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 > 正文

夫妻成长日志 夫妻成长日记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21 12:15:47 分类:网络 浏览:132


  夫妻成长日记篇1

  诞生在卫生纸上的

  “全家福”

  王孝贤第一次作画,画的并不是女儿圈圈,而是“全家福”。他画画时的心境,也并不是因为高兴,而是因为“不开心”。

  2012年除夕,王孝贤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电视机旁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这年春晚有个特辑叫“最美全家福”。当屏幕上闪现出一张张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全家福时,一直兴致高昂的王孝贤突然意识到,因为自己喜欢摄影,总是操刀“摄影师工作”,自家的全家福里常常是幸福满满,却独独没有自己。

  幸福的“全家福”里独独缺了自己,王孝贤变得不开心了,他抓起茶几上的笔,就着桌上的卷纸,提笔就画起了心中的“全家福”。纸糙笔粗,又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王孝贤的画自然且充满任性,但全家人竟报以热烈的掌声,尤其是才4岁的女儿圈圈,更是捧着这幅“全家福”嚷嚷着:“我们也有‘全家福’!我们也有‘全家福’!”

  全家人的“捧场”让王孝贤很高兴,而女儿圈圈的话,却又让他陷入了沉默。因为平时工作太忙,他鲜少有机会陪圈圈,虽然带着圈圈拍了那么多张“全家福”,他却从没曾想过,人员齐全的“全家福”原来在圈圈心里也如此重要!那一刻,他“恶狠狠”地下了一个决心:以后每天画一幅画,画女儿,画女儿的成长,画全家的幸福……

  像很多有女儿的爸爸一样,王孝贤也是标准的“女儿奴”,圈圈出生后,光荣升级的王孝贤就决定记录下女儿的成长。一开始,他选择了记日记的方式,每天都写,主要内容就是每天吃了什么,上了几次厕所之类。尽管写得很认真,但王孝贤的妻子一直很“不屑”:“这有什么好看的,鸡零狗碎的。”不过,妻子的“不屑”并没有打断王孝贤的热情,他一直坚持着,并认定将来要当做“独属于父女俩的秘密”,与女儿分享。

  坚持到圈圈两岁时,王孝贤开始尝试着每天给女儿读这些成长日记。可是很可惜,他读得声情并茂,可幼小的圈圈完全听不懂他的话,总报他以“蒙圈”的表情。时间一长,王孝贤也渐渐泄气了,一天胜一天地懈怠,最后,他将这些成长日记一锁,封存进了“档案库”,彻底“封笔”了。

  没想到,“封笔”两年后,春晚“全家福”的刺激和女儿简单的一句话,让王孝贤内疚之余突生灵感:既然文字干瘪无趣,那么,干脆用女儿看得懂、易理解的漫画来当成长日记吧!

  “吃饱了没事干”

  创造出的奇迹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画风一变”,困难倍增。作为从未接触过绘画的电力学理工男,要让王孝贤以漫画的形式记录女儿成长,就好比张飞丢弃刀捏绣花针,他手足无措,无从下手。

  有两年的时间,“菜鸟”王孝贤还只在技巧上慢慢摸索,他自嘲:“一开始连怎么构图、比例如何都不懂,后来翻出以前的一些绘本,开始模仿着里面的结构画,慢慢地才摸索出门道”。

  对王孝贤来说,绘画水平一般还只是小关口,亲朋好友的不理解才是更大的y关。大家听说他要学画画做成长日记,都无一例外地嗤之以鼻:“画这个有什么意思,还不如直接拍照。”就连圈圈的外公也开玩笑地调侃道:“你呀,这叫吃饱了饭没事干。”

  可王孝贤觉得这事是拍照无法比拟的。他向圈圈的外公解释说:“有的事过得太快,当场来不及拍下来,又没法让孩子重新摆造型。而画下来,就不会错过了。”最重要的是,为了“情景再现”,画的时候还要揣摩孩子的心理,这样慢慢的,也能更好地理解女儿。

  为了更好地画下女儿,王孝贤不断锤炼画技的同时,想尽一切办法“留住女儿”。生活里点滴的细节,他都记下来,晚上再画在本子上。为了防止遗忘,他还会随时把女儿说过的有意思的话录在手机里,晚上画画的时候拿出来放。他不方便的时候,就拜托圈圈的外公、外婆、妈妈帮忙记录、转述。

  自从开始画漫画记日记后,王孝贤的业余时间就只剩下了画画。他不上网,不看电视,不玩游戏,周末也尽量不去应酬。每天晚上,他就坐在灯下,选出一天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先用铅笔画草稿,再用墨水笔描一遍,然后完成细节,包括打阴影等等,最后用毛笔写下一段说明文字。完成一张,他约耗时30分钟到1小时。

  2014年年底,王孝贤的第一本漫画集诞生了。几句童言、父母与孩子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家人的笑料,都成了他笔下的精彩画面。最开始,他只是画简单的铅笔画,后来变成了水彩作品。

  王孝贤的坚持也慢慢改变了身边人的态度,不仅圈圈的外公外婆由“看笑话”转变成了“资深推手”,有客人来就会拿出漫画热情推荐,亲朋好友们也都一一成了“铁杆粉丝”。

  2015年年初,王孝贤开通微信公众号,专门保存这些画,他没做任何宣传,亲朋好友呼啦啦地给他涨了上万粉丝。而看过他的成长漫画的网友一阵轰动:“‘圈爸’太有才了!”“女儿萌哭!”“每一张画,满满都是爱啊!”甚至有无数网友激动地问:“太美了,请问哪里可以买到本子和笔?”

  画下的是你,陪伴的你我

  从此,画“成长日记”成了全家人共同的爱好和“事业”,拉近了全家人的距离。现在,王孝贤全家人都养成了习惯,出门遇到值得记录的事,都会打开手机录音,回家后,再转交给王孝贤,将它们还原在画纸上。有时还没画完,老人孩子就会忍不住跑进来打探,或者补充点细节,每每这时,王孝贤就会幸福不已,感觉“家里满是温馨的粉红泡泡”。

  2016年8月的一天,王孝贤一家人路过金饰店,看到了一块只有一半的玉佩,圈圈突然说:“其实爸爸并不完美,比如有时候会乱讲话……”女儿这句莫名其妙的话让他有点奇怪,就问:“那我到底怎样呢?”圈圈思维跳跃地答:“也没什么,很多玉也并不完美,就像那块只有一半的玉佩。”这样的回答让王孝贤更加深刻地感觉到了女儿一天天的成长。

  王孝贤的妻子对圈圈的管教很严格,而王孝贤则是“放养派”,认为只要女儿开心就好。这样截然相反的教育理念经常会在家庭里造成矛盾冲突,有了成长漫画后,每次争吵后,夫妻俩在心平气和地翻阅时,都学会了换位思考。

  “画得多了,我慢慢理解了圈圈妈妈的想法,而圈圈妈妈呢,也明白了我作为‘女儿奴’的心态,慢慢的,互相间变得体谅多了。”王孝贤这样认为。

  到2017年2月,王孝贤已经画满了三本,这2000多张漫画承载着全家人的回忆,他觉得“很值”。但更多的时候,这2000多张画就像一本承载着回忆的月光宝盒,给全家人带来满满的幸福与快乐。

  每当说起这个,王孝贤都是满满的感慨:“有时候,圈圈看到现在完全不记得的小时候的‘糗事’,还会大发疑问,惹得全家人欢笑声连连;有时候,我们翻翻之前的画时,看到圈圈的成长过程,又是欣慰,又是感慨。时光真是过得太快了,日子是那么的短,值得珍惜的,却又是那么的多。”

  在王孝贤的影响下,9岁的圈圈不仅爱上了画画,还学会了在长辈生日时主动送上贴心的绘画祝福。

  有一天晚上,圈圈突然拉着王孝贤和妻子的手,说:“这样我们就是开开心心幸福一家人。”说完,圈圈就睡着了。那一刻,王孝贤和妻子四目相对,所有的辛苦都温柔成了满满的幸福感。他在画中写下:“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女儿的那种幸福感,我感到好骄傲好骄傲!”

  夫妻成长日记篇2

  在做这一期专题之前的好长一段时间里,笔者都在观察城市里大街小巷的儿童影楼。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这样的影楼越来越多了,儿童摄影市场正在逐步升温。

  在北京,几乎每个城区都已经有了专门拍摄儿童的影楼,与婚纱摄影相比较,有些儿童影楼的生意相对好些。一些原本没有此项业务的影楼也开始挂上了儿童摄影的招牌。儿童影楼最集中的地段是新街口外大街。在这条街上,聚集了5家儿童影楼,据说这里将要被打造成“儿童摄影一条街”。很多为孩子拍照的家长是“慕街”而来。规模的形成既有了感召力,同时也加大了同行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笔者经过走访,发现这些影楼的生意还算红火,说起经营之道,可谓“各村有各村的高招”。为了追求高质量的影像,有的影楼为拍摄配置了成套的哈苏相机;为了和时代同步,有的影楼已经为客户提供了制作主页的服务,无论在什么地方,通过网络都可以看到宝宝的照片;为了体现人文关怀,相册的制作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各种电脑合成的手段使相册成为一本图文并茂的成长日记;为了扩大规模,有的影楼已经开始了面向全国的加盟连锁经营……北京儿童摄影正值春日当头。

  记者前不久去武汉,武汉阴雨连绵,丝毫感觉不到“火炉”的温度。但儿童摄影在这里却已掀起了热潮,在武昌,记者看到了一家北京儿童影楼的加盟连锁店。在汉口的商业区儿童影楼更是密集,摄影广场内专门拍摄儿童的影楼占了三分之一,这些影楼规模大小不一,既有面积不大的夫妻店,也有拥有十几位员工的摄影公司。由于影楼的规模不一,拍摄一套照片,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看到有这么多的影楼,使人觉得给孩子拍照片已经成为武汉的一种时尚。一些大一点的影楼生意不错,据影楼的老板介绍,这种一哄而上的情景在全国都是少有的,和婚纱摄影相比,拍摄一套儿童照片虽然价位要比婚纱低一些,但是拍摄起来容易一些,因为孩子化妆很简单,表情丰富,无论是哭是笑都是可爱的。同时,开设一家作为专门拍摄儿童的影楼,投入相对较少,由于影楼数量的增多,市场明显供大于求,价格战已经悄然开始。在记者走访的过程中,有的影楼生意很是冷清,有些小店只在周末拍摄。如果说北京的儿童摄影市场刚刚迎来春天,那么,武汉已经步入了炎热的夏季,并且是武汉的夏季,热得有些难受。

