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随笔 > 正文

冰心散文奖 冰心散文奖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18 09:51:36 分类:随笔 浏览:51


  冰心散文奖篇1

  冰心,1900年生于福州。她的父亲是个海军军官,她在山东烟台度过了8年的童年生活。孩提时的她,喜欢大海,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大自然赋予她华美奇丽的诗情画意,古代故事陶冶了她丰富的想象力,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3年冰心全家搬到北京,先在教会学校贝满女子中学读书,后考入北京协和女子大学学医,后改学文学,1923年毕业。这期间她读到了鲁迅、泰戈尔等中外著名作家的作品,获得了新知识新思想,不但发表了上面提到的处女作,还写了大量的散文、诗歌,最著名的要数《繁星》《春水》了。在这300多首小诗里,抒写了她对自然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母爱和童心的歌颂,影响很大。

  1923年,冰心赴美留学,192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这时期,她陆续写了29封寄小朋友的信,结集为《寄小读者》,这部散文集是冰心早期散文的代表作。冰心的散文和小说、诗歌比起来,成就更大。

  在1926年回国后的10年里,她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女子文理学院等校任教,这阶段她创作较少,较有分量的作品有小说《冬儿姑娘》《我们太太的客厅》等。

  1936年起,冰心赴日、美、英、意、法、德国旅游。抗战期间,冰心在昆明、重庆发表了16篇关于女性的散文、小说,结集为《关于女人》。抗战胜利后,随爱人去日本,在东京大学任教,1951年回国。

  建国后,冰心的创作进入了又一个高峰,先后为孩子们写了通讯《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并写出了著名的散文《尼罗河上的春天》《樱花赞》。小说《空巢》获全国优秀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橘灯》获荣誉奖。

  冰心除创作外,还积极参加对外友好和文化交流工作,多次出国访问。同时,她还翻译了她最喜爱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集《吉檀迦利》。1999年2月,冰心病逝于北京。

  冰心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融入社会,以她女性的视角去观察社会,品味现实,写出来的作品文笔清丽,意蕴隽永,具有独特的个性美、阴柔美。著名作家郁达夫评价冰心说:“冰心女士散文的俏丽,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纯洁,在中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冰心的生平经历和创作历程,对我们初中生的成长和写作,有着积极的影响。

  冰心散文奖篇2

  翻开书,首篇导读便吸引了我。讲到冰心是如何创作诗集,从小到长大,充分体现了冰心在写作方面的天赋。

  她的诗主要以母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童真,自然著称。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呵。”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渴望与幸福。

  她后来出洋留学,一去便是多年,她便通过笔来叙述自己的思念,迫切希望能够早点回家。她幻想着与母亲见面,幻想着回家,她很快乐。但是一旦没了幻想,那么她就会变得更加的失落与失望。背井离乡,又离开了至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的母亲,怎会没有思乡之情呢?“故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现在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那波浪不断的拍打岸,我无动于衷,可是一旦离开了家乡.那

  一滴滴的波浪,无不在触动我内心的一根快要绷断的弦,思乡的弦。的确,世上只有妈妈好,母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的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是最伟大,母亲的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是最纯洁。

  冰心的短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丝毫的虚伪,全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能够感人至深,也可见冰心的童年幻想中度过的,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引人入胜,那么富有童趣。但,她那深深的母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思母心切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母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是那么圣洁,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所不能企及的。冰心是母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的代名词,通过冰心我读懂了母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

  此时的我,心潮澎湃,无法平静,万千感受,无法溢于言表。

  相关资料:

  冰心出生于1900年,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

  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26年,冰心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执教于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校。此后著有散文《南归》、小说《分》、《冬儿姑娘》等,表现了更为深厚的社会内涵。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创作和文化救亡活动。1946年赴日本,曾任东京大学教授。1951年回国,先后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散文集《归来以后》、《再寄小读者》、《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三寄小读者》等,展示出多彩的生活。艺术上仍保持着她的独特风格。她的短篇小说《空巢》获1980年度优秀短篇小说奖。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桔灯》于同年在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荣誉奖。

  冰心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出版有小说集《超人》、《去国》、《冬儿姑娘》,小说散文集《往事》、《南归》,散文集《关于女人》,以及《冰心全集》、《冰心文集》、《冰心著译选集》等。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冰心生长在一个优裕而温暖的家庭里,她选择了“思想的”人生作为自己讴歌的对象,因此,母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童真和对自然的歌颂就成了冰心作品的主旋律。

  《繁星》、《春水》的内容,是诗人平时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后来,她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启发,觉得自己那些三言两语的小杂感里也有着诗的因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这才整理起来,而成为两本诗集。冰心在当时大约不会想到,她这两本含蓄隽永、富于哲理的小诗集的出版,竟会使那么多青年的久已沉默的心弦受到拨动,从而在她的影响下,促使“五四”以来的新诗,进入了一个小诗流行的时代

  《繁星》、《春水》体现了两大主题:一是纯真的童心;二是圣洁的母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主要内容是对母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童真及大自然的讴歌。《繁星》共164首,主要体现纯真的童心。《春水》共182首,主要体现圣洁的母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

  《繁星》《春水》是冰心给我们点燃的一盏此文来源于文秘站网与美的小桔灯,是人生的一个指向,是一个永恒的渴望,是遥远的一个梦想。

  冰心散文奖篇3

  译者简介:刘萌萌(1988.11― ),女,汉族,河南漯河人,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圈儿

  冰心

  《印度哲学概论》至:“太子作狮子吼:‘我若不断生、老、病、死、优悲、苦恼,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不还此。’”有感而作。

  我刚刚出了世,已经有了一个漆黑严密的圈儿,远远的罩定我,但是我不觉得。

  渐的我往外发展,就觉得有它限制阻抑着,并且它似乎也往里收缩─―好害怕啊!圈子里只有黑暗,苦恼悲伤。

  它往里收缩一点,我便起来沿着边儿奔走呼号一回。结果呢?它依旧严严密密的罩定我,我也只有屏声静气的,站在当中,不能再动。

  它又往里收缩一点,我又起来沿着边儿奔走呼号一回;回数多了,我也疲乏了,─―

  圈儿啊!难道我至终不能抵抗你?永远幽囚在这里面么?

