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答疑 > 正文

深秋之葵 深秋之葵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10 10:12:11 分类:答疑 浏览:91


  深秋之葵篇1

  大自然,我的母亲,今夜我只想独步去见您,去聆听您的声音。

  走出古镇,刚才霓虹灯式的繁华已了无踪影,眼前只留下静谧平坦的乡村小路在希望之中向前延伸着。

  月光铺洒着,清冽而明亮。微风轻拂过眼角眉梢,捎来了久违的清新,也带来田野泥土的芳香。伴随着四周田野起伏的麦浪,我的脚步也愈发显得怡然而轻快。

  一片闲云飘过,蒙盖了原本朗朗的月色,乡间的小径、远处的民房变得朦胧起来。瞬间,空虚和失落不知为何层层叠叠地暗涌上来。信步之余才发现,长久以来,自己拥有的一颗享受自然、厌恶世俗之心,早已沉溺于繁重的学业之中。

  朦胧中,路的右侧,向日葵闯入我的视线。原本以为,成熟饱满的向日葵花盘,在秋夜里定是垂挂着的。但细看之下才发现,她们极富个性地扭向了四面八方,夜风掠过,无数向日葵有如丰腴的少妇,在淡淡的夜雾中摇曳着身姿,在月光下幻成了最迷人的风景。望着她们婀娜的倩影,我心头蓦地流出一丝感触――向日葵的朝气和芳华,即使是沉重的秋的夜色都无法使她凝滞,作为有血有肉的年轻生命,又怎能惧怕成长中的险阻。我聆听到了自然母亲的教诲!

  纯净的月光柔和地铺满了路面,告别向日葵,我继续前行。

  右拐,行至溪旁。濒临深秋,不少树叶已飘然而下,浮于水面。那溪似是静止的吧,无风的时候,叶子安然地卧在水之怀,沉沉地睡去;但它又似是活泼的,瞧,那碎银般的波光轻轻舞动着,以至荡起我心中的涟漪。

  沿着月光铺设的小径,走过一座石桥,眼前是簇簇民房。这些普普通通的二层砖砌楼房,没有古典园林般的诗情画意,却让我感到了淳朴和亲切。

  平顶房前的稻草堆旁,有两只幼狗在无声地嬉戏,它们时而用爪子去挠对方的鼻子,时而又团成一团在草上打滚。不远处一扇蒙着窗花的窗里透出橘红色的光,驻足窗前,依稀听到细微的水声和隐隐的交谈声:“乖彤儿,明天有雨,记得多穿些……别忘了带伞!”“爸妈,你们辛苦了一天,早点睡吧,我一边做功课,一边等衣服洗好……”我不禁含笑,这不就是家的温馨与和谐吗?

  仰头,月光依旧清冽,四周偶有犬吠之声。我的心慢慢地回复到了儿时的光景,渐渐地,与这故乡的夜色融合在一起。

  深秋之葵篇2

  上山下乡和德国留学是改变他人生的重要经历。“我们这一代人生经历中有两把尺子:一把是上山下乡,土插队;另一把是西方留学,洋插队。我们的青春受着这两场巨大的人生迁变的塑造。第一把尺子,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家园,在灵魂深处留下家园的印记;第二把尺子带给我们一场生活和精神的远游,给了我们远望家园的铭心刻骨的距离。”

  通往许江的精神世界,有两股力量交揉并进:一股是他的艺术家生命,以过往为根基,从生命的况味中研磨出色彩,挥洒在人生的画布上。另一股是他作为教育家、学者身份的力量,以中国文化和教育的未来为导向,致力培养高等院校视觉文化人才。两股力量都体现了他的启蒙诗性和远大的精神信念。

  2016年12月2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选出新一届领导机构。许江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

  一天,笔者走进了许江在钱江之滨的画室,一边观画一边听他讲述着画葵前后的不凡人生。

  以笔种葵

  中国人自古有咏物抒怀的传统,在今天能把这种传统延续得如此精微的却不多见。许江,是其中一位。

  许江自言“格葵,便是格他自身”,十余年磨一葵,自2003年8月某日在欧亚之交的土耳其马尔马拉海附近的小亚细亚高原,许江邂逅了一片广袤无垠的葵林。其后,他不厌其烦地访葵、追葵、种葵、画葵,他画春葵、夏葵、秋葵、冬葵,绘大葵、小葵、硕葵,他如农夫般在画布上每日不停地耕作,用画笔描绘出一首首葵园深处的精神史诗。每每画葵,他总能找到新的意象。他以己之生命去感葵之生命,以己之成长去体葵之生长。葵之多子,在他眼里是葵之多思。葵之向日,在他眼里是物与人共同的对光明和精神的追随。他以己之悟性去理解葵之物性,化草木出本心。于他而言,一岁一枯荣的生命同样有着一生一世的厚度,值得人们去感同身受。