  无论是北京还是武汉,儿童商业摄影都已经肯定了市场的前景,至于这块市场的温度如何调节,在市场自身发展、竞争与淘汰的过程中总会形成一种宜人的气候。

  魏滨 摄

  夫妻成长日记篇3

  众所周知,决定一个人的学业、事业能否取得成功和成就水平高低的因素有很多,如遗传天赋、教育培养、环境机遇、自身努力等。回望女儿18年来茁壮成长的历程,离不开名校深厚文化底蕴的浸润,离不开诸位恩师的精心栽培,离不开同窗好友比学赶帮,离不开个人的勤学巧练。

  仅从家庭教育的视角来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两点:一是父母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父母要用心参与孩子的精神成长,要做孩子生命成长中的“贵人”。二是“爱让我们改变”,没有爱就没有家,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光有爱是不够的,还需要智慧。只有智慧地爱孩子,才能最大可能地成就孩子。

  教师+父亲=教父

  教父和教母是两个富有宗教色彩的词语,都是基督教礼仪中受洗儿童的监护人和保护人,天主教称之为“代父母”。听说,基督教信徒在婴幼儿时期就要举行入教仪式,接受“洗礼”。主礼人(教父教母)吟诵经文,把圣水滴在受洗人的额上,或者将受洗人的身体浸在水里,以示洗净入教者的“原罪”和“本罪”,接受基督耶稣为救主,来更新其生命。教父或教母赐予孩子教名,主动承担其宗教教育责任。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度,被挑选为教父、教母,一般都不会当作一种负担,反而是被当作一种荣誉来看待。通常父母在自己的密友或者是所信赖的人内,为儿女选择合适的“代父母”。如此看来,教父、教母都具有博爱的胸怀,将人家的孩子视为己出,担负起监护、保护和教育的责任。

  我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十多年前与女儿的一次对话,深深地触动了我。那是1999年5月,我到上海考察学习,帮她买了一套《听爸爸讲故事》《听爸爸讲童话》《听爸爸讲寓言》的彩绘本。当时,她识字很少,却很爱看书。我一有空就会陪她阅读一阵子,一般是她看图画,我念文字。一天,女儿指着书中一个神父模样的人,好奇地问我:“爸爸,这个人穿得好奇怪呀,他是什么人啊?”我告诉她:“这是一位教父。”“教父是干什么的?”她随即追问。我愣住了,不知如何回答,略带启发的口吻敷衍道:“教,就是教师、老师的意思;父,就是父亲、爸爸的意思。”“哦,我晓得了,教父既是老师,又是爸爸!”我被女儿坚定而得意的回答震撼了,我既是一名教师,同时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暗下决心一定要当好女儿的“教父”!

  事后,我向妻子复述了这段对话,她听了很感动,幽默地回应说:“那就让我来做教母吧!”于是,我们讨论如何扮演好“教父、教母”的角色?要教给孩子什么?如何分工协作?经过一番商讨与争论,还是达成了一些基本共识。如在教什么的问题上,先教孩子学会做人,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做一个正直、诚实、友善的人,一个积极、阳光、乐观的人,一个对社会、国家、民族有用的人,所谓“先成人、后成才”;教给孩子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做事,掌握生活与生存的基本技能;教育孩子尊重、信任、关心他人,学会与人相处等。又如在分工协作方面,我主外,她主内,我负责与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打交道,她负责孩子在家的生活与学习;我把握发展方向,她关注成长细节;我负责学习辅导,她负责特长培养,等等。

  现在回想起来,与其说我们用心教育了孩子,还不如说是女儿的童真启发了我们,我们是孩子的亲生父母,同时要做教父、教母。生育、养育和教育孩子是父母天经地义的人性关怀,也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不过后者比前两者更为重要!

  环境铺就底色

  我们夫妻俩都曾是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的教师,很长一段时间住在学校的教工宿舍。女儿从小在琅琅书声的陪伴下长大,耳濡目染,其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了好学、乐学的种子。我们充分地发挥教师自身专业优势,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与成长环境,为孩子健康成长铺就了生命的底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孩子在平等民主的环境里长大,他就学会了尊重与宽容;孩子在武断强势的环境里长大,他就学会了专横与霸道;孩子在表扬赞许的环境里长大,他就学会了自信与上进;孩子在批评指责的环境里长大,他就学会了自卑与消极……

  我们精心营造和睦家庭,让女儿感受到了温馨与幸福。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夫唱妇随、相濡以沫,偶有分歧冷处理,绝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和谐而弥漫着爱的家庭氛围,让女儿深切地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

  我们积极建设书香家庭,让女儿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阅读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时曾说,“学校什么都可以没有,但绝对不能没有书。”我们家的藏书还是比较丰富,书房除外,连卧室、客厅、洗手间都被书籍给侵占了,随手可及。女儿强烈的求知欲望、开阔的知识视野、活跃的思维品质,在家庭阅读中得到了培养。

  我们特别注重言传身教,让女儿拥有值得效仿的榜样。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教师,其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处事风格、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无不在孩子的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同事和朋友们见到女儿是那么的阳光、淡定、大方,总是夸赞我们“教得好”,事实上我们“做得更好”。比如待人接物真诚、友善、热情,对待工作敬业、专业、乐业,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般意义上来看,教师子女似乎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拥有更好的学习环境,从中受益良多。然而,也有调查研究表明,教师子女有着更多不幸,尤其是名校的教师子弟更容易成为“受害者”。身为教师的父母们总是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与自己教过的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作比较,孩子常常处于不利地位。还有不少名优教师爱生如子,一心扑在学生身上,心里装着班级的每个学生,不经意中忽略了自己的孩子。教了一辈子书,桃李满天下,唯独没有培养好自己的孩子,留下终生遗憾。专业理性让我们避免了悲剧的重演,尽量避免教师职业的局限性。我们既把别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教,爱生如子,又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别人的孩子来教,遵循了教育和孩子成长的规律。

  教育即培养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一句名言广为流传:“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其核心思想是说“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就是养成习惯。”德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对于广大家长朋友而言,家庭教育的使命不在于教给孩子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包括思想行为习惯、学习思维习惯、生活卫生习惯,等等。为了培养女儿的良好习惯,我们特别注意从小培养,在生活中培养,孕育在细节之中,强调“第一次”就做正确。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期间还会出现反复。在培养女儿良好习惯的过程中,“成长日记”帮了大忙。那时她刚上小学四年级,我受湖南省长沙长郡中学的委派,担任湖南省益阳市朝阳国际实验学校的校长。益阳市距离长沙市有70多公里,我只能周末回家。陪伴女儿的时间少了,她变得有些懒散,家庭作业有点拖沓,学习成绩有所下滑。为了扭转被动局面,我和孩子她妈商量,尝试督促孩子写“成长日记”。

  我们和女儿商量,把一本崭新的日记本作为“成长手册”。每天翻开新的一页,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天睡觉前, 回顾反思一天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针对每个方面或某一具体事情,用一句简短的话进行自我评价。同时,采用“10分制”分别计分:做得“非常棒”计10分;“比较好”计8~9分;“正常”计6~7分;“欠佳”计4~5分;“糟糕”计0分甚至负分。“成长积分”每天小计、每周合计、每月总计。我周末回家,第一要务就是查阅并当面点评女儿的“成长日记”。月底还要一起做总结、总评,并根据当月的“成长积分”,兑现奖励。奖励办法引入“学分银行”的理念,“成长积分”1分就相当于在“学分银行”里存储1元钱。兑奖时一般不给现金,而是陪同女儿逛街,购买她需要的、喜欢的衣裳、生活、学习等用品。花自己的钱购买自己喜爱的东西,女儿感到格外自豪,颇有成就感,还创造了宝贵的亲子教育的机会。

  实践结果表明,鼓励、指导、督促女儿坚持记写“成长日记”,培养了她的自我反省智慧和独立人格,提高了她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能力。不到一个学期,“优秀就成为了一种习惯”。

  积极暗示与赏识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自信的孩子对未来满怀憧憬,锐意进取,奋勇向前,终究成就事业;自卑的孩子对前途感到迷茫,悲观厌世,消极退缩,最终一事无成。要培养一个人,就树立他的自信心;想毁灭一个人,就打击他的自信心。有效培养孩子自信,关键要做到两点:一是积极暗示,二是适度赏识。

  暗示,是一个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他人的语言和行为的影响所产生的“认同”心理的过程。积极的暗示使人增加力量、勇气、快乐和信心。我们和女儿交流时就常常运用积极暗示。比如,长郡中学卢鸿鸣校长是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也是我的老上级。女儿就读长郡中学时,我经常向卢校长汇报孩子的学习与成长状况,虚心求教。记得高三的分班考试(也是进入高三的第一次月考)后,我向卢校长汇报女儿考了626分,位列文科年级第30名。卢校长非常高兴地说:“很不错啊!考上武汉大学没有问题。”第三次月考后,女儿三次月考成绩的综合排名提升到年级18名,卢校长得知后,夸赞道:“孩子学习态势好,那要上厦门大学呢!”到了高三第一期的期末考试,女儿的成绩又进步了,上升到年级12名了,卢校长一本正经地告诉我,“孩子心仪的大学可以定位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冲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每次与卢校长交流后,我都迫不及待地转述给女儿,每次女儿都倍受鼓舞,像是打了“鸡血”一样。权威人士对孩子的积极暗示,其作用真的不可估量。

  赏识就是发自内心地、直截了当地赞美和欣赏自己的孩子。周弘是“赏识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努力践行者,他以自己无限的父爱,帮助女儿周婷婷走出了残疾的阴影,将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中国式的海伦?凯勒,让女儿走上了一条超越身边所有健全同龄人的辉煌道路。“赏识”“适度地赏识”成为我们教育女儿的有效方法。高考前夕的文科实验班家长会上,富有教育经验的班主任胡芳老师,嘱托家长给孩子们写封慰问信。在给女儿的信中,我们就充分地运用了积极暗示和适度赏识。

  从容应对高考

  琛琛:

  备战高考,辛苦了!

