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 > 正文

祭孔文 及省军区仓库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06 19:43:25 分类:网络 浏览:118


  祭孔文篇1

  【关键词】文庙祭孔;古乐;礼乐并置;活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J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60-03

  一、浏阳祭孔古乐简述

  浏阳文庙祭孔古乐始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是浏阳礼乐局首任教习清监生邱之专为浏阳文庙祭祀孔子而创编的融礼、乐、歌、舞于一体的极具特色的祭孔仪式乐舞。浏阳祭孔古乐表演包括三个部分,歌工分两行手持物板站立演唱祭孔六乐章,乐生演奏八音古乐器,舞生则分别在第二至第四乐章以舞合乐。每次祭孔奏乐的开始时间为凌晨三时,历时两个小时,参加古乐表演的人数约为200人,规模宏大,气势壮观。①浏阳祭孔古乐一直被称为“中国雅乐的活化石”。②历史上曾名扬天下,浏阳也因其独具特色的古乐得名“南方礼乐中心”。③1956年,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专家杨荫浏教授专程来到浏阳,用五线谱记录下了祭孔六乐章,这也是国内唯一记录完整的祭孔仪式音乐乐谱,现在曲阜孔庙祭孔亦引用浏阳古乐乐谱。早在20世纪80年代,浏阳文庙祭孔就得到了浏阳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关注,以浏阳首任文化馆馆长潘信之为首的一批文化人士也一直在为恢复及保护古乐积极奔走。2014年7月,浏阳祭孔古乐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浏阳祭孔古乐保护现状

  由于清末之后时局动荡,浏阳古乐遗失及损毁情况严重。“在军阀混战期间,北军劫去一个极宝贵的玉质特磬,抗战时期乐器被埋在土里,以致原制的铜质‘凤箫’音质损坏,8个编钟被盗。1945年10月在耒阳的一次演出中又丢失了很多乐器。”④所以,1962年,虽有文化部拨款修复古乐器,但历经多年沧桑,浏阳祭孔古乐濒临消亡。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专门组织祭孔古乐表演的浏阳礼乐局在解放后解散,古乐表演失去了可以依靠的组织机构,以及赖以生存的演出及发展平台;另一方面,一些造诣颇高的歌工、乐生、舞生年事已高,相继离世,没有能力再从事古乐的教习和表演,以及培养通音律的古乐表演传承人,包括乐生对古乐器的演奏,歌生演唱歌曲的音准节奏,舞生动作的规范及统一,甚至通赞喊礼的腔调都面临消失的危险。目前浏阳祭孔古乐的传承人仅剩一位88岁高龄的邱少求老先生,表演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另外,修复各类古乐器、培养表演人员、恢复祭孔大典需要庞大的经费支撑,政府的专项拨款对于激活浏阳祭孔古乐来说是杯水车薪,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浏阳古乐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即使是困难重重,浏阳市委、市政府对于浏阳祭孔古乐保护和管理工作一直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原则,在成立浏阳文庙祭孔古乐抢救保护工作组后,迅速制定了相关保护方案。同时,相关部门还发掘整理出近40万字的浏阳祭孔古乐资料,组织老佾生们录制了百余分钟的音像资料,为再现祭孔盛况提供了最直观的参照。

  三、浏阳祭孔古乐活态保护内涵

  浏阳祭孔古乐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相关的保护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较为成熟的“活态保护”概念,无疑对浏阳祭孔古乐的后续发展,即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应用、提升及功能实现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活态保护强调的是‘非遗’的现代生存空间的构建和现代功能的运用,目的是帮助‘非遗’实现现代价值,也可理解为在对‘非遗’活态流变性认可的基础上,依托现代社会生存方式,构建‘非遗’新的生存空间,实现‘非遗’的现代价值,使‘非遗’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生机,得以继续传承发展的一种保护方式。”⑤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活态保护”这一概念就得到了专家们的重视。⑥此后,诸多学者也都普遍认为“活态保护”是实现“非遗”保护和传承必不可少的途径。⑦

  针对浏阳祭孔古乐这一类极具表演性、参与性、集体性及互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工作一直在政府的领导下进行,毕竟过度开发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丧失原貌,甚至遭到破坏,使项目价值贬损。但是,在浏阳祭孔古乐本质属性下,由于当前经济文化大潮的影响,浏阳祭孔古乐需要在领悟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去亲自感受古乐。也正是由于这一属性,浏阳祭孔古乐的活态保护有了产业化发展的商机,将传统文化与浏阳祭孔古乐紧密结合并加以利用,依据自身特色发挥其文化资源产业化优势,这才是对浏阳祭孔古乐实现存续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浏阳祭孔古乐活态保护的有效方式。

  四、浏阳祭孔古乐活态保护的具体措施

  (一)搭建与相关学校的教育传承联系

  邱之在创编浏阳文庙祭孔音乐之时,成立了专门掌管音乐教育和表演的浏阳礼乐局,该礼乐局不仅教学体制完善,规章制度严苛,个体分工也十分明确。通常在礼乐舞传承教习方面,需经过层层筛选,择优为用。自从礼乐局解散,专事音律的人员已不复存在,浏阳祭孔音乐面临活态传承的断裂,唯一一位参与过解放前祭祀大典的乐生邱少求老先生已是88岁高龄,实难参与演出。在采访邱老的过程中,老先生多次强调,祭孔音乐的传承,政府单一关注是远远不够的,乐器制作以及各类乐器的演奏技巧才是浏阳祭孔音乐活态传承的关键。

  如今,祭孔活动的参演人员都是文化馆、体育局临时抽调的职工,现场采用音频播放,歌工、乐工“依葫芦画瓢”,未能真正表演出古乐之美。因此,在教育传承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两种路径,其一,与高校音乐专业建立联系,定期进行古乐舞的表演培训,保证音乐活态传承的专业水准。高校的音乐专业学生都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表演功底,表演会更得心应手;其二,可以由政府或企业联合成立培训机构,或者政府指定培训机构,安排专业人员对幼儿进行祭孔音乐的教习,学费优于其他的音乐培训,并定期举办相关仪式活动,在活动内容、服饰、表演等方面吸引民众的关注。

  (二)对浏阳祭孔古乐生存环境的构建

  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浏阳文庙祭孔保存下来比较完整的只有祭孔场所―文庙,大部分盛器、古乐器早已损毁,服装、道具也已老旧无法使用。为了再现祭孔盛典,所需重建和改造的项目繁多,花费巨大,积极把握当下地方政府大力扶持的时机,完成基础设施的重建和改造工作,恢复必备的一些盛器、乐器、服饰、道具,为祭孔礼乐的传承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

  其次在意识上引导礼乐并置,不宜有所偏颇。在中国早期礼制中,礼乐总是相伴出现的,浏阳文庙祭孔礼乐则不然,佾舞教习李春在邱之所编《律音汇考》序中描述“文庙向无乐舞。戊寅岁余同谷士与修邑乘得读颁定文庙乐章,谷士谓可遵而谱之也,余心志不忘。”⑧故邱之根据文庙乐章开始专事音律谱曲,自制古乐器,考究古舞谱,浏阳文庙祭孔大典才算真正意义上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乐文明。

