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 > 正文

山水诗歌 摘要: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山水诗的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30 17:24:52 分类:网络 浏览:66


  摘 要: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山水诗的发展原因是因为隐逸文化和现象的产生,笔者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文人与当朝格格不入是隐逸和行旅产生的根本原因。隐逸其实是文人对社会矛盾的躲避方式,而文人发泄苦闷却是通过山水诗。

  关键词:山水诗;隐逸;社会因素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008-02

  山水诗歌真正得到发展以及山水诗流派的形成当属魏晋南北朝,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不满王朝统治,虽在朝为官,却难以施展抱负,心思全在山水之间,之后干脆辞官纵情山水,他的诗歌清新脱俗,留下了多处经典,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为历代诗人称赞,“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岁暮》)也成为描写冬景的传世之作。此后,南宋诗人鲍照、南朝齐诗人谢等都对山水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他们的推动下,山水诗逐渐摆脱了玄言的影响,诗人注重情景交融,能够在清新自然的山水中倾诉个人情感而不露痕迹,逐渐做到情景合一。唐朝诗歌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集大成时期,山水诗歌也在这个时期发展到了高潮,山水诗歌成为显著的流派之一,并涌现出一批擅长写山水诗的诗人。

  从对山水田园诗的研究著作作来看,没有一个研究者能够避开隐逸之风与山水的内在联系,有诸多论者认为山水诗的产生就是由隐士文化引发的,比如章尚正论述了山水诗的精神旨趣与隐士文化的密切关系。①再比如徐清泉:“隐逸文化是导致山水田园诗生发和勃兴的根本原因。”②但是不乏反对者,例如林庚先生“隐逸正如园林并没有在南朝的山水诗中起多少推动作用,反之,倒是可以说,山水诗的发展倒是给隐逸和园林增添了生意”,老先生旨在表达山水诗产生与隐逸并无关系,强调山水诗的产生是“南朝的经济发展和水陆交通的发达”。③同时杨鉴生在《山水诗兴起成因的辨析》也明确的提出山水诗的兴起与隐逸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更多的论者关注到了山水田园诗与儒释道文化的关系,如张松辉《道教与山水诗的兴起》,鹿国治《玄学思维与中国山水诗》及《太极思维与中国山水诗的运思》等。④

  笔者认为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每个人施展抱负的需求因此产生了一批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文人,而这些文人无法在朝廷中大展宏图,心情愤懑,无法排解,同时,魏晋时期文人生命意识全面觉醒,自然美成为人们审美主要对象。儒释道对隐逸的提倡则为这些文人提供了泄愤的途径,给他们在朝野中的失败提供一个台阶,这些文人或者完全寄情于山水,把山水当做人生归宿;或者把山水当做疗伤或者沽名钓誉之地,期待通过隐逸或忘记尘俗或再次被重用。在隐逸期间卸掉尘俗的包袱,以一颗相对自然纯净的心在大自然中徜徉,这就是山水派蔚为壮观的缘由。因此,文人与当朝格格不入是隐逸和行旅产生的根本原因。儒释道思想是隐逸的重大理论支持和思想准备。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发展是隐逸的物资基础。隐逸、行旅又是山水诗派繁荣的最直接因素。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有一大动荡时期,社会混乱,战争频繁,李雁:“东汉以来,社会剧烈变动,政治日趋昏暗,阉寺当道,党祸迭起,正直的士人走投无路,遂以山林为依托,以此避世抗争。”⑤显而易见,李雁认识到了当时混乱政治环境下士大夫对现实的逃避,最终他把山水诗归结为文人士大夫生命的觉醒。同时朱光潜先生也透彻地指出:“山水诗人大半都是以“隐逸”相标榜的。山水诗所表现的也并非单纯的客观自然,而是有诗人自己在内。山水诗反映了当时动荡社会中士大夫阶级与现实生活的矛盾。”⑥从朱光潜先生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山水诗人以隐逸为标榜,并且事实证明,著名的山水诗人大多与隐逸有着不可割舍的渊源,在社会所迫下不得已或者自愿的选择隐逸或者半隐逸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朱光潜先生认识到了山水诗的深刻内涵在于展示了士大夫阶级与现实生活的矛盾。虽然看似清新或者充满自然意蕴的山水诗,其实大多是士大夫借此来聊以或者表达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的悲愤。当然这格格不入,或是怀才不遇,或是对社会的失望和恐慌。