  正如李嘉诚所言:人生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辛苦一阵子。许多人为了逃避辛苦一阵子,却苦了一辈子。

  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你的迎考状态越来越好,让爸爸妈妈倍感欣慰。高三以来的历次月考和小测试,充分证明了你的优秀。你有实力,各科都曾取得年级第一的佳绩;你很稳健,各科成绩均衡且比较稳定;你心态好,总是那么开朗、豁达、从容与淡定;你还有潜力,哪怕两三个学科考取第一、第二,就会创造奇迹!

  琛琛,人生是一个永久的考场,高考只是一次重要的考验;人生是一个漫长的旅程,高考只是一段奇妙的风景;人生是一个旋转的舞台,高考只是一次演绎的机会。只要拥有坚定不移的信念、积极乐观的态度、知难而进的勇气、注重细节的意识、追求卓越的精神,就能马到成功,梦想成真!

  愿幸运与幸福永远伴随你左右!

  永远爱你、支持你的爸爸妈妈

  二一四年四月十八日

  扬长促短不避短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的智慧结构也不尽相同,都有自己的优势智慧领域。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发展观。

  我们在培养女儿的过程中,主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扬长促短。让女儿在她的优势智慧领域先获得长足发展,与同龄人相比取得明显的“比较优势”,即“让长的更长”。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基础上,正向迁移到自己相对弱势的智慧领域,促进短板向上生长,即“让短的变长”。

  小时候,女儿的语言智慧就得到较好发展,语感好、音色也好,经常包揽了班级领诵、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小学三年级时还公开发表了习作。学习母语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外语学习上,自小学一年级起,学校就开设了英语课。女儿的英语成绩一直很好,且能说一口流利、纯正的英式英语。高二参加长郡中学传统的“英语辩论赛”,以她为核心的团队获得冠军,她本人获得“最佳语音奖”。高考中,她的英语学科取得了148分的优异成绩,为梦圆北京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理逻辑智慧相对而言是她的弱势智慧领域。初一时,随着“负数”的出现,她对数学产生了一些畏难情绪,期中考试数学成绩就不甚理想。她妈妈就着急了,生怕女儿步她的后尘。她是学艺术的,现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音乐教研员。她高中时学数学就头痛,她经常谦虚地说数学成绩从未及过格,幸好高考时,艺术类考生数学成绩不计入总分。妻子从书店买回几种教辅资料,自己先学先练,然后再辅导女儿。女儿开始还依赖妈妈的指导、提示,很快就能自学为主了,半年下来,她们竟然一起学完了初二的数学课程。这种“先学后教”的超前学习,培养了女儿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数学成绩很快后来居上。高二、高三两年,为了数学不拖后腿,断断续续地请教名师指点迷津。2014年湖南高考文科数学试题难度系数增大、题型调整的情况下,她还是取得了135分的好成绩。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有些悬,要是数学多错一道选择题,她完全有可能错失北京大学本科的学习机会。

  在文化学科成绩均衡的基础上,她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的爱好还比较广泛,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绘画、书法等都接受过一定时间的专业训练,综合素养比较好。尤其她一直坚持声乐训练,达到了一定的演唱水平。从小受到身为音乐教师的妈妈的音乐熏陶,小学时练习钢琴五年,曾获钢琴考级七级证书。初三开始,师从湖南师范大学著名声乐教授郭红丽老师系统学习声乐(美声),获“成人歌唱”九级(优秀)证书。高中阶段参加中学生“三独”(声乐)比赛荣获长沙市特等奖、湖南省一等奖。参加教育部在厦门举办的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得艺术表演节目中学组一等奖。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女儿从小学习特长或拜师补习数学,我们都是如影随形。虽然大多数时候不能具体指导些什么,却能观察到女儿的学习状态,更多的是给予精神支持。

  女儿师从郭红丽老师学习声乐的三年,她妈妈也陪伴了三年。每个周末妻子驱车送女儿到郭老师家,郭老师教唱时,她一边旁听学习,一边做教学笔记。在家里每周还要督促女儿练唱一两次,她一边伴奏,一边指导,不厌其烦,真的令人感动。为了缓解学习压力,保持舒畅愉快的心境,妻子几乎坚持每天给女儿讲一个笑话或一个智慧故事。她再忙的时候,也不忘给女儿发一条开心微信或幽默短信。

  女儿在长郡中学就读高中的三年,我也陪伴了一千多个清晨。无论严寒酷暑,每天早上6:30,我都会准时起床,洗漱完毕就给女儿做早餐或买早点。6:55左右驾车在居住的小区门口等候女儿,开始新的一天的学习生活。从住所到学校,近10分钟的车程是父女俩交流的愉快时光。每天围绕一个主题,时事政治、管理法则、教育原理、社会焦点、人生百态无所不及,但很少重复。这些议题对于女儿的考试升学也许没有丁点帮助,然而引导女儿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发展,对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多少会留下丝缕的痕迹。

  陪伴是美好的,是幸福的,从来不觉劳累,丝毫没有倦怠。不知不觉之中,女儿已经长大。女儿现已投入北京大学的怀抱,开启新的人生旅程,迈上探索真理的大道。朝夕相伴的日子少了,惦记牵挂的时候多了……

  夫妻成长日记篇4

  遇到对的人是什么感觉呢?就是感觉那个人不会走。你怎么吵,怎么发脾气,怎么撒娇,怎么耍赖,你都知道他不会走。你不需要耍任何心机和手段去想怎样一个人能安心拥有他,也不用去想怎么留住他的心、他的胃。你的心知道:他就是不会走。你放心的去爱,去拥有,去简单,去快乐。

  我勒个去,这就是“对的人”?明白了,原来“对的人”就是你爸你妈。被如此对待还不会走的,只有你爸你妈了。微博上天天有这种脑残心灵鸡汤,可悲的是还被一众无知的女青年追捧疯转。仔细品读上述文字,你会发现它所描述的女人心理其实已经退化到一个孩子的程度了,可以任性耍赖不讲理,就差在地上耍赖打滚了,而她所期待的男人,不就是个宽容备至毫无原则溺爱女儿的父亲吗?

  中国女人多公主病,老大不小了还一幅小女儿心态,常把“小鸟依人”挂在嘴边。我曾经在给单女们的讲座中问她们想要什么样的男人,让她们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结果贴了一大面墙,她们想要的男人几乎就是个十项全能的超人:导师+领路人+钱包+职业规划师+朋友+厨师+电工+木匠+装修工+设计师+性学家+妇科医生+心理医生+除虫专家+倾诉对象+爱干净+体格健壮+热心+细心+勇敢+聪明+有趣+温柔+强壮+善解人意+宽容+有能力+真诚+可靠+有同情心+爱逛街+诚实+富有+不看其他女孩+多关心她+少索取……一句话,什么都要比我好。

  根据这些标准,40岁以上的单身大叔成了20几岁单女的追逐目标,她们认为大叔万般好,事业有成,成熟智慧,懂女人解风情,宽容包容。而且她们相信,大叔单到现在,就是为她们留着的盛宴,她们要当大叔终极者。真的如此吗?中学时都学过辩证法,什么东西都有阴阳两面,其实,你以为大叔事业有成,其实他事业到头;你以为他成熟智慧,其实他固步自封;你以为他解风情,其实他千帆过尽,丧失了爱的能力(部分大叔性能力也丧失大半);你以为他宽容包容,其实他很难为你做出任何改变。套用国产片的台词“不是国军太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不是大叔太有能,而是MM太无知”。

  一个男人到了40岁还单身,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家中无伟人,有些大叔也很有自知之明,知道小女生婚前仰望,婚后一旦锅碗瓢盆就把他当一坨大粪,嚷嚷鲜花插在牛粪上。

  问问女生,为什么要求男人如此超能力,她们的回答通常都是:因为他是男人嘛。时至今日,很多中国女人依然以为仅仅因为某人是男性,就天然地、理所当然地比女人优质。而她们只要找到多能的男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热恋的时候,情人们的口头禅常常是“他就是我的梦中情人!”“我们合二为一,非常互补。”然而电影接着往下演,矛盾频繁,幸福感减弱,期待破灭,直到不能忍受,分道扬镳。这个时候,夫妻双方往往会认为遇人不淑,下次一定要擦亮眼睛找个更好的。

  其实,需要反省检视的正是“合二为一”,合一的条件必须是完整的两个成熟的人,一方只要有任何程度的不完整(无能),合一的过程就会在不完全的状态,关系就会紧张。比如,结婚前,女方觉得男方成熟自信,果断霸气,虽然觉得他太强了,对她的意见不太重视,可是他们彼此相爱,她非常需要他的超能力来补充自己的不足。然而,结婚后,妻子开始感觉被牵着鼻子走,事事都是丈夫说了算,原来丈夫最吸引她的特质,成了她的噩梦。妻子需要做的是放弃小女孩心态,培养果断的作风,不能指望丈夫来填补自己不成熟的方面。

  很多中国女人把婚姻视作第二次投胎,她们用寻找老爸的心态来寻找老公,寻找庇护所。她们结婚,是出于内在的软弱,为了补足自身的缺乏。殊不知,婚姻是两个成年人所缔结的盟约,只要任何一方成熟度不够,将损害日后“合二为一”的可能性。

