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解惑 > 正文

木牛流马的故事 木牛流马的故事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02 03:00:21 分类:解惑 浏览:84


  木牛流马的故事篇1

  首先当然是干粮了,在古代可不能指望随时都能买到食物。先秦时期的干粮叫做“糗(qiǔ)”,这个“糗”长得有点像锅巴,是在锅里把粮食炒熟,然后捣碎晒干。可以想象这个“糗”硬邦邦的。所以路上的人如果有条件,会用水把“糗”煮软了再吃。这里还有个故事。

  有一个姓陈的人非常孝顺母亲,他母亲特别爱吃煮饭焦了的锅底。他去参军打仗的时候,一旦有人不小心把“糗”煮焦了,他就把锅底收集起来,打算回去给母亲吃。因为一直没有机会回家,他就一直将收集的糊锅底揣在怀里。有一天他所在的军队被打败了,所有人都慌忙逃命,很多人虽然逃过了追杀,却因为带的粮食吃完了而被饿死,这个姓陈的人粮食吃完,就吃自己给母亲留着的糊锅底。最后他终于活了下来,这都得益于他的孝顺。

  接着说干粮的事,不管怎么处理,“糗”也只不过是没味道的干粮,所以有条件的人上路,还会准备一些食物就着吃。最典型的一种叫做“浆”,所谓的“浆”其实就是古代的醋,味道有点酸,但是还没有我们现在吃的醋那么酸,因此可以当作饮料喝,尤其在吃“糗”的时候就着喝。

  条件更好一点的还可以带干肉,古人所带的干肉叫做“脯”。这个干肉和我们现在的干肉不同,“脯”是蒸熟了之后再用盐腌起来的,因此在路上可以直接拿出来吃。

  雨具当然也是出门的必需品,谁知道什么时候就下雨了呢?有一回大文豪苏东坡出门没带雨具,他可不像普通人一样,抱怨一下就完了,而是诗兴大发,写了一首千古传唱的词,其中有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大意是说,下雨就下雨呗,没马就没马呗,我自己走得高兴就好。多么洒脱的态度!

  说到雨具人们马上会想到伞,不错,古代有伞,而且长得和现代那种不折叠的伞差不多。据说古代的伞是鲁班的妻子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让丈夫出去工作的时候不被淋湿,可见在中国,伞的发明也相当早。

  古代也有雨衣,它包括帽子“笠”和雨披“蓑”,这两部分都是用草编成的。还记得那句诗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劳作的人们使用蓑、笠的频率更高一点,因为它挡雨的效果更好,而且还可以让人腾出手来干别的事情。

  我们在古装电视剧里老是看到古人从衣袖里掏出东西来,古时确实是这样的。当时的衣服袖子比较宽大,在袖子里边缝一个小口袋,装些随身的贵重物品,很方便也很安全。当然袖子里的空间有限,行李之类的还是要做成包袱背着。古代还有一种背行李的工具叫做褡裢,褡裢一般是布做的,是在一条长条形的布两端缝上口袋,出行的时候将褡裢搭在肩膀上,让两个口袋一前一后挂着。褡裢的好处是不硌肩膀。

  【博闻馆】

  让人头疼的军粮

  让人想不到的是,在古代,一场战争的成败往往与军粮有很大的关系。道理很简单,古代的交通工具不发达,远距离大批量地运送粮食是一个重大的难题。

  为此,诸葛亮发明了著名的“木牛流马”,一架“木牛流马”可以轻易运输四五百斤的粮食。可惜这么神奇的发明已经成为传说,关于它们的原理和真正的样子还有争议。有人说它们真的是用木头做的牛和马;有人说它们其实长得和一般的车子差不多,奇特之处在于这些车不用牲畜拉,人也不用出力,只需要稍稍操纵,木牛流马就可以自己走;也有人说,它们只不过是人力车罢了……