  起来!忍耐!努力!

  呀!严密的圈儿,终竟裂了一缝。─―往外看时,圈子外只有光明,快乐,自由。─―只要我能跳出圈儿外!

  前途有了希望了,我不是永远不能抵抗它,我不至于永远幽囚在这里面了。努力!忍耐!看我劈开了这苦恼悲伤,跳出圈儿外!

  (本篇最初发表于1920年12月《燕大季刊》第l卷第4期,署名;婉莹。)

  The Circle

  Bing Xin

  Introduction to Indian philosophy said: “The prince said loudly like a lion: ‘If I kept living in a circle of birth, growth, illness and death, and could not achieve the great wisdom...or I will be as yesterday.” Then I got some reflections to create this article.’”

  When I was just go into the society, a tight dark circle had covered me, but I never noticed.

  Gradually, I developed to the outside world and felt limited by the circle. The circle also seemed to shrink inside. How scared! There were only darkness, sadness and trouble in the circle.

  When the circle shrinks a little, I would get up and campaigned along the edges once. What’s the result? It still firmly covered me. I had to keep quiet there and couldn’t move.

  It shrinks again. I got up and campaigned along the edges once more. After this circle was repeated several times, I felt tired…

  Oh, Circle! Can’t I even resist you to the end? Will I have to limited to the circle forever?

  Stand up! Be patient! Try hard!

  Yeah! The tight circle finally should crack. ─when I looked outside, just light, happiness and freedom stand there. ─as long as I can jump out of the circle!

  My future was promising! I could resist it and I won’t be limited inside forever. Efforts! Patience! I split this distressing circle and jumped outside! (刘萌萌译)

  冰心散文奖篇4

  ―― 一个私人写作者的生命潜流和审美取向

  一个成熟的富有思考精神的人,对于自己的精神原乡,一直处于主动选择的状态。

  他必须具有勇于取舍的心理高度,也须有相当的品鉴高度;他必须手握锐利斧钺,甚至独自穿越漫漫黑夜,最终寻到他心目中的星光灿烂。

  当一个作家,在喧嚣躁动的时代,深情回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文化名人的童年,且以平和的文字重温一段百年前的往事,恰恰体现了写作者个体的属于自己的生命潜流和审美取向。

  《冰心与烟台》是作家焦红军继《北大三老的旷世爱情》《沿着王小波走过的道路》《全真道士――马钰传》等文化散文之后精心挖掘的又一眼生命清泉,它远离时尚,远离热点,是一本安静的书。他以真实、干净、极简之笔墨,重现了文化名人冰心先生与胶东烟台这片广阔蔚蓝大海的世纪往事。

  在作品中作家对现代女作家冰心与烟台的生活情缘进行了深情追溯,而且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揭示出烟台对童年冰心的不可估量的人生启蒙作用,以丰富的文学史笔,生动再现了冰心与烟台的文化、历史的情缘以及烟台独特的海洋文化对冰心人格的终生影响和再塑。读者跟随作家走近烟台这座城市,可以回顾,寻找,亲近,发现,了解冰心童年那些天真,那些萌动,那些思索,那些梦想,那些对美好事物的无限迷恋……作者锲而不舍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文学史料搜集,《冰心与烟台》给烟台这座胶东城市增添了一张纯净而意味浓郁的文化名片。

  握笔之人必定早与笔下之人有过精神上的冲撞、思想上的交汇,才可能倾尽情思化而为文,这也是作家焦红军对自己精神原乡的另一种诗性的找寻。

  (二)冰心与烟台

  ――再现一个作家对精神原乡的寻找

  当今文学纷扰而上的所谓边缘性、包容性、多角度、多范畴的创作态势,在各种网络自媒体泡沫式的假繁荣下,散文创作暴露出了杂芜、极端、粗鄙等弊端,乱花渐迷人眼,令众多写作者们迷惘不已。

  对于这一切,焦红军可谓清醒笃定。

  焦红军是早已经历过一番思考的,他早就将目光投向了胶东地域文化的研究,他专注于文化散文的探索钩沉,对王小波文化故居、北大三老、全真首徒马钰史事材料进行了文学上的挖掘,相继创作出一系列的文化散文《沿着王小波走过的道路》《北大三老的旷世爱情》《马钰传》等。

  作为一个人性丰满、心灵丰富的人,焦红军的文化散文创作,都是不断随自身精神成长而延伸,对他而言,没有内在的生活,外在的生活就没有意义,他更喜欢探究生活的本质。他低昂未来,同时也谨慎地回首过去,可以这样说,他经历了一个在历史与现实交织中上下求索的阶段,他总是在不断地寻找,或曰不断地构筑属于自己精神的原乡,以抚平心灵寻找精神家园的冲动,也为尘世奔波的自己和他人竖起人生观价值观的坐标,他的持续地不断地写作,实质就是一次次心灵的探索与回归,警醒迷途的人们。――希腊史诗《奥德赛》叙述的就是伟大的回家旅程;海明威的鱼被吃后,想起究竟是什么打败他时,他大声回答:“没有,是我走得太远了。”