  画葵即画人,许江以葵为与新中国共同成长的一代人造像。“东方葵”指向新中国成立30年间的一代人。余华在《向日葵们百感交集》一文里,追忆了和许江近似的童年,“1955年出生的许江,1960年出生的我,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素不相识的人们,向日葵是我们共同的一个记忆,是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热泪盈眶的一个意象……很多年过去,终于有一个人让我们的向日葵复活了。”那不是一两个人的童年,而是一代人的童年,这一代人在相似的经历中长大,彼此惺惺相惜,所以自觉牵手,心心相映,就像许江的葵园,从来就不是个体的写照,从来都是一片具有群体性和历史性的荒原。

  与葵的不期而遇,如今看来显然成为了许江人生的临界点,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新的一个艺术人生的起点。在这个点上,他被打开被历史的尘埃所覆盖的那个真实的自我,过去的一切存在和路径似乎都只为寻找的这一个“我”。那一时刻的许江,邂逅“葵原”,也发现了“远望”。他回忆到:“我蓦然遭遇一片夕阳下的老葵。那葵钢浇铜铸一般,与大地浑然一体。它们正朝向同一个地方,太阳从它们身后缓缓落下。我仿佛看到一群老兵,也看到我们自身,那曾经向阳花开的一代人。那一瞬间,我所有的关于向阳花的经验――那时代的群体命运和现实的风雨沧桑,那交叠我心并在记忆中蒸煮了几十个年头的经验――被怦然激活。我看到了将一代人的生命历史性地活化而为的存在。我不仅看到了葵,而且看到了葵的荒原表情,看到了一个季节和站在季节边上的自己,从此开启了我的葵园绘画。每次创作,我都仿佛回到那里,回到那个夕阳西下、大地苍茫的“众神的黄昏”。那个时刻是我葵园记忆的起点,也是我后来无数葵园意象的家园。”

  此后,许江陆续遭遇了生命中数个愀然于心的葵园现场,并从这些发生现场中反复自我开启,提炼出葵园绘画的精神内核:从内蒙古雪原的“沧桑如醉”,到象山葵园的“重生之炼”到阿尔泰荒原的“群葵即人”,再到嘉兴南北湖的“此在即诗”。在这段持续13年的生命远旅中,许江从远方回到本土,从俯瞰的天空回到沧桑大地,再回到群葵的家园。

  人的生命,走向和脉络往往受牵引于前时前事,当时莫名的一个因子,或许最后竟主导了你的生命也未可知。这是生命的奇妙之处,被称之为命运。

  1955年,许江出生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福州。他家处在城郊的一座小山上,有些季节站在门前就能看到长在山地上的一些向日葵。他父母都是中学的老师,在家中教他背唐诗宋词,在课堂上教他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使他变成了一位优秀的学生。1968年的一天,许江随父母下放到闽北的偏僻山区沙县。在沙县的日子里,他重启阅读,钻研绘画。中学毕业后,许江作为知青直接在农村插队落户,在山村学校里当代课老师,每日往返几十里的山路给不同村的孩子上课。1976年9月,许江凭美术专长进入福州美术公司,成为公司的“四大金刚”业务骨干之一,也结识了一批热爱美术的挚友。1978年许江考入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真正开启他的艺术生涯。

  这样的经历看起来平铺直续,但个中的细节却只有听本人道来,方解其中的况味。父亲给了他传统的滋养和对知识严肃的态度。从顽皮少年到知识青年的转变,或许只在少年被抄家时轻轻将红卫兵遗漏的一本小书踢到床地下的那一脚,那一脚也将他的懵懂、顽劣踢进了历史的尘埃。被红卫兵抄走后,父亲又千里迢迢去回的一叠手写教案,成为许江最重要的礼物,至今珍藏家中――脆而黄的书页里,是他的少年时光,是他的父爱,是他的人生启蒙。而上山下乡和德国留学更是改变了他人生的重要经历。“我们这一代人生经历中有两把尺子:一把是上山下乡,土插队;另一把是西方留学,洋插队。我们的青春受着这两场巨大的人生迁变的塑造。第一把尺子,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家园,在灵魂深处留下家园的印记;第二把尺子带给我们一场生活和精神的远游,给了我们远望家园的铭心刻骨的距离。”

