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妙招 > 正文

贝多芬田园交响曲 【摘要】《第六田园交响曲》展现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31 16:52:04 分类:妙招 浏览:104


  【摘要】《第六田园交响曲》展现了贝多芬细腻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挚爱。全曲共五个乐章,所展现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和人对生活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感触。《第六田园交响曲》把古典交响曲提升了一大步。

  【关键词】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

  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作于1807―1808。。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多表现斗争中的悲剧性和英雄精神,而《第六交响曲(田园)》则表现了贝多芬细腻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挚爱。那时贝多芬双耳失聪,这部作品就是贝多芬对大自然热爱的展示,是一部表现回忆的作品。就像罗兰所说:“贝多芬一切都听不见,就只能在精神上创造一个已经消失了的世界,要听见它们的唯一方式,就是使它们在他内心深处演唱。”

  贝多芬喜欢大自然,也常到维也纳附近的森林里、绿茵旁、大树下,细心观察大自然的奥秘,思考万物的生命本质。贝多芬住在海利根什塔特村时,常聆听乡间乐师的演奏,收集展现奥地利人民生活的音乐。他这种对大自然和乡间生活的喜爱,使贝多芬用“田园”这名称绘出一幅幅美丽的“乡间图画”。“田园”交响曲没有用确定的音乐主题来描绘英雄的形象,而采用了大自然的主题,这正是贝多芬独特风格的体现,但整部交响曲还是充满着英雄强有力的呼吸,并体现出英雄以哲学的观点理解大自然和大自然对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影响。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田园)》是他唯一一部标题响曲,贝多芬称这部作品是“对农村生活的回忆”,并说:“只要对农村生活有一点体会,就不必借助于许多标题而能想象得出作者的意图。”但他同时又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它是感情的表达多于音乐的描写。”贝多芬强调这部交响曲所表现的主要是人的精神世界和人对生活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感受。全曲共分五个乐章,每个乐章各有一个小标题,从第三到第五乐章不间断连贯演奏。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表达了“初到乡村时的愉快心情”,F大调,2/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充满着浓郁而清新的乡间气氛,是表达大自然的活跃的律动和人在大自然怀抱中精神的安宁。第一主题旋律流畅、朴实,是明朗乐观的基调,乐章开始时小提琴轻巧地奏出一支淳朴的民歌风格的乐句, 把人们带到了田野上。曲调的轻松飘逸,逼真地表现出人在大自然中悠然自得的愉悦心情。第二主题,由柔和的弦乐奏出,感情更加细腻,多彩多姿的田园风光非常温馨、惬意。总的来说,这一乐章着重表现的是一个人身处恬静、清新的大自然中,并与大自然完美融合的美好境界。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在听过这个乐章后,感慨地说:“任何一个有感知的人听过此曲后,都会被幻想中的美景所吸引,都会陶醉在辽阔无边的田野风光中。”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行板,描写的是“溪畔小景”,降B大调,12/8拍子,奏鸣曲式。“溪畔小景”是对幽静安逸景象的描绘,其中静观和冥想起了主导作用。这一乐章作者明显地运用了造型的因素和声音的模仿。贝多芬在这里真切地描绘了一条徐缓流动的小溪,乐章一开始,两只带弱音器的大提琴奏出三连音音型,同时又与法国圆号持续音的长音交融,勾勒出清澄、轻缓起伏的水波,人们好似听见了清澈见底的溪水流过小石子上的潺潺响声。在溪流背景之上,第一小提琴奏出了第一主题,它那断断续续的旋律,就好像是岸边垂柳的枝条不时触及溪流的水面似的,让人产生缕缕思绪。当音乐进行到第二主题时,先由大管奏出,稍后中提琴和大提琴加入,后来再由长笛和小提琴复奏,乐句美丽而温暖,富于歌唱性和持续性,这个音调流畅舒展,充满抒情意味,好似人的思绪随着水流的通畅而变得明朗清晰。乐章结束时,长笛吹唱出夜莺的歌声,双簧管吹出鹌鹑的啼鸣,单簧管吹出杜鹃的叫声,这个“三重唱”,充满了浓浓的诗意。