  诸葛亮之后二百年左右,数学家祖冲之也研制出了木牛流马,可惜的是,祖冲之也没有留下详细的记载。因此木牛流马注定只能作为传说存在于世。

  木牛流马的故事篇2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魏、蜀、吴三个势力斗争的故事,最后晋朝一统江山的故事。

  《三国演义》成功地刻画了近二百多个人物,他们在罗贯中的笔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有仁德宽厚,爱才如命的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阴险狡诈,雄才大略的曹操,忠义两全,智勇双全的赵云,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周瑜,老当益壮,为国尽忠的黄忠……

  《三国演义》当中,提到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大家都会想到:诸葛亮,提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大家还会想到:诸葛亮。诸葛亮究竟怎么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呢?他借东风,空城计,七星灯,三气周瑜,骂死王朗,草船借箭,木牛流马,智料华容道,锦囊杀魏延,巧摆八阵图,以木偶退司马懿。他又怎样鞠躬尽瘁呢?在刘备死后,他明明知道刘阿斗乃无能昏庸之辈,却还是尽力用自己的智慧来帮助蜀汉成就大业,最后累死。

  《三国演义》中每个典故都有自己的道理,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能力来诠释忠义二字。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为的是对兄弟之间的忠。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曹军中七进七出,为的是对主公之间的忠。貂蝉以身饲贼,诛国贼董卓,为的是对国家之间的义……

  《三国演义》告诉了我忠,义,仁,德,真是令我大开眼界!

  木牛流马的故事篇3

  有一种观点说,只有在丑女身上才可以找到德行,而美女通常是用来看的。你看,“举案齐眉”,还要把东西吃到肚子里;“秀色可餐”,看看就饱了,还用得着吃么?多么不同的境界。

  在这种价值观下,许多问题迎刃而解。比如为什么一个群体里,最先嫁掉的是丑女?在美女们想着要跟张三上床还是与李四约会的时候,丑女们已经把诸多菜单烂熟于胸,只一门心思地想着怎么嫁人。

  美女往往穿满了绣着汉语中诸多绝妙好辞的外衣,频频出镜,丑女则躲到了厨房,灰头土脸地赶做黄焖鸡,而吃倦的男人在第二天要吃的单子上,有意无意地写下了三个字:黄脸婆。感情自此开始质变。在香水满大街的时代,还有几个人记得家里那扑面而来的饭菜香?

  难道历史错了?孟光之所以可以举案齐眉,其一是她天生神力,其二是她虽貌丑,眉目以上部分还入得了眼,不至于梁鸿看了吃不下饭,故在汉儒那里,举案齐眉被发扬成为一种高韬的德行楷模进入家庭。其实在孟光之前,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丑妻助男人建功立业的故事。

  黄帝的妻子嫫母也是母夜叉的来源―――她形同夜叉,丑陋无比,但因为德行不错,黄帝娶了她教化其他女人,她还协助黄帝干掉了炎帝、蚩尤,为华夏文明开创了历史。齐宣王的王后钟无艳,长得“广额深目,高鼻结喉,驼背肥颈,长指大足,发若秋草,皮肤如漆,身穿破衣”。很吓人吧,嫁不出啊,不过倒不是她找不到人嫁,而是她觉得自己的才能嫁个普通人就废了,得做国母才能发挥作用。等到了四十岁她终于嫁给了好色无能的齐宣王,之后在齐国大举改革,为齐国的兴旺立下了汗马功劳。史书上的孟光又黑又肥,模样粗俗,力气之大,简直可以和李元霸媲美,百八公斤的石头她能轻易举起。就是这个孟光,声称自己只嫁给梁鸿,其他任何人都不嫁!乖乖,梁鸿可是当时著名的帅哥、才子,许多少女的梦中情人。孟光的言论一出就被国人传为笑谈。但梁鸿看中孟光的品行,毅然娶了孟光为妻。夫妇婚后第二天,孟光就脱去新娘绮罗之服,换上粗布衣衫,操持家务。后来,梁鸿落魄到吴地当佣工,孟光毫无怨言地随同前往。梁鸿每次劳作回家,孟光都是把食具举至与眉相齐,再恭恭敬敬地递给梁鸿,二人相亲相爱。这也是后世人说的“举案齐眉”的典故来源。

