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 > 正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怎样从实践层面认识实现全面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24 12:31:06 分类:网络 浏览:108


  1.怎样从实践层面认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最新要求?

  十七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最新要求。从实践层面看,最显著的新要求:一是国内生产总值由总量翻两番提高到人均翻两番,即“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比二年翻两番”。二是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它包括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等。这两大要求会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是使广大老百姓享受实惠的更高、更实在的要求。

  2.如何认识社会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

  十七大报告将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对社会建设的内涵作了新的提升。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十六大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含义和定位。十七大报告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同时,将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之一,并且明确提出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3.如何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角度认识提出“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意义?

  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思想,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念。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生态文明要求,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且强调不仅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而且要使我们国家走上“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又一深化。

  4.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后的愿景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后的愿景提出了新要求,第一次向世界庄严宣告社会主义的中国要在五个方面成为对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同志指出:到二二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一是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二是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三是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四是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五是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这既是复兴中国的一个宣言,同时也是对我们国家要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认识的丰富和发展,因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

  (以上问题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回答)

  5.为什么要继续工业化和城镇化呢?

  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这“五化”的提法,很有意义,这种提法可以说是继续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坚持了市场化,强调了国际化,增加了信息化。为什么要继续工业化和城镇化呢?工业化在中国来讲是没有完全完成的,但是我们的工业化,是新型工业化,不是从农业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工业化,而是在已有一定工业化基础上的再工业化。这个工业化是一个大概念、新概念的工业化,是包括着信息化、环保和三产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得很多,农业就占很小的一块。我想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一点,决定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判断一个社会发展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化是进入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前列国家的关键条件。信息化不仅是工业化的促进条件,也对社会全面发展有重大意义。信息化不仅影响了经济,也影响了政治。总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经济建设的主要内容,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状况。这是为上百年来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所证明的。

  6.为什么说坚持市场化很重要?

  市场化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有重大意义。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表明了我们对经济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有重大的宣示意义。这些年对市场化有很多争议。其中一个原因,是把市场化推到极端,孤立了起来,因此,把很多问题都归咎于市场化。其实,统筹地看,辩证地看市场化,才是正确的。经济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是对的,但是要和别的“化”配合起来,要和政府的管理和责任统一起来。这次是五个化一起讲,就非常好。我觉得也是中央对前几年争论的一个回答。如何看待卫生和教育的改革,就需要辩证法。这两个领域需求都非常大,不仅要提供公共品,也要提供各种非公共品。因此,既是事业,也是产业,是二者的结合。完全强调政府统一管理和包揽,这只是好心的表示,但并不符合国情。完全强调商业化的运作,也是走了极端,是减弱或放弃了政府的职责。这两方面要结合起来,这才是领导的水平。把学生当成赚钱的工具,肯定是错误的,但说高校里出版社、食堂、校办企业不是商业化运作,也不是事实。卫生的产品也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二重性,像防疫性流感、非典,这都是公共产品属性,要求政府来管。但个人要装个金牙肯定是私人产品,不能靠我们财政包揽。不能走极端。总之,坚持市场化,就是要坚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来理顺生产关系,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市场下做好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7.为什么强调国际化很重要?

  十七大报告里在“五化”里包括着“国际化”,这确实相当重要。国际化是我们理解统筹国内外和融入国际社会的基本战略,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战略。我们去年完成了国家财政部也是世行委托的一个课题,就是“财政政策的国际协调”。在财政协调政策方面,全世界很多这样的会议,有双边的、多边的,我们财政部长开了很多这种协调的会。我们发现,现在讲国际化与几年前讲国际化又有新变化。原来我们讲国际化,认为各国间资本要流动,技术要流动,甚至在有控制条件下,劳动力也在交流。但现在,一国尤其是大国的国内政策,也有必要与国际社会来协调。我们不怕协调,我们需要的是研究透彻,随时都能提出一套有根据有说服力的方案来进行协调。有些东西要靠争论,我们学者有责任给政府提供与国外争论的东西。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中国经济走进一个真正大国的今天,如何搞好国际化特别重要。中国今后不仅是要做好自己的事,也要关心甚至主导世界的事。这就需要有新的心态、政策、研究等等,需要视野、观念甚至议案,都要国际化。因此,中央在现在这个关键时候提出国际化来,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问题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研究院院长李晓西回答)

  8.在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面临什么突出问题?

  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关键在于有一个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在这方面,面临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长期过低,使相当一部分人在改革中的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首先需要明显地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使大多数人在新阶段的改革中获益。二是城乡间、区域间、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分配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这需要通过建立公共服务体制,着力推进城乡间、区域间、不同群体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是实行再分配的重点。从实际情况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是个长期的战略方针,也是近期的政策目标。因为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需求和现实基础。

  (以上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作答)


标签:社会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