  作为“中国雅乐的活化石”,浏阳文庙祭孔古乐一直受到关注。1956年,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专家杨荫浏先生组织老佾生们于长沙表演,对六乐章的乐谱做了五线谱的详细记录;1962年文化部拨款修复古乐器,训练乐生进行表演,并由湖南省群众艺术馆录音;浏阳县还编印了《浏阳古乐资料》,将祭孔六乐章译成了简谱。很显然,浏阳文庙祭孔音乐不能脱离礼制仪式而单独论之,因为即便有演唱、演奏、舞蹈等本体形态表演,却未能承载乐德、乐化等文化理念内涵,如此表演必定空洞乏味,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谓“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礼记注疏.卷二十》)。只有两者内外结合兼修,方具塑造人格之功能意义。所以,在活态保护方面一定要两者兼顾,不能顾此失彼。

  礼制上要积极收集上古时代的相关祭祀史料,加大祭孔礼制的理论研究力度,最大限度发掘礼制仪式中仁以处人、见利思义、礼貌待人、学无止境、诚实不欺、宽以待人、廉洁奉公、孝顺父母、尊老爱幼等优秀品质;多考察不同地方的祭孔大典,清楚自身特点,力求开创独具浏阳特色的祭孔大典,并使之逐步发展为浏阳特有的“名片”。

  所以,作为用于仪式且固定化的礼乐,乐与礼制仪式要相须为用,并置互融,缺失了礼乐的任一方面而单独解读礼乐文明,都会导致曲解和误读。

  再次,善用政府资源,同时吸收社会各级力量。在当代经济社会的利益驱动下,个体或小团体利用现代传媒进行宣传所需费用惊人,时间和推广范围也无法保证。但是,以政府部门牵头,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各种媒体达成一致,进行全方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不仅可以节约推广经费,而且还会提升宣传效果。通过媒体的立体式宣传,更容易将浏阳文庙祭孔礼乐带入公众视野,扩大社会影响力,为传承提供基本的人员保障。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主要思路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这也表明了政府具有所有权和主宰权,而“社会参与”通常只是“客串”或者“陪衬”,无法发挥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只有调动社会上的各种力量,将祭孔礼乐融入民众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完成祭孔礼乐文化的自我良性传承。因此,若能成立浏阳文庙祭孔有关礼或乐的大小民间协会,以定期集会的方式展现其风采,形成一个普通民众参与的运作机制,必能与政府主导的操作模式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补。

  最后是在本体形式上充分发挥祭孔节日及文化空间的作用。俗话说“活鱼要在水中看”,祭孔之礼乐就如同“活鱼”,祭孔活动就当属“活鱼”赖以生存之“水”。因此,祭孔活动是浏阳祭孔古乐的物质载体,也是浏阳祭孔古乐得以生存的不可或缺的土壤。2005年,国家相关部门颁布《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号召通过节日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可见,保护和传承浏阳文庙祭孔古乐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每年定期开展春祭、秋祭、诞祭等祭孔活动,吸引民众关注,弘扬祭孔文化,如此才能将祭孔古乐生生不息传承下去,并且这种形式的保护有助于祭孔古乐的整体性保存,也利于实现祭孔活动的群体性传承。

  (三)对浏阳祭孔古乐产业化途径的尝试

  1.传统基点下的新型仪式开发。所谓传统基点下的新型仪式开发,是指所开发的项目有助于民众文化生活的发展,满足市场需求,是与时俱进的。对于浏阳祭孔古乐的开发利用,首先要确保建立在有效保护基础上,只有在良好的保护运行机制下才能开发能够持久延续的相关新型仪式和环节,如果只注重创新开发,遗忘传统之根,势必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在推广祭孔活动的同时,必须以传统祭孔礼乐为基点,再拓展新型的活动环节和仪式项目,使祭孔礼乐的活态保护具备更广阔的功能意义。

  浏阳市政府在@一点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如开笔礼、场外朗诵等。虽然地方政府更倾向对项目旅游的发展,但客观上却为祭孔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文化空间,尤其对祭孔文化内涵的挖掘更加深入。在保护传承中创新,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保持活力,同时通过仪式的增设,多方位诠释儒家文化内涵及孔子教诲,让人们进一步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厚重。从产业化角度出发,新型活动仪式的培训及参与都可以适当收取费用。

  2.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下的古乐展演。浏阳祭孔古乐的展演必须依托文庙这一物质文化遗产载体,因此,定期在浏阳文庙进行祭孔活动,将浏阳祭孔古乐呈现在世人面前。浏阳祭孔古乐与浏阳文庙有着密切的关系,依托特定的环境以及特定的祭孔时间,才能进行祭孔古乐的展演。当然,在浏阳文庙建筑、景观及其文化价值的多重影响下,浏阳祭孔古乐增添了文化韵味,且高质量的定期古乐展演也能吸引大量游客。如今,曲阜孔庙每年游客在500万人以上,浏阳即便以其十分之一即每年50万的游客量计算,古乐演奏门票按40元/人计算,仅门票一项,每年收入可达2000万元。⑨可见,这也是浏阳祭孔古乐产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3.打造浏阳祭孔古乐的品牌特色。浏阳祭孔古乐在展演时,可能会促进一些物质性产品的生成,这些物质性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浏阳祭孔古乐,甚至成为其品牌标志。所以在发掘浏阳祭孔古乐典型特色的基础上,根据大众的生活需要及市场需求,制作出符合时代审美和消费特点的工艺产品,如各类古乐器的缩小版纪念品;身着演出服的各类玩偶;各类演出道具等。如此,不仅打造了浏阳祭孔古乐的品牌特色,也满足了游人购买浏阳当地纪念品的需求。此举也是浏阳祭孔古乐实现产业化发展的途径之一。

  五、结语

  浏阳祭孔古乐是依托浏阳祭孔活动而存在的,从社会生活角度来看,浏阳祭孔活动虽不是民众生活中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载体,却是普通民众所追求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特别是在古乐表演中,不仅寄托了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之情,也是民众精神追求下的一种情感表达。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盛行之势,发挥浏阳祭孔活动的平台优势,促进浏阳祭孔古乐项目的活态保护,最终实现浏阳祭孔古乐的完美呈现和持久延续。

  注释:

  ①喻意志,章瑜.浏阳祭孔音乐初探[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8(2).

  ②朱用休,唐寿明.浏阳古乐――中国雅乐的活化石[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

  ③④⑨王娟.试论浏阳古乐及其开发构想[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5).

  ⑤丁燕妮,郑耀星.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旅游利用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5(6).

  ⑥赵宋光.确立传统文化活态保护系统化机制[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3).

  ⑦王丽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可行性分析[D].中南大学,2007.

  ⑧朱用休,唐寿明.浏阳古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3.

  参考文献:

  [1]朱用休,唐寿明.浏阳古乐[M].长沙:湖南文出版社,2012.

  [2]张士闪,狄波.中国艺术民俗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3]方俊吉.认识孔子、孔庙及祭孔[M].高雄:高雄市文献委员会,2008.

  [4]邹律资.湖南文庙与书院:儒家文化的载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5]柳雯.论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现代旅游业[J].新疆社会科学,2007(4).

  [6]唐红炬.文庙的保护和利用:应在冲突中寻求和谐[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6).

  [7]廖国强.文庙与云南文化[J].云南社会科学,2006(2).