  魏晋时期除了了社会动荡以外,制度也存在问题,很多寒门出身的文人根本无法获得重用。左思《咏史》其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空有才华,难以施展,当朝有杀伐无端,世不容我,何必强求,不如进入山林,自会寻得人生真谛,“人的生命会被社会轻而易举的否定,社会成了人的强大的、酷烈的异己力量。自然山水反而成为并不构成对人的威胁、压迫的亲和对象……特殊的社会条件和社会风气倒给诗人打开了一幅新的生活窗面,是他们更多地看到了远离宣泄的都市和和险恶的的自然山水的美,形成社会现实和个体生命的制衡”。⑦当然选择山林还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儒释道的影响,儒家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并且宣扬“仁者乐山,知者乐水”的精神境界,这自然为失意的文人指明了人生的方向。道家向来崇尚自然无为,倡导隐遁山林。《庄子?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老庄的山林野趣鼓励文人接近自然,竹林之游成为文人的风雅。佛教更是倡导修炼者要回归自然,以真实客观的心去体味自然,求得与自然的合一,所以佛教的修炼多选在山林深处,偏爱幽静,那些尚佛的文人自然会在寂静的山林中寻得心灵的安慰。社会的不合理现象,让那些出身寒门的文人受挫之后渐渐形成了游山玩水的风气,而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为文人的失落提供了一条相对闲适的躲避之处,他们不能兼济天下,但也不愿意沦落为世俗放弃梦想,而山林深处,则可以让他们寻得人生的另一片天地,修身养性,达到个人信仰和精神的旨归,寻得另一种实现自我的方式。因此,山水诗人并非一开始就选择了山林,而是在社会无法让他们自由翱翔的时候的一种不得已选择。

  谢灵运是山水诗开宗第一人,他之所以钟情于山水就是因为他仕途的不顺利以及与当朝的格格不入。据《宋书?谢灵运传》记载,他幼年便颖悟非常,称其“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东晋时,他18岁袭封康乐公,刘氏南宋朝建立后,按例被降为康乐侯。宋文帝时,皇帝只是赏识他的诗文,忽略了他的政治才能,更重要的是很多资质平平的人却居位要职,更令他愤懑难耐,此后便“好营园林,游山水”。后因罪徙广州,密谋使人劫救自己,事发,弃市,时为元嘉十年,终年四十九岁。可见谢灵运一生的坎坷命运,但是自古以来文章憎命达,正是怀才不遇与社会难以融合,才促使他寄情山水,并写出了大量成就颇高的山水诗。无独有偶,魏晋南北朝另一位山水诗人谢也是由于怀才不遇、仕途不顺而走进山林的。据《南齐书?谢传》中说,谢“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并且他初升高贵,也曾想在政治上一显身手,可是事实证明他耿直和懦弱的心性,根本无法再朝政中存活,虽然有过两次违背良心的告密,但最终也没能苟活,最终被处死。面对政治的黑暗,他便尽情的进入山林,寻找人生的平衡点,企图在自然中寻得安慰。其他山水大家,如陶渊明、孟浩然、王维,哪一个不是因为在现世的失败而转向山林的?

  可见这些山水文人都是因为对社会失望才选择逃遁的,在当朝中,他们很难随波逐流,或者难以被赏识,在一次次的失望之后,他们选择了山林,至于隐逸,其实很多文人并非隐士,谢灵运、谢并非真正的隐士,与其说隐,不如说逃遁。此外山水名家张九龄、王维,李白,这些文人哪一个不是因为与当朝难以和谐相处,与社会难以融合而有了大量的山水诗的创作呢。因此,社会的现实与文人之间的矛盾使文人走向山林,而这恰恰是山水诗兴起的根本。

  注释:

  ①章尚正.山水诗与隐士文化[J].江淮论坛,1994,(5).

  ②徐清泉.隐逸文化与中国山水田园诗的生发勃兴[J].固原师专学报,2000,(1).

  ③林庚.《唐诗总论》第7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④张松辉.道教与山水诗的兴起[J].中国文化研究,1996,(1) .

  鹿国治.玄学思维与中国山水诗[J].诗探索,1996,(1) .

  鹿国治.太极思维与中国山水诗的运思[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6).

  ⑤李雁.山水诗的产生与生命意识的觉醒[J].理论学刊,2001,(3) .

  ⑥朱光潜.山水诗与自然美[J].文学评论,1960,(6).

  ⑦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第一版,142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刘洁.唐诗题材类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

  [2]沈松勤等.唐诗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

  [3]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M].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

  [4]伍蠡甫.山水与美学[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5]林文月.山水与古典[M].台北:台北纯文学,1976.

  [6]丁成泉.中国山水诗史[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7]孙兰、孙振.20 世纪以来山水诗研究的历史回[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4).


标签:山水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