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 > 正文

缅甸荡寇志 20世纪40年代初期,一支中国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03 22:37:01 分类:网络 浏览:57


  20世纪40年代初期,一支中国远征军远赴缅甸荡击日寇,从进入缅甸算起,这场异域抗日杀敌的战争历时3年零3个月,中国方面投入总兵力达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终获“惨胜”。

  1945年9月7日,孙立人将军率领从缅甸凯旋的中国驻印军新一军进入广州,接受侵华日军第23军投降。驻印军新一军在广州待了约6个月,此间,广州《建国日报》耗时2个多月连载了一部名叫《缅甸荡寇志》的纪实作品,它全面记载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真实历史事实,社会反映非常强烈。应读者要求,1946年3月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将《缅甸荡寇志》编印成书出版。首印3万册,4个月内就销售一空。为了满足读者需求,两个月后上海广益书局又对该书重版加印。

  《缅甸荡寇志》史料丰富,内容真实可信,读来历历在目,仿佛身临其境,较之一般文学小说具有更为震撼人心的真实性,是后人研究和了解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首选资料。本文旨在对《缅甸荡寇志》作者孙克刚做一番梳理介绍。

  出生书香世家,关心国家前途

  和民族命运

  孙克刚,汉族,原名孙至道,字克刚,号养吾,又号象干,生于1912年12月17日,卒于1967年1月5日,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人,少将军衔。抗日名将孙立人的堂侄。其所在的孙氏家族是安徽庐江县名门望族,属于书香世家和官宦之家,是典型的由商而儒,再由儒而仕,即学优登仕的大家族。孙克刚的祖父孙浤泽(1855-1915年),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官广西贺县知县,后为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幕僚,跟随刘铭传到台湾参与政务,任台湾沪尾海关监督。孙克刚的二祖父孙熙泽、孙立人将军之父,光绪二十年(1894年)举人,官安徽省警察学堂学监,登州府知府,山东省审判厅厅长等职。孙克刚的三祖父孙春泽,为清末选拔的优贡生,曾授浙江余杭巡检佐杂官,归乡不就,经商为业,家境殷实。孙克刚的父亲孙传人是孙立人将军的堂哥。孙氏家族历来重视教育,家庭文化氛围浓厚,一直都保持着尚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常常以重金聘请地方名塾师来家中讲学。安徽桐城与庐江县相邻,清代末期至民国初年的桐城派文人对孙氏家族有很大影响。如1930年,孙克刚的堂哥孙克宽在安庆与徐静宜结婚时,主婚者即为桐城派大师姚永朴。孙氏家族世出官门,孙克刚的堂叔孙立人将军是孙氏家族的杰出代表,孙立人系抗日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19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同年赴美留学,就读于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系,1924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又考入美国弗吉尼亚西点军校,攻读军事,1927年毕业。孙立人1928年归国参军,长期服务军旅,曾参与和指挥淞沪会战,远征缅甸,史上有名的抗日将军,战功卓著,被誉为“军神”、“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

  孙克刚自幼天资聪慧,聪明好学,孙父特别重视儿子的正统文化教育,注重他的启蒙教育,家教严格,孙克刚自小便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中国古代文人志士的爱国情怀和爱国思想深深浸淫着年幼的孙克刚。

  在安庆读中学时,他便开始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参与学生上街游行示威等爱国活动。后来,他以优异成绩考上当时的北平师范大学,学习历史。读大学期间,孙克刚胸怀天下,关心时局,关心国家大事和民众疾苦,曾积极参加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一二·九”运动。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孙克刚在1938年从北平师范大学历史专业顺利毕业。

  投笔从戎,追随堂叔孙立人将军

  孙克刚大学毕业时,正逢乱世,日本大举侵华,他毅然选择了投笔从戎,于堂叔孙立人将军属下,参与军中政治工作,深受堂叔孙立人将军的赏识和认可,叔侄二人的关系一直非常融洽。参军以后,孙克刚一直跟随在孙立人左右,直至脱离军职。

  1941年12月23日,重庆国民政府和英国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决定派遣中国军队远赴缅甸,协助英军共同抗击入侵缅甸的日军。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组成。4月初,孙立人将军率领新三十八师从贵州都匀出发,年轻的孙克刚随同孙立人将军的部队昼夜兼程,跋山涉水,向预定目的地进发。一到缅甸,他所在部队就参加了曼德勒会战,并取得了举世闻名、震惊中外的仁安羌大捷。

