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如在《学会交往与沟通》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流行的网络语言“亲”,从而缩短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真正学会交往与沟通。教学语言的生活化,体现了语言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信息传递方式,生活化的语言,增强其艺术性,让学生在生活语言艺术中受到教育。

  五、作业布置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作业的布置不同于其它学科,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和巩固,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思想感悟再次拓展和延伸,指导学生生活实践,提升其思想境界。教师可以布置日常生活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做作业中提升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孝敬父母》一课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洗洗脚,观察父母的心理表现,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生活化的作业,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活化,符合了让学生学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现实的具体体现。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化,是保持思想品德教育活力的关键,是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重要依据,教师可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相信会开出灿烂的思想之花。


标签:学生教学案例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