  一个习惯于向内自我观省的作家,总是要寻找到安放心灵的那个地方,即精神的皈依之地。福克纳那句流传世界的名言:我的像邮票那样大小的故乡是值得好好描写的,而且,即使写一辈子,我也写不尽那里的人和事。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苏童的枫杨树乡村、阎连科的耙耧山脉、韩少功的马桥、张承志的西海固、王秀梅的槐花洲……这一切,都源源不断启发着影响着焦红军的创作思想。

  作为一个清醒的作家,焦红军有意识、有计划地改变及矫正着自己散文创作的走向,无论从题材还是主旨,都努力朝向心灵及精神的需求,与历史及社会发展、个体生存体验及大众生活通融、嫁接,使得古今观照,更深邃,更生活,更具人性化。

  焦红军的《结庐在人境》一书,可以说是个人的苦闷的思索与对未来的希冀并存交织,当然,其中偶尔的坐而论道是为了能够起而行路;《马钰传》则是他从历史、地理、文化等脉络入手,对掩埋的往事,进行了重新结构及发现,记录被遮蔽的暗涌,他已经尝试从自我小圈子里脱壳而出,朝向成熟、睿智而怀有慈悲的作家发展,这使得《马钰传》无论是格局与气质均有不凡之态。

  纵观焦红军作品,每一篇始终更多表现在“内向性”而不是“外向性”,他的内求的方向,他的审美思考,追求的是文化蕴含的久远的价值,始终贯穿着关于生活价值、关于生命真谛、关于人类精神的形而上的思考,他的写作实质是要解决自己乃至人类心灵的问题。《冰心与烟台》正是这一写作脉络的延续。

  《冰心与烟台》是一部汇聚了冰心生活、写作照片及作家创作年表和回忆文章的文化专著,也是烟台文化文艺界第一部反映和记录冰心与烟台文化史料的文学专著。

  它依然遵循了焦红军寻找自己精神原乡的轨迹。如果说《马钰传》是焦红军在解决人可以怎样活着的问题,那么《冰心与烟台》,彰显了他更高的文化价值追求:在这个世界上,人为什么而活着。

  (三)冰心与烟台

  ――对历史文化的重新唤醒、激荡、敞开和阐释

  《冰心与烟台》主要重温冰心在烟台的“童年生活”。

  关于童年,关于儿童,这是一个值得写作者期许的主题。中外许多哲人都强调童年对于人生的价值:

  中国道家代表人物老子眼中的理想人格是“复归于婴儿”;

  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童年”;

  泰戈尔说“在人生中童年最伟大”;

  法国作家圣艾克絮佩里把人类的良知和希望寄托于纯洁的“小王子”……

  正如焦红军开篇所说: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人最应该感谢的是他在幼儿园时养成的好习惯、学到的生活美德。

  这样的句式移植到一个成功的作家与其童年生活之间的关系上面,似乎同样成立。

  几乎每一个伟大的作家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故乡,他们把自己的童年经历看成是巨大而珍贵的馈赠,看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而承载着一个作家童年生活与童年经验的,自然是其童年生活所在的地域和环境。这段童年生活的周边所有事物――人、动物、草木、山水,即使只是短时间的接触,也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并直接影响到后来的创作。

  冰心与烟台,就是如此。冰心的整个童年,都与烟台山水相连。”

  是的,在精神层面上,童年,可以引导我们回归真实的本质;童年,有着最优美的灵魂;童年是人生智慧生长的源头。

  人与人之间一定是有精神上的亲缘关系的,焦红军选择了冰心的童年来写,也就意味着他意欲彰显冰心美好的童年时期对后来的冰心的文学观、人生观、宗教观以及“爱的哲学”的东方式智慧的形成作出的良好人生铺垫,他意欲借此再次追寻人类本有的却常常遗失了的精神家园。

  《冰心与烟台》即将唤起的是读者对于冰心所代表的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思想的重温与思考,乃至对“爱的哲学”的全新思考。

  让我们先来听一听这些有分量的话语吧:

  “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巴金)

  “冰心女士的作品,以一种奇迹的模样出现,生着翅膀,飞到各个青年男女的心上去,成为无数欢乐的恩物,冰心女士的名字,也成为无人不知的名字了。”(沈从文)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五四”现代散文成就大,且优秀作家人数众多,有鲁迅、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冰心、许地山、徐志摩、林语堂、梁实秋等。毫无疑问,在二十世纪的文学史上,冰心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足迹。这位几乎与二十世纪同龄的女作家,其创作时间之长文学声誉之高少有人比。

  1903年冰心3岁时随时任烟台海军学堂首任监督的父亲谢葆璋来到海滨城市烟台,在烟台,冰心度过了她幸福多彩的童年生活。长达八年的光阴里,冰心快乐地识字、阅读、看戏,见闻着民风乡俗,这一切奠定了她扎实的文学基础;更重要的是,烟台海滨的天风海韵滋养丰富了童年冰心的幼小心灵,陶冶开阔了她大海一样的性情和心胸。烟台海军训练营、海军学堂、整齐严谨的军营生活、蓬勃的军人朝气和严肃的军营作风都让冰心对海军、战争、爱国等词语有了隐约的认识,使冰心熏染了几分军营气息和军人梦想,这对她青年时期之后的爱国正义感和“海化性格”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烟台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观也一直深深地印在冰心的脑海里,大海的神秘威严、深沉优美、变幻无穷,都使冰心充满了爱恋、膜拜和颂扬,也激发了她从大海中捕捞着哲思与情趣。从此冰心一直把自己看做是“海的女儿”。此后无论过去多少年,烟台的大海在冰心的思想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给予了她最初的艺术熏陶,也成为了她后来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她的很多散文诗歌里都表现大海,表达了对大海深沉的依恋和赞美,这些都成就了她富有光彩的文学生涯。