  诸葛亮的丑媳妇黄硕是个多才多艺的人,据说“木牛流马”这样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的发明就是出自黄硕之手。在一款叫《赤壁》的游戏里,有一个任务就是专门去郊外收集那些“木牛流马”的零件,还要从黄硕那里学习一些必要的游戏技巧。当然,游戏把黄硕制作得太完美了,连“连弩”、“卧龙丹”这些新式武器和药物的发明权也归在了黄硕名下。

  丑掩盖了其他的价值,只有这些丑女嫁的那些聪明绝顶的男人才会明白吧。当然,也有自以为聪明的,比如许允。他娶了丑女回家,当夜,吓得想跑出新房,却被丑妻拖住。许允情急下对丑妻说,妇人要求有“四德”(德、言、容、工),你觉得你符合哪几条?新妇回答道,我除了美丽的样子外,其他都具备。我听说读书人有“百行”,你觉得你又符合几条呢?许允说自己百行俱备。新妇嘲笑他,百行德为首,像你这般好色不好德,怎能说俱备呢?许允哑口无言。看吧,这就是丑女的智慧,以对方的逻辑驳倒对方。

  不过,大家更想知道美女的故事。汉乐府《陌上桑》里,美女秦罗敷以倾国倾城的容貌登场,艳惊四座,明明有许多色鬼口水滴答,却把有胆上去搭讪的太守置于道德审判的地位,太不像话了。

  没到现场的晋人陆机错过了那场艳遇,所以意淫一番后,发出了“秀色可餐”的感叹。而此后,整个文学进入了“秀色可餐”的意淫史,终于在《红楼梦》里登峰造极,曹公一句“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的判词,让女人们再次认识了这世间有种动物叫做男人。

  男人的意淫中,女人俨然成了食物,比如藕手,苹果脸,馒头胸,秋水眼,樱桃口,蜜桃肤之类。

  冯梦龙的《桂枝儿》收罗许多民间诗歌,字面上说的是食物,却完完全全是在说女人,一看便知又是出自男人们的意淫。《粽子》:“五月端午是我生辰到,身穿着一领绿罗袄。小脚儿裹得尖尖跷。解开香罗带,剥得赤条条。插上一根梢儿也,把奴浑身上下来咬。”《藕》:“藕儿好一个嫩白的肌体,深深地住在若耶溪。那采莲人特地寻你来至。可惜你不断丝儿连到底,可惜你未开的窍儿裹着皮。被那硬手的人儿拿着也,把你从头刮至尾。”《橄榄》:“橄榄儿穿一领绿罗裳,半新半旧,两头尖,好一似金莲的凤头。肌肤儿又生得不肥不瘦。你浑身的意味真可口,那知味的人儿怎肯丢!直弄到硬核儿的光光也,还拿住你不放手。”《果孛》,就完全是那些“秀色可餐”的食物在说风凉话了。“桃儿两眼双垂泪。樱桃口骂一声你是薄幸贼。吃橄榄竟不想回头味。学水梨心肠冷,我莲心苦自知。你做了十榛九空,似这样虚头也,恨不得胡桃般就打碎了你。”

  木牛流马的故事篇4

  关键词:历史人物;中国历史人物;诸葛亮

  火烧赤壁、空城绝技、木牛流马……诸葛亮是当的起“奇才”二字的,奇才的传奇经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不是一开始就受到刘备的重用,成为一个呼风唤雨的人物。

  一、浅析诸葛亮

  诸葛亮出山之后的十多年里其实从未指挥过任何一个部队,而是在现在的湖南衡阳一带任职,他的职位相当于今天的“粮食局长”和“税务局长”。在曹操下江南时,刘备在军事上第一次用上诸葛亮。诸葛亮说服孙吴,以巧言激之,以利害说之,终于孙刘联手共抗曹操。