  心在校园

  在2015年上海中华艺术宫“许江艺术展”的展厅里,有一个文献展主题为“此在即诗”。其中有许江多年来的日常写作系列手稿,有他的数位硕、博士生梳理的许江创作中的10个关键词,也有近百位艺术家、教育家、文艺家为许江写的评论文集出版物。

  由此观滴水可见沧海,写作让许江与世界之间不断地出入往返,交相眺望。正如他与学院的师生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有趣的“同游”P系。他沿用一个近代教育家的观点:大学是一个大池塘,师生如鱼同游。迄今,许江已经为众多师长师友所写评论文章200多篇,手书相赠,是许江与同行者交心会心的特殊方式。

  正如许江与世界著名青年建筑设计师王澍的相遇,他曾赠一首小诗给王澍:“我们回望,在深秋的落叶里,一条瓦砾的沟坎,在模糊的墙体上,划一道空,一道顽强的远方。”多年前,许江慧眼识才,将王澍视为“诗性上的同道者”,以文交心。王澍读博士,许江为他写推荐信。王澍读博到二年级时,许江就邀请他回中国美术学院任教。宁波要建美术馆,许江积极推荐他,美院建设新校园,许江将这个20万平方米的大项目全部委托王澍,而唯一的要求则记述在三首诗与一次“同游”中。山南二期设计初期,许江曾邀王澍同游凤凰岭皇城遗址中的月岩泉,写一首诗赠之,诗中以归晚的鱼舟、踏青的巷口、早熟的田陌、刚直的点墨等意象来期待未来的校园。今天想来,如此这般的筹划建造,如此这般以胸臆呼唤建筑、用建筑营造望境,正是应和了诗人造园的意味。

  王澍谈到:“许江院长为代表的一群教授,像是某种心灵唱和,在影响着这个校园最后的形成。”数年后,象山校区最终在国际建筑界、学术界赢得广泛好评,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最美校园,而王澍也在2012年获得号称“建筑界诺贝尔”的普利兹克建筑奖。如今的象山校园,正如当初许江和王澍畅想那般,弥漫起一种充满活力的理想气息,一种开放与坚守兼备的精神气质。

  与学生之间,许江更是贯彻“同游”之道。每一年的新生入学典礼、老生毕业典礼,许江都会认真准备讲话稿,为学子们讲授“为人之道”、“从艺之道”。

  每次演讲,许江都激情澎湃,与学生互动时,更是充满火一般的激情,只要他一上台,师生们都会为他呐喊和鼓掌。许江说:“我就是要在校园里点燃一把火,并把这把火带到师生中,点燃他们心中的追求和希望,激励他们去创新、出成果。”“诗性”和“激情”是许江用来激发学生的特殊方式,在一字一句的谆谆教诲中将中国美院的学术谱系和文脉理想传递给一代代的学子,让学子们能够始终怀揣着一颗东方之心,缓慢而坚定地涵养起中国文化的传承,带着在这座校园中培育的湖山精神、诗性精神,成为理想的坚定守候者。

  写作,对许江来说始终是未竟之事。多年来,先后出版画册《东方葵》《东方葵II》《精神绽放》《重新生长》《致葵园》《被拯救的葵园》《远望》等与学术文集《一米的守望》《视觉那城》等。正如葵在许江笔下是一代人的化身,而文字则是心灵诉诸的中介,许江以葵心自许,以文字会心,一边描绘这个世界,一边又被世界的变迁所描绘。

  同样,文心还体现在他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和实践。2005年6月20日,许江在第一届中国文化论坛上以《大学的望境――论大学的建造与“大学”精神》的精彩演讲,提出了“望境”的新学说,对当今大学的建造与“大学”精神进行了全面阐述。

  中国美术学院致力打造“大学望境”,无论是西子湖畔还是象山之麓,美院的校园建造向世人彰显出一种“空间建造与精神塑造共构”的大学理念。对许江来说,以文会心,是一份收获与担当,是一代人的心灵瞻望,也是一份既往未来的精神守望。

