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答疑 > 正文

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 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28 20:12:56 分类:答疑 浏览:114


  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篇1

  朱熹在《通鉴纲目》中首先i刘备为正统,诸葛亮地位也大幅上升,尤其是东吴趁关羽北上宛洛,威震华夏之机偷袭荆州,致使诸葛亮《隆中对》恢复中原的策划功亏一篑,尤其为南宋盼望“王师北定中原日”的士民所痛诟。主题一经确立,元人《隔江斗智》杂剧描写诸葛与周瑜间争斗,周的形象因之被改塑。《隆中对》是了解诸葛亮和一部《三国演义》的核心关键。这个大策划的第一步就是“跨有荆、益”。荆州当时辖有九郡,包括了今日之两湖全部和两广的北部,无论处于中国腹心的地理位置之重要,还是面积之广大,都足以使“有志图王者”“心摇旌迷”。赤壁一战的核心问题就是决定荆州归属,连夷陵大战也是因荆州易帜引发的。其中周瑜和诸葛亮又联合又斗争的故事,不但成为赤壁一役成败的关键,而且还为决胜以后情节的发展增添了袅袅不绝的余韵,留下最著名的警语,便是周瑜临终前发出的感慨:“既生瑜而何生亮”。用金庸小说的套语(“套语”为话本小说的语词系统之一,颇近古意)来说,周瑜用尽心机谋害诸葛亮的种种打算失败之后,应该取的正确态度是“学艺不精,技不如人,认栽。”何况“小时候胖不算胖”,“退后一步天地宽”,“留得青山在”,“躲过初一,还有十五”等等,为自个想开点的说词道理有的是,何至于一而再,再而三挑战诸葛亮,而被活活气死呢?

  说气小量狭,实在冤枉了历史上的周瑜,《三国志》反而特别赞许过他的“性度恢宏,大率得人”,“惟与程普不睦。”裴松之]《三国志》引《江表传》则补充说:“(程)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可见历史上的周瑜和小说戏剧中的周瑜差别之大,远胜于曹操。奇怪的是却没有热心人替他翻案,后人作翻案文章,说不定也有势利心作祟。

  唐宋以前,历史上认定赤壁之战的主帅是周瑜,如李白的《赤壁歌送别》诗就说“二龙相争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说“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还特别强调“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两位都是川人,却都没有提到诸葛亮什么事,就是明证。北宋以后理学提倡尊王学说,朱熹在《通鉴纲目》中首先i刘备为正统,诸葛亮地位也大幅上升,说话戏剧艺人讲述三分故事,东吴患得患失的私心被张扬出来,尤其是他们趁关羽北上宛洛,威震华夏之机偷袭荆州,致使诸葛亮《隆中对》恢复中原的策划功亏一篑,尤其为南宋盼望“王师北定中原日”的士民所痛诟。主题一经确立,元人《隔江斗智》杂剧描写诸葛与周瑜间争斗,周的形象因之被改塑。

  这也有艺术上的需要,否则就衬托不出诸葛亮的智谋气度的高超。衬托人物一般都以常人常态为基准,如《福尔摩斯探案》中的华生,《堂吉诃德》中的潘,以及《西游记》中猴哥儿的兄弟猪八戒的设置,都使主人公或因智谋之高妙出人意表,或因理想之虚幻令人回味。《三国演义》情况略有不同,它先用才智相若的周瑜,后以韬略相捋的司马懿来衬托、突出诸葛亮,以使诸葛亮一线贯穿。以至有读者认为《三国》自五丈原后可以不读,《红楼梦》自焚稿后不忍卒读的感慨来。周瑜不幸被选来担任这种尴尬角色,自然要写成嫉贤妒能,偏狭忌刻的人物了。

  (摘自《陈酿三国》)