  美好的烟台童年,烟台最早开埠的沿海地理位置,基督教的影响等多种因素,为冰心的“爱的哲学”埋下了伏笔。冰心歌颂母爱,赞美童心,歌颂自然美,即爱亲人,爱儿童,爱普通劳动者,爱大自然,爱一切有生命的动物,赞颂和彰扬人格美,推崇人性的崇高和圣洁,人性的坚强和勇毅;冰心赞美儿童的天真活泼,童心的纯洁赤诚,儿童之间的互爱互助,赤子之心,歌颂自由纯真、质朴善良、坦诚无邪,赞颂健康与纯正的人性。

  冰心的名言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她的一生贯穿爱国主义、人道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冰心主要的生命意识和人格意识两个方面,有来自宗教的启示,也有童年的烟台大海、大自然的启示。

  冰心的生命意识、人格意识、宗教意识形成的基础,也是其“爱的哲学”、人道主义思想形成的基础。她用作品感化社会,激励人们去改良。

  从冰心创建“爱的哲学”历程来看,泰戈尔对冰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代诗人评价冰心为“中国最善学泰戈尔”的女作家。泰戈尔诗作,思想中有高超的理想主义,有文学的庄严和美丽,其艺术富有宗教和哲学意味,富有东方式智慧。

  冰心受泰戈尔的影响不是偶然的,有着必然的因素。两人童年都长在优裕而温暖的家庭里。泰戈尔说“我小的时候,得益最大的便是文学与艺术的空气弥漫于我的家庭”。冰心的母亲也是有文化的人,喜欢看书,冰心说“我母亲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中最好的一个”。幼年的冰心深受家庭的熏陶,从小进入教会学校读书接受了“爱一切人”的基督教义,这与泰戈尔的“爱的哲学”是契合的。因此冰心很容易就接受了泰戈尔的哲学思想。把“歌颂母爱、歌颂童真、歌颂自然”,作为她早期诗歌散文创作的主题。

  一百年后的今天,读者依然能够在他们诗歌中感受到两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诗人在努力为多灾多难的人类寻找一块灵魂憩息的绿洲。痛失精神家园的今天,我们可否从冰心和泰戈尔那里找得到生活的智慧?

  由此,焦红军今天重拾冰心“爱的哲学”,一以贯之的,依然是心灵的归宿问题,这是追寻精神的轨迹,是焦红军作品精神探寻的方向。

  焦红军的创作从历史、文化、精神来开掘题材,积极寻找最贴近心灵的方向,因而他的散文总是以心灵的方式存在,这在今天这个物质有些异化、浮华与喧嚣、声色和娱乐弥漫的时代,以一种沉静却和婉的力量,缓解我们心灵的枯竭,给予众多心灵不尽的润泽。

  《冰心与烟台》恰恰是对历史文化的重新唤醒、激荡、敞开、照亮。

  (四)冰心与烟台

  ――一个作家的良知和深意

  写作是漫长的内修,需要学者的沉潜精神,一直深挖。《冰心与烟台》史料翔实,内容跨度极大,从十九世纪末的风云变幻,到二十世纪的百变沧桑,焦红军不但要从地方志找寻答案,而且还尽可能从当地人群当地报刊,了解当地的历史沿革、人情世故、偏僻史料、民风民俗,做考证、研究、辨析,从而将《冰心与烟台》写得丰盈而饱满,他从容精细地对冰心的生活及作品融合回味、观照反思,他写作中内敛而又相对节制的情绪波动和涌流,尤其优雅迷人。

  焦红军在迂回、兜转、不断突破和不断碰壁中,享受着写作者的那种既痛又甜的别样乐趣。他在找寻自己的过程中,有时困在原地,有时备受痛楚;他在试图摒弃和脱离自身的、小我的、小众的、柔弱的、窄细的气息,而将更多的生命体验,置放到民族、文化、道德、传统等大背景和大情势中,要一探生命真相,在自身寻找精神原乡的同时,也在完美和圆满着散文文体所担当的责任,让文字成为一种路途,赋予宏观深邃的历史格局,开放多元文化的视野。

  他在文学之路上,不惮孤独穿透重重烟火,探索和追寻着人类的心灵原乡。

  张炜曾说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不仅是一个记录者,一个浪漫的想象者,还应对未来具有强烈探索精神,对过去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毫不留情的批判和总结的力量。”在这方面,焦红军无疑是做得很好的。在人类精神图谱相对贫乏的今天,他用自觉而清醒的笔触,撩开记忆的帘幕,以胶东地域文化的研究和文化散文创作为方向,以理智诚实的文化理想,非比寻常的人文主义视野,用文字一次次探寻和构建人类精神原乡。想来,这也正是一个作家的良知和深意。

  冰心散文奖篇5

  关键词:文学翻译 创造性 冰心译本 《吉檀迦利》

  Gitanjali(1910)是世界诗坛巨匠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中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最能代表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艺术风格的诗集。1913年,泰戈尔以英文版的Gitanjali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享誉“亚洲第一诗人”头衔。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泰戈尔的作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被大量引入中国,冰心就在此时接触到了Gitanjali,并对之一见倾心,随后,冰心将Gitanjali翻译成中文全译本,定名为《吉檀迦利》,并于195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首次发行,如今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广泛、最权威的Gitanjali中文全译本。然而,冰心作为文学家的光辉,似乎掩盖了她在翻译领域内的贡献,人们对她的认识大多仅限于文学创作或翻译作品上,而很少对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进行全面审视。

  本文将以冰心译本《吉檀迦利》为例,挖掘冰心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

  一、 坚守“原译”,反对“重译”