  曹操败兵之后,刘备遂收江南,这才拜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使其都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刘备,使击张鲁。诸葛亮离开荆州,荆州的事务嘱托关羽负责,诸葛亮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攻克成都。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只有这几字记录“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二、诸葛亮人生转折点

  十年后,即建安二十六年,诸葛亮拥刘备为帝,刘备建立了西蜀王朝,诸葛亮被封为丞相尚书,从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诸葛亮虽然是西蜀丞相,但西蜀实质政权上的二把手却是关羽,关羽掌管着西蜀的半壁江山。诸葛亮和关羽之间有一个微妙敏感的事件,就是关羽之死。

  自建安十六年,关羽独镇荆州。二十四年,刘备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同年关羽攻打曹操。在关羽北征的半年里,荆州一直空虚。诸葛亮一生谨慎,关羽兵出荆州半年之久,他并未增添一兵一卒。难道说诸葛亮不知道荆襄的重要?还是他认为孙刘两家几十年来对荆州的争夺,孙吴突然放弃窥探荆襄之心?诸葛亮心里明白的很。当时西蜀兵多将广,诸葛亮不发兵将相助关羽,便与他的尽忠,他的谨慎的性格大大相反了。

  三国复杂的人物关系耐人寻味,诸葛亮忠心刘备不容质疑,关羽忠心刘备更不容质疑,而两个忠心刘备的头号人物却时常闹矛盾。事实不是华容放曹之后诸葛亮饶关羽一命,关羽就对他言听必从了,诸葛亮用的人必须是对他言听计从,这话出自他自己之口。诸葛亮驾御不了关羽,关羽的命运在那个时候也许就有了决定。所以有学者怀疑,诸葛亮借助东吴之手杀害了关羽,这给诸葛亮鲜活的历史面貌上浓浓的摸了一黑。

  罗贯中写三国的时候美化了西蜀美化了诸葛亮,然而熟读《三国演义》,从他的笔锋里也不难看出这些,这也许就是前辈文字里的寻味之处。

  章武三年春,刘备去世,嘱咐刘禅拜诸葛亮为父。诸葛亮继承刘备遗志,统一华夏是他人生最大的目标。然而北上伐魏,必先平定南方。于是就有了“七擒孟获”的故事。

  对敌人七擒七纵,以诸葛亮事事小心谨慎的性格,他决计不会有这么大的军事冒险行为。一切史料记载上也没有出现过“孟获”这个名字。在《三国志》里,对于诸葛亮南下只有十二字记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对三国史最有说服力度的《三国志》,太过简略。

  学者们研究诸葛亮南下这场显赫的战役里,有的人说他一直打到今云南大理附近,有的说他已经打到老挝边界。至于“七擒孟获”可能是诸葛亮摧毁了敌人七个军事基地,如此说法,在历史一千多年的长河里,真的是无从稽考了。在南征的日子里,诸葛亮发明过一件杀伤力极高的武器“连弩”,这个武器给他北伐曹魏帮了不少忙。

  三、诸葛亮北伐浅析

  南方平定之后,《三国志》中这么记载“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这个时候,诸葛亮正式北上伐曹,写下了著名千年的《出师表》。《三国志》中也有记载“‘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t、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禅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败攸之、t、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败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t、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于沔阳。”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失街亭而告终,马谡无能,刘备曾嘱咐不能委于重用,诸葛亮还是重用了马谡。他这次伐魏最大的收获是收复姜维,可收复了他自认将才的姜维,他还是每每事必亲躬,没有给他留下多少实践的机会。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遗志,却只知领兵打仗,不会处理人际关系,闹到最后刘禅疑他,要伤他性命,他还问别人保身之法。诸葛用人可见一斑。

  六年冬,诸葛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此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因粮尽而还。