  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篇2

  以前读书好奇心重,什么事越看不懂就越想看,为了看书我写了一个小册子,专门教人家读文言文。当时《诸葛亮集》、《三国志》对我影响很大。现在看书,跟以前看书很不一样,现在看一本好书,就像在夜总会里看经典,你能看进去吗?看不进去,一会上啤酒,一会音乐来了,你看什么经典都看不进去。小时候那会儿没什么干扰,什么都没有,灯光也没那么亮,拿一本老书,什么时候也不困。你困了它还醒着。那时候的环境对我读书挺有帮助,相当于在山洞里读经典,多安静!那时候经常有年轻人往山洞里跑,彻夜读书。

  记得当时看《三国演义》,看着特感动,小眼泪儿都下来了。我就特好奇:第一,诸葛亮怎么54岁就死了?现在想,那时候活54岁算挺大岁数了!我看到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记住了一件事,做事得鞠躬尽瘁。第二,诸葛亮找媳妇不怕丑,娶媳妇是娶德。那会儿就是过日子,诸葛亮娶的是黄石公的闺女,那闺女德行特别好,他们家是移民到那的,闺女教育得好,诸葛亮就把她给娶了,不像现在年轻人一睁眼全是什么波涛汹涌的事,那会儿什么也看不见。第三,知道诸葛亮死了以后,家里没什么财产。当时想:丞相,好歹也是部级干部,实际上是总理级,但是家里没什么积蓄,我就觉得这个特别好,给我很大的鼓励,所以我现在还一直说追求理想,顺便赚钱。

  儿时读书带来的乐趣和能量不知道对未来会产生什么影响,但是至少让我对理想这个东西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我常说有理想的人就相当于念了一个经,让你的精神有所引导。讲一个小故事:在台湾我曾见到一个人,他坐了25年监狱,他讲在监狱里没理想的人跟有理想的人差别很大。他从进去就想一件事,我在这失去了什么?我会得到什么?他得出的答案是:我失去了空间,空间被锁定了,但时间是开放的。多数人在监狱外拥有自由的空间,但把时间都浪费了,我从此不用去干大家追逐的事,我可以安下心来把时间用好。你们把空间拿走,我把时间拿走。正因为他有一个信念,要为他的事业献身,所以在狱中一直坚持学习、研究。这是个很极端的例子,也很有意思。信念和理想,我觉得就是一个奔头,是一种让你无论身处何种境地,在任何地方都保持乐观和动力的能量。

  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篇3

  “救军粮”不是粮食,而是山野里一种不起眼的浆果。

  我的家乡永平气候温湿,草木茂盛,野生果子应有尽有,“救军粮”在山野里随处可见。它是一种灌木,高的丈许,矮的不足一尺,叶子狭长有毛,绿中带紫,树皮粗糙,开粉色小花。夏日入山,它们一嘟噜一嘟噜比豌豆稍小的果子,总会笑吟吟地一串串缀满枝头。果子刚结的时候是绿色,成熟后呈紫黑色,如玛瑙,似珍珠,皮薄光滑,肉细嫩,无核,味酸甜如熟透的苹果,面面的,很好吃。这种不声不响地生长着的小果子,总是任由那些到山上砍柴、放牧、捡菌、种地的人们,歇气时一把把撸将来吃。

  小时候,我常与父亲进山挖草药。记得第一次上山是雨季,我们父子俩走累了,就停下休息。这时,父亲指着近旁的一蓬树说:“这是救军粮,好吃得很。”话音刚落,我已伸出手去,接着动起嘴来。一边吃,父亲便一边给我讲“救军粮”的故事。

  话说三国时期,蜀主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请缨西进安抚边疆,于5月渡过金沙江,跋山涉水,与孟获周旋。征战途经永平境内博南山域,时逢炎夏,气象阴阳多变,瘴气弥漫。在一次围困乱军的战斗中,官兵驻扎在山之上,白天日晒雨淋,夜里蚊虫肆虐,加之粮草供应不上,众将士饥饿难当,人困马乏。当时滇西各处被称为南蛮之地,地广人稀,向当地土著征集粮草比登天还难。正当将士们一筹莫展之际,哨兵抓来一个进山打猎的当地人,交由诸葛亮发落。诸葛亮立即为他松绑,并对他说:“我们是刘备的大军。刘备是刘邦的后裔,是仁君。我们来这目的是平息叛乱,安定后方,好集中力量北上征伐奸贼曹操,一统天下,好让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请告诉我,附近哪有粮食出售?”猎人见诸葛亮对人温和诚恳,便说:“兵荒马乱的,田地都荒芜了,哪来粮食可卖?这段时间,不少人还上山找野果填肚子呢!喏,外面这种,我们就经常吃。”诸葛亮迈步出帐,亲自采来尝尝,味道果然不错,便传令官兵就地采食充饥。不几天,粮草运到,军威大振,经过几次擒纵较量,降服了孟获。有孟获保国戍边,从此南方安定。后来,诸葛亮给这种不起眼的小果子起了“救军粮”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名字,视其为曾经困顿之中的救兵粮草。