  冰心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极其注重“原译”和“重译”的问题。此处提到的“重译”指的是从他国语转译的译文翻译,鲁迅在《书信集?致曹靖华》道:“近因校《铁流》,看看德译本,知道删去不少,从别国文重译,是很不可靠的。《毁灭》我有英德日三种译本,有几处竟三种译本都不同。这事情很使我气馁。”[1]也就是说,“重译”是一种对原著进行非首次翻译的结果,在隔了一重手的情况下,极容易出现错误,而导致难以忠实原著的风格和思想。正因此,冰心在翻译Gitanjali时,采用了“原译”,是直接根据原著进行翻译的。她在《译书之我见》中谈到泰戈尔和纪伯伦的翻译时说:“这两位诗人的作品,都是他们自己用英文写的,而不是经过别人从孟加拉文和阿拉伯文译成的,我译起来在‘信’字上,就可以自己负责。我从来不敢重译。”[2]由此可见,冰心之所以坚守“原译”,一方面源于她的严谨态度和诚信品德,加之她对Gitanjali的热爱而产生出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能尽其最大的努力来忠实原文,并“为供给那些不懂外国文字的人,可以阅看诵读”;[2]另一方面,源于冰心良好的双语水平,她曾在美国波士顿威利斯学院攻读英国文学硕士学位,不仅具有良好的英文功底,还有扎实的中文功底,这都给予冰心在翻译上以精准性;更重要的一方面,得益于泰戈尔的先见之明,泰戈尔的英译版Gitanjali给予了冰心进行“原译”的可能性,给予冰心能忠实原文的必要性。

  在我看来,冰心在当时“重译”盛行的文学翻译风气下,能够另辟蹊径,坚守“原译”,忠实原文,体现了其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

  二、 “冰心体”

  在冰心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冰心体。这种语言文体既体现白话文的流畅、明晰,亦表现了文言文的洗练、华美。冰心非常注重文字的锤炼,除基本词汇和语法以白话文为主体外,同时,合理吸取和融会了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我将以《吉檀迦利》中的一则散文诗,进行说明:

  原文:

  This is my prayer to thee,my lord―strike,strike at the root of penury in my heart.

  Give me the strength lightly to bear my joys and sorrows.

  Give me the strength to make my love fruitful in service.

  Give me the strength never to disown the poor or bend my knees before insolent might.

  Give me the strength to raise my mind high above daily trifles.

  And give me the strength to surrender my strength to thy will with love.

  译文:

  这是我对你的祈求,我的主――请你铲除,铲除我心里贫乏的根源。

  赐给我力量使我能轻闲地承受欢乐与忧伤。

  赐给我力量使我的爱在服务中得到果实。

  赐给我力量使我永不抛弃穷人也永不向淫威屈膝。

  赐给我力量使我的心灵超越于日常琐事之上。

  再赐给我力量使我满怀爱意地把我的力量服从你意志的指挥。[3]

  这是《吉檀迦利》第三十六则散文诗,《吉檀迦利》原以孟加拉语写成,这种语言形成的诗富有音乐性。虽然英文版的Gitanjali没有了孟加拉语自身的节奏,亦未受到格律诗的束缚,但以散文诗的形式,同样能体现诗歌的韵律之美。而冰心为了不损害Gitanjali之形式美,其在语言上做了很大的努力。

  原诗第三十六首,因以散文诗的形式排列,形式自由而错落有致。首句诗为主题句,引出诗歌的主题,第二至第四句为祈使句,均以“give me the strength”来起头,读起来朗朗上口,最后一句亦为祈使句,但在“give me the strength”的统一句式前增加了单词“and”,使得诗句有突转之效果,起到了升华之作用。而冰心沿用了泰戈尔这种句式结构,融入古诗词中的排比、对偶等句式手法,以及白话文之词汇与语法。在译文第三十六首中,首句依然是主题句,第二至第六句为祈使句,排比与对偶的句式使得诗歌不失原有的节奏之美,第六句的突转,借助泰戈尔诗之形似,而达到“形神皆似”之效果。第二至第五句,在排比对偶的句式下,诗歌语气不断增强,而第六句不为最强音,亦是泰戈尔诗歌内容之升华,前五句为祈求被赐予力量,而在第六句则为获得力量后的感恩,这是一种施与受的美好现象,体现了人之美好品德,使得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真切,更动人心弦。

  在我看来,原文与译文的对照中,不仅体现了冰心在文学翻译中的又一创造性,即形成既有白话文之雅淡,兼具文言文之凝练的“冰心体”译风,更体现了泰戈尔诗歌之音、形、意之三美,以及泰戈尔诗歌对冰心文学创作中的突出贡献。

  三、 “爱的哲学”

  泰戈尔的Gitanjali之诗兼具音、形、意三美,此三美当以“意”为至美,而冰心译本《吉檀迦利》之所以能享誉中外,成为当时最权威的译本,主要在于其能完美诠释出泰戈尔诗之哲理意旨,而泰戈尔给予冰心最大的启蒙,便是在思想上的启迪。

  翻译是一种动态的解释过程,一种精神活动,是译者通过文本的中介与原作者的心灵进行对话的结果,衍生出的是表达的表达,那么,冰心译本《吉檀迦利》便是泰戈尔Gitanjali的再表达。我们在阅读《吉檀迦利》的时候,往往只停留在翻译文本表层,而忽视了冰心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我将追随《吉檀迦利》,阐明冰心之旨。

  在追寻冰心翻译泰戈尔Gitanjali的动因时,我关注到了冰心的一段话:“我只懂一门外文――英文,还不精通。因此轻易不敢做翻译工作,尤其译诗。我虽然也译过一两本国王和总统的诗,那都是‘上头’给我的任务,我只好努力而为。至于我自喜爱,而又极愿和读者共同享受,而翻译出来的书,只有两本,那就是《先知》和《吉檀迦利》。”[4]591这段话非常值得关注,冰心翻译Gitanjali,不是为了完成上级任务,亦不是为了谋生赚稿费,而是出于一种溢于言表的热爱,这是一种感性动因。