  常听夫妻说:“我们两个人真是互补。”互补,是指双方把不同的才能、经验和资源带入婚姻中,形成共同协力的关系,而不是两个“残疾”人的结合。如果女人没了丈夫,就不能独自在社会谋生,那她等于嫁了张长期饭票;如果男人少了老婆就不能生活自理,那他无非是娶了个保姆。

  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这些做人的基本能力,多少婚姻破碎,都因一方依赖对方提供幸福感、安全感和完整的感觉。恋爱不是扶贫,不是你越弱,就越值得对方来爱你。婚姻的合二为一中也依然有“你是你,我是我”,幸福婚姻就是两个人在婚姻中过好单身生活。

  夫妻成长日记篇5

  刘抗美家住四楼,知道我们要来拜访,早早打开了房门,走到三楼半时,一个鸟鸣般好听的声音从门口传来:“阿姨好!阿姨好!”跨进房门,那只欢快的“小鸟”马上提来两双拖鞋,摆放在我们脚下。

  “小鸟”叫俊沐,今年4周岁,来自当地福利院,是刘抗美和尹士国夫妇助养的第7个孤残孩子。眼前的俊沐,健康、干净、漂亮,一丝不乱的额发上别着好看的发卡,粉嘟嘟的小毛衣穿在身上,让她看上去像一朵稚嫩的小花。

  她拉我们坐沙发、吃水果,俨然一位热情备至的小主人,让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将她与“孤残儿”联系起来。小心翼翼地向刘抗美求证,没等妈妈说话,俊沐主动把两只小手举到我们眼前。她的举动,令人倍感意外,不只因为她粉嫩的双手各有几个手指残缺,看着心疼,而是想不到这个孩子的内心如此阳光,毫不避讳自己的缺陷。当她展示小手时,没有丝毫自卑,仿佛在说:“我很特别,但我很好!”

  “孩子,这就是咱们的家!”

  尹士国,二炮某部原副总工程师,刘抗美是他的爱人。刘抗美2005年退休,那年5月8日“母亲节”这一天,她随手翻看报纸,被一则题为《200多个孤残孩子找妈妈》的新闻冲击了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她生于革命家庭,是烈士之后,父亲1937年参军、入党,母亲是沂蒙老区的支前模范,传统的家庭教育使她一直心怀朴素的情感,始终记着父母的告诫:“永远不要忘本!”退休了,时间多了,她总想着做些有益于社会的事,这则新闻如同投入心湖的石子,击起了她的愿望:让家庭的爱与温暖无限放大,让幸福的阳光照耀在孤残儿身上。

  一开始,刘抗美一家人打算正式收养福利院的一名孤儿,办手续时才了解到,他们夫妻俩的年龄均已超过50岁,不符合收养条件,只好改为助养,就是将孩子带回家抚养、教育,“所有权”还属于福利院。

  刘抗美清楚记得与第一个助养孤儿华月见面的情景。当时华月年仅3岁,先天唇腭裂、右臂短小、大拇指残疾,这个可怜的男孩儿每天躲在房间角落里,不笑、不说话,郁郁寡欢。那一天,刘抗美走进福利院,当院长问满屋的孩子“谁愿意跟这位妈妈走”时,孩子们齐刷刷望向她,片刻安静后,华月突然从角落里跑上来,抱住了刘抗美的腿,一个劲儿地喊“妈妈”,冥冥之中注定的母子情缘就此开端。

  “孩子,这就是咱们的家!”当尹士国夫妇把华月第一次带回家时,他的眼睛都不够用了,整洁漂亮的家,温馨可爱的儿童房间,各式各样的玩具,从来不爱笑的孩子露出一丝笑意。

  助养孩子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照顾吃喝拉撒睡已属不易,有个头疼脑热就更辛苦人,刘抗美很快尝到了这种滋味。一天夜里,华月突然发起了高烧,部队卫生所没有儿科医生,刘抗美只好开了药抱孩子回家。华月吃过药后,烧仍不退,刘抗美急了,担心孩子烧坏,为了稳妥起见,马上送回福利院的医院。当她看到观察室里10多个生病的孩子只有一人护理时,放心不下,又连夜把华月带回了家。这一夜她没合眼,每半小时喂一次水,每6小时喂一次药,天一亮又带他去打针。4天后,华月康复,刘抗美却累得眼圈发青,她没有任何怨言,她把华月完全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没想到中国孩子教育得这么好!”

  刘抗美对增强华月的体质上了心,变着法儿调剂饮食,增加营养。早餐,她用花生、黑豆、薏米仁等磨成五谷杂粮糊给他喝,正餐的饭桌上总有蛋、鱼、肉、菜,至于干果、鲜果更是日日不断。一晃几个月过去了,小华月变结实了,成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帅小伙儿。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一个人的习惯大多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有美好的人生开端,孕育远大理想,萌生高尚情操。为了汲取先进教育理念,以便更好地教导华月,刘抗美参加了高级育婴师职业培训,还频频出现在各种育儿专题知识讲座的课堂上。她说妈妈的素质有多高,孩子就能飞多远,她要通过提升自己托举折翼天使飞上蓝天。

  在这对“爱心父母”的精心抚育下,华月身心健康地茁壮成长,一家人结下了超越血缘的浓浓亲情。两年后,这样朝夕相处的幸福生活因为美国家庭收养华月而结束。尹士国夫妇的内心五味杂陈,既希望华月有一个好的归宿,又十分不舍他离开。临别前,他们带上华月去北京旅游,在天安门、故宫、长城等标志性景点拍下一张张照片,刻成CD光碟,让他带到美国。一起带去的还有中国结、唐三彩、书法作品,他们要让华月永远记住:自己的根在中国。

  华月走了,尹士国夫妇的心也被挖走,刘抗美一病3个月。她以“明月千里”为名,在QQ个性签名上写道:“明月千里,仅以此名带去我对远在美国的宝贝的思念……”从此以后,只要打听到谁去美国,夫妇俩就会把华月最爱吃的芝麻糊、最爱穿的迷彩服一起打包托人捎去,在这对父母的心里,永远有这个儿子。美国收养家庭不断传来好消息,让这对夫妻心生安慰:华月真懂事,华月英语流利了,华月充满爱心,华月成为班级核心……

  真心融化孤独,关爱改变人生,尹士国夫妇以高尚的情操、父母的情怀,让孤残孩子在刚刚起航的人生开端,一样拥有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爱。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孩子们幸福而有尊严地成长。他们助养过的孩子,被国外合法收养的比例很高,有3名去了美国,1名去了荷兰。外国家庭反馈回来的信息,洋溢着对助养者的赞美,最常听到的是:“没想到中国孩子教育得这样好!”尹士国夫妇7年来付出的心血,从中可见一斑。

  世界因爱心而美丽

  刘抗美有10本珍贵的影集,记录着7个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有一张她抱着明千站在一栋老居民楼前的照片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明千是夫妇俩助养的第4个孩子,照片上那栋居民楼里的第二个门洞就是他当年的捡拾地。拍照7天后,居民楼夷为平地,刘抗美赶在拆迁之前,为明千留下与他身世相关的最后一丝印迹。

  明千先天没有肛门,手术后效果不理想,肛门无收缩功能,大便随时外溢。尹士国夫妇助养明千后,精心照料他的日常生活,每2小时给他更换一次纸尿裤,每次用温水把他的小屁股洗得干干净净,再涂上爽身粉,不让他有一丝难受。这样繁琐的护理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整整持续了1年零8个月。在这段时间里,他们总是挑质量最好的纸尿裤给明千用,仅这一项开支每月就得800元。

  后来明千被外国家庭收养,在国外又动过两次手术,身体恢复了正常。在另一张照片上,我们看到了现在的明千,他穿着一身短运动装,手按足球,正蹲在绿草地上灿烂地笑,让人似乎看得到他美丽的人生。

  这是又一张照片,去年拍摄于大连,志作——他们助养的第6个孩子开心地骑在尹士国脖子上,陶醉于海洋馆的神奇世界里。“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歌中描绘的童年是每个人心头的温暖,尹士国那种自然而然流露的舐犊深情,诠释了刘抗美的信念:要让孩子们童年无遗憾。

  夫妇俩生活无忧,但也并不大富大贵,他们对孩子所需不惜倾尽所有,对自己却十分吝啬。自从孤残儿来到家中,两个人就再也没为自己添置过贵重物品,他们说,省下来的钱用在孩子们身上更有价值。

  “爱心使人美丽,善心使人健康。”这句话装饰在西北某疗养院的温泉塔上,塔下,刘抗美怀抱俊沐对着镜头愉快地微笑。这张照片拍摄于去年11月份,20多天里,尹士国夫妇带着俊沐行程千里,游览陕西、河南两省众多名胜古迹,开拓俊沐的视野,让她从小就广泛领略华夏文明。

  夫妻成长日记篇6

  姜文1963年出生于河北唐山,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96年调入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研究所。

  1997年春天,姜文参加了一个文化艺术界名流的聚会,那天他情绪不好,一个人神情落寞地在角落里坐着。这时,一个法国美女走向他,她叫桑德林,是巴黎大学的人类学博士,在北京研究了8年的道教文化。桑德林气质华贵、谈吐高雅,姜文好像被一股电流击中了,他情不自禁地迎上去……

  当年秋天,姜文和桑德林结婚了。不久,女儿姜一朗出生。姜一朗是个天使一样的混血小女孩儿,碧蓝的眼睛像夜空里闪烁的星星,她冰雪聪明,三个多月时看到姜文就会挥着小手对他笑。姜文视她若掌上明珠,心细如发的他还为女儿写成长日记。

  婚后,桑德林深居简出,潜心钻研道教文化,夫妻俩相敬如宾。但有时,由于双方文化、个性上的差异,两人之间常常出现“不和谐音”。

  2001年7月,导演何平邀请姜文和赵薇分别饰演《天地英雄》的男女主角。而此时,桑德林接到法国中华文化学会的邀请,回巴黎大学教一年书,她带一朗走了。

  去剧组的第二天,姜文看见赵薇和一个“光头”女孩儿在说话。那女孩1.67米左右,明眸皓齿。那女孩一边说着话,一边微笑着,脸上有着这个年纪的少女少有的恬淡、温雅的神情。姜文禁不住多看了几眼。