  听父亲讲完,我很是钦佩眼前的小果子,并悄悄在心底立志:小果子有为,大丈夫岂能无为?如今,生活富足,好吃的食品琳琅满目,这种其貌不扬的野果,除了经常进山的人偶尔采食,想必识得它的人已越来越少。别地也有把火棘果、野山楂、桃金娘叫做“救军粮”或“救兵粮”的,其与我所述并非一物,大相径庭。

  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篇4

  想起我和书的故事还真有解不开的缘,在我刚和书交朋友的那一刻起,我就深深被他所吸引。

  那年,我独自在家,闲得无聊,就拿起书柜中爸爸珍藏的那些书去看,尽管有许多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但这些困难都没有压倒我,我会在旁边字典和词典来帮助我识字和理解词义。后来,我就越来越喜欢读书。记得去年,我在图书馆看书,看见一本很厚的《名人故事》,我对里面的小故事着了迷,都是关于名人小时候的事,有关于屈原小时候的故事,诸葛亮和鲁班的故事。从这本书中得到了许多启发,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从中获取的启发是:父母为了我们的成长营造了温馨的环境,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努力学习。

  书,陶冶了我的情操,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情感。所谓读书就像交了一位益友,就让我们继续在书的王国中尽情遨游吧!

  六年级:董晟?

  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篇5

  过去的两年,马伯庸的朋友里有人去了诸葛丞相当年走过的秦岭褒斜道,有人来了一次环中国自驾游,后来马伯庸也按捺不住了,他问自己:“何不重走一次诸葛亮的北伐路线?”念头儿即起,马伯庸马上行动。他借了辆车,找上了三个好友,带上古书和导航系统,便踏上了沿秦岭重走北伐路的旅程,美其名曰“文化不苦旅”:“我这趟主要是考察当地的地形地貌,和古书上古人的行为做印证,探查他们做这些事背后的动机、情绪和目的。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开开心心地走过这段路。”

  马伯庸这趟重走北伐之路采取了自驾游的方式。一行四人,马伯庸和一个朋友轮流开车。他吐槽:“我本来希望同伴有会拍照的,有轮流换班开车的,结果最后都是陪聊的。”而旅途中也是状况连连,他们遭遇了堵车、迷路、沙尘天……而且因为年代久远,很多地方已经面目全非。当他们兴致勃勃到达鲁城,这个诸葛亮和司马懿惟一一次正面对决的地点,原址上却只有一片光秃秃的庄稼地,遗迹则荡然无存,他不禁怅然若失,只好趁着洗车间隙登高远望,脑补一番当年的铁马金戈。

  但旅途收获最多的还是惊喜,“会在很多预料不到的地方看到惊艳的东西。”离开鲁城后,马伯庸一行人来到了木门道。历史上,诸葛亮在此伏击了曹魏的大将张。这在三国历史上不过沧海一粟,但马伯庸沿路勘测地形时,却见公路尽头的土山上赫然矗立着一座武侯祠。门口既没有售票处,也没有导游人员,只有附近村民知道这个地方。“估计是当地为祭奠故人而修建的”,马伯庸对曲径通幽处的意外发现甚是满意。

  爱分享的马伯庸在微博上直播了这次旅程。热心的网友提供了很多鲜有记载的资料和地点,当然,最多的是当地美食。“我会提前一天预告行程,其实是暗示他们有好吃的赶紧告诉我一声。”说到这儿,他语气里充满了得意,“好吃的特别多!尤其是略阳的罐罐茶,像炒面拌着炒米,糊糊状的,以前听都没听说过,看着不太好吃,但是嚼起来嘎吱嘎吱,味道特别好。早上吃一碗,简直了!”