  基于感性动因,衍生出了理性动因。泰戈尔的“梵我合一”与冰心的“爱的哲学”是相呼应的。冰心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先行者,其始终不忘新文学运动之使命,其翻译为人民,写作亦为人民,这是一个新文化运动启蒙者之觉悟。“大异于纪伯伦的身世,泰戈尔是诞生于‘歌鸟之巢’的‘王子’,从他欢乐的心境中,他热爱了周围的一切。他用使人目眩心摇的绚烂美丽的诗的语言,来歌唱他所热爱的大自然和人类。为了要尽情传达出作者这‘歌鸟’般的飞跃鸣啭的心情,使译者在中国的诗歌词汇的丛林中,奔走了很长的道路!”[4]591-592泰戈尔在Gitanjali中传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类的热爱,是对万物的博爱之情。在泰戈尔的影响下,冰心形成了“爱的哲学”体系,包括三大主题:自然、母爱和童心,其表现了冰心之大爱无疆之思想。冰心通过结合泰戈尔的“梵我合一”和其“爱的哲学”,将其言之不尽的爱,在《吉檀迦利》中如泉涌般倾泻,同时激发出当时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给予五四青年以精神上的慰藉,指引他们向着爱国主义道路前行,是为理性动因。

  在我看来,冰心不仅将泰戈尔英文版的Gitanjali翻译成通俗易懂的中文版,又完美地诠释了泰戈尔的意旨思想,更重要的是,其能充分发挥翻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借《吉檀迦利》来升华其“爱的哲学”之思想体系,并达到激发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这是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体现,更是文学翻译中的一次超越。

  四、 结语

  冰心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贯穿文学翻译过程的始终,形成文学翻译中的三大创造性,从而体现出冰心的两大突出贡献:一是将泰戈尔英文版的Gitanjali翻译成中文版的《吉檀迦利》,打破了语言的限制,推动Gitanjali及泰戈尔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国广为传播;二是冰心创造性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翻译学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面对物欲横流的现今社会,我们要秉承泰戈尔“天梵合一”和冰心“爱的哲学”的爱国主义思想,不忘初心,以爱繁衍,以爱生活,将爱代代流传。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书简:致曹靖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22.

  [2] 冰心.译书之我见[A]//陈恕.冰心译文集[C].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3] (印)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吉檀迦利[M].冰心,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68-69.

  冰心散文奖篇6

  冰心老人出生在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受到爱国思想的熏陶,振兴民族,为祖国繁荣富强,在她心中扎下了根。她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参与者,是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她写作了近1个世纪,1990年设立冰心奖,在海内外影响很大。

  她在7岁就读过“四大名著”,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大学及留学期间,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所以,她的创作是从融汇了中西文化的土壤中萌生出来的。1918年,她从福州女师预科到北京女二中和协和女子大学,就发表了第一篇处女作《两大家庭》。1921年,她连续出了《繁星》、《清水》2个诗集。30年代初,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南归》、《往事》,散文集《同情》,以及《冰心诗集》等。她的小说细腻,清致,委婉动人,诗和散文优美流畅,清新隽永。她在作品中尽情歌颂大自然,歌颂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1951年,她结束了海外的教学生涯,排除各种干扰,回到了祖国,又发表了《寄小读者》等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了泰戈尔、经伯伦的诗,粉碎“四人帮”以后,出版了她的儿童文学作品集《小桔灯》。她特别关心儿童文学,一再为《小学生天地》题写刊名。

  她从20年代出现在文坛上,始终不曾停下手中的笔。她的小说、诗歌、散文以及儿童文学作品,为几代读者所熟知,并被译成日、英、法、德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她不仅是中国文学泰斗,而且是受到海内外崇敬的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

  冰心老人走过的道路并不平坦。她在五六十年代,经历了“反右运动”的打击,“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她始终保持着心态平衡,做到:“猝然险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即使她丈夫被错划为右派,她本人在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改造时,大腿摔成骨折,她也没有灰心绝望。在“文革”后期,她参加了文化部组织的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日本国,对方提出对林语堂如何评价等意识形态的问题,别人无以对答,她却以民族荣誉为重,从容不迫地阐明自己的见解,使对方感到惊讶和赞赏。她的名气很大,却一直住在中央民族大学的普通宿舍里,与其二女吴青、二女婿陈恕住在一起。她的丈夫吴文藻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学家,两人一生恩爱,形影相随,不管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两人都是携手相扶。在“文革”后期,她们夫妇共同承担了翻译巨著《世界史纲》的任务,洋洋数百万的优美译稿,是她们夫妇在斗室中一字一句地斟酌推敲出来的,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学者的满腔心血和才华。当有人问及她的健康长寿之道,她回答:“我不是依靠营养、吃补药,而是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知足常乐,我一直是在微笑中写作而长寿的。”

  吴文藻先生于1985年仙逝后,她仍然乐观,热情,即使她本人在住医院期间,对生死也能处之坦然。她曾说:生死寻常事不可避免,但精神不可消灭,永远留存。她一生保持朴素本色,从不佩戴首饰,即使她多次参加国际交流活动,也不穿着引人注目的衣裳。她虽然深居简出,避免尘嚣,但她心里却想着国家民族的前途,想着大家的事情。她平生最痛恨的是官场腐败,官员为人霸道,专横跋扈。她在95岁时,曾为《女性世界》题词,勉励姐妹们,愿我们都做一个“自爱、自尊、自立、自强不息的新时代女性”。字写得苍劲有力,给女同胞以很大的鼓励。她喜爱玫瑰花,家中总有鲜艳的玫瑰花插在花瓶中,有人问她为何如此偏爱玫瑰花呢?她答曰:因为它有坚硬的刺,浓艳淡香掩不住它独特的风骨。