  第三乐章,快板,“乡村欢乐的集会”,F大调,3/4拍子,诙谐曲。贝多芬在维也纳居住期间与农民乐师们亲切的交往,使他获得了创作的灵感。所以这一乐章的风俗性的写实场面,形象而鲜明。开始时是一段三拍子的舞曲,由小提琴奏出,曲调的反复和发展幅度的扩大,表现了乡村兴高采烈的舞蹈场面。接着,双簧管吹出一段牧歌风格的旋律,大管则用单调的F和C两个音作为陪衬。柏辽兹形象地把这比作一个蹲在酒桶上的德国老农民,用一件破旧的乐器吹着这个老调子。后来,舞蹈变得更活跃、热闹、甚至嘈杂,一个粗线条的两拍子旋律,像是“穿着木鞋子的山村居民也来到了。”这时,舞蹈行列更加壮大,音乐从两拍子又转入到火热的三拍子急板,人们唱着、跳着、欢叫着,鼓声、叫喊声混杂在一起,狂喜的情绪达到了炽热的顶点。突然,远处传来声声雷鸣,这场狂欢聚会就此被打断,人们都仓皇地散去。

  第四乐章,快板,“暴风雨”,f小调,4/4拍子。混沌的低音提琴声和尖锐的短笛声,这些都预示着一场暴风雨即将到来。孕育着闪电和骤雨的乌云飞快地掠过阴暗的天空,狂风咆哮,炫目的闪电把天空劈成两半,声声霹雳使大地发生震动,然后是倾盆大雨,庞大的半音阶从管弦乐队的至高点直泻而下,跌落到弦乐的深深的低音区。交响舞台上张开急骤倾泻的雨幕,迸发出风雨交加的巨流。真切、有力的音乐表现出大自然的无限伟力,这仿佛并不是表现风雨雷鸣的音乐,而是惊心动魄的暴风雨……然而,风雨很快就过去了,最后一次微弱的雷声在牧歌声中消失了。

  第五乐章,小快板,“暴风雨过后的愉快和感恩的情绪”,F大调,6/8拍子,回旋奏鸣曲式。暴风雨过后大地又恢复了宁静,雨过天晴,呈现出一片清新、自然的气息。乐章的第一主题,牧笛温柔的曲调是一支牧歌风格的感激歌。这一曲感恩歌表达的情绪,贝多芬在他的笔记本上曾经这样写着:“自然神话,卢梭精神,因崇敬大自然的威严而来的狂喜,但是没有虚假的夸张,人的幸福和内心安宁的感觉。”这支牧歌的音调是贯串着全乐章的主题,使整个乐章始终保持着这种愉悦、乐观、安宁和幸福的情绪。最后,喜悦和激动的心情慢慢平静下来,在追思昔日美好时光和憧憬未来和平生活的气氛中,小提琴奏着悠悠的福音,闭上了《第六交响曲(田园)》的大门。法国作家乔治?桑在《旅游书信》中,表述出贝多芬这部杰作在人们心灵中留下的深刻感触与印象: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不仅比绘画中最美丽的风景更为令人神往,更为令人展开想象,相信那是人间天堂。在那里灵魂与大自然浑然一体,并沉浸在宁静中。

  《第六交响曲(田园)》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部风格最为别致的交响曲,他在某些方面已经将古典主义交响曲向前大大发展了一步,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多乐章标题交响曲的形式,标题代表着乐思在贝多芬时代已经得到了相当成熟的运用,后来在浪漫主义音乐时期这一创作手法十分盛行。贝多芬的交响曲技法娴熟,形式严谨,内容丰富。他将交响曲的创作成就,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世界交响艺术史上,贝多芬的交响曲创作被认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他的作品是跨越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之间的承上启下的杰出典范。贝多芬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体现在他的交响音乐作品中,这种思想性深刻、哲理性复杂的交响乐是音乐艺术形式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完美结合,它对社会的启示作用将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润洋 西方音乐通史[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沈旋,谷文娴,陶辛 西方音乐简编[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3]杨民望 世纪名曲欣赏[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

  [4]上海音乐出版社 音乐欣赏手册[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1


标签:交响曲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