  马伯庸把这些都写进了游记。出发前,他本打算白天旅行,晚上写文章,可实际情况却是,每天都筋疲力尽,只好回去后再动笔。在他已经完成的游记里,既有旅途见闻,也有史料记载,甚至还有他自己标注的卫星地图,能直观展示当时的地形。“我写游记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伐这段历史,这是一个男人奋斗的历史。诸葛亮既不是《三国演义》里作为神的虚化艺术形象,也不是六出祁山都败北就显得无能,他是一个真实的人。同时,我希望给喜欢三国的人提供一些资料。拍摄的照片、考察的资料、整理的现场分析,都是地理方面的证据,也许能让大家讨论相关历史时觉得更充实。”

  西汉水与汉水原来是相通的

  印象最深的是,我走到略阳时看了当地地形,有一个疑问,西汉水是汇到嘉陵江然后流到剑阁去,和汉水不连通,那为什么还叫西汉水?我就查资料,下载到一篇论文,是从地质学的角度考证说本来西汉水和汉水是联通的,汉初时当地发生了地震,形成了堰塞湖,结果堰塞湖就堵塞了,西汉水就只能改道流到嘉陵江了,一下解答了我当时的困惑,这个过程就学了很多东西。

  知其所以然

  历史书更多地记载这件事,但是不告诉你这件事背后是什么情况。《三国演义》上的空城计发生在息县,虽然空城计是假的,但历史记载诸葛亮确实在息县呆过,失街亭之后就撤军了。如果我们只看历史,就只知道地名和这件事。但我到了息县,现在叫天水镇,我才了解为什么诸葛亮要住到这里,因为息县旁边就是西汉水,当时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他可以上船就跑,这比走路快多了。

  至死都没放弃北伐希望

  走完这趟北伐路后,我感觉到我们对历史是纸上谈兵,以前觉得诸葛亮这个人穷兵黩武、志大才疏不会打仗,考察后才发现他的每一次考虑都非常周密、谨慎且执著。比如诸葛亮在汉中的时候是在勉县办公,为什么呢?因为勉县是北伐前线,他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北伐。包括他死后葬在定军山。原来说起定军山都只知道这是夏侯渊死的地方。那为什么诸葛亮要葬在这里?没道理啊。实地考察了才知道定军山就在勉县南边,离诸葛亮的办公室只有几公里,所以诸葛亮要葬在这里,一直到死都没有放弃北伐的希望。这种精神是非常感人的。

  我给丞相捎句话

  定军山的诸葛亮墓周围环境不好,它旁边有一个陕钢的工厂,烟囱冒烟厉害,当地人也跟我说现在污染特别严重,以前能从定军山看到对面的天荡山,现在什么都看不见。

  到这里之前我发起了“我给丞相捎句话”微博活动,网友们转发微博留下他们想给诸葛亮说的话,我打印出来拿到墓前烧给丞相,让他老人家看看。

  有人说:“长安仍是长安,今虽不能言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两千年后中原百姓仍自称汉人。那个强大王朝在华夏历史上留下了抹不去的一笔,请丞相安息。”

  有人说:“心里还是最敬重也最钦佩丞相在蜀汉危颓之际率军北伐,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和责任。”

  然而,也有人跪求木牛流马的工作原理,甚至有人问“丞相为啥你的诸葛连

  弩射程只有1……(三国杀中的装备牌)”

  Q=《北京青年》周刊A=马伯庸

  Q:你提到不同年龄喜欢不同的三国故事?

  A:这次自驾游考察的六出祁山我就很喜欢。小时候最喜欢怪力乱神的东西,一看到诸葛亮借东风就觉得好帅,还有五丈原禳星之类的;年纪大一点兴趣就越靠近现实,喜欢金戈铁马这种打仗的,男生就好这口。再往后就关注行动背后的精神,对汉室的忠诚、对理想的执著。说白了就是每个阶段追求不一样。

  Q:你还有类似的旅行计划吗?