  赵薇和姜文很熟悉,看见姜文忙打招呼,并将那个女孩儿介绍给他:周韵,中央戏剧学院大三的学生,演觉慧。“算起来还是你师妹呢。”赵薇说,“你要多照顾她啊。”姜文笑了笑。女孩也笑了,那笑里有几分温柔、几分娇羞,而眼神纯净得像一潭清澈的深涧流水。姜文的心里凛然一惊。

  开机会那天,姜文不期而遇地和周韵比肩而坐。他俩相视笑了笑但没有说话。那天周韵戴着帽子,穿一身运动装,看上去像个清俊的男孩。姜文想,这是一个特别的女孩儿。

  开完会,大家的情绪都很高涨,尤其是剧组那几个儿童演员,更是欢快无比。看着他们和女儿一样稚嫩的脸,姜文退了出来,想到去了法国的女儿,心里隐隐作痛。

  一边想着,姜文信步来到宾馆外面的一个小花园。突然,姜文听到花丛里一阵幽咽的箫声,他探头望去,竟是周韵。姜文问:“怎么吹这么感伤的曲子呢?”周韵抬头看见姜文不好意思地笑了。她说最近迷上了箫,没事儿的时候就练练。

  周韵告诉姜文:“东方的古典艺术特别能让我感动。可能是特定的地域产生特定的文化,从而感动特定的人群吧。”

  姜文笑了,这个女孩儿很有思想、有个性。那天晚上他们说了很多,一向很少谈论自己私生活的姜文敞开心扉向周韵讲述了和妻子的爱情,还有他可爱如天使的女儿。作为一个成熟的男人,面对年轻的异性,他绝口不提他与妻子之间有任何不快。

  整个《天地英雄》拍下来,姜文和周韵配合得很默契。

  B

  《天地英雄》拍完之后,姜文和周韵各自忙于新的工作,没怎么联系。一次,姜文去看老师张仁里,聊天时,他突然想起周韵,就问老师她的情况。张老师说今天她在参加专业测评,不如一起去看看。

  周韵看见了姜文,雀跃地跳过来,问他怎么来了。姜文说来看她啊!周韵脸红了说骗人。她把测评的成绩给姜文看,并向他请教了一些问题。走的时候姜文说有什么事儿可以找他,并把电话留给了她,但周韵从来没有麻烦过他。

  2002年5月,姜文受陈逸飞的邀请出演《理发师》里的男一号,而此时,女主角的人选还没着落。姜文想到了周韵,极力向陈逸飞推荐。陈逸飞见过周韵后,也被她沉静的气质所打动,当即拍板定了她。

  姜文是个对电影痴迷到极致的人,生活与戏分不了家。他自己也常说拍完一部戏至少要两个月才能走出来。大家都知道他的特点,可接受起来有点难。

  果然,很快陈逸飞就发现和姜文有许多分歧。他们都是艺术至上的人,但两人的相遇就像一流的钢琴演奏家对着一把音质绝伦的小提琴一样,无法融为一体。很快姜文离开了《理发师》剧组。

  姜文的离开给了媒体很多猜疑。他们曝出姜文和陈逸飞为了周韵争风吃醋,一气之下罢演。陈逸飞和姜文对这个看得很淡,倒是周韵刚出道,这些新闻她一下子接受不了,就找陈逸飞说她也不想演了。

  姜文的离去给陈逸飞的打击很大,再加上资金不到位,陷入内外交困的他也没精力再作挽留,就由她了。姜文知道后打电话给周韵,说陈逸飞是位优秀的艺术家,让她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周韵说已经离开了。他也没再说什么。

  之后,姜文急急去了法国看望妻女。重逢的喜悦过后,桑德林就指着电脑上各大网站曝出的他和陈逸飞争风吃醋的新闻给他看。姜文耸耸肩,搂着妻子说这么多年了难道还不了解他?桑德林推开他,冷冷地问了一句:“真的没事吗?”莫名其妙地,姜文的脸突然红了。桑德林丢下他和一朗,说要去参加一个学术沙龙就出门了。

  在法国的日子里,姜文觉得妻子变了很多。天天独自去参加社交聚会;不再口口声声说热爱中国和中国文化了,姜文问她什么时候回国,她说她暂时不想去中国了,一朗就要上学了,在法国受教育还是好一些。

  2003年6月,姜文接到导演张元的电话,让他回国与赵薇联袂出演《绿茶》的男女一号。此前,张元也和他提过这部戏,姜文很有兴趣。

  2005年4月,姜文在一本杂志上看到青年女作家叶弥的小说《天鹅绒》,立刻被这个描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爱情故事所打动,预备把它拍成电影。其中“疯妈”一角好像有个人选在他心里闪了一下。但一时又想不起是谁。赵薇?他摇摇头,使劲捶着自己的脑袋。

  在街上走了一会儿,广场上电视屏幕上不知道在放什么,背景音乐很动听。他无意中瞟了一眼,是周韵的一个广告。他不由一拍大腿:“疯妈”的人选不就是她吗!赶紧掏出手机给周韵打电话约她见面,到自己的工作室细谈。

  一年多不见,周韵出落得越发亭亭玉立了。看见她姜文郁闷的心明朗了很多。周韵迫不及待地要看剧本,姜文说现在只有小说原稿。

  一口气看完小说,周韵马上就答应演“疯妈”。

  C

  2005年5月,桑德林带着姜一朗从法国回来。姜文很高兴,开车到机场去接她们,父女相见自是一番亲热,而桑德林却说要住酒店。姜文很诧异,桑德林说这次回来是为了彻底解决她和姜文的事儿,要么姜文和她一起去法国,要么离婚。姜文很无奈,妻子的态度让他明白他们的缘分到头了。不久,他们协议离了婚,女儿姜一朗跟着桑德林去了法国。

  离婚后,姜文一度精神几乎崩溃,所有的事情都放下了,就连他心爱的电影都无心去筹备。他常常看着女儿的成长日记出神、发呆……

  周韵接受了姜文的邀请后却左等右等没了消息,一天,她去姜文的工作室想问个究竟。工作室冷冷清清,敲了半天门姜文才迷迷糊糊地把门打开,瓮声瓮气地问她来干什么。

  一看姜文的样子,周韵吓了一跳。他酒气熏天,开门之后几乎倒在了周韵身上,嘴里喃喃地叫着女儿的名字。周韵扶他躺在床上,他呜呜地哭起来,周韵站在床边不知所措。姜文边哭边诉说着,后来渐渐平静下来,睡着了。看着他满脸的泪水,周韵拿了热毛巾为他擦脸。

  有了周韵在身边,姜文又重新找到了少年的狂热激情。2006年春节前夕,《太阳再次升起》在云南开机,周韵出演女一号。为了锻炼她的能力,姜文还让她试着做制片。

  一次,拍摄完周韵的镜头后,姜文说天气不好让她先走,周韵也觉得不舒服就先回了住地。没多久,下起了雨。周韵想到姜文他们没带雨具,赶紧找了雨伞、雨衣之类冒雨给他们送去了。

  看着全身被雨淋透、冻得瑟瑟发抖的周韵,姜文的火暴脾气又上来了,他对着周韵大喊:“你闲啊,我们不要你管,回去!”一片好心付水流不说还招来这一通的叫喊,周韵气得眼泪刷地流下来。

  周韵在雨里哭,而姜文正好有个镜头到了关键时刻。他对着演职人员大喊:“还不拍,看她干什么,她愿意淋雨让她淋着好了。”周韵赌着气在雨里站着,姜文拍了两个镜头看见她还在雨里,跑过去夺过她手里的一把雨伞撑开了塞给她,又继续他的工作。

  拍完后,他扔下手里的喇叭大喊一声收工,用一个雨衣包住周韵半推半抱地把她带走了。到了住地,姜文把她身上的雨水擦干,抱她到床上用棉被裹住,周韵不停地打喷嚏,姜文让她好好躺着,他要出去一下。

  周韵拉住他的手问他去哪儿,他掖了掖周韵的被角说不许动,他马上回来,于是冒雨跑了出去。姜文跑到一里之外的集市买了红糖和生姜,回来后亲自给周韵煮了姜汤,坐在她床边一勺一勺地喂她。

  “对不起,我向你发脾气是心疼你,下那么大的雨,我不想让你淋雨。”姜文温柔地说,“以后我会注意我的坏脾气。”周韵流着泪点头,姜文用他粗大的手轻轻地为周韵擦泪,周韵笑了,她说:“我知道,可是,你淋雨我也心疼!”

  那一晚,他们极尽缠绵,谁也没想到一个小生命被他们孕育了。一个多月后,周韵怀孕了,得知这个消息,姜文乐坏了。

  因为有了孩子,周韵显然不适合剧中的角色了。临时换演员是拍戏的大忌,姜文干脆把剧本改了,让“疯妈”也变成一个怀有四五个月身孕的女人。

  在北京的日子,姜文每天寸步不离地陪护周韵,外出上下车他都会搀扶,并亲自下厨做她想吃的东西,晚上躺在她身边大声地念童话故事“胎教”,快乐得像孩子!

  一天晚上,周韵从床上坐起来发呆。姜文赶紧问她怎么了,周韵说感觉有点饿。姜文问她想吃什么。周韵说想吃芝士蛋糕,但太晚了,明天再吃吧。

  姜文翻身下床就往外跑,周韵赶紧拉住他。姜文说:“你吃不到嘴我心里放不下,反正也睡不着了,得去买。”他拍拍周韵的脸说让她乖乖等着,就出去了。一点多姜文才回来。看着周韵香甜地吃着,他的脸笑成了一朵花。

  突然,周韵捂着肚子叫了一声。姜文脸都白了,紧张地问怎么了,周韵说孩子在动。姜文马上把头贴上去听,一边听一边笑说:“这小子,踢我呢。”周韵扳起他的脑袋问他怎么知道是小子?姜文说他的劲很大,都踢到老爸了。

  周韵抿嘴笑了,问是个女儿怎么办,姜文说女儿更好了,两位千金给我压阵,我这辈子还怕谁?