  冰心散文奖篇7

  散文这东西,似乎人人都可以写,但写好了是很困难的。世界上最简单的事,也许是最复杂的事情。小说,童话,大可以隐去作者的一切真实,甚至走向作者的反面。而散文不行,作者首先要把自己交付出去。作者的心灵,作者的情感,作者的人生观,作者的气质和秉性,作者的善恶观,审美观等等,必须直面读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写散文,不仅需要勇气,而其还需要智慧和才华。林卓宇的散文,在我看来,他在少年作家中应该是独特的一位。尽管他的生活还不够广阔,不够丰富,不够深刻,但在他所经历的一切中,他有一份深深的珍惜的情缘,犹如一个孩子在海边捡拾贝壳一样,他小心翼翼地把自己拾到的物件保存起来,以聆听大海的声音。他的散文给人传达了这种感觉。他很珍爱自己的生活,珍惜自己的体验,并从中细细地品味生活带给他的感受,他聆听自己心灵发出的细小的,然而是真实的声音。

  其实,从《异乡拾遗录》这篇散文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怀,作者散文的特色。《异乡拾遗录》是一篇游记的散文。作者的文笔细腻,灿烂,充满诗情画意。这篇散文不仅写出了游记散文的特点,而且还具有浓郁的抒情散文的特点。文字从从容容,而且还有一点老辣的意味。不可思议的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很少能够显示出自己是一个少年。他的这份老成持重不仅表现在文字上,而且表现在他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上。恋旧,或者说怀旧的情结,在他的文字中也占了不少的比重。人世的沧桑,世事的变迁,都会在他的心灵上发出或轻或重的声音来。

  或是一条路,或是几株樱花树,或是一次旅游,或是一次阅读,都会给作者留下深刻的记忆,独特的印象。作者的抒情散文,轻盈的诗意流淌着,小小的感伤流泻着,还有一些对生活的真知灼见的感悟被他抒发着。看来作者对散文的写作不仅驾轻就熟,而且也是情有独钟。这些文字为证,是可以触摸到的。我非常希望作者能保持这份良好的心态和艺术感觉,保持对文学的这份痴迷。我相信,他的散文,有90后作家的典型特征。

  说到不足,其实是90后的群体特征,比如说生活的面还狭小,比如说还免除不了阅读的影响等,这些都不是问题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人生体悟的加深,这些不足很容易克服掉的。我相信林卓宇这位少年作家会走得更远。

  冰心散文奖篇8

  《南归――贡献给母亲在天之灵》是一篇长达两万字的叙事散文。作者以浓烈的抒情语言、至情至性的文字,抒写失去母亲的深悲剧痛,追忆了母亲病故前前后后的点滴细节。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颗无比纯真、满怀悲恻的女儿的心,母爱情深跃然纸上。文中许多感人至深的语句,令人终生难忘:

  “有谁经过这样的痛苦?你的最爱的人,抱着最苦恼的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从你的腕上臂中消逝;同时你要佯欢诡笑的在旁边伴着,守着,听着,看着,一分一秒的爱惜恐惧着这同在的光阴!这样的生活,能使青年人老,老年人死,在天堂的人下了地狱!世间有这样痛苦的人呵!”

  “完了,过去这一生中这一段慈爱,一段恩情,从此告了结束。从此宇宙中有补不尽的缺憾,心灵上有填不满的空虚。只有自家料理着回肠,思想又思想,解慰又解慰。我受尽了爱怜,如今正是自己爱怜他人的时候。我当永远勉励着以母亲之心为心。”

  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把这些滴滴含泪、字字凝血的文字奉为人间绝响;没有想到,最近竟又发现一部文字功力也许未足比拟、但其真情实感确是可以继踵前尘的椎心泣血之作,这就是摆在读者面前的刘文艳同志的散文作品《爱的诉说》。

  全文近二十万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卷为《侍疾日记》,作者通过床头陪侍与思念、牵挂身患绝症的母亲,抒写对母亲的深沉的挚爱,以及无时或释、长期梗塞心头的失母之痛;下卷是叙事散文《我的妈妈》,运用大量生动感人的实际事例,从方方面面描写母亲平凡而高尚的一生,实际是一篇以深情为笔、挚爱为墨,讴歌母亲完美人格、高尚品德的赞歌。后面附有分别叙述母亲最后生日庆典和葬礼的纪实文字,还有祭悼辞以及《妈妈是一本书》等诗文。

  这部作品,质朴无华,剔除雕饰,可是,通读一过,却能令人震慑心魄,不忍释手。原因在于它并非一般的抒情、叙事文字,而是一个女儿以深沉的爱与痛连同真切的生命体验书写出来的母亲的哀歌与颂歌,是一种和着血泪、发乎至情、源自心灵的爱的诉说,其间饱含着盈天塞地的母爱深情和女儿对慈母的无穷无尽的痛苦思念,因而真情灌注,元气淋漓,感人至深。

  文章、日记里,通过大量翔实而生动的细节、场面、故事的描写,通过女儿的情文双至的娓娓叙述,一位品格高尚、宽厚善良、豁达质朴,尝尽生活的艰辛,也铸就坚强的性格的母亲的鲜活形象,赫然屹立在读者面前。

  在交付文稿时,文艳同志告诉我:“冰心先生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这位把自己纯洁无私的母爱,‘慈怜温柔’地施予她儿女们的母亲,乃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中最好的一个。不但我如此想,我的许多朋友也如此说。’这句话我也可以借用过来,说:我的母亲也是最好的母亲中最好的一个。”这样,也就不难想象,当接受过如此最好母亲恩泽的儿女,一旦失去了她的怜爱,她的庇荫,其痛苦、忧伤、寂寞,该是何等惨重啊!