  A:今年可能会再去一次,看还有什么路能走。可能重走玄奘路啊,但是去新疆好像有点危险。也可能往北走,寻找苏武,去贝加尔湖。或者往南走,这也是兴之所至。

  Q:最近有出版计划吗?

  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篇6

  朱子家训:对孩子生活的各方面予以规范

  《朱子家训》又称《治家格言》,作者朱柏庐,朱柏庐曾考取秀才,志于仕途。清入关明亡遂不再求取功名,居乡教授学生并潜心程朱理学,主张知行并进,一时颇负盛名。《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将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很为官宦、士绅和书香门第乐道,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画荻教子:千方百计为子女学习创造条件

  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孟母三迁:为孩子成长创造好环境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诸葛亮诫子格言:教给孩子处世治国之道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诫子书》全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篇7

  我的情绪波动似乎都皆因你——书。

  记得小时候,大约五六时,刚识得些许字。那是,对书的认识不过是印着“a”“o”的册子罢了,直到文化程度较高的姑姑来了,才让我真正知道了书,认识了书,并喜欢上了书。

  我认识的第一本书叫《三国演义》,“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吕布一刀了解了丁原,对兵士说‘我去投靠董卓,你们谁要跟来便跟来……”最后,我越读越气,禁不住破口大骂:“好你个吕布,丁原虽说只是你的义父,但毕竟养育了你,你这家伙竟去投靠那国贼董卓,你好歹也算是个英雄,竟干出这等破事……”我喋喋不休,只觉得气愤填胸,直到妹妹跑来提醒我妈妈在睡觉觉时,方才收敛些,但憋到后来实在是憋不住了,只好跑到家外,对一棵树(把它当吕布)骂了起来(偶尔路过的行人差点把我当疯子)

  第二天,我骂够了吕布,便接着往下看。“张飞与当阳桥大吼:‘战又不战,退又不退,你什么意思?’曹操八十万大军当场撤退……”读到这里,我放下书,猛的抓住一旁的妹妹,对她“疯起来”:“这才是英雄嘛!张飞大佬简直酷毙了,八十万大军呀,可不是八个……对了,要是我能穿越到他那个时代,那该是那件多HAPPY的事能亲身,哦,不亲耳听到张飞那让人胆战心惊的‘震天吼’,当然,要是能学会就更好了,那样下次老妹你再偷吃我的糖,我就震死你!哈哈哈!”“姐,你没发烧吧,还是吃了什么乱七八糟的东东,怎么竟说胡话呀?”“讨厌,我这是幻想,你个小屁孩懂什么?”说完,我又接着去找张飞了……

  第三天,赞完了张飞,,便又接着往下看“某某年某月某日,诸葛亮病逝于祁山……”“虾米?按照主角不死法则,先死的不应该是其他的无名小卒吗?诸葛亮怎么能死?他可是唯一能与司马懿那老家伙PK的人呀!”我一脸的疑惑,忽然想到,没了诸葛亮后,刘备呕心沥血的建成的蜀国岂不是……那刘阿斗无才无干,姜维纵使能扶持一时,但最后也终会为司马家族所灭的……越想越觉得刘备可怜,诸葛亮可怜,蜀国可怜,心中无限酸楚,却欲哭无泪,真恨不得把故事改写……那一天,我沉默无语,心酸的如同高度浓缩的柠檬汁,苦涩无比……

  其实,书只要用心去读,去将自己与书中的人物相结合,便能深深体会到作者写时的心情,无论悲欢离合,无论阴晴圆缺……而当你真正地体会到后便会与我一样大声说出,

  我喜欢你,书!真的很喜欢,很喜欢!……”

  诸葛亮小时候的故事篇8

  诗中的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市西南。棹歌,指渔民的船歌。这首诗仿拟民歌的韵致,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了兰溪一带的山水之美和渔家的欢快之情,宛如一支妙曲、一幅佳画。