  夫妻成长日记篇7

  儿子意外死亡,

  老人悲情保住儿媳腹中血脉

  2003年6月,23岁的赵文韬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南阳创业。赵文韬是家中独子,父亲赵志国和母亲胡玉芝一直对他寄予厚望,这年9月,父母拿出多年积蓄的30万元,资助儿子开了一家店。

  赵文韬把小店经营得生意红火,很快也收获了一份美好的感情。2004年,赵文韬经人介绍,认识了汪梅。同年底,他们步入婚姻殿堂。2005年5月,汪梅怀孕了,全家人欢天喜地。

  就在赵家上上下下期待着新生命降临时,不幸突至。2005年11月的一天深夜,赵文韬在外应酬后回到家中,突发脑溢血,送到医院后,救治无效身亡。

  汪梅抚着丈夫的遗体,放声痛哭。赵志国和妻子更是悲痛欲绝,当场哭死过去。

  办理完赵文韬的丧事后,汪梅一直沉浸在丧夫的痛苦中无法自拔。半个月后,不想睹物思人的她回到了娘家。

  自从儿子走后,赵志国和胡玉芝老两口每天以泪洗面。令他们稍感欣慰的是,儿媳已怀有6个月的身孕,这是赵家最后的血脉!这个孩子生下来,既能告慰天堂的儿子,对他和老伴也是个安慰。但是,汪梅还这么年轻,她会不会留在赵家?她愿意生下这个孩子吗?赵志国和妻子忧心忡忡。

  承受丧子之痛的赵志国和妻子谁都无心经营小店,他们和儿媳商量后,决定转让店铺,并最终以200万元出手。

  分割财产时,赵志国提出给汪梅腹中的胎儿也留一份,汪梅脸上掠过一丝慌乱,沉默不语。赵志国脑中闪过一丝不祥之兆,他脸色苍白,“扑通”一声跪在了汪梅面前,老泪纵横道:“求你看在跟文韬夫妻一场,生下这个孩子吧!这是我们这辈子最后的指望了。”赵志国哭着,拉着妻子也跪了下来。见此情景,汪梅的泪水也涌了出来,急忙搀起公婆。

  其实,汪梅的内心也十分痛苦煎熬。丈夫走了,可她的肚子还在一天天大起来。她还年轻,以后的路还长,如果生下孩子,以后该怎么办?

  一天晚上,汪梅刚刚躺下,便梦到丈夫赵文韬满面泪痕朝她走来,恳求道:“小梅,你可一定要把咱们的孩子生下来啊……”醒来后,汪梅发现泪水早已打湿枕巾,她决定生下这个孩子,也算是对丈夫亡灵的慰藉。

  汪梅父母坚决反对女儿的这个决定,赵志国和老伴只能不停地泪求亲家,并提出对她进行经济补偿。最终,汪梅父母动了恻隐之心,答应尊重女儿的意愿。对于200万遗产分割,汪梅分得110万,赵志国除去当年给儿子投资的30万本钱外,另分得60万元。

  2005年12月,赵志国和亲家协商后达成协议:汪梅生下孩子,赵志国给汪梅一些补偿;孩子出生后,由赵志国抚养,之后互不联系。

  2006年3月,汪梅顺产生下一名健康男婴。汪梅想用母乳喂养,母亲坚决不允,怕她跟孩子产生感情,更无法忘记过去。婴儿刚一出生,汪母就通知赵志国夫妇抱回了家。

  六旬老人悲情抚孤,日记告慰天堂的儿子

  望着嗷嗷待哺的孙子,赵志国心里五味杂陈,他含泪对老伴胡玉芝说:“无论如何我们也要把孙子养大,告慰天堂里的儿子。”胡玉芝泪眼婆娑,连连点头。他们给孙子取名:赵健,希望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抱到孙子的那一刻,赵志国突然萌发了用日记记录孙子成长点滴的想法,一是将来孙子大了,让他知道他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励他奋发图强;二来这些日记也是自己与天堂里儿子的对话,是对儿子的最好告慰。

  小赵健被爷爷接回来后,最初不肯吃奶粉,赵志国老两口四处给他找母乳吃。后来,他终于肯吃奶粉了,赵志国欣慰不已,他带上老花眼镜,用颤巍巍的手在记录本上写下第一则日记:“今天是健健出生第十天,娃终于肯喝奶粉了,以后他就饿不着了,我的心总算落地。”

  赵健三个月的一天晚上,突然发起高烧,浑身一阵抽搐,昏迷过去。赵志国吓坏了,抱起孩子就和老伴往医院跑。路上他的鞋子跑掉了,脚底被石子和玻璃划了好几道口子。

  到医院后,医生检查发现,孩子高烧引发肺炎,立即对他实施抢救。两天两夜过去,赵健仍未醒来。赵志国夫妇傻了,滴水未进,如果孙子有个闪失,他们也活不下去呀!小赵健呼吸微弱,就连医生也有让他们放弃的意思。可赵志国坚决不答应,只要有一线希望,他就不放弃。他们一直在轻声呼唤孙子的名字,嗓子都沙哑了。

  第三天,赵健依然高烧,呼吸微弱。赵志国夫妇轮流用热毛巾给孩子擦拭腋窝、腿根、额头等,进行物理降温。或许他们的舔犊之情感动了上苍,小赵健竟奇迹般地醒了过来。

  “健健命大,闯过了生死劫难,必有后福……感谢上苍,感谢儿子在天堂里的佑护……”赵志国激动地在日记中写道。

  因为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赵健的童年和别的孩子有太多的不一样:别的小孩学说话时最先叫爸爸、妈妈,而他则先开口叫爷爷、奶奶。见别的伙伴都可以在妈妈怀抱里撒娇,赵健也常常哭着要妈妈。这时,赵志国和老伴都会难过得落泪。“健健一天天大起来,缺乏父母疼爱的他,性格有些孤僻。我们还能瞒孩子多久呢?”

  赵健三岁时的一天,他突然问爷爷:“别的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我的爸爸妈妈呢?”赵志国无语了,急忙搪塞:“你爸爸妈妈去了远方,很快就会回来看你的。”

  “儿啊,今天健健问到了你,我骗了他,我实在不忍心啊,但又怕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

  2010年9月。“儿子,健健4岁了,今天上了幼儿园,你放心吧,爸一定供他好好读书,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此后,每天上学放学,别的孩子都由父母接送,而赵健则由爷爷接送,就连开家长会,也是爷爷参加。赵健幼小的心灵很渴盼父母的关爱,一天,他再次问赵志国道:“爷爷,我的爸爸妈妈到底去了哪里?他们怎么从不来看我呢?”赵志国的心一阵绞疼,哽咽着说不出话,只好强装笑脸道:“健健乖,你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挣钱给你买玩具,等明年春节就回来看你。”懵懂无知的赵健信以为真。

  终于盼到第二年春节,赵健天天数着日子,期盼着能早点见到爸妈。每天放学回到家后,他总是习惯性地搬桌椅坐在门口,一边写作业,一边不时向门口张望,总以为爸妈突然就会出现在自己面前。看着这一切,赵志国心都碎了。

  眼看春节过了,赵健仍没盼到爸妈归来,他失落极了。为了掩盖这一谎言,赵志国只好买来一堆玩具和新衣服,委托别人送到家中,谎称赵健爸妈工作忙,回不来,把玩具、衣服先捎回来。

  接到爸爸妈妈捎回来的玩具和新衣服,小赵健又惊喜又失落。

  就这样,年复一年,在爷爷奶奶的一个个善意谎言下,小赵健始终没盼到爸爸妈妈,他的话越来越少,不愿和爷爷奶奶交流了,睡觉还经常做噩梦。这下可急坏了赵志国。怎么办呢?老伴胡玉芝劝道:“还是给孩子实说吧,这样瞒下去也不是办法。”“孩子这么小,能承受这个打击吗?”赵志国不同意。

  唤醒儿媳母爱,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不知不觉间,赵健已经5岁了,这种含饴弄孙的日子,让赵志国和胡玉芝老两口感到莫大的满足。然而,2011年4月的一天,他们平静的日子再次被打破,胡玉芝因病离开了人世。

  料理完老伴的后事,赵志国的精神一下子垮了。悲痛无助时,他抹着泪,从箱子里拿出一摞日记本翻看,上面记录了他和老伴五年来抚养孙子的点点滴滴,这又给了他勇气和希望。 他在日记中写道:“老伴,你放心走吧,天堂很美很美,有儿子给你做伴,不孤单。你告诉儿子,健健很好,让他放心……”赵志国写不下去了,泪流满面。

  自从奶奶去世后,原本内向的小赵健变得更加孤僻。他常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望着天空发呆,或是看成群结队的蚂蚁在地上爬来爬去。赵志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6月的一天,鼻青脸肿的赵健被幼儿园老师送了回来。原来,有小朋友说他是捡来的孩子,赵健很生气,跟人打了起来。 这件事后,小赵健再也不愿去幼儿园了。他哭着说:“健健很乖,可妈妈还不回来,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我想妈妈……”看着孙子哭得红肿的眼睛,赵志国的心仿佛被掏空了一样,此时儿媳汪梅在哪儿呢?如果她能认下这孩子多好!

  此刻,赵志国意识到,自己对孙子再好,也无法弥补他心中母爱的缺憾。再说自己年迈,万一哪天突然离去,孙子由谁来照顾呢?