  七年,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此第三次伐魏始末。也就是在这次伐魏,诸葛亮渐渐疏远魏延,再一次在用人上露出瑕疵。

  九年,诸葛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木牛流马”就是在第四次伐魏时,诸葛亮所发明的。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这是《三国志》里记载的第五次伐魏。司马义计不如诸葛,谋却胜于诸葛。坚守不战,最终熬死诸葛亮。诸葛亮五十四岁撒手人寰,空留下五丈原一夜秋风。

  历史上并没有六出祁山,只此五次。诸葛亮一生在军事上一味逞强,穷兵黩武。在战略上谨小慎微,不纳别策,以致数次北伐无功而返。在政治上独把朝政,致使西蜀官员进出无门,后继乏人,不管在演义里还是史料中,这都是不争的事实。一代名相却始终不能力挽狂澜,难以改变历史的潮流。

  四、讨论

  诸葛亮一生成败被后人争论不休,诸家高谈阔论见仁见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成败暂且不论,他的执着追求,他的忠心耿耿却一直被后人所景仰,无怪乎罗贯中把他神话成人们心中完美的偶像。

  【参考文献】

  木牛流马的故事篇5

  在中国人看来,如果一个聪明人,必然悟性好。比如读古书,如果没有悟性,就很难读懂。因为中国的古文本来就故意写得晦涩难懂,不知所云,而且不加句读,仿佛是作者故意和读者捉迷藏,只有这样,才能让一般人看不懂,才显出作者学问的高深。于是只有那些悟性好的,才能够猜出个大概。于是就写成注和疏,让悟性差一些的来读。而一般的教书先生,当然悟性不怎么样,只有让学生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偶然一两个悟性好的,突然有一天咂摸出味道来,于是这人就出人头地了。

  悟性虽好,但不是人人都有。逻辑推理则不同,它有一定的章法,人人可以学习,就容易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积累知识和智慧,从而可以将智慧传递下去。这种依靠方法而不仅仅靠个人智慧的思想,使得科学不再神圣,而成为大众文化。当然,合理的方法可以是由悟性极好的人来制定,但有了这些看似生硬的方法,绝大多数人通过学习,也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从而使科学走向一个新的高度。所以,西方不是仅仅依靠了牛顿和爱因斯坦,这些伟人仅仅是给了科学这个巨人一个骨架,而血肉是由千千万万个人来充实的。

  而悟性则不同,悟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个极其私人化的东西。只能靠自己咂摸,不能够向他人学习。于是,随着一个人的死亡,悟性就不复存在。所以如果没有形成一套方法,悟性不能积累,不能传代。中国可以零星地出现一两个悟性极好的人来做些漂亮的事情,但不能积累为一个人人都能学会的方法。新一代的人,只有从头开始领悟。所以中国可以出现一个张衡,制造一件地动仪;可以出现一个诸葛亮,造一些木牛流马。然而,他却没有把他的思维方法传递下来,从而智慧得不到积累。到如今这些除了给说书人的故事增加一些神秘感之外,隐藏在后面的原理则成了天方夜谭。更有典型意义的是曹冲称象的原理,实际上就是西方的阿基米德定律。阿基米德则将他在洗澡时悟出的道理形成了一个原理,并被广泛应用。而在中国,曹冲称象仅仅被作为智慧故事来传颂,其隐含在后面的定律却被忽略了。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中国的古老历史长河中,常常会出现零星的科技成就却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的原因。

  在中国,一些悟性好的人,即使整理出了一整套方法,也不会轻易告诉别人。就是师傅不会轻易交给徒弟,而让徒弟先干上三年扫地倒水的活。徒弟只有偷偷地咂摸和学习。师傅为了不让学生把自己的全活学去,还故意把自己的技艺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比如武功套路,即使整理成了文字,也是艰深异常,尽量把秘诀藏在艰深难懂的诗句里面。只有悟性好的子弟,在无数的摸索中,才能突然悟出其中的道理。这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无疑使得智慧的传递又慢了许多。

