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 > 正文

防患于未然导学案 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关系到千家万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28 20:11:24 分类:科学 浏览:74


  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宁,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指出:“生命不保,谈何教育。”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每年有数十万青少年非正常死亡。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观察,通过对一些国家安全生产形势的分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在1000—3000美元这个区间,是公共事故的高发期,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个阶段。因此,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必须上升到维护社会稳定的国家高度。如何建立防治校园安全问题的长效机制是我国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

  学校教育把强化安全责任摆到学校工作的最重要位置是必要的,让全校师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要抓好学生的安全教育,班主任除了要担负起责任外,更重要的是开展好班级安全教育。班级安全教育要从小事做起,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从而做到润物细无声。

  一、晓之以理,从小事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事物比较多,由于受各种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导致学校教育常常在社会不良气氛中显得苍白无力。要想抵制这些消极影响,教师必须注重从学生的日常小事入手,润物细无声,在小事中挖掘安全教育的材料。1. 从听到的小事提高学生的防患意识。在日常生活、教育过程中总会听到这样那样的事儿,其中不少是进行安全教育的好材料,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挖掘,学生会很容易接受教育。如在读报课、周会课教师组织学生谈谈在广播、电视、生活中听到的安全事故,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另外对学生收集的材料和体会,教师进行必要的点评,并张贴宣传,以提高安全警示教育。

  2. 从看到的小事进行安全防患教育。安全隐患不可根除,也时时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做的就是防患于未然。作为班主任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寻找发生在身边的安全事故及藏于身边的安全隐患。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我们通过学生身边的小事唤醒了学生对安全事故的重视与防患。

  二、动之以情,在小事中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体验是学生发展能力、形成技能的最好途径。教师只是一味地反复叮嘱或是训斥,而没有真正让学生去体验、感受,那么学生是无法形成良好的技能的。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也要从小事入手,在小事中让学生体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及自我保护的过程,从而形成技能。

  1. 在小事中利用各种机会丰富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如有的同学在下楼梯时不慎扭伤了脚,或是在体育课事先准备活动不充分,打篮球、踢足球时擦伤了脚,只知道掉眼泪,没有自己处理的意识。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让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扭伤、擦伤紧急处理方法,并进行模拟,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共同体验自救,体验互救。

  2. 在小事中创设各种情境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使之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沉着对付突发事件,这是安全教育的目的,也可说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如消防演练、模拟疏散等,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体验让学生学习自我保护的方法,是一种捷径,能取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导之以行,引导学生远离安全事故

  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形成安全行为,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远离安全事故。学校是公共场所,学习是集体性生活,学生是未成年、缺乏责任感的人群,安全隐患不可避免,我们要做好的就是防患于未然。防患于未然,重中之重是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引导学生以安全的行为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导之以行,注重引导与规范,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有益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不参与不科学的活动,不到有安全隐患的区域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远离安全事故。

  学校安全无小事,班级安全是关键。学生、教师都要树立起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特别是班主任要明确自己的安全管理责任,正确实施班级管理方法,创新安全管理模式。只有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安全管理网络,才能真正确保学生的安全。


标签:学生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