  这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诗人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这幅明澈秀丽的画卷中,读后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美感。从诗的结构看,前二句是静景,后二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把整个画面点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这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老街老巷:绵延辗转的幽幽时光

  兰溪这个地方实在有些“蛮横无理”,不管谁来到这里,它都会毫不客气地拎起你,一把丢进那些绵延辗转的老街老巷、那些狭窄得几乎只能供一人行走的小弄堂,然后不由分说地押解着你,在那些你还能摸得着的古老时光里走啊、转啊。

  前方,目光所能及的地方,幽幽的全是些历史,长长的全是些往昔,远远的都是些怀念,深深的尽是些学问……

  无数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地名在眼前蝴蝶一般飞舞:桃花坞、花园巷……一个比一个美丽;大学士巷、状元弟……一个比一个有学问;聚仁路、李渔路……一个比一个有名气;药皇庙、下龙街……一个比一个玄虚;豆腐巷、宰羊巷……一个比一个洋溢着市井的快乐;斗富巷、养砚街……一个比一个展露着生活的瑰丽。

  兰溪,就在这样幽深得仿佛永无休止的老街老巷中,炫耀着它的古老与优雅,展示着往昔的辉煌与富庶。

  随便走到哪个街角巷口,你站住,举目四望,数不清的故事和传说便会在一瞬之间如同欢快的小鸟一样飞来,落满你的肩头,七嘴八舌地向你诉说那些早就化作云烟的往事:这个弄堂里曾经住过一位明朝的宰辅,就是他建起了望衢台(告天台),以便天天眺望那从衢江里流淌而来的故乡;而那个巷口曾经有台湾义勇队的医生们巡诊,为抗战的伤兵们救死扶伤……

  不仅仅是街巷,登上兰江边的码头和石阶,数不清的往昔也会像江水一般汹涌激荡地涌来。兰荫山的故事、水运码头的今昔、茭白船的倩影、九姓渔民的传奇……太多太多的往事与传说,会让你感受到一种几乎让人喘不过气的神秘与美丽。

  哦,兰溪,你真是一个美得有些“霸道”的地方!

  忽然,对面来人了,他拖着根长长的辫子,白皙的脸上闪动着无边风月,哇,竟然是李渔。

  李渔(清康熙年间戏曲论著《闲情偶寄》作者)的脚步声从那幽深的小巷里传来,这脚步声有时响得那么激越欢快,那是他在乡试中小试牛刀得了秀才,被婺州上下一致视为“神童”的时侯;有时响得有些迟缓沮丧,那是他在投考举人名落孙山的时候;有时脚步声又变得无奈而愤怒,那是在亲眼目睹了“婺城攻陷西南角,三日人头如雨落”的惨景匆匆逃回家乡的时候;有时那脚步声又突然变得急切而扎实,那是在他担任族长正忙着在老家修盖“伊山别业”的时候。

  文化从那些已经斑斑驳驳的青砖墙缝里渗透出来,从那些不知道已经悬挂了几个世纪的匾额牌坊上倾倒下来,从那些蔓延着点点青苔的石阶上堆砌出来,从那些充满日常生活情愫的小巷人家里飘荡出来,然后几乎是劈头盖脸一般,一股脑朝你砸来。

  于是,你会在这方天地找到从未有过的娴静、从未有过的从容,你会变得快活,变得大度,然后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变得如兰溪人一般儒厚文雅起来。

  诸葛八卦村:村中只一日,世上已千年

  电视上曾讲述过,在金华兰溪有一个神奇的村庄,叫诸葛八卦村,抗战时,日寇大扫荡,从村边经过,竟然没有发现这喧闹的村庄;北伐时期,国民革命军与军阀孙传芳在这个村庄附近激战三天三夜,该村却安然无恙;陌生人到此,常不得其道而入,不得其径而出;盗贼贸然进村,往往束手就擒。当时,只是听听而已,也未较真,此番正好路过金华,去探究竟,果然如此。