  作者简介:

  张 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音乐学院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所研究员,三湘音乐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祭孔文篇2

  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整个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共同参与的伟大事业。包括孔教,儒学、儒官、儒商、儒将、儒医在内的六类儒家,遵照孔夫子及历代各位贤者的教导,按照仁、义、礼、智、信五常去参与社会活动,手中掌握着促进中国和平统一的精神武器,以孔子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和平统一大业的积极推动者。儒学阐释孔子儒家文化,孔教以多种途径向广大群众传播孔子儒家信仰,从而建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培养中华民族的民族共同意识,形成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儒商则是以儒家理念推动中华经济圈的形成,建立连接海峡两岸的经济纽带。儒官、儒将在儒家仁爱、和平理念的指导下,推动两岸关系向着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

  祭孔作为一种崇敬思想先贤和传统文化的仪式,在古代被称做“国之大典”。自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孔活动开始升格。

  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帝王规格。至清代,祭孔更至巅峰。但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学已成旧思想,不再受到尊崇,公祭典礼便随之终止。发展至“文革”的“批林批孔”运动,孔子更遭遇前所未有的践踏,这段惨痛的民族记忆,不仅毁灭了不计其数的文物古籍,更对当代的文化生态造成了致命的破坏。几十年后的今天,这一历史恶果开始显现:如今的年轻学子大多可以历数出各国明星的星座、血型、化妆品名,甚至早餐食谱,惟独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古籍、精深的思想遗产了无兴趣;就连号称国之瑰宝的唐诗宋词,现在被国人传诵的,也多半只剩下收录到中学课本里有限的几首;至于汉语表达和汉语写作的能力,更是今非昔比了……

  一个有着自己伟大“文统”和“道统”的国度,一个向世界贡献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李白、杜甫、曹雪芹等无数杰出人士的国度,会出现今天这种自身文化贫瘠的局面,个中原因自然是出在我们缺乏对自己的历史和传统的尊奉。

  历史的遗祸,当由今人理性面对历史的方式来清理和纠正;文明的中兴,则该以尊重传统为重新出发的起点——而在中国,尊重传统的核心之一即是尊孔,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已有2500年以上的积累,孔子集其大成;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有2500年以上的演进,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因此,新中国首次公祭孔子,表面上看,只是一种传统仪式的重现,但在这种仪式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出一个民族内部正在悄然复活的对思想先贤、古代文明的那分感情和热望。

  中国以尊奉外来思想为时髦,已达一个多世纪,这给中国带来了现代化成果的同时,也日益使中国失去思想个性和精神创造力。如果连一些新生国家都不忘在自己的教 育课程中宣扬本国的文化和哲学,那么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为何就不能在自己的 大学、中学课堂开设一门《中国思想》或《中国哲学》的基础课程,以尽早培养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祭孔文篇3

  关键词:哈尔滨;文庙;祭孔

  中图分类号:G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131-02

  在哈尔滨有一座祭祀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文庙。它始建于1926年(民国十五年),落成于1929年(民国十八年),原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现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74平方米,是迄今为止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好、形制最完备的一座孔庙。1996年被评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

  祭祀孔子是文庙的主要功能。祭孔大典亦名“释奠礼”,是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典礼。释、奠都是陈设、呈献的意思,是指在典礼中向孔子陈设音乐、舞蹈,呈献帛、酒、饮食,以表示对孔子的纪念和崇敬。祭孔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真正意义上的“祭孔大典”则始于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帝王祭孔之先河。自唐玄宗于公元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宋代后祭祀制度扶摇直上,明代已达到帝王规格。至清代,祭祀孔子更是隆重盛大,达到了高峰。清朝仅乾隆皇帝一人就先后8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子。元、明、清三个朝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在北京孔庙。祭孔大典在古代与皇帝祭天、祭祖并称为“国之大典”。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奠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之多。民国期间,国民政府明令全国祭孔,其议程和礼仪都作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

  按照中国古代祭孔传统,祭祀孔子的仪式有不同等级:释奠、释菜、释币等,不同等级用不同的祭品,其中以释奠的规格最高,祭品最丰富,场面最宏大。每年春秋二季的仲月(即夏历二月,八月)上旬初丁之日子时举行的“丁祭”祭典是最隆重的,采用“释奠”。皇帝亲临或派遣大臣为主祭官,在地方文庙,则由地方长官为主祭官。祭典分为六个步骤: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和送神。每个步骤都要重复进行献爵、献福酒、献福胙等过程,配以专门的乐曲和八佾舞,主献官在大成殿向孔子献祭,读祭文,所用牺牲为“太牢”,即牛、羊、豕。另有分献官在东西庑和崇圣祠献祭,所用牺牲为“少牢”,即羊、豕。祭典最后将祭文、帛放在庭中焚烧,称为“望燎”。

  哈尔滨文庙建成之后,也多次进行了祭孔活动。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对孔子的祭祀从祭祀主体、祭祀形式、祭祀目的和祭祀意义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文庙初建成的首次祭孔、日本控制下伪满政府举行的祭孔和新时期的现代祭孔。

  一、文庙初建成的首次祭孔

  哈尔滨文庙1929年建成,1931年3月23日午夜(夏历二月丁丑),哈尔滨文庙的第一次祭孔大典正式举行。在浓浓的夜色中,祭祀人员一律身着甲种礼服(即兰袍青褂)肃然而立,主献官、分献官及其他人员各就各位。一时一刻,通赞用悠长而洪亮的声音宣布“俟鼓三严”,三通击声响起,隆重的释奠典礼开始了,“辟户”(开门)、“迎神”、“脱帽”、“鞠躬”、“正冠”之后行初献礼,主献官在大成殿向孔子献帛,然后分献官分别在东西庑及崇圣祠向四配、十二先哲、先儒及孔子五代先祖献帛,并朗读祭文。亚献礼,向孔子及诸圣贤依次献爵。终献礼,再次献爵、献福酒,献福胙。三献之后“撤馔”、“送神”、“脱帽”、“鞠躬”、“正冠”,将所献的“帛”、“福酒”、“福胙”等在文庙的庭院中焚化,称为“望燎”,以此火光照亮众人,给众人赐予无比的智慧与幸福。最后祭孔仪式在“复位”、“阂户”、“礼成皆退”声中结束。

  这次祭祀由当时哈尔滨最高行政当局――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主持。参加祭孔的人员大部分是政府官员:正献官为行政长官张景惠,分献官和纠仪分别由政务厅长、教育厅长、市政管理局局长、路警处处长、特警处处长、特别市市长、高等法院院长、长官公署秘书长、首席参议担任。此外还包括学校校长、督学等教育界人士。为了表示对孔子的尊敬以及对这次祭孔的重视,全市各机关、团体、学校等都放假一天。

  这是一次成功的春丁祭孔活动,仪式上虽然保留了传统释奠礼的献帛、献爵、献福胙的三献礼,但进行了简化,没有专门的祭祀服装,也没有乐舞(八佾舞),以鞠躬取代了三拜九叩,这些变化显示出民国时期礼俗风尚的变化,也反映了刚刚建成的文庙基础设施尚不完备。