  以情造境

  今天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的建造,书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传奇,不仅因为这座年轻的校园如今已誉满全球,更因为象山校园大学建造的理念影响了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界和建筑界。2001年8月,许江扛起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大旗,开启“东方艺术复兴”的逐梦之路。

  许江上任之初,正逢中国美院南山路校区拆除重建,任务非常繁重。在艺术教育全面发展的21世纪初,许江认识到艺术人才对于未来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校领导班子成员研究作出决策:从杭州市西湖区转塘镇象山购进原杭州卫校,并拓展申请争取到了国家划拨土地700亩,进行整葺及建设,翌年秋就创建了视觉艺术学院。2003年秋天,象山建设打下第一桩;同年11月,中国美院南山新校园顺利建成。2007年,象山校区山北山南校园整体落成,揭开象山历史新一页。

  在象山校园的建造中,作为学院的院长,许江以人才培养、美境育人为目标,提出了大学望境的理想。在大学普遍追求功能化、技术化的时候,他提出“望境”、“心境”、“问境”、“远境”为大学之道。他致力于将大学办成一个文化的陶养之地,而非一代代人来去匆匆求取功名的暂过之所。许江从中国美术学院的选址出发,提出校园山水的意义是在坚硬致密的学科规训中不断地回望山水,在心中保持山水之精神、自然之趣灵。

  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园里,建筑门窗面向青山而开,一般校园里常见的草坪在这里则是分明的四季,春天的油菜花、夏天的向日葵、高粱、秋天的麦子、冬天的萝卜。在许江看来,四季和节气不仅是中国长期以来农耕文明的根性,更是人类与天地的相和,是与生命成长相关联的节点,是天地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生成契机。这个襟山抱水的望境,以其带着传统书院气质的校园形象引来全球关注,校园的四季也成为其他高校争相效仿的对象,逐步改变着中国高校校园只见建筑不见自然的格局。

  多年以后,当我们回望那段象山校园建造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才得以真切地触摸到许江心中那座“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

  文化守望

  2006年,许江便发表长文《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境遇与责任》,提出“中国当代视觉创造面临三个基本的境域环节。第一个是跨文化境域与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探究中国当代文化的自我表述和自主创造的机制。第二个是图像时代与文化精神,重视文化精神的执守,警惕文化的技术化倾向,高扬心灵的文化阅读。第三个是时尚娱乐与人文关怀的环节,要坚守艺术创作的道德力量,突出视觉艺术创作的公共责任。”这“三个警惕”,10年前便在知识界、美术界引起极大反响;10年后的今天,他所提出的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图像时代的人文关怀、娱乐时代的文化责任几个话题依然是时代文艺要面临的核心话题,依然是振聋发聩。

  许江创造性地提出了“视觉艺术东方学”体系建设,提出要打造具有东方文脉与方法特质的世界一流视觉文化学科群、培养具有东方诗性和哲匠精神的优秀人才、建立艺术创造与视觉文化教育的方轴心。他把视觉艺术东方学的艺术、艺术理论贯穿到创作中,形成了一系列“东方葵”代表作品,贯穿到教学中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贯彻到学院建设中去,着力营造视觉文化的优势特色学科群。

  2016年4月8日,许江代表中国美院对全校师生了校训:“行健、居敬、会通 履远。”行健作为行为的鞭策,居敬作为情怀的涵养,会通作为学术的标尺,履远作为志向的写照,它们共同构成国美莘莘学子的精神圭臬。这样的八字校训,如一声古钟敲响,回荡在美院的西湖之畔、象山之巅。

  深秋之葵篇3

  菊花可供观赏,也可以食用,而且还可以治病延年。《神农本草经》就说“菊服之轻身耐老”。民俗有重阳节饮菊花酒之习,认为有益寿之功。菊花含菊苷、黄酮类及维生素B1等。大剂量服用有明显的解热和降压作用。菊花制剂有明显的扩张冠脉及增加冠脉血流量作用。菊花还具有多方面的疗疾保健作用,常见病症的自疗用法如下:

  (1)感冒发热,头昏,目赤,咽喉不利者,可用菊花6克、薄荷9克、金银花9克,沸水浸泡,代茶饮。每日1剂。

  (2)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之头昏目眩,羞明多泪,可用菊花10克、炒决明子12克,沸水浸泡服。

