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指南 > 正文

中产阶层 中产如何消费?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31 18:09:35 分类:指南 浏览:87


  中产如何消费

  由于中产阶层已经基本摆脱了物质上的羁绊,因此在消费上首先体现出对生活品质的注重。“有房有车”是迈入中产阶层的一个简单易识的标志,这两样都直接关系到生活质量的提高。住房市场化改革之后,中产阶层最大的一笔消费当然就是购买属于自己的住房,这包括装修、家具家电等附带消费。住房赋予了他们“有产者”的身份和稳定感;同时,购买在哪里和什么样的住房、如何进行装修,这些也意味着他们获得了在福利分房时代不曾有过的选择自由。同样,汽车既是识别一个人社会地位最直接的标志,又能赋予其独立的私密空间并扩大其活动的自由。一位出身贫寒的美国明星说过,你在公共汽车上哭,和你在私家的奥迪车里饮泣,毕竟不一样。无论是车还是房,都使中产阶层获得了一个自主的新空间。

  中产阶层看重社会声望,用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话说,存在着强烈的“地位恐慌”;同时又常常是时尚性传媒的主要受众,因此同其他阶层相比,他们在消费上的前卫性十分明显。另外,多数中产阶层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在消费方面还表现出明显地追求生活品味和格调的趋势。他们一般都装备了知名品牌的电脑和手机,拥有若干件国外奢侈品牌的商品,手边放着的一般是《财经》、《三联生活周刊》、《时尚》、《中国国家地理》等典型的中产阶层读物,对具有异国风味和别样情调的外国餐馆情有独钟,对餐厅氛围的关注甚至超过食物本身;他们不但有钱还有闲,经常会去咖啡厅或酒吧坐坐,有时还会去剧院或是博物馆,周末会开车去郊区放松心情,黄金周则去外地甚至国外旅游。

  对身体的关注是中产阶层消费的又一特点。平民在社区空地上锻炼,而中产则是去健身房,因为他们已经开始接受“你的身体成为你社会等级的宣言”的观念。对于中产的女性而言,包括化妆品、香水、服饰、美容等在内的“美丽消费”则尤其重要。有些白领丽人每年在“美丽”上的消费相当可观,她们拥有信用卡、银行卡以及各种商场、美容院的金卡、贵宾卡或打折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卡通人”。她们如此舍得消费,在某种程度上与来自身边“中产们”的群体性压力有关――不少公司的女职员们工作之外交流最多的信息,就是名牌化妆品和高级服饰。

  目前媒体对中产的消费文化给予了放大和渲染,甚至将其形容为“消费敢死队队员”,使整个社会都处在一个对白领消费的盲目崇拜中。其实,虽然消费前卫是中产阶层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也应看到,由于特殊国情造成了他们消费上的多样性甚至是矛盾性,或者说理性与激情、节俭与奢侈并存。由于脱胎于乡土社会和物品短缺的计划经济,不少中产人士都出身于农村家庭或是有过农村生活经验,这就使得传统的节俭、实用等品格在他们身上仍然发挥着重要影响。因此,我们也才会看到有些月薪过万的中产人士仍然很自然地将剩菜打包或是穿着从路边小店买来的便宜货,这是一种典型的“收入是中产,消费是平民”模式。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被冠之以“月光族”、“负翁”头衔、热衷于超前消费的年轻白领,却属于“收入是平民,消费是中产”的模式,有陷入“消费主义”泥坑的危险。

  通过消费的自我宣言

  今日,追求财富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观,而社会存在的“仇富心理”主要针对的是通过权钱交易而暴富的权贵者,因此,通过个人能力和勤奋致富的中产阶层更需要用消费来证明他们取得的成功和社会地位,这势必要求有一定程度上的“炫耀性消费”而不可“锦衣夜行”。在这个意义上,消费是中产阶层的一种自我宣言。

  媒体为我们描绘的中产阶层消费图景通常是:他们懂得享受生活、讲究品味、敢于消费、追逐名牌、引领时尚,似乎中产们通过消费为经济增长做贡献的同时也在消费中达到了自我实现,笛卡尔的名言也因此被改为:“我消费,故我在。”