  二、日本控制下伪满政府祭孔

  哈尔滨文庙首次祭孔不到半年,九一八事变就爆发了,此后日本迅速占领了东北,成立了伪满洲国政府。1933年将祭孔定为“国祭”,每年下发文件,在各地文庙举行春、秋两次“祭典”,操纵文庙的祭祀活动,并要求把祭祀情况详细地向伪满长春政府汇报。

  哈尔滨文庙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孔庙,当然无可避免地被日本侵略者所利用、操控,每年举行两次丁祭,由地方长官为主祭,学校的学生在下面列队,陈设祭器、乐器和祭品,乐舞队伍皆穿古代礼服。祭孔开始,首先由长官出面训话,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孔孟之道,报效“大东亚共荣圈”,做“日满一德一心”的典范,训话之后全体三鞠躬,高举双手三呼万岁;接着,举行释奠礼的仪式,其中包含祭孔乐舞表演;祭典最后再次训话,要求人人都要学好《论语》,为“日满亲善”效忠,再次三呼万岁。日本侵略者共在哈尔滨文庙进行了二十几次祭孔活动。1932年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这一年哈尔滨文庙破例没有举行祭孔大典。

  抗日战争结束后,哈尔滨文庙被挪作他用,祭器、乐器及相关资料随即全部流失。

  三、新时期的祭孔大典

  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文庙相继成为哈医大、哈军工的图书馆。1985年在文庙成立了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文庙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改革开放以后,中华传统文化重新回归,人们掀起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潮,在曲阜孔庙的带动下,全国各地孔庙纷纷恢复祭孔活动,2005年,举行了一次全世界性的联合祭孔。中央发出了“继续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祭奠活动”的号召,一度沉寂了60多年的哈尔滨文庙祭孔活动从2006年起开始恢复,并于每年9月28日的孔子诞辰日举行祭孔大典。

  2006年举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祭孔大典,由于各种礼器和资料的缺乏,祭孔仪式采用了现代形式,向孔子献花,举行成人礼、儿童经典诵读及文艺表演。这次祭孔大典作为全国六个文庙的代表之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祭孔大典直播,形成广泛的影响。2007年,经过对相关资料的挖掘整理,祭孔大典中添加了祭器、乐器、祭服等用具,恢复了八佾舞的表演,这是建国后进行的首次古典式祭孔大典。2007年以后,祭孔大典由省委和各级政府领导出面主持,成为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都可以参加的公祭盛典。2008年和2009年文庙增设了钟、鼓,增加了“启户”等环节的内容,与曲阜孔庙联动,供奉孔子故里的圣土、圣水,使祭典更加趋向完备。2011年,哈尔滨文庙的祭孔大典被评定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哈尔滨文庙的“祭孔大典”既沿袭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祭孔传统,又保持自己的特点,同时具有时代特色。它博采众长,糅合明、清、民国三代祭典的特点而形成,集乐、歌、舞、礼为一体,有规范而完整的形式。自光绪三十二年升孔子为大祀以来,祭孔大典就成为最高级别的祭典之一,祭典中所采用的八佾舞为天子所用乐舞,舞生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身穿红色古典祭服,头戴高冠,手持羽、翩翩起舞,“一字一音、一形一容”,每个动作都代表特定的含义,是儒家礼文化的集中体现。祭孔音乐源于虞舜时代的《韶乐》。乐舞共分为六个篇章:《天人合一》、《与时偕行》、《万世师表》、《为政以德》、《九州重光》、《天下大同》。敬献花篮和读祝文在各篇章间进行。祭孔乐舞是保存至今的宫廷雅乐的唯一代表,是研究中华文化的活化石。祭孔乐舞场面宏大,神圣而庄重。

  祭孔文篇4

  例题

  祭孔:大典还是大戏?

  周国平

  9月28日上午,喧闹了一些日子的“2005全球联合祭孔”活动如期举行。 我对这些年来越闹越欢的祭孔活动一直心存疑问。

  作为地方政府主办的大型活动,自然少不了专家们出谋划策,摇旗呐喊。专家们宣称,祭孔的宗旨是复兴传统文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确,孔子思想及其久远影响形成了中国的主流传统文化,可是,对于这样形成的传统文化恰恰是需要认真分析的。事实上,自汉代以降,正是孔子思想中的糟粕部分得到了强化,被立为正统,这就是抹杀人性尊严和个性价值的一整套等级伦理观念。这套观念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仍在发生作用,阻碍着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社会公正的实现。孔子思想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诸如“和而不同”之类的思想可以成为一种资源,但是,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来说,更重要的事情是批判作为儒家文化之核心的等级伦理观念,倡导尊重一切个人的生命权利和人性尊严的人文精神。就总体而言,儒家文化不可能成为我们今日社会的精神基础,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不可能是儒家文化的复兴,而只能是人文精神指导下的各种变革。

  然而,专家们还有更大的雄心,他们期望通过祭孔来扩大儒家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启迪人们解决当代世界的各种危机。曲阜大典的祭文颂曰:“全球祭孔,五洲同风。”此言不免夸大了吧。

  大话之下,必有自欺。我丝毫不低估孔子的世界性意义,但这种意义肯定不在于向全世界推广儒家文化,就像苏格拉底的意义不在于向全世界推广希腊文化一样。凡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精神伟人,其思想必定深入地触及了人类共同的基本问题,因此才有了世界性的意义,孔子也是如此。在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出现了四位世界性的精神伟人,即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说法,其思想的共同内涵是“对人类基本境况的体验以及对人类使命的阐明”。孔子思想中这种超越于他的时代和民族的内涵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体现在注重个人内在精神追求和人格修养的为学处世态度上。然而,除了在宋儒那里,这个合理内核皆遭忽略,而在历代祭孔闹剧中越发遮蔽不明了。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或者被神化,成为祭拜的偶像,或者被妖魔化,成为打倒的对象,其实都是充当了统治的道具。要正确理解孔子的价值,唯有把他还原成一个人,一个像苏格拉底那样的哲人。从未听说西方人祭苏格拉底,若问西方人是怎样继承苏格拉底的精神遗产的,请看从柏拉图到今天的大师迭出的西方哲学史。

  问题 根据全文概括作者反对如此大张旗鼓地“祭孔”的理由。

  解析 一、 认真审题,定向扫描。明确题干限定的答题内容及其在文章的位置,锁定具体的段、句、词,揣摩上下文的意思。比如,要求从“全文”去概括,就提示了要理顺全文;概括的内容“反对大张旗鼓地‘祭孔’”就规定了答题的角度、思路。

  二、 圈出关键词句、理清文脉。圈出与题意相关的所有关键词句,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本文一开始就有“我对越闹越欢的祭孔活动一直心存疑问”,接下来引出作者对孔子思想的看法,“孔子思想中的糟粕部分得到了强化,被立为正统”、“抹杀人性尊严和个性价值的”、“阻碍着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社会公正的实现”,从而得出“儒家文化不可能成为我们今日社会的精神基础,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不可能是儒家文化的复兴”的结论。然后,先肯定孔子的世界性意义,引出“孔子或者被神化,成为祭拜的偶像,或者被妖魔化,成为打倒的对象,其实都是充当了统治的道具”的观点。文章最后总结出“要正确理解孔子的价值,唯有把他还原成一个人”的观点。