  虽然不显著,但悟性也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提高。所以中国人往往把个人的经验看得很重要,富有经验的老人往往会得到尊重。也使得中国人注意个人的修行和功夫的培养。像现在又时兴的大茶壶倒水的功夫,可以从客人的后面遥遥地把水倒进小小的茶杯中,不但落点要准确,而且要及时收住,才不至于使茶水溅在桌上。这侍应生除了需要长期的训练,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做到万无一失的境界。要知道,在军阀时代,如果一失手烫了团长心爱的姨太太,轻则丢了饭碗,重则会丢了性命。所以要比现在的体操失手率还要低才行。正是这种文化,使得中国产生了无数的基于个人技艺的“绝活”,但却没有产生科学体系。

  而西方人则不会费这些工夫,而是用科学的方法制造一个加了控制的水龙头,把定了尺寸的杯子,放到水龙头的下面。一按就是一杯,不多也不少,如售饮料的机器一般,人人都会使用。虽然少了美感,但却省下了侍应生数年的培训时间。其社会效益却是显著的。

  然而,西方的方法有时也显得过于机械。比如,西方的医学,把人解剖开来,一点一点地研究。心脏坏了,就换一个心脏。肾出了问题,就引出一个旁路,让血液经过一个起到肾脏功能的机器,来过滤血液。这就是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哲学。而中医则把人的身体看作是一个整体,讲究人天合一。企图用把脉来判断出全身的病痛。而且头痛不见得医头,也许是对脚部进行针灸。这就全靠了医生的悟性和经验,而不像西医靠机器来判断,只要是经过培训的医生,水平相去不甚远。所以,神秘而难以操作的中国医学体系,仍然被讲究方法的西方人看作是一个谜团。

  这样看来,东西方的哲学思想都存在着缺陷,是两个极端。西方人是从小到大,先把复杂整体活生生地分割成个体,使得操作性增强,但却失去了整体美。而中国人是试图首先找到整体和生命的真谛,使得问题玄奥无比,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就不难解释佛教在中国的盛行。也许反过来,是佛教的盛行使得中国异常的注重悟性,而忽略了逻辑和方法。到了现在,把崇尚悟性推到极点,也许就是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宗教仍然盛行的原因。

  (选自《东方》)

  1. 下列关于原文前几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没有悟性就很难读懂古书。因为中国古文本来就故意写得晦

  涩难懂,不知所云,而且不加句读。只有悟性好的,才能读懂。

  B. 悟性虽好,但不是人人都有。悟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个极其私人化的东西。如果没有形成一套方法,悟性不能积累,不能传代。

  C. 在中国,一些悟性好的人,即使整理出了一套方法,也不会轻易告诉别人。比如武功套路。只有悟性好的子弟,在无数的摸索中,才能突然悟出其中的道理。

  D. 悟性也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提高。所以中国人往往把个人的经验看得很重要,富有经验的老人往往会得到尊重。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西方人善逻辑推理,中国人讲究悟性。逻辑推理有一定的章法,人们有章好依。悟性属于私人化的东西,无章好依。

  B. 西方人用“科学的方法”虽然少了美感,但社会效益显著。中国人讲究悟性,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并且使得智慧的传递缓慢。

  C. 西方人是从小到大,先把复杂整体活生生地分割成个体,使得操作性增强,注重的是逻辑推理。而中国人是试图首先找到整体和生命的真谛,使得问题玄奥无比,重视的是经验即悟性。

  D. 中国人注重悟性是因为佛教的盛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牛顿和爱因斯坦,这些伟人给了科学这个巨人一个骨架,而血肉是由千千万万个人来充实的。西方人注重逻辑和方法,使科学有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

  B. 张衡造地动仪,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曹冲称象,这些都证明了中国人悟性高,聪明智慧,但缺乏必要的理论思维。

  C. 武功套路,大茶壶倒水功夫,中医把脉针灸,强调了悟性在实践中可得到提高,而忽视了技艺“绝活”之外的科学体系。

  木牛流马的故事篇6

  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小巷像许多陈旧破落的老街一样,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在视野中消失。