  (3)肝肾阴虚,视物昏暗,可用菊睛丸:甘菊花120克、枸杞子90克、肉苁蓉60克、巴戟天3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次6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

  (4)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及冠心病患者,可常饮桑菊银楂茶:菊花15克、金银花15克、山楂15克、桑叶10克,每日1剂,水煎,每日分3-4次内服。

  此外,菊花也有较好的清热解毒作用,治疗疮肿疼痛,可用白菊花120克、甘草12克,煎汤内服。

  深秋之葵篇4

  茄子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g茄子中含蛋白质2.3g,脂肪0.1 g,碳水化合物3.1 g,钾214 mg,磷31 nag,钙22 mg,铁O.4 mg以及维生素、葫芦巴碱、色素茄色苷、龙葵碱、胆碱、小苏碱等,其中维生素P的含量较其他蔬菜极高,能增强人体细胞的黏着力,改善毛细血管的脆性,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并能散淤血,降低脑血管栓塞,减少老年斑的形成;茄子中的龙葵碱是一种天然的抗癌物质,能抑制消化系统肿瘤细胞的增殖。

  茄子的药用价值更是不可低估,其果实、根、茎、叶、花、蒂都可入药。祖国医学认为,茄子味甘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血,消肿止痛,祛风通络的作用;茄子叶可治血痢、痈肿、冻疮,茄子蒂能治肠风下血、痈疽肿毒、口疮、白癜风和汗斑等:茄子花可治金疮、牙痛,茄子根可治久痢、便血、脚气、手足麻木。《本草纲目》载“老实治乳头裂,茄根煮汤渍冻疮,折蒂烧灰治疗口疮,俱获奇效,皆甘以缓火之意也。”

  茄子生长时间较长,初夏上市,直至深秋,均可供食,且价廉物美,实为民众佳蔬,经妙手调制,可成为席上佳珍,登大雅之堂,有“雅俗共赏”之长处。早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有“鹌鹑茄”法:“拣嫩茄切作细缕,沸汤焯过、控干,用盐、酱、花椒、莳萝、茴香、甘草、陈皮、杏仁、红豆研细末搅匀,晾干蒸过,收之,用时以滚汤泡软,蘸香油炸之。”其后,还有一种“蒸茄饼”,其制法是取嫩茄剞刀盐腌,至茄皮柔软,搓之成团时,以板直压茄成饼形,加酱油、糖、酒和茄饼蒸炖一次,晾干再蒸,再晒,须5-6次反复蒸晒,方可供食。《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写刘姥姥进大观园,贾府二奶奶王熙凤用“茄鳖”招待她,食后刘姥姥死活不相信茄子可以烹制出这么美味的菜肴来,凤姐笑着对刘姥姥讲:“这也不难,你把四五月份的茄包儿摘下来,把皮剥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把鸡脯肉并香菌、新笋、五香豆腐干子、各种干果子都切成丁儿,拿鸡汤煨了,拿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罐子里封严,要吃的时候,拿出来,用炒过的鸡瓜子一拌就是了。”

  茄子的吃法很多,既可蒸、烧、炒、拌、炙,又可作馅,且荤素皆宣,莱品繁多,常吃的如油焖茄子、炸茄盒、虾仔烧茄子、酱爆茄子等都是席间美味。

  下面,为大家介绍4款茄子新肴。

  酥香椒盐茄子

  原料:茄子400 g,芝麻15 g,青、红椒各5 g,腰果15 g,松子仁15 g,葱、姜、蒜末各3 g,椒盐5 g,白胡椒粉3 g麻油3 g,淀粉30 g,精炼油适量。