  三、 抓关键词句,筛选信息,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最大的忌讳是从原文中照抄,不归类整理、分条表述。例如,作者反对大张旗鼓“祭孔”的理由,分散于文章的各处,就需要提炼,重新组织,不可照抄原文,尽量做到“言之有据、有序”。经过筛选、提炼,答案如下: ①孔子的思想当中有许多糟粕,无法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②历史上“祭孔”只是将孔子作为统治的道具;③现在的“祭孔”并没有真正理解重视孔子思想中的合理内核。

  归纳 概括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都必须找到相关的概括性语句。重点要把握两个要领:第一,根据论述文文体特征,注意文章首、尾段落的关键词句,每段的开头结尾和起承转合之处的关键文字;第二,区别概括性语句和叙述性语句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能从众多文字中分辨出概括性文字。

  现场练兵

  绘 画

  林语堂

  当反对琐细工匠手法的变革到来之时,出现了王维。他本人也是第一流的山水画家。他把中国诗歌的精神与技巧引入其中,有印象主义、抒情性、气韵的强调以及泛神论。这样看来,这位使中国绘画人享盛誉的“南宗之祖”,是受了中国诗歌的熏陶的。

  这种绘画世称“士夫画”,又称“文人画”。到了11世纪,由于苏东坡、米芾及其儿子米友仁等宋代学者的影响,这种绘画变得更为简朴,主观性更为强烈。

  中国的画家们遗留下了卷帙浩瀚、内容深奥的艺术批评论著。他们将“形”(物体的物理形状)、“理”(内部的法则或精神)和“意”(艺术家本人的观念)区别开来。“士夫画”就是对被动的写真手法的反抗。这种手法,古往今来例证俯拾皆是。宋代学者尤重于“理”,即事物的内部精神。

  单纯追求细节精确的绘画是商业画家们之所为,而真正称得上是艺术的绘画应该致力于表现精神。

  然而,这种绘画不是专业艺术家所作,而是文人学士之所为,这一点很有深刻含义。正是这种业余性质,使他们能够用一种轻松愉快的精神去作画。

  作画是文人学士们娱乐消遣的手段,一如书法与绘画的作用。他们没有沉重的精神负担,似乎文人学士们的书法已经很有造诣,还有更多的精力可以用到其他艺术上去,以之为一种快乐而有趣的调剂。二者所使用的工具完全相同:同样的立轴,同样的笔墨,同样的清水,一切都置于案头,也不需要什么调色板。米芾这个士夫画的大家之一,有时甚至以一卷纸来代替画笔,或用甘蔗渣和莲梗代替。

  当灵感和腕底的魔力到来之际,对艺术家来说,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使用的。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传达基本韵律的艺术,其余都在其次。今天甚至有用裸露的手指和灵活的舌尖作画,蘸上墨汁涂于纸上的。绘画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文人学士的消遣。

  这种游戏的情绪可以用来解释中国绘画的某些特征,这种特征称为“逸”,此词最贴近的英译为“fugitivenelss”,即“即兴”“漂泊”等意,但同时也要有“浪漫主义”和“退隐精神”等意。李白的诗篇也正是因这种轻松愉快的浪漫主义特性著称的。这种“逸”的特质被誉为士夫画的最高标准,它来自游戏精神。如同道学一般,它也是人类为逃避喧闹尘世、获得心灵自由而作出的一种努力。

  如果我们意识到文人学士的精神是如何被限制在道德与政治的框架内的,我们就可以容易地理解他们的这种愿望了。士大夫们至少在绘画上是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恢复他们的自由的。

  (有删节)

  1. 从文中看,“士夫画”有哪些特征?请分条归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认为形成“士夫画”艺术特征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画面简朴;②主观性强烈;③重视表现精神(或“逸”)。

  2.①受诗歌书法艺术的影响;②由文人学士业余所为;③寄托着文人学士想要获得心灵自由的精神。

  祭孔文篇5

  院落深深的孔氏家庙

  2010年9月28日,孔子2561周年诞辰。

  我伫立衢州老城街头,一边是寻常百姓的巷陌,一边是院落深深的孔庙。

  探视庙内林立的参天古树,历史的风尘瞬时就在眼前弥漫,直觉得这些堆积厚重的砖土石头带着时光的刻痕告诉你,这是走在孔氏族人曾走过的路上。

  走过大成门,走过思鲁阁,走过圣泽楼……每走一步,便是往岁月的深处迈进一步,我观瞻着,就像走进历史的长廊。而你知道,这些建筑都是在孔子之后所造。你不由得开始惊叹一个文人身后竟然释放如此浩荡的能量。

  一个个角楼,一块块碑文,无不诉说那一次次谥封的历史。

  想起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的注解。一箪食、一瓢饮,乐在陋巷的颜回;征战沙场,抱伤临终不忘端正衣冠,成全儒者之死的子路;沂水河边,携童踏歌而行,自有一番恬淡宁静的曾点等七十二圣贤。

  想象着历史深处那段岁月:宋代衍圣公孔端友率领曲阜的家族精英、负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跟随着皇帝的脚步扈跸南渡。一路不渝之情,在朝野上下流传。于是三衢之地,平空建起一座形制规整、气度非凡的东南阙里,上下八百余年,流传至今。手抚亭柱,心中只有感叹:从此,南方的平民走进承接儒学教育的历史。

  别树一帜的祭孔礼

  还没感受完孔庙悠远的文源,忽然听到庙内传出琅琅的诵读《论语》之声。孔庙正在举行盛大的祭孔典礼,纪念孔子诞辰2561周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随着悠扬的钟声响起,“祭礼”开始,在奏乐、进香、献五谷后,衢州市人民政府代表、儒学专家代表、世界各地孔子学院领导代表、衢州市社会各界代表等,分别向孔子像敬献花篮。在向孔子像行鞠躬礼后,主祭人、衢州市人民政府市长尚清诵读《祭孔子文》。

  紧接着,衢州二中学生的《颂孔子》拉开了第二章“颂礼”的序幕。外国友人孔子学院代表、农民代表、市民代表、孔府少儿读经班先后诵读了《论语》章句。典礼最后,《孔庙孔府孔林》特种邮票也揭开了面纱。最后,祭礼在全体共唱《大同颂》中落幕。

  孔庙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相对于目前祭孔活动中盛行的传统祭祀方式,南孔衢州定位于“当代人祭孔”。以“今礼”祭孔,摒弃那些旧礼仪,穿现代人的服装,行现代人的礼节,祭祀的仪式也简化了很多,不仿古、不复古,改“献三牲”为“献五谷”、改佾舞为朗诵《论语》章句等。衢州人说:现代人祭孔,目的同样是为了继承与弘扬儒家思想的精髓。

  出人意料,采访中我们还得知,“当代人祭孔”的浙江衢州南宗祭孔,已于2005年上半年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2010年上半年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

  孔氏后裔的时代感

  我们幸运地采访到了当代祭孔方式的创始人、衢州孔氏南宗家庙管委会主任、孔子七十五世嫡长孙孔祥楷先生。

  这是一位沉静如水、威严如山的老人。很少有人同他一样,认真、豪爽,却又让人觉得无比亲近。

  在衢州,男女老少都称孔祥楷为“老爷子”。提起他,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有才干、有思想”。