  因而,每当我走在故乡那弯曲幽深、麻条石铺就的古朴小巷里,心中就多了一份感伤和依恋。

  小巷有个好听的名字:泥鳅巷。

  据传,前清巷内出过一个举人王道立,曾官居县丞,后受排挤还乡,王举人看见家乡农田屡屡遭受旱灾,决定在“干姜坝”打通一条穿山渠道,然而因缺乏仪器,导致方位错误而作罢。王举人负气返家,像建修古墓的王重阳那样,在小巷内扩建宅院,并修筑了观赏、解闷、吟诗和饮酒的荷花水池。

  此后每至夏日,巷道内荷香四溢,观者不绝,买卖泥鳅的人们无不喝彩,这泥鳅巷因王举人的荷花池而远近得名。

  岁月沧桑,王举人的荷花池已不复存在,但泥鳅巷的大名却延续至今。

  小巷深邃,狭窄处两人只能错肩交会。若是碰上迎面来了辆三轮车、鸡公车(相传是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或是挑担抬物什么的,就得小心翼翼地避让,有时要像壁虎一样紧贴巷壁,方能通过。

  泥鳅巷究竟建于何年何时已无从考证。岁月如斯,人们只能从那被一代代南来北往的人流,在麻条石板上留下的凹痕来认识它的悠久。

  小巷两旁多是川西北风格的缮架篱壁的老宅,百年古树枝桠探出墙壁外,那斑驳残缺的风火墙,风蚀褪色的黛瓦粉墙,灰黄朴实的排门板,石刻砖雕的斗拱檐角,精雕细刻的窗棂门椽,该积淀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夏季,小巷是一个阴凉的去处。

  巷子窄,加上两侧山墙高,那些宅院的刺槐、梧桐、桂花、榆树都有着繁茂的树冠,突兀在上空,像伞盖一样遮蔽着小巷。难怪许多行人宁可绕道也要钻小巷。

  冬天下大雪,小巷也从不积雪积冰,即便有点积雪,天一放晴,家家户户立马就会自觉清扫,麻条石路面总是干净光滑。雨天,常有好心人在低洼积水处垫上煤渣,铺上草袋,方便老人和孩童行走。泥鳅巷里藏着些饮食小店铺和手工作坊,都有着祖传的手艺,常有人慕名入巷寻觅,以饱口福。

  这些年来,那些卖油糕、篮篮鸡、醪糟鸡蛋汤圆、精制麻糖的小铺难见踪影了,自然也听不到那极具乡音的吆喝声,只是脑海中偶尔会浮现出那些画面:月光如水,凉粉小贩挑着担子在巷道里慢悠悠地走着,古朴亲切的叫卖声时而响起,炉膛里的柴火吐着通红的焰舌,麻辣烫锅里热气直喷,烧烤摊前香味飘逸。

  当我重新踏在麻条石板上,像是触摸到小巷幽深的根须,依稀又听到童年上学时奔跑的足音,听到了巷道里大妈倒垃圾的铜铃声……

  古老小巷和许多老街、老宅一样真的老了,苍老得让人崇敬。

  那狭长的巷道,斑驳的巷壁,曾吸纳过多少风土人情,容纳过多少沧桑人世。

  木牛流马的故事篇7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周瑜、刘备火烧赤壁、曹操中了庞统的连环计,把船都用木板连起。火势顺大风,直扑曹操的战船和营寨,曹操的船都连起来,无法逃脱,再加上周瑜陆路攻击,损失了上几十万人马与上千只战船,曹操的身边只有一百多人,逃走的路上,遭张飞、赵云等人拦路斩杀,又被劫走粮草,最终败走华容道,百余人只剩下二十几人,让曹操损失大,打击极大,曹兵一下子失去战斗能力。