  诸葛八卦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境内。我们从330国道下来,一路丘陵地势,车子转了几个弯,向山坳里慢慢前行。天正下着小阵雨,空中雨丝飘落,仿似雾霭,空气清新湿润,远处几座不高的山,朦朦胧胧、断断续续,蜿蜒至天边;近处的稻田绿油油的,田边溪水静静流淌,树荫下隐隐约约有农家的房舍,好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画,令人赏心悦目。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这个传说中的世外桃源――诸葛八卦村。这里是诸葛亮后裔最大的聚居地,现居有近4000人。

  进村,我们先来到了丞相祠堂,怀着崇敬的心情从正门进去。祠堂略显陈旧,但保存完好,院内古柏参天,雕梁画栋,古朴中透着庄重。庭中四根擎柱格外抢眼,分别以松树、柏树、桐树和椿树作为材料,寓意“松柏同春”。回廊两侧供奉着诸葛家族的十几位贤达,正堂上是“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诸葛亮塑像,诸葛亮羽扇纶巾,神态飘逸,正气凛然,呈现出一代名相运筹帷幄的风范。作为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为“攘除奸凶,北定中原,兴复汉室”“鞠躬尽瘁”;他辅佐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其功彪炳史册。而眼前的诸葛亮目光前视,略显黯然无光,他为实现“隆中对”殚精竭虑,然三国中蜀国最为弱小,连年用兵加速了蜀国的积贫积弱,耗尽心血的诸葛亮也只能“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环视两旁,塑像边还立有关羽之子关兴、张飞之子张苞、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的塑像。

  穿过迷宫般的小巷,来到古村中心,这里有一个圆形阴阳大池塘,一半有水,一半旱地,以曲线分割,水为阴,地为阳,阳极与阴极用两口水井表示,即为卦眼,池塘如钟,名曰钟池。诸葛后裔们用水与地,配上整个池塘周边的民宅,从高处看宛如一个巨大的实地阴阳八卦图。这井,因为是在诸葛八卦村的中心位置上,仿佛罩上了神秘光环。我站在井边,抚摸着斑驳湿润的井壁,试着感受传说中的神奇魅力却并没有什么,只是一口普通的井,井水清澈,几个村妇在此浣衣洗菜。漫步钟池旁,塘水映衬着古民宅,那白墙黛瓦、翘角门楼,那水波涟漪、清清倒影,就像水墨国画,很是好看,不由感叹选址建造这村庄的大手笔。村里人说全村整体结构是诸葛亮第二十七代后裔按九宫八卦设计布局的,村落以钟池为核心,八条小巷环绕四周,向外辐射,贯穿村落,形成内八卦。步入村中,纵横交错的古巷大有似连非连、似通非通、曲折玄妙之感。更为神奇的是村外太公山、擂鼓山、寺下山等八座小山环抱整个村庄,就是因为这外八卦状环绕的地形,保护了村庄免遭日本侵略者大扫荡的一场浩劫。村里屋舍多是两三层木楼结构,明清建筑居多,庭堂内回廊曲折,绿荫环绕,门外有庭,庭内有门,依然保持着黛瓦、粉壁、马头墙的建筑风格,布局严整,数量繁多,结构精巧,又颇有苏州园林之妙。池塘与周边古民居融合为一体,为诸葛村注入了一种灵韵,徜徉村中,更能领略“八阵图”的玄妙。

  诸葛亮鞠躬尽瘁,忠勤国事,其《出师表》一片丹心,流芳千古,他高风亮节,两袖清风,身为丞相,其家仅“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他的《诫子书》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名句脍炙人口。而诸葛村秉承先祖遗训,家家“出师表”,户户“诫子训”,每家门户上都贴对联,传承一个意思:牢记祖训,繁子荫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村民大多一手好字,扇面题词,条幅绘联。在路上考问一小孩,背诵《诫子训》一字不差,原来诸葛亮的文章是诸葛村后裔的启蒙教材。子孙遵循“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古训,不能治国,就要济民,村民习药成风,村内有一百草园,种植草药,治疗伤风咳嗽,村民皆知用药。村中药铺不少,以“天一堂”为最,当中的诸葛行军散、卧龙丹为家藏应急良药,现在兰溪、金华、杭州和上海等地都有诸葛子孙开的药铺。不知当年是否因为诸葛亮深知为政之艰辛,又难舍济世救民之理想,故而嘱其后人从事这个不违夙愿的职业。