  孔祥楷说,“今礼祭孔”,就是将孔子请下神坛,还其以人的本来面目。采访中,老爷子挂在嘴边最多的,就是孔子那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访谈中孔祥楷回忆起第一次举办“祭孔”的情景。

  那是2004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55周年纪念日。这一天,经过三年的精心筹备,衢州市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衢州国际孔子文化节暨祭孔大典”。当地政府采纳了孔祥楷建议,确定“当代人祭孔”作为孔氏南宗家庙祭礼的定位。

  孔祥楷深思熟虑,精心设计整个“公祭”议程:改“太牢”为五谷;采摘家庙里的古银杏叶和古柏树叶系以黄丝带,取代贵宾胸签上的鲜花;以字斟句酌的《祭文》和他亲自作曲的《大同颂》为尾声。不少人佩服老爷子策划、作曲、指挥等多才多艺的能力。祭奠结束后,中国孔子基金会常务副会长刘蔚华教授说:“祥楷,你开创了一个祭祀新仪式。”

  世界孔子学院的中国情

  在今年的祭孔大典上,记者还看到了许多蓝眼睛、白皮肤、高鼻梁的老外,对于孔子,他们和国人一样,都抱着无比尊崇的心情。

  他们是来自摩洛哥、西班牙、德国、冰岛等国的孔子学院领导和韩国大田市近30位中小学校长。那些日子里,他们在衢州开展“孔子嫡裔家乡行”活动,祭祀孔子先圣,体验柯城儒风,感知孔氏嫡裔。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能够参与并见证这样的盛典,深感荣幸,回去之后我要把所见所闻告诉我的德国学生。”德国鲁尔都市孔子学院院长安雅?森茨博士作为此次外国友人及世界孔子学院代表诵读了《论语》的章句。她告诉记者,现在中国日益强大,世界各国越来越多的人希望了解中国,而儒学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儒学可以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陪同在安雅博士身边担任翻译的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武汉大学外语学院德文系教授许宽华也对记者说:“衢州有古代文化积淀,也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非常好,很高兴来衢州。”他说,在德国孔子学院,除了日常学习的学生之外,还开设了许多中国文化的趣味班,比如剪纸、刺绣、书法、绘画等等,德国学生对此兴趣很大,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报名。

  来自冰岛北极光孔子学院的院长、今年41岁的歌尔,是老外里中文最好的一个。他说,他大学读的是哲学专业,曾经在中国、美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等地留学,2001年至2003年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求学。这是他第一次来衢州。“我在1998年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在德国学习汉语1年,再去美国夏威夷大学念博士,选的是中西方哲学的比较,2001年至2003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

  歌尔介绍说,2008年5月16日,北极光孔子学院这个坐落在地球最北端的孔子学院成立,当时有汉语书籍1300多册,目前已达3000多册,包括语言、文化、社会、地理等方面书籍。中文系现有35名大学生,算上各类培训班总人数有上百人。

  “冰岛面积和浙江省差不多。” 歌尔说,在人口仅30多万人的国度里,到今年5月孔子学院培训3000余人次,占到总人口的1%。“这是个很了不起的数字,冰岛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真的很高。”

  祭孔文篇6

  十年来,原先高居庙堂之上的祭祀活动,与现实社会生活充分融合,走出了一条越来越宽广的当代人祭孔之路:用儒家思想浸润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镜头一:音乐会上的老面孔

  不少来参加祭孔典礼的嘉宾,早在两三天前就已经先行来到衢州,感受南孔之城的魅力。

  衢州方面为此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来吸引大家的目光―9月26日晚,“2014年衢州南宗孔庙花园音乐会”在孔府后花园如期举行,来自德国的杜伊斯堡爱乐乐团木管五重奏乐团在这里奏响莱茵之声。

  成立于1877年的杜伊斯堡爱乐乐团一个多世纪来一直活跃在国际乐坛,作为德国的国家音乐使节,该团曾受邀到世界各国演出,作品涵盖古典的巴洛克至现代音乐精品。这是杜伊斯堡爱乐乐团首次来到衢州献演,除了演奏《小步舞曲》《匈牙利进行曲》等经典名曲外,爱乐乐团还准备了不少中国曲目,比如《走西口》《闹元宵》等。

  在音乐会现场,记者意外地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德国鲁尔都市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安雅?森茨,他正在现场认真地欣赏音乐。

  四年之前的2010年,森茨作为孔子学院代表在祭孔典礼上诵读论语章句。祭孔典礼结束后,记者还找机会专访了她,当时她说:“这是我第一次来衢州,这里的风光很美,这里的人也很儒雅,彬彬有礼。和我想象的孔子故里差不多。”

  当记者上前打招呼时,森茨略微思索了一下,就认了出来。谈及上次来访衢州的故事,她说:“衢州比四年前更美了……我相信,这里将成为一个更好的国际儒学文化研究基地和学术交流平台!”

  谈到这次再来衢州的因缘,她说:“当年祭孔典礼结束后,我带回了由孔祥楷先生(孔子七十五世宗子、衢州南孔家庙管委会主任)作曲的《大同颂》,杜伊斯堡爱乐乐团通过自己的形式演奏它,在德国非常受欢迎。正是这次契机,促成了今年杜伊斯堡爱乐乐团来到孔府演出。”

  森茨透露,其实德国孔子学院十分重视中西方音乐的交流,他们也已经向衢州发出了邀请,期望在明年的杜伊斯堡音乐节孔祥楷先生能够带着《大同颂》去参加。

  镜头二:折子戏台下的小面孔

  除了来自德国的“洋音乐”,把西方文化演进东南阙里,衢州也借祭孔十周年的契机,努力把自己的人文积淀展示给各国来宾。9月27日晚,悉数到场的各国孔子学院嘉宾,来到了衢州城西的天皇巷里的老宅子―天妃宫里,看了一场为他们特别准备的西安高腔折子戏演出。

  天妃宫作为衢州的文保单位,本身就激起了外宾们的兴趣。这座建筑是清嘉庆六年(1800)所建,光绪十九年(1893)重修;因为由闽商出资建造,所以又称福建会馆。如今修旧如旧,前殿即为戏台,整个建筑恢弘大气。孔子学院的来宾们一进来就热闹地争相拍照留念。

  衢州准备的折子戏演出非常精彩。衢州既是戏曲之乡,又是浙江戏曲的发源地之一。因为衢州古称“西安”,所以地方戏又被称为西安高腔。整场演出武戏阳刚、文戏柔美,外宾们看得如痴如醉,所以记者也没有打扰嘉宾,而是和翻译们聊了起来。

  一谈之下方才知道,这批翻译原来都是衢州学院英语专业大四的学生。鲍张羽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一个出生在杭州、长在杭州的阳光小伙,为什么选择衢州就读,这是攀谈中笔者询问鲍张羽的第一个问题。他沉思了一下说:“其实来衢州之前,我就听说了这里是孔子后裔所在的东南阙里,我想,来这里读书,应该比较合适的吧?”