  赵志国再次坚定了酝酿已久的想法:找到孙子的生母汪梅,把孙子还给她,让他享受母爱,快乐成长,日后自己离去,孩子也有一个依靠。

  “儿子,爸今天做了个重大决定:要替健健找回生母,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爸老了,健健的人生刚刚开始,我不能让他一直生活在缺乏母爱的阴影中。”

  打定主意后,赵志国找到从前儿子生意上的朋友,向他们打听汪梅的去向。可是,除了了解到汪梅已改嫁之外,其他一无所获。

  无奈,赵志国只好硬着头皮来到汪梅娘家询问情况。汪梅父母看到赵志国后,很不情愿说什么。赵志国抹了把浊泪道:“我本来不该背弃诺言,可健健每天都盼着妈妈回来看他,性格变得胆怯孤僻……孩子的奶奶去世了,我哪天说走也走了,留下年幼的他可怎么办呀?”汪梅父母听后,眼圈红了。

  其实,当年让女儿生下孩子后离开,他们也很愧疚。最终,他们告诉了赵志国一个地址和联系方式。原来,当年汪梅改嫁到外地县城,和一个叫江东的生意人结了婚,并生了个女孩。

  尽管知道了汪梅的下落,赵志国的隐忧也随之而来:汪梅重组家庭,且又有了孩子,她会接受健健吗?但无论如何,他要试一试。

  赵志国迫不及待地坐上了班车。找到汪梅的家后,他颤抖着敲响大门。透过门上猫眼,汪梅看到了赵志国,她惊呆了:他怎么会找到这里?难道孩子出事了?她想开门,但又犹豫了。她不知该如何面对赵志国,现任丈夫江东并不知道她曾有个孩子。于是,任凭赵志国怎么敲门,她就是不肯开门。

  赵志国意识到,汪梅不愿自己的生活被打扰……可一想到孙子的将来,他不能就这么回去。 第三天,赵志国终于等到了汪梅。见到他,汪梅神色慌张道:“我和你家的事早已了断,你还来找我干什么?”赵志国悲从心来,哽咽着说出家中变故,并向她说明来意。汪梅听后,面无表情道:“我已成家,有了孩子,求求你别再打扰我的生活。”说罢,汪梅转身而去。

  回到旅馆,赵志国很失落,这一切都在他预料之中。悲伤之余,他从包里掏出孙子的成长日记,一遍遍地看着、回忆着……

  而汪梅的心片刻也不平静,每天她向窗外望去,总能看到赵志国满脸悲戚地站在马路对面,眺望着她家的方向。再想想未曾谋面的儿子,汪梅忽然间有种撕心裂肺的感觉。她觉得愧对儿子,自己太自私了,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

  赵志国再次找到汪梅时,从包中掏出一摞日记本,递到汪梅手中,含泪道:“这是健健五年来的成长经历,送给你了。”汪梅打开其中一本日记,读着读着,泪水弥漫了双眼,日记里每一句话都像刀子,把她的心戳得生疼生疼……

  当晚,汪梅鼓足勇气,向丈夫道出实情,并提出了让儿子回到自己身边的请求。江东很震惊,没想到妻子身上还有这样的事。同时,他也被赵志国的祖孙情所打动。经过痛苦挣扎,他答应了妻子的请求。

  第二天,江东夫妇和赵志国一起回到南阳。为了不让小赵健知道爸爸早已去世,他们三人还约定把戏继续演下去,让江东冒充健健的亲生父亲。

  回到曾经的家,看到长相酷似自己的小赵健,汪梅鼻子一酸,泪水滚滚而下。她一把将儿子拥进怀里,连声道:“健健,妈妈对不起你啊!让你受委屈了。”得知面前的人就是妈妈,赵健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也许是母子连心,赵健很快跟汪梅熟了,赖在她怀里撒娇道:“妈妈说话不算数,每年春节都不回来看我,只能收到你的玩具和衣服。”此刻,汪梅才得知,儿子说的一切,都是爷爷善意的谎言。汪梅抱着儿子,指着江东说:“这是你爸爸,他跟我一样爱你。”赵健乖巧地叫了一声“爸爸”,江东连连答应。

  看到他们母子团圆,赵志国心里的石头终于放下,但他又多么舍不得孙子离开。他把孙子搂在怀里,再三嘱咐道:“健健乖,以后要听妈妈的话,好好读书。”说着说着,他的泪水滚滚而下。

  此刻,小赵健仿佛明白了一切,他紧紧抓着爷爷的手,望着汪梅和江东哭道:“爸爸、妈妈,我不要和爷爷分开,我们不要丢下爷爷好吗?”事情再次陷入僵局,怎么办?江东发话道:“干脆把他爷孙俩一起接回家!”这次见面,江东早已从赵志国身上感受到他的善良与朴实。

  赵志国没想到,江东夫妻俩不但接受了赵健,而且还要把他接去颐养天年,他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一切都出乎我老头子的预料!不但给孙子找到生母,也给我自己找到一个温暖的家,谢谢善良的儿媳汪梅,更感激江东的大度宽容,让我们爷孙俩永不分离。儿子,你以后就放心吧!”这天晚上写日记时,赵志国眼角溢出幸福的泪花。

  夫妻成长日记篇8

  ――摘自李咏写给女儿的日记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头发长长,脸长长的男主持人,他所主持的《非常6+1》和《梦想中国》成为央视的王牌节目;有品牌调查公司曾经评估他的品牌价值超过5亿人民币……他就是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李咏。

  谁能想到这个在台上挥洒自如,阳刚味十足的男人,却也有铁汉柔情的一面――自从他的女儿豆豆来到这个世界之后,他便雷打不动地坚持每天为女儿写着成长日记,将父女亲情写得淋漓尽致,有时候甚至写得热泪盈眶……

  近日,记者采访了李咏,他向记者展示了这几大本饱含父爱亲情的日记,记者摘录了其中部分内容,以飧读者――

  铁汉柔情流父爱,尚未出生便天天给孩子写日记

  今年39岁的李咏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哈文是他在读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时的同学,结为夫妻后,原本毕业分配到天津电视台工作的哈文又在读研后重新分配到中央电视台,成了他的同事和领导,成了他所在的《梦想中国》和《非常6+1》的节目制片人。

  婚后,由于两人都各自忙于自己的工作,他们一直没敢要孩子,直到10年后的2001年,两人都32岁时,才琢磨起应该享受有孩子的天伦之乐来。

  虽然李咏的长相让人横看竖看也看不出他跟一个好爸爸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实际上,他的内心非常温柔细腻,他的这种性格尤其表现在对自己孩子的身上。

  在妻子怀孕三个月的时候,李咏第一次通过器械听到了胎儿心跳的声音。激动不已的他便提笔给这个未出世的孩子写起日记来。

  “小宝贝,你好吗?今天爸爸一个人静静卧于床上,手握你胎心的录音,塞到被窝里,音量开到最大,让你那铿锵的扑腾声儿,通过被窝与席梦思的混响和共振,从手到胳膊传递到全身,从而体验了一把什么叫心动。你知道吗?你在妈妈腹中,默默地成长,妈妈时愁时喜,一惊一乍,随时能感受到你的存在,可是爸爸又不能变成一条蛔虫,因而只能隔岸观火干着急。但透过胎心,就完全不一样了,爸爸至少听见了……你的胎心让爸爸对你展开了无穷想象,以至于爸爸像个精神病人一样起床下地。真的,你让爸爸变傻了,变呆了,变痴了。你不觉得自己太神奇了吗?爸爸可是在生命奥秘面前完完全全弱智了。不行,这样下去不行,爸爸要和你一道,从头开始,展开一场爱的较量。”

  李咏以前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他是因为看到妻子与腹中胎儿说话时那个幸福的样子羡慕不已而又束手无策时,才采取的这种方式与“小宝贝”交流的。有了这个开端之后,他除了时常俯首侧耳将脸贴在老婆哈文的肚子上跟正在一天天生长着的小宝贝讲些话,便每天坚持给未出世的小宝贝写日记了。

  “亲爱的小宝贝呀 ,你好吗?天天都听妈妈说,小宝贝是多么活跃,多么好,只可惜白天妈妈和爸爸各忙各的,爸爸无福多看到小宝贝的活跃。刚才,爸爸向小宝贝表达了这点想法,万没想到我居然看到了小宝贝的蠕动,你似乎在说:不是没看到吗?这就让你看看。顷刻,爸爸泪流满面。感慨地和妈妈说,这就是血缘。在今天《名人点击》的录制棚里,有人问我:最近一次让自己动感情的事是什么?我回答说是第一次听到小宝贝的胎心。是的,伴着砰砰砰砰一声紧似一声的心跳,当时爸爸的泪水便在眼眶里滚来滚去……”

  李咏的日记每一篇都用他特有的语言记录着一个激情澎湃的父亲和未出世的孩子进行胎教交流的情形,以及在期待中对生命的感悟。

  看到从单位回到家里困倦不已的李咏依然雷打不动地坚持着给腹中宝贝写着日记,妻子哈文笑着问他道:“你天天这样写着,难道不觉得累和枯燥吗?”

  李咏笑着说:“我们的孩子每天在黑暗中顽强地生长着都不觉得累,而我每天却在灿烂的阳光下生活着,我还有什么理由敢累和枯燥呢?”

  当然,伴随着妻子肚子的日渐隆起,李咏那种盼望着女儿出世的心情也越来越强烈了。

  孔雀开屏为女儿,大男人日记里的温柔父爱

  2002年5月20日,他终于盼来了妻子生产的时刻,很快,孩子抱到了他跟前:这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儿,红扑扑的脸,粉嫩得令人心疼,脸上一双眯缝着的小眼睛,怯怯地打量着这个陌生却充满光明的世界……这就是我一直用心与之交流且一直期待着能够早日光临人世的宝贝吗?他的心咚咚地跳着,心中的狂喜几乎令昏厥。

  那天,他在日记里记录了自己的心情:“小宝贝,你好吗?今天我好高兴啊!回到病房以后,我一直盯着你看。这时候我觉得我们是平等的。我伸手和你接触,你虽然很小,可是却有知觉,能感知出我们父女之间的亲情传递,那时,我就越发地敬畏你了。

  小宝贝,爸爸妈妈因为相爱而有了你,也会因你更相爱,这当然得靠你的帮助。我们是三口之家嘛。现在你还不懂什么叫爱情,其实爸爸开始也不懂,就是感觉像得了间歇性精神病,唯一有效的药方就是和你妈结婚,婚后可以说是很甜蜜。可也渐渐进入了甜蜜的“失业期”,正愁闷时,你来了,不仅完整了爸爸妈妈的爱情,而且更重要的是给爸爸妈妈又提供了再就业的机会,爸爸真该感谢你呢!”