  1942年8月,孙克刚所在的中国远征军新三十八师在孙立人将军的带领下进驻印度兰姆珈训练基地,番号改为中国驻印军,开始装备美械和军事训练。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向缅北大举反攻,第二次缅甸战役开始,孙立人将军指挥新三十八师如下山猛虎般扑向胡康河谷。经过中国远征军的英勇奋战,1945年3月,入侵缅甸的日本侵略军被彻底打败,孙克刚所在部队胜利结束在缅甸的战争。在整个的入缅作战当中,孙克刚都全程参与,随军而行,随军而战,展现了一个抗日军人的勇气和伟大。在缅甸对日作战时,孙克刚所在部队流传这样一段顺口溜:“我军要发扬,两个‘大姑娘’,一个葛南杉,一个孙克刚。”孙克刚虽然文质彬彬,安静儒雅,书生气十足,一副知识分子形象,与军中大部分军人的剽悍粗犷之风相比,略显不同,但孙克刚打起仗来却丝毫也不文气,丝毫也不手软,属于敢冲敢闯、不怕牺牲、敢于亲临一线作战的勇猛军人,没有辜负孙立人将军一贯的爱护和信任。孙克刚所在的新三十八师、新一军,在远征缅甸、协同盟军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屡建战功,国内外各界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当时的国际舆论界赞誉孙立人将军为“东方的隆美尔”。

  1945年9月7日,孙立人将军率领部队进入广州,接受侵华日军第23军投降。孙克刚所在部队在广州驻扎大约半年时间,他利用难得的休整时间,在短时间内写下了我国第一部以纪实手法,生动详实,真实描述和反映二战时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英勇顽强抗击日寇的作品《缅甸荡寇志》。孙克刚认为:国军在缅甸的战斗,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这也是他撰写《缅甸荡寇志》的初衷。孙克刚在书的前言中这样写道:“两次缅战,笔者都始终跟随着部队,本书资料,大部分是亲眼所见,一部分取之于战斗记录和实地作战官兵的谈话,拿历史学的眼光来看,应该算是原始材料。”《缅甸荡寇志》之所以大受追捧,也是国人敬爱抗战英雄和珍视中国远征军光荣史迹的必然结果。

  跟随孙立人奔赴台湾,遭孙案株连

  抗战胜利后,孙克刚所在的新一军被调往东北进行内战,后因杜聿明屡次发电向告状,批评和指责孙立人作战不力,骄横跋扈。鉴于孙立人将军在战场上与杜聿明不和,抱着削弱孙立人个人势力和军中影响力的目的,解除了孙立人将军在东北战场上的兵权和指挥权,孙立人被调回南京担任陆军副总司令兼陆军训练部司令,而孙克刚本人也随堂叔一起远离了东北战场。1947年7月7日,孙克刚随堂叔由大陆调驻台湾凤山新军训练基地,协助堂叔进行新兵训练,他担任陆军训练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1947年底,陆军训练司令部改名为台湾防卫司令部。1949年9月1日,孙立人正式就职台湾防卫司令,孙克刚担任台湾防卫司令部少将主任。1950年3月1日,孙立人担任陆军总司令兼台湾防卫总司令,孙克刚则任台湾“陆军总司令部”办公室少将主任。

  由于孙立人将军性情耿直,有些功高震主,故见嫉于蒋氏父子。1955年6月,台湾当局以孙立人将军与其部属少校郭廷亮预谋发动兵变为理由,导演和制造了所谓的“孙立人兵变事件”,孙立人将军被冠以“纵容”部属武装叛乱,“窝藏”,“密谋犯上”等莫须有的罪名,被革除总统府参军长职务,被判处“长期拘禁”(在台中市向上路寓所)。孙立人将军就此被长期软禁在台中家中,遭严密监控,失去行动和言论自由,成为“第二个张学良”。而孙立人将军的亲信部属也悉数被调离军职查办,接受隔离审查,前后曾有300多人因与孙案有牵连而被捕入狱,孙克刚因与孙立人属叔侄关系,并且一直追随孙立人将军左右,属于孙立人将军的亲信之一,堂叔受难,堂侄也就在所难免,孙克刚由此开始遭冷遇、受排挤、被打压,不得自由,家人也因之被监视,孙克刚再也无法写作与修史,难以拥有自由之身,郁郁苦度,最终于1967年1月5日在台湾抑郁而终。孙克刚去世后,堂叔孙立人悲痛欲绝,非常伤心难过,要求前往吊唁,却遭蒋家拒绝,孙立人只能暗自哀伤落泪,待墓地修好,坟草青青之际,才被允许独往凭吊。孙克刚投笔从戎,远征缅甸,抗击日寇之举,让人敬佩,而他的早逝,又让人怜惜。尽管历史渐行渐远,但孙克刚生前留下的《缅甸荡寇志》一书,仍是后人研究和了解那段历史的不可多得的首选参考资料,鞭策后人牢记历史,珍视和平,不断前进。

  作者单位:云南临沧师专


标签:将军缅甸中国台湾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