  制作:1将茄子去皮及头尾,切成长5 cm、粗1 cm的条:青、红椒均切成粒:芝麻炒熟:腰果及松子仁分别炸熟后压碎待用。

  2.炒锅上火入油烧至五成热,将茄条拍匀干淀粉,下油锅炸至成熟捞出,待油温升至六咸时再复炸至外酥脆。

  3、锅中留底油,投入葱、姜、蒜末及青、红椒粒炒香,下茄条,撒上椒盐、熟芝麻、碎腰果及松子仁,淋麻油翻匀装盘。

  特点:色泽金黄,酥香味浓,回味绵长。

  素银鱼

  原料:茄子300 g,面粉30 g,淀粉15 g,大蒜20 g,精盐5 g,味精4 g,白醋3 g,麻油4 g,白糖‘g,精炼油适量。

  制作:1.嫩茄子去皮后切成丝,入清水中浸泡;大蒜斩细纳碗中,加精盐、味精、白醋、白糖、麻油调成味汁;面粉、淀粉混合拌匀待用。

  2.将茄子从水中捞出,控净水,加精盐码味,拍匀干粉,入笼中蒸约5分钟至熟取出,拨散晾凉后浇上味汁即成。

  特点:色泽洁白,形象逼真,蒜香味浓。

  香脆辣味茄

  原料:茄子250 g,猪肉末150 g,脆浆糊100 g,泡海椒30 g,葱姜末各5 g,蒜末20 g,精盐5 g,料酒5 g,鸡精3g,味精4g,鸡蛋1个,麻油2 g,白糖5 g,淀粉15 g,精炼油适量。

  制作:

  1.猪肉末加葱姜、精盐、料酒、白糖、鸡精、麻油、鸡蛋调味并搅打上劲成馅;茄子去皮洗净,切成长条形夹刀片;泡海椒剁细待用。

  2、把肉馅酿入茄夹中问,然后将茄夹两面拍上干淀粉,再放入脆浆糊中拖裹均匀。

  3.炒锅上火注入精炼油,烧至六成热时下茄夹炸至内熟外脆,色呈金黄时捞出。

  4、锅中留底油,下泡海椒及蒜末煸炒至金黄色时,调以精盐、白糖、味精,放入炸好的茄夹,颠翻均匀装盘即成。

  特点:酥脆爽口,香辣味浓,风味独特。

  鸳鸯茄排

  原料:茄子300 g,黑、白芝麻各50 g,精盐4 g,料酒3 g,鸡蛋2个,鸡精3 g,味精2 g,猪肉末100 g,葱、姜末各4 g,麻油3 g,淀粉10 g,精炼油适量。

  制作:1.茄子切成夹刀片,加精盐、味精、料酒腌渍;猪肉末加葱姜、料酒、鸡精、麻油调味并搅打上劲成馅。

  2.将肉馅夹入茄内,拍干淀粉,蘸匀鸡蛋液,一端沾黑芝麻,一端沾白芝麻,制成鸳鸯茄排生坯。

  3、炒锅上火注入油,烧至六成热时,下茄排炸至酥香后,捞出沥油装盘。

  深秋之葵篇5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万公顷。区域内深沟峡谷,森林覆盖,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程度极高,景色秀丽迷人。景区内有通往摩天岭方向和红石河方向两条深沟,各约20公里,路况宽阔平坦,沿途著名景点无数。车行,骑行,步行,皆极为舒适惬意。

  景区内还有多条不同方向的森林步道,幽深隐秘。名为唐家河的溪流细小而蜿蜒,有高山顶上融化的雪水,有岷山深处渗出的泉水,枝枝蔓蔓,从境内穿越而过,景区因此而得名。此河在地图上叫做白龙江。

  三国时著名的阴平古道最险要的地段就在唐家河境内穿过。当年,魏将邓艾由此翻越摩天岭,经阴平小道,取江油关袭蜀,并最终灭掉蜀国。留下了落衣沟、北雄关、孔明碑等多处遗迹。

  清晨,汽车沿着往摩天岭方向的水泥路缓慢前行,蓊郁的森林,突兀险峻的悬崖,清澈奔流的溪水,怪异奇特的石头,在车窗外一闪而过。瞬间,一处绯红挂在山头,一处金黄藏在林间,一处又一处斑斓的色彩,点缀在茂盛葱郁的绿叶间。

  忽然,一抹鲜红从车窗跃入眼帘,我们再也坐不住了。跳下车来,举起手里的相机,对着那一处处绚烂猛拍。

  多美啊,满山的华服,深绿,浅绿,橙黄,黄绿相间,斑斓的色彩中,几树浓浓淡淡的玛瑙红横空出世,如新婚的女子娇艳明丽。多美啊,晴朗的清晨,茫茫的云雾在山顶悠悠地飘荡,闲适自在,飘逸空灵,亦真亦幻,恍若仙境。多美啊,一处一米多高的木质栏杆,宽条,中黄,与背后熟透的银杏叶交相辉映,还有镶嵌在银杏叶之间的深深浅浅的绿,远处若隐若现的山,天空飘渺悠远的云,和谐地构成了梵高笔下绝美的画幅。丝绸般的油画质地,向日葵般的温暖色彩,宁静温润深邃,让我们怎么能不惊喜无比?