  而事实上,鲍张羽在衢州学院学得很不错,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成绩出众。这次接待孔子学院外宾,经过学校里的层层选拔,他最终入选,负责来自美国的两位孔子学院负责人的全程陪同。

  “其实不少外宾的中文都不错,做翻译压力不大。”鲍张羽笑得很开心,他说,这段经历,对即将面临的毕业择业来说,一定大有裨益。

  其实,在四年之前祭孔大典上,负责接待孔子学院领导的时候,衢州的翻译人员还是比较吃紧的。随着教育文化在孔子故里的深入,这批折子戏台下的年轻的面孔,就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进步。

  镜头三:祭孔大典上的新面孔

  9月28日,迎来了孔子诞辰。孔氏南宗家庙大成殿前被装扮一新,殿外长廊铺上了崭新的黄色地毯。上午8时10分,数百名参祭者汇聚于孔氏家庙之前,陆续进场。

  在他们当中,记者看到了不少第一次来中国的洋面孔、新面孔。祭孔典礼结束后,这批孔子学院的来宾和高校的外国交流生,就被邀请与孔祥楷先生做了一次精彩的交流。

  南非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助理德瓦?多文达萨米是第一次来中国,他对衢州人的热情印象深刻。“孔子说有远方来的朋友他很高兴,我觉得我就是朋友从远方而来的朋友。”多文达萨米介绍,德班理工大学孔子学院有很多传播中国文化的方式,比如今年开办了首个汉语学生试验课程班,让学员在短时间内掌握粗浅的汉语,培养他们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兴趣。“我认为,我的工作很有趣、很有意义。”这次来中国,他准备了很多名片:“把我的联系方式留下,希望与衢州的朋友保持广泛、长久的联系。”

  挪威卑尔根孔子学院下属课堂老师艾达?基利是孔子学院来宾中最年轻漂亮的女孩之一。在衢州,基利第一次见到桂花树,“这是一座笼罩在花香中的城市,难以想象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该有多幸福!”谈到对衢州的印象时,她的评价是:“这里的城市风貌保存得很好,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辉煌的过去与现在。走在这里的街道上,就像走在800年前的衢州一样!这让衢州充满了神秘感,让人挪不开目光。”

  法国布列塔尼孔子学院下属课堂老师玛丽―彼埃尔?科内萨也是第一次来中国、到衢州。“在衢州的所见所闻,让我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感受到孔子文化在现代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力。”每到一处,科内萨女士都专注地看着、听着。“要把在衢州的感受带给我的学生。”

  著名国学大师钱穆之子钱逊说,要学做人,就应该从读《论语》开始。而衢州正是一个把儒学经典逐渐变成更多人的生活、学习中一部分的城市,一个正越来越让全世界瞩目的南孔故里。

  “期待着这座历史上的南孔圣地在新时期再度崛起!”参加祭孔者立于孔庙大成殿前,仰望苍翠挺拔的古银杏,心中所思是“衍圣弘道”的伟大使命。

  祭孔文篇7

  关键词:地方志;音乐史料;祭孔乐舞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078-02

  一、地方志及湖南地方志

  地方志又叫方志,是以地域为限,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地理、自然等方面的文献。其内容丰富、多样,是我国独特的地方性百科全书,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广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方志起于先秦,但源于何种书尚无定论,曾有地记、图经等别称,至宋代才出现志。狭义方志是主体,指省、府、州、县志书,广义方志还包括全国性总志和各门类专志。方志结构各不同,各门之下分为各目的,如《光绪湖南通志》;有分为纪、表、图、记、书、略、录等类的,如《道光宝庆府志》;有分为志、文征、丛谈的,如《嘉庆常德府志》。其内容约分为两类:1、地理类:包含历代沿革、星野、山川、河流、城池、疆域、物产、水利等;2、社会人文类:包含食货、赋役、职官、建置、学校、选举、秩祀、典礼、风俗、艺文等。不同方志虽具体结构不同,但以上各小类大多都包括。

  明以前的方志大多已佚,仅留下只言片语。湖南方志留存情况大致相同,辑本为陈运溶的《麓山精舍丛书》最丰富。明以前曾出现过的方志有:《桂阳记》、《武陵图经》、《长沙志》等。现存明代湖南方志,省志2种(湖广地区),府厅县志31种;清代共369种,其中省志3种,府志31种,厅志10种,州志23种,县志253种,乡土志23种,其它26种。各地府厅县志数为:长沙12种、岳阳21种、湘潭11种、株洲17种、浏阳5种、郴州45种、衡阳25种、永州26种、邵阳27种、怀化41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9种、常德30种、益阳13种。

  二、清代湖南地方志中的音乐史料

  笔者查阅了《湖湘文库》已出版的所有清代志书及部分电子网络资源,共40余种,亦查阅了其他省方志,如江西、四川、浙江、福建、安徽等,约17种。与音乐有关的史料有音乐书目史料、礼俗音乐史料、祭孔音乐史料,后者最为丰富。通过如此数量的志书的阅读,笔者发现绝大部分音乐史料很相似,故现有资料为基础,对方志中存在的音乐史料的分布及内容做一可靠的分析。

  (一)音乐书目史料

  该史料不多,主要分布在艺文志中,但仅少量方志艺文部分包含书目。艺文志是专门记载各种体裁,如传、序、骚、赋、诗、词等文章的。《光绪湖南通志》、《同治长沙县志》、《嘉庆郴州总志》、《道光永州府志》、《同治直隶澧州志》、《光绪湘潭县志》、《同治酃县志》、《同治衡阳县图志》等记载了音乐书目信息,但大多书已佚,只留下了书名、撰者或卷数,如《律吕或问》明华容程宗舜撰、《音律考》清长沙陈梓撰、《律吕正义》清宁乡杨士鸾撰等;也记载了一些现存的书籍,如《律音汇考》八卷清浏阳邱之稑撰、《律吕新书笺议》二卷,《八音考略》一卷清衡山罗登选撰、《大乐元音》七卷清黔阳潘士权撰。①无论是现存还是已佚的多是有关律吕的。

  (二)礼俗音乐史料

  礼俗包括礼仪和风俗,一个偏向正式场合,一个根于民间风俗文化,这方面的史料亦不多。古礼有迎春礼、庆贺礼、开读礼、宣讲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等,多见于典礼中。乡饮酒礼所包含的史料稍多,详细地记载了程序,提到了工歌、笙奏、间歌、合乐四阶段及演奏或歌唱的乐曲,如《鹿鸣》、《南陔》、《鱼丽》、《由庚》、《关雎》等。方志中虽未对这些乐曲做更详细的记载,但是其乐谱却很好的保存在清张宣猷、郑先庆撰的《乐书内编》中。风俗类音乐史料多分布在风俗中,也有夹杂在祀典、典礼中的,内容多是有关丧葬、婚嫁、节序等。这些史料提到了鼓乐,鼓、笛、笙等乐器,弦歌、歌唱等演唱形式,如《道光永州府志》卷5·风俗志第368页中:“江华婚礼……婚之日鼓乐前导……”。

  (三)祭孔乐舞史料

  方志中最丰富的是祭孔乐舞史料,有大量的乐章、乐谱、舞谱、乐器图等,主要分布在祀典、秩祀、典礼或学校中,前三者居多。祭孔典礼是古代礼仪中非常隆重的一种,其礼节、用乐深受帝王重视。尽管方志具有地域性、时代性,但祭孔乐舞绝非此一时,乃是历代累积,不断发展而最终以此种姿态留存于方志中。