  三国时代,吴、魏、蜀三国,势力也非常大,可是都败在了大晋之下,只因三国后期国王都软弱无能,蜀国刘禅沉迷与女色,不管国家大事;魏国内部发生争执,司马炎对曹奂不满,赶了曹奂,当了皇帝;吴国孙皓投降,三国结束,西晋开始。

  《三国演义》里的英雄,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关羽对刘备忠义,过五关斩六将,不畏任何困难,也要回到刘备身边,教会了我对人在忠义;张飞对士兵暴躁,经常鞭打士兵,最终被士兵刺死,教我对人不要暴躁;诸葛亮足智多谋:木牛流马、空城计、草船借箭,教我要会随机应变,还有许多英雄都教给我很多做人的道理。使我受益匪浅。

  在生活中,这些道理也是经常可以用到的,一个骄傲自满,就可以用关羽败走麦城来劝告他;一个人在事业上遇到困难,几位朋友来帮他出主意,可他只听取与他关系最好的朋友的意见,不听其他人的主意,就可以用马谡失街亭来劝告;一个人为了达到自己报仇的目的,盲目地“进攻“,可没有一次成功,可以用“陆逊火烧连营”来劝阻他。这些道理无处不在,让人吸取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

  木牛流马的故事篇8

  诸葛亮,这个人们心中、眼中杰出的古代政治家、军事家、智慧的化身,难道也有懵懂的青春、年少的感慨和动人的爱情?

  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全新打造的新编京剧《诸葛亮招亲》,为这些问题给出了答案。

  在深深浅浅的春色、清清爽爽的凉亭、淅淅沥沥的细雨之中,少年聪慧的诸葛亮遇到了阿丑姑娘。一场相会,一番误解,一番委屈,一阵心动,并不是“郎才女貌”的巢臼故事,而是“女才郎貌”的意外突围。主题内容虽属新编,但无论是创作还是舞台呈现,《诸葛亮招亲》还是最大程度上尊重了京剧本体。全剧情节流畅平稳,唱词简明易懂又不失文采,曲调饱满,节奏明快,坤生乾旦的出彩演绎,更是让观众在会心一笑中体验到原著的真意――这部戏的原作为小说,正如作者蒋星煜所言:“文学、艺术带来思考启迪固然很好,但给人娱乐也很重要。”

  小制作的戏曲作品,在舞台、服装等元素上往往显得简约朴素。这正符合京剧艺术“以演员为中心”的审美特征。编剧、导演将创作精力集中于京剧表演艺术的展示,从而给了演员充分的表演空间。考虑到剧中的诸葛亮尚未出山,年纪很轻,因此女老生杨淼并不带髯口,扮相十分清新。演唱时,杨淼在苍劲雅正、韵味浓厚的老生唱腔的基础上融入了小生唱腔,以更贴近人物的年龄和身份。牟元笛扮演的阿丑以尚派唱腔为主,融入些许荀派味道。以往,丑姑娘的角色一般被划入彩旦这一行当,而牟元笛的表演基本定位于花衫,同时借鉴了青衣的稳重和花旦的天真、豪情与泼辣,在“做梦”一场中,牟元笛还运用了刀马旦的功底展现,水袖、圆场功夫干净利落,博得阵阵掌声。

  “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发,唤名阿丑”。“阿丑”能书会画,心灵手巧,才高八斗,做得木牛流马,出头露面不苟礼教,只因那幅无脸自画像泄漏了心中的秘密。美、丑本无标准,取舍之间,映照的正是自身的修为与胸怀。当今社会一切都以视觉愉悦为审美标准,爱情与婚姻一次次地沦为感官的艳遇,而心灵的沟通与思想的交融却几乎被遗忘殆尽了。庄子曰“原天地之美”方能“明万物之理”,当我们渐渐远离自然万物之时,确实需要通过追溯古人的思想行为,找回真正的美的标准。


标签:诸葛亮一个故事方法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