  从发现挚爱的母亲身患绝症到离开人世将近一年的时光中,作为女儿,她眼睁睁地看着柔弱的母亲如何被病魔一点一点地吞噬着生命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最后又眼睁睁地看着母亲在极度的病痛中撒手人寰,这又该是多么无奈、何等伤恸、怎样悲哀的事情啊!

  这种“无奈”是多重的:不仅是面对疾病与死亡束手无策,任由病魔疯狂肆虐;而且还有医疗方案的无奈抉择――究竟要不要、能不能做手术?特别是心灵上的挂牵,更使她心悬两地,痛苦不堪:身为国家公务员,又是一名领导干部,她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不可能日夜守候在病床前,而心里又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慈母的病情。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记述:

  “我离开妈妈回沈阳,妈妈把我送出了大门外。在我上车的那一刻,我看到了她在流泪,我感到了她很悲伤,也很留恋,我的泪水立刻刷刷地流出,模糊了我的眼睛,无奈地与妈妈摆了摆手,说:‘妈妈,你回去吧!’车转过胡同,离开了她远送的目光,我再也忍不住,在车上失声痛哭。记得陈寅恪先生写过“暮年相见非容易,应作生离死别看”的诗句。我同母亲的告别,竟然也有这种味道。哎!人生多故,别母之痛、失母之痛真是何其痛哉!”

  说到伤情,日记中记载:

  她陪妈妈去了兴城海滨旅游景区,“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兴高采烈的人群,可是,我心情却非同往昔,此刻十分沉重,身患绝症的妈妈,还能来几次呢?明年此际,妈妈,你还能到这里来看看大海吗?起风了,海风吹起了她的花白的头发,那一刻,我觉得妈妈确是有些憔悴了。怕妈妈太累,过了一会儿,我们便和她一起离开了海边。妈妈又回头望了望蔚蓝的大海,然后把目光收敛回来。大海洪潮涌动,万古依然,可是,人事却是瞬息生变。这将是妈妈与大海的最后诀别。”

  “外面下雨了,点点滴滴,如泣如诉,似乎也在伴着我们,在诉说着家里的不幸。看着躺在床上的妈妈,听着那淅淅沥沥的雨声,真的是感到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晚上,我和妈妈睡在一张床上,听着外面的雨声,我的心在颤抖。妈妈没有声响,静静的,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但愿妈妈不要为这雨声而倍加伤感。”

  母亲终于走上了不归之路,此刻儿女的悲哀,已经弥天漫地。人生世上,谁能抛开母爱?谁不愿庭前有慈颜常在,菽水承欢?可是,丧母之恸还是降临在头上。日记里写道:“母亲活着时,总怕给我们添麻烦,队病中更是如此。可是,妈妈呀!我们多么希望你能再多活上一些时日呀!哪怕就是这样让我们整天牵挂着、企盼着也好啊。世上,如果连牵挂、连企盼也没有了的话,那还有什么指望、什么依靠,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啊?”

  就这样,无奈,忧伤,哀愁,痛苦,纷纷聚集才女衷怀,使她椎心把笔,泣血成篇,完成了对于母爱深沉内涵的诠释。这种真实的情感世界,给出了无须笔墨雕琢的本然,真正是用生命之火烛照着,点燃着。听作者说,她的这本日记上,前前后后,洒满了泪痕。放在桌前,实在不敢重读――重读就是追忆,那就立刻重新返回那种伤情无限的氛围里,只有心悸,只有流泪,只有悲怆,甚至卧病一场。

  文艳同志是富有文学才情的,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曾以《尹湛纳希传》引起文学界的注目;后来供职香港大公报,以高级记者身份出任辽宁记者站站长。在从事新闻通讯写作的同时,创作了大量叙事散文和报告文学作品,结集为《春风秋雨》。尔后,通过考试进入省政府文化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然读书、运笔不辍,时有佳作面世。而这部作品的诞生,说来纯属偶然,原初只是带有纪念性质的逐日感怀、记事,并没有想到要拿出去发表。是一些亲友、同志翻看后,觉得有传播价值,因而提出公开出版的建议。由于她具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叙述中注重形象、细节,使用的又基本上属于文学语言,这样,一个个感性的画面透出的信息与情感,总比抽象的概念更有感人的力度,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成就了这部颇富审美价值的散文作品。

  当然,最根本的还在于深沉、厚重的母爱内涵,在于真切的生命体验。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创作总根于爱”。从水管里流出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才是血。这也是鲁迅先生说的。这些敲金戛玉的警策论断,揭示了文学生成、创作心理的普遍规律,它们都在《爱的诉说》一书中得到了充分印证。作者以爱为文学母题和价值尺度,用爱心来激活文心、点化良知、升华生命,诠释出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要义。她把写作过程同时看做“做人、立心”的过程,时时反躬自勉:如何践行“以母亲之心为心”,“成为一个母亲那样平凡而高尚的人”?

  我们常说,要多一份爱心,要让世界充满爱,期望能像阳光普照那样,爱洒人间。而母爱正是一切爱的根基,一切爱的始发点、立足点。冰心老人说得好:“‘母亲的爱’打千百转身,在世上幻出人和人,人和万物种种一切的互助和同情。这如火如荼的爱力,使这疲缓的人世,一步一步的移向光明!”无须置疑,一个不知孝亲、反哺为何物,连父亲母亲都不爱的人,不可能设想,他会爱人民,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

  当然,要孝亲,要反哺,还须趁早。古人曾经慨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应该在还来得及的时候,为父母尽早地奉献自己的一份孝心。人当少壮之时,胸怀远大,志在四方,专注于建功立业、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这无疑是对的),总觉得孝亲、反哺来日方长;可是,想没想过:年迈的双亲能不能够等候到那一天的到来呢?单就这一点来说,这部作品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


标签:散文文学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