  (1)乐章词

  方志记载的词章主要有两套,一是为旧乐章,迎神咸平之章:大哉至圣,……。初献宁平、亚献安平、三献景平、彻馔咸平、送神咸平。据笔者考察,这套词早在宋代便已形成,不过当时的乐章结构庞大,这些仅是其中一部分。另一套乐章为,迎神昭平之章:大哉孔子,……。初献宣平、亚献秩平、终献叙平、彻馔懿平、送神德平。②这套是乾隆八年(1742)向各省颁布的,一直沿用至民国时期。

  (2)乐谱

  方志中记载的乐谱有综合谱,包含钟磬排箫、箫埙篪、笙笛、琴、瑟、鼓等乐器的集合谱,由歌词、律吕字或工尺字或宫商字组成,如《中和韶乐乐声谱》,分春秋祭,如下图。

  也有各乐器的分谱:1.钟磬排箫谱:后乐章多是宫商字与工尺字结合,如上右图,旧乐章则多是律吕字与工尺字结合。2.笛箫谱3.转班鼓谱,图如下。

  4.应鼓、搏附鼓谱在《中和韶乐乐声谱》中已记载。

  尽管谱式不一样,但其所代表的音高、宫商字,经笔者初步推断是一致的。

  (3)乐器种类与数量

  从上可知,史料中有很多乐器,可见祭孔规模庞大。乐器种类远不止上述几种,当然各地方志在种类与数量上有差异,笔者此处只做一个粗略的估量。方志中也记载了八音之法与相关乐器的文字解说,多是对乐器材质、构造、音律等的解析,部分有图示,略。

  乐器种类与数量约是:麾幡一首、金钟十六面、玉磬十六面、大鼓一面、搏拊鼓二座、柷一座,敔一座、琴六张、瑟四张、排箫二架、笙六攒、箫笛六枝、埙二个、篪二管、镈钟一、悬鼓一、鼗鼓一、应鼓一。麾幡是作引乐之用,升龙图现则奏乐,降龙图现则止乐。

  (4)舞谱与舞器

  古乐都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方志中明确提到了歌工,关于舞蹈也留下了很多关于舞谱的资料,舞器和服饰则较少,仅三献乐有舞,祭孔舞蹈以文舞为主,舞具为翟籥,舞蹈人数多是“六佾”,36人。舞谱的记载形式是将歌词与舞蹈动作解说综合记载,偶有图示。如:

  尽管古老的祭孔乐舞没有留下相关的音响资料,但关于其文献资料记载则有很多,历朝史书音乐志中便记载了一部分。方志由于自身及修撰的特性,尽管内容相似,但其终究是保存了祭孔乐舞的些许面貌。笔者从文献的角度出发,将方志中的音乐史料摘出并做一些简要分析。文中定有收录不全、分析不当之处,笔者才疏学浅,寥寥数语仅作参考之用。

  注释:

  ①《光绪湖南通志》,第4956页;《同治长沙县志》,第776页.

  ②词章见《中国历代孔庙雅乐》,第40-41、46-48页.

  ③《同治益阳县志》卷九·祭礼一,第220页;《同治安化县志》同.

  ④《光绪善化县志》卷十三·秩祀,第202页.

  ⑤《同治平江县志》卷二十四·学校志,第233-234页.

  ⑥《同治益阳县志》卷九·祭礼一,第216页;《同治安化县志》,第84页同.

  ⑦《嘉庆沅江县志》卷十一·学校,第62页.

  ⑧《嘉庆长沙县志》、《乾隆湖南通志》同.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李龙如.湖南地方志考评[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3]江帆,艾春华.中国历代孔庙雅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4]刘纬毅,诸葛计,高生记,董剑云.中国方志史[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0.

  祭孔文篇8

  2016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两千五百六十七周年纪念日。按这样来算,孔子诞辰当在公元前552年(无公元0年)。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子诞辰日活动方案,欢迎阅读!

  【活动方案范文】

  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东方圣人--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家文化所代表的价值、精神、智慧,拟于2016年9月28日孔子圣诞日,由学院图书馆主办,在学院大礼堂举办纪念这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活动一:成年礼、拜师礼

  9月26日上午9:00

  成年:穿智慧门

  过泮桥拜孔子

  拜师礼中,谢师茶敬60位老师

  成年礼由60名学生代表参加,文庙为此准备了百米长的红地毯,铺过泮桥直达大成殿。古时学生入学称为入泮,文庙泮桥只有举人以上的读书人才能从上面经过。本次活动,学生代表将穿过智慧门和泮桥,进入行礼区,为孔子圣像三献礼,即献上花、果和帛。之后是承德仪式,每位学生现场剥开蛋壳并将蛋吃下,这寓意着学生们蜕去保护的外壳,成长为成年人。随后,每位学生由自己的父母戴上智慧冠,学生向父母行三鞠躬感恩礼,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家长将准备好的礼物回赠孩子,勉励今后要更懂事。

  成年礼结束后,拜师礼活动继续开展。开场由乐生敲响鼓钟,象征以鼓明志,力求学业精进,报答师恩,报答国家。学子将准备好的六礼束修献给60名老师代表,学生端谢师茶敬老师,向老师敬献拜师帖,并齐向老师行三鞠躬礼。老师回赠学生孔子肖像玉挂件,取意于孔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同时,老师们带领学生们齐诵《大学》首章,象征担下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责大任。

  拜师礼之后,现场将表演古代祭孔典礼中的乐舞《八佾(y)舞》,当天还将为参加活动的学子们送出1000份状元糕。

  活动二:塑像揭彩

  9月28日上午8:00

  塑像造型源自

  吴道子临摹画

  与泉州府文庙孔子塑像束头持竹简的文像造型相搭配

  9月28日上午,将在府文庙大成殿举行四配、十二哲人塑像及五十六弟子木雕像揭彩仪式。

  不少市民认为,文庙仅是祭祀孔子的庙堂,其实在古代,文庙中奉祭的还有从祀的四配、十二哲人和五十六弟子。

  泉州府文庙计划恢复供奉四配、十二哲人和五十六弟子。而中国文庙供奉的孔子塑像大致分南北两种,北方以戴皇冠的官像为主,南方以束头持竹简的文像为主。泉州府文庙供奉的是文像。当时在寻找原形时,为与文像的孔子塑像搭配,就找到了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临摹的形象同样偏文画像,最后交由艺术家雕刻。塑像和木雕像于去年雕刻完成。

  四配,是最受儒家门徒推崇的孔子学说的四大传人,指颜回、孔■及、曾参、孟轲四人。十二哲人,包括闵损、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赐、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颛孙师、有若、朱熹,称智慧卓越的人。

  活动三:祭孔典礼

  9月28日上午9:00

  昨日彩排

  编钟特钟编磬特磬

  等古乐器上阵

  还未跨进泉州府文庙大门,远远就听见声声钟鸣时而清越,时而浑厚洪高。这是祭孔典礼正在抓紧排练。

  在文庙大成殿,泉州艺术学校的学生早已各就各位,古筝古琴、箫、排箫、笙祭孔仪式所需的各种古乐器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四个大块头铜人双音编钟、特钟、编磬和特磬。据悉,这一整套礼乐器为泉州府文庙于2005年初从苏州购得。


标签:孔子中国文化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