  走在用青条石铺就的幽长小巷,目睹这六百多年前的石板路,恍惚回到元明时代,不禁慨叹山中只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境界,而诸葛村给我的感受则是:村中只一日,世上已千年,它悠长的历史是无法用脚步丈量的。古村意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让人每一次回眸、每一次置身其间,都能得到启迪,受到滋润。路上,遇见一摆书摊的老先生,我走过去边挑书边与他聊起来,老者向我娓娓讲述一个个古村的传说。问及家事,老者如数家珍,其膝下的儿女,在古村长大,如今都到城里生活去了,他与老伴在自家老屋摆了个书摊。老者说,这个地方过去与外隔绝,年轻人待不住,这些年开发旅游,游客打破了古村的宁静,他喜欢每天能看到许多陌生人,给古村带来生气和新鲜。我们远道而来,是慕名这里的宁静与古老,而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却喜欢旅行者带来的热闹。看来,躬耕“南山”下,不问山外事,难以成为多数人的生活方式,老人们也渴望外面精彩的世界。若不是行程紧迫,我真想细细品味村里沧桑的故事。

  雨还在飘落,在湿润的细雨中,旅程要结束了。我们走出村庄,回首再望,白墙黛瓦沉浸在薄雾中,仿佛能看到流逝不息的岁月在这里定格……世事变迁,荣辱兴替,诸葛村见证了历史的积淀和传承;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诸葛后裔淡然而从容地走到了今天。此时,暮霭轻雾氤氲古村,瓦屋垂柳依稀如画,烟雨中的诸葛八卦村更像一幅空灵的田园诗卷。虽然我们逗留的时间很短,却能感受到这里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现代的和谐。

  明天,我们又要回到城里继续工作,人生就是一次经住喧扰、耐住冷清的行程。此刻,耳边仿佛响起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那深沉有力的歌声。时光流逝,诸葛村人没有“不知有汉、不论魏晋”般与世隔绝,而是在改革发展的今天不甘寂寞,与时俱进。

  苗家皮鼓:爱江山,也爱皮鼓

  曾经在苗寨旅行时听说苗家皮鼓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所造,这次我在兰溪买的《诸葛亮外传》一书中就确有记载:

  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率众来到都柳江南岸苗家居住的地方安营扎寨,并为苗家办了不少事情。苗家的皮鼓据说就是诸葛亮造的。

  在一个天晴日朗的冬天,诸葛亮骑马巡山,忽闻叮咚声,诸葛亮越听越出奇,便叫随从看马,自己亲自去岩壁中探看这响声的来源。

  走到石壁深处,只见一垛突出的悬岩下有个桶大的深窝,窝里积满了清亮的泉水,从悬崖滴下的水珠一滴一滴落在石窝里的水面上,响声就是从这里发出来的,再加上岩壁的回声,更响更大,圆润好听,经久不息。诸葛亮高兴地说:“我发现宝贝了,我发现宝贝了!”随从问是什么宝贝,诸葛亮笑了笑,便随即扬鞭赶路。

  傍晚,诸葛亮去山坳口的几户苗家借宿。半夜,他梦见一位横眉竖眼的大将军对着他呵道:“我可以把半壁江山给你,你可不要拿走我的将军鼓,如果拿走,我决不饶你。”

  诸葛亮一觉醒来,回想昨天看到将军岩下的滴水洞和晚上做的梦,自言自语地说:“江山我要,鼓我也要。”

  几天后,诸葛亮策马回到营地,立刻带着士兵去将军岩,并叫士兵用木板仿照将军岩下的滴水洞做了个桶,又杀了一头牛,将牛肉赏给士兵,牛皮用来蒙住木桶的两头。再叫士兵拿木槌一敲,声音比将军岩下的滴水声还好听,而且响声传得很远很远。诸葛亮又叫士兵们仿造了十几个,除留下几个鼓舞士气外,剩下的都送给苗族的乡亲做纪念。


标签:诸葛亮故事一个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