  之后,女儿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牵动着他幸福的神经,也因此,他更加兴趣盎然地将发生在女儿身上的趣事美美地记下来,哪怕是给女儿换尿片布,给女儿用奶瓶喂奶:

  “小宝贝,你好吗?我今天第一次给你用奶瓶喂奶了,看到你努力地用力吸,而怕你噎着的我的手要不停地往外拔。我的眼泪便忍不住‘唰’地就落下来了。我的宝贝虽小,可是潜力有多大啊,我真是无法估量……爸爸这么多年没有流过泪,但是我就奇怪为什么一想到你,我的内心就温柔无比,而关于你的东西又是那样地容易让我激动。是的,小宝贝,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你将伴随我到我生命的终结。我能不激动吗?我当然会时常热泪盈眶了……”

  “小宝贝,你好吗?你的消息像泉水汩汩而出,已在爸爸妈妈身边的人中间四下漫溢开了。曾有人猜想:李咏将来是个怎样的爸爸,有的人说是个耐心的爸爸,可我哪都还行,就是耐心差。有的说是个乖爸爸!可是我没弄明白他们说的是你让我乖还是我被你弄乖?还有人说,李咏还能当爸,李咏当爸爸是个什么样?说的时候往往脸上还挂着份焦虑!我怎么就不能是个好爸爸呢?爸爸在努力打造自己成为一名成功的、风趣的、有忍耐力的、时髦的、有点积蓄的好爸爸呢!”

  在女儿面前,李咏虽然是一个父亲,但是他却并未将自己当成女儿的父亲,而是视为女儿的朋友的,没有一点父权,没有一点家长的威风:

  “……小宝贝呀,你将来会说话了时,可能叫我老爸,但如果叫我‘阿咏’,又有什么可责怪的呢?老爸这个职务本来也没有什么实权,‘阿咏’也就是我的一个符号,所以,我坚决不强迫你说应该怎么称呼我,我希望你一切都好,愿意永远给你一个人的期待,一个自由、快乐、幸福地成长的空间!”

  为了让女儿对自己有好感,李咏总是时时提醒自己要时髦一点儿,这样女儿就不会嫌弃他;幽默一点儿,女儿才愿意跟他聊;要时时努力,以能更成功一点儿,那样才能给女儿提供好一些的受教育的条件:

  “……你是我的小心肝,我的宗旨就是赢得你的芳心。我要在你面前抖动我那几根不算太漂亮的有光亮的羽毛。也许你经常对我视而不见,但我毫不气馁。只要你能瞥上一眼就行,能在心中留下印象当然更好。如果没有留下印象,那是因为我做得不好而已。我会继续努力。”

  “宝贝,虽然我知道你现在还小,好多事情都没有时间去理会,没关系,我等你。我要让你知道,有爸爸这么一个风度翩翩的男人永远想着你。永远随时给你准备好玫瑰。

  虽然对女儿疼爱有加,可是李咏并不娇惯女儿,他总是尽其所能地给女儿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小宝贝呀,你知道吗?我很爱你!你很了不起。你当初在妈妈的肚子里不见光、不见亮,潮湿黑暗,什么姿势我都不敢想象,后来终于出来了,你真厉害呀!

  但是宝贝,虽然你来之不易,但是我不娇惯你!大人总有一种提防心理,怕自己的孩子摔了,跌了。但是小宝贝,爸爸不怕你摔了,你也不要怕,真的,没必要!你是一个完整的人,只不过现在能力不如我而已,但那是暂时的。

  我爱我的小宝贝,我们有着那样妙不可言的血缘关系。但你和我是平行的。我不愿意过于怜爱你,因为你不是病人,你要的是精神上的护理,要的是幸福;我也不需要给你太奢侈的东西,因为你只要有阳光、有温度、有足够的食物、干净卫生,略微有一点点嘈杂的声音,就足够了……”

  坚决配合女儿导演,一生一世演好一场大戏

  为了创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李咏总是以一颗快乐的心来感染别人。为了与女儿平等交流,有时候,高大的他甚至会躺在地上做三岁顽童状与女儿说话或者逗趣。看到他“老”不更事的样子,忍俊不禁的妻子哈文笑着说他有神经病。听了妻子的话,李咏却反问妻子道:你不觉得我这是一种快乐吗?当人有点愚钝的时候,他是真快乐了。我是被宝贝女儿的气氛感染了,所以才如此“礼贤下士”。

  为了当好一个父亲,李咏还将自己的三口之家的全体成员进行了全新的定位,于是由自己亲身出演的一场大戏从此开始了:

  “小宝贝,你好吗?自从2002年5月20日有了你之后,一场大戏便开始了,当然,这场大戏只有开头,结尾却是开放的。在这场大戏中,爸爸将出演男一号,名字叫:‘爸爸’。当然了,我从没演过,所以,我这才和本戏的导演,大名赫赫的“小宝贝”女儿时常对词说戏,以备演出成功,且创造大片效应。

  我们这个大片的目标是奥斯卡最佳导演小宝贝奖,终身成就奥斯卡爸爸奖。可见,爸爸是多么重视和小宝贝导演之间的感情,以及角色的如何把握啊!爸爸认为,这完全入情入理,合适,小宝贝和爸爸一定能入围,到时候颁奖的嘉宾就是――妈妈哈文女士。”

  为了扮演好自己的男一号角色,李咏很努力,他认为自己无论再累,也要保持一颗愉快的童心,这样才能跟女儿打成一片。

  女儿属“马”,为了让女儿的出生和成长更有意义,2002年10月,李咏决定认养一匹和女儿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小斑马,给她做个伴儿,与她一起成长。经过与北京动物园接洽联络,他和妻子顺利地选中了一匹5月18日出生的小斑马,与女儿的生日只差两天。他们也给这匹小斑马取了一个跟自己女儿一样的名字:“豆豆”。

  双休日,李咏和哈文经常带着女儿去动物园,看认养的小斑马“豆豆”,女儿跟“豆豆”有了感情,似乎很认同“马”作为自己的形象代表。没想到有一天,女儿却若有所思地对李咏说:“爸爸,我不想属马了。”“为什么呢?”李咏有些奇怪,要是那样,自己的一番苦心不就白费了吗?“你不是很喜欢小斑马吗?不属马你想属什么呢?”“我想属小兔。”李咏惊讶了:“小兔比小斑马好吗?”女儿认真地说:“当然要好哪,小兔吃萝卜,马吃草,草没有萝卜好吃呀!”

  两岁多时,豆豆时常在电视里一看到李咏,便会跑到爸爸面前盯着他看,眼睛里露出大大的困惑:“为什么电视里那个人跟爸爸长得如此相像?电视机里的那个人是爸爸吗?如果是爸爸,那么高大的爸爸又是怎么钻进小小的电视机里去的呢?”

  这类问题等到她3岁后才似懂非懂了。但那时,小家伙却又开始吃醋了:每次在电视里看见有女观众和爸爸拥抱时,便会“啪”地一声把电视机关了。后来,小家伙看到电视里李咏接通别人的电话,那边的观众很兴奋:“啊,你是李咏!”她也“啪”地一下把电视机关了,嘴里不满地说:“你是我爸爸,他们高兴什么啊?”

  女儿读幼儿园以后,每次去女儿学校,她的小朋友、家长以及老师什么的,都会主动和李咏交谈,或者请他签名留念,这让豆豆觉得很不理解:爸爸的作业怎么写在别人的本子上呀,而且字迹潦草,多浪费纸啊,真不乖!而当学校定期组织亲子活动时,豆豆也对其他小朋友及其父母为什么跟自己爸爸更亲热的现象甚为不满:“他们有爸爸有妈妈的呀,为什么他们想抢我的爸爸呢?”

  听了女儿的话之后,李咏幽默地对女儿说道:“人家喜欢爸爸,是因为你爸爸的脸比别的小朋友的爸爸妈妈的脸更长啊!”

  豆豆想了想爸爸的话之后说:“那我也要请医生伯伯给我做一张长脸,就像动物园里的豆豆斑马的脸一样长!”

  女儿的话将李咏吓了一大跳:“宝贝呀,那可不能将脸做成那么长啊,不然,可就得被关在笼子里让别人看的啊!宝贝也因此读不上书了呀,所以,还是宝贝这张脸最漂亮了呢!”

  有时候,李咏也带女儿出去走走,既感受人情,也感受风景。当有人找李咏签名的时候,李咏偶尔就会问女儿道:“能签吗?”如果女儿说“不行!”那李咏就会说:“抱歉,我女儿不让我签。”如果女儿说:“签吧。”那他就签。在李咏眼里,女儿是他的命根子!

  而关于这些有趣的经历,李咏都会在日记中记下来,甚至放在自己的博客中。

  李咏是典型的A型血金牛座、恋家而且偏执的男人。有了女儿后,他觉得自己的小家更稳固了,他也将自己这种幸福的感受写进了日记里:“小宝贝,今天我把咱们三个人比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妈妈爸爸分别是那两条九十度的构成边,小宝贝你就是那条看起来较长的斜线。三个点三条线互为支撑,相为依靠,彼此互动。”

  了解李咏的人都夸他是一个好父亲,但李咏却觉得自己平常工作太忙且没有规律,离好父亲还差得很远,“仅仅刚及格而已。”但他表示他会更加投入地爱女儿,让她快乐地成长,并一如既往地将女儿的成长故事记录下来,直到她出嫁的那一天,把日记交给她,让她知道自从有了她开始,父亲便狂热地爱着她!

  照片说明:李咏与女儿的亲密合影。(照片由哈文女士提供。)


标签:女儿孩子爸爸一个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