  如果说把耐克换成登喜路,把普桑换成奥迪,就被认为是进入“成功人士”的范围了,这种通过消费来区别他者和界定自我的办法固然简单,但同时也很容易误入歧途。2006年网络上沸沸扬扬的“雅阁女事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标本。开本田雅阁的她鄙视开平民化“QQ”的人,而又对那些拥有“特权”车号者颇为不满。这个例子典型反映出作为“夹心层”的中产们一方面有着一定的优越感,另一方面却时常为其社会地位而焦虑。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应该防止“嫌贫爱富”思想在中产阶层中的蔓延。

  向谁看齐?――中产阶层的西方情结

  一般而言,中产阶层是一个积极的“地位追求者”。中产阶层消费文化的基本特点简而言之就是:“求同于上,求异于下”,即求同于自己所羡慕的社会上层,求异于不如自己的社会下层。由于1949年以后中国社会的“去阶层化”,传统的士绅文化基本上已不复存在,盛行的是经济和生活上的平均主义,因此,新生中产阶层就与西方国家的中产阶层不同,他们基本上没有一个明确的“贵族文化”可以模仿。这样,西方的中产阶级就成为了中国中产阶层效仿的替代对象。

  相比于平民阶层,中产阶层不仅在经济上有能力也在文化上更倾向于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这种“西化”是崇拜美国的现代化和欧洲悠久传统的结合物:购买汽车就像赛马一样要讲究其高贵的“血统”;楼盘式样最好是“欧陆”风格或者小区名称听起来像是在欧洲有个远方表亲;偏爱的咖啡不是“拿铁”就是“卡布奇诺”......其实,保罗?福塞尔在《格调》中就曾指出,对于缺乏贵族传统而又渴望向上进取的美国中产阶级而言,伟大的等级图腾是“英格兰母亲”,以至于房地产开发商用诸如“温莎”(英国公爵名)等词汇来给道路命名以迎合中产阶级的“崇英情结”。在这一点上中国的中产阶层有过之而无不及。

  “高尚生活”?――从消费到生活

  “中产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这话确实是有道理。因为“Class”这个词的多重含义中也包括品味、风度的意思。如果将符合一定的生活方式作为判断中产的标准之一,那么符合的人数就会减少很多。中产在消费中表现自我、界定自我,也在寻找自我和实现自我,当然也可能是迷失自我。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消费和生活等同起来,更不能将高消费和高尚生活等同起来。

  其实,中产阶层渴望的自主性绝不仅从消费领域就能得到满足。有时看似是“我的生活我选择”,背后却隐藏着大众传媒和商人看不见的操纵之手。“成功人士”、“高尚生活”的各种物质性指标目的就在于不断激发中产阶层的消费欲望;而房地产炫富广告中“见证奢华”、“至尊”、“上流”、“顶级豪宅”等字眼也时常刺痛他们本不坚强的神经。

  当我们把目光从“消费”转向“生活”时,会发现,同样是咖啡厅,“异国情调”的消费空间成了产生交往理性的“公共空间”;同样是阅读杂志,在“购物指南”和“时尚引领”等栏目之外,广泛阅读经济社会题材有助于中产者理性和建设性的思考;同样是上网冲浪,除了感受时髦的网上购物,他们也可以在论坛讨论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样是住房,对于中产者个人是最主要的一项财产,对于小区成员则是一种典型的“集体消费”。我们在大中城市频频出现的新型社区业主维权运动中看到了不少中产者活跃的身影,对物业收费标准等的公开讨论甚至是集体谈判已经超越了消费的个人层面而具有了建设共同生活的意义。

  “中产”之“中”

  中文里的“中”字可以用来组成诸如“中流”、“中坚”、“中枢”、“中庸”、“中和”等不少内涵丰富的词汇。因此,“中产”的“中”字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形容其财产,毕竟社会对中产者的期待绝不仅是发挥其消费主力军的作用,而且也包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行使相应权利以及合理引导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他们应该在成就动机、职业道德、素质提升、文化品味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向整个社会尤其是低收入和低文化阶层提供一个可学习的榜样,有助于促进良好的工作伦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形成。关注中产者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关注我们这个社会的时代精神及其未来走向。


标签:消费阶层他们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