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指南 > 正文

中国城镇化 摘要: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10 10:50:25 分类:指南 浏览:144


  摘 要: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我国的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快了经济增长。但同时其带来了许多问题。本文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试图着重从政府及制度方面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现状 ;问题 ;对策

  一、 城镇化的定义

  在中国的学术理论界存在着“城市化”和“城镇化”的概念之争,城至今尚无统一公认的定义。持城市化观点的人认为城市化就是优先发展大城市;主张城镇化的人则认为城镇化是中国国情下的现实选择,城镇化就是发展县域经济和解决“三农”问题,而与城市的发展关系不大。纵观世界上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历程,它们经历了从“城镇化”到“城市化”再到“城镇化”的形式转变。国内学者争论的城镇化类似于第一个“城镇化”,即是以经济为中心,较少考虑社会与环境的持续发展。 鉴于中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本文将采用第一个“城镇化”的概念,一般城镇化水平是以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来评定,数值越高,城镇化水平越高。并以后一个“城镇化”的概念作为我国实现城镇化更好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参考。

  二、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我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我国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

  表1 2002-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比重

  年份 城镇人口数(万人) 城镇人口比重(%) 比重比上年提高(百分点)

  2002 50212 39.09 1.43

  2003 52376 40.53 1.44

  2004 54283 41.76 1.23

  2005 56212 42.99 1.23

  2006 58288 44.34 1.35

  2007 60633 45.89 1.55

  2008 62403 46.99 1.10

  2009 64512 48.34 1.35

  2010 66978 49.95 1.61

  2011 69079 51.27 1.32

  表2 2002-2011年全国城镇化走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三、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从宏观层面分析

  1.与同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城镇化水平仍较低,主要表现为:

  ①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实现完全城镇化的时间比

  较晚

  国际上公认标准是当城镇化率达到70﹪时,该国家(或地区)实现了城镇化。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为51.3﹪,远未达到70﹪.按当前的增长率来看,中国实现城镇化还需要15-20年的时间。

  表3 2010年世界主要国家城镇化率

  国家 世界平均水平 美国 日本 韩国 中国 印度

  城镇化率 50.9 82.3 66.8 81.9 44.9 30.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国际统计年鉴2010》

  ②绝对水平不高且工业化水平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比较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工业化水平不高造成的。

  2.我国城镇化地区间发展不均衡

  城镇化的地区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西部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于东部,中部又快于西部。2011年,东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61.0%,中部和西部城镇人口比重分别为47.0%和43.0%。中西部地区近年来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

  (2)从微观层面分析

  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从政府行为、国家制度两方面来看,有以下几点:

  1.政府行为不合理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采用政府干预经济模式,政府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城镇化过程中,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激励使得有些地方政府过度行为或是不作为,阻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①盲目追求建设速度,真正的城镇化效率低下。

  ②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不合理。

  相邻城市之间发展不协调、片面追求经济指标、不考虑当地资源环境承载条件,做出一些不合理的发展决策,使得发展存在盲目性。

  ③政府的无效率的存在。

  政府自身的缺陷,如有限信息、信息不对称、对私人市场的反应能力及反应时滞的存在,使得政府并非总能让农民得利益。

  ④基础设施建设及社区公共服务滞后。

  有些以GDP为纲的地方政府只追求城镇化的速度和数量,疏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社区的公共服务。

  2.国家制度存在漏洞和不合理之处

  我国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是造成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源头所在,农民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权力。

  ①户籍制度让1.6亿农民工被城镇化

  按户籍来算,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51.3%的城镇化率,是按城镇常住人口统计的,其中还包括1.6亿的农民工群体。

  ②中国城乡土地制度持续二元性以及国家对城市建设用地一级市场的垄断

  集体所有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的制度安排上存在问题,城市土地比农村土地拥有更完整的权利制度。同时,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的法律规制和管理体制是分割的。

  四、相关对策及建议

  1. 大力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强经济建设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同时在实现城镇化的过程中,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得盲目得追求速度,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

  2. 填补一些法律法规方面的漏洞和真空地带。主要措施有:

  ①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当前的土地政策,让农民能够通过土地物权分享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成果;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②加强立法,规范征地程序。

  3.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要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作用。政府要加强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积极合理地促进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的持续发展有赖于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协作。

  参考文献:

  [1] 王学峰,“发达国家城镇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8),第四期.

  [2]魏静, “城镇化率突破70℅后基建投资才放缓 ” 《中国证券报》,2012年11月15日.

  [3]毛爱华,孙峰华,林文杰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若干问题对比研究” 《人文地理》,2008年第四期.

  [4]周其仁,“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经济观察报》2012年.

  [5]国家统计局综合司 “从十六大到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2012年08月16日.

  [6]段树军,“世行专家称法律赋予农民土地物权基本形同虚设” 《中国经济时报》 ,2013年01月.

  [7]叶琦 ,“评论:以市场化改革激活城镇化红利”,《新闻晨报》,2012年12月.


标签:城镇发展我国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