  午后,行至红石河方向的一段时,眼前突然一片耀眼。对面的山林仿佛在燃烧,所有的人都惊呼起来,跌跌撞撞地奔向接近山林的河滩。

  视野之中,美妙绝伦的画面;天空,灰蓝,苍茫,有云朵悠悠;山林,仿若一幅艳丽的水彩画,将“层林尽染”诠释到极致;近处的一片,绿色退到幕后,红色与黄色妖娆胜出,如一位媚惑的少妇,闪着鬼魅迷离的眼,霸道地占据着我们所有的视线,又如深秋一段唯美的绝唱,穷尽所有的激情与爱恋,演绎出最后的铿锵;河滩,静静地依偎在山林身边,大小不一的石头雪白,袒露着心事。溪水,如镜,装满了山林与石头的倩影,以及他们前世今生的梦幻。

  来时淅淅沥沥的小雨,曾让我们欣赏红叶的期望指数降低,进入景区时晴朗的天空、偶尔出现的蓝天白云已经让我们对上帝多次感谢,而此时,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怎能不幸福得发晕?难怪贾平凹先生游览唐家河后发出“国之隐士大熊猫,王者清幽唐家河”的感叹。

  深秋之葵篇6

  秋心、秋思、秋绪,诸种怅惘如同三秋桂子一般,浓烈、无孔不入,提醒我秋的气息无处不在,就连我观赏字画的间隙也是萦怀不已。

  那天,在外滩三号观字画,一幅名家作品《秋色》上配着一首诗: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因为字写得斗大,笔力饱满遒劲,看到“老”字的时候心里不由一震。

  老,上面一g土,下面是一把岁月的匕首,中间是半边的人,还有半边人到哪儿去了――是被上面的土一点一点掩埋了,是被下边的岁月飞刀一点一点斫削了。愈看愈惊心。仿佛瞬间,黄口小儿成了龙钟翁媪。果然是岁月如飞刀,刀刀催人老。

  人生在那岁月飞刀的斫削里,日渐单薄,日渐寒凉――因字而惊秋啊。

  此时,唯有温热的“情”字能煨暖我们的心。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太阳的影子在缓缓移动,日子一天天过去,时间这东西好像一心一意就想把青春从人们的脸上夺走。时常揽镜自照,忍不住也顾影自怜起来。

  春节回老家,看到一些比我高一头的小伙子,似曾相识却又想不起来。一问母亲,才惊叫道:“呀,是他啊,都长这么高啦!”他们的影子在我心里还是那些光着屁股蛋儿打水仗的捣蛋鬼,而不是眼前这些高高大大、帅帅气气的小伙子。

  古人诗云: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细细品味这两句诗,会品出一些人生萧瑟的凉意来。

  深夜,独坐灯下,四周天籁寂寂。良久于书中抬起头来,蓦然之间便有一阵寂寞如潮水般涌过来,那寂寞是哗哗哗地冲过来的,淹没了我,淹没了房间。此时,脑中突然明了一直盘踞在心头的那种感觉,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浮生若梦。

  然而,不管浮生是否如梦,那些实实在在握在掌心的感情,足以温暖我们的心,足以温暖这个清冷的深秋。

  生日还有一个月,母亲就一遍遍提醒:“别光顾着忙事情,要记着生日那天吃点好的。”时至今日,在母亲淳朴的内心,“生日”仍是“吃点好的”的代名词。母亲常说,以前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亏待了小女儿,几个月也吃不上一次肉,生日连个鸡蛋也不舍得煮给你吃,妈妈现在越想越觉得亏欠女儿太多。

  妈妈请不要这样说,是你给了我生命,赐予我在这个世界走一趟的机会,如果说亏欠,那些条件不好的年头里,你自己又何曾几个月吃过一片肉?那是时代的局限,不是你的错。再说,正因为体验过那些遥远的昨日,才更珍惜今日的光阴。

  我从不注重生日怎么过,然而生日的时候,收到许多友人的祝福,还是幸福的。

  清晨起床晨读、做早餐,芮说:妈妈晚上睡晚了,早上还要早起,辛苦了。然后用胖嘟嘟的小胳膊环住我的脖子:“宝宝爱妈妈。”那一刻,心内热流涌过。

  从小俭朴惯了,贵点的东西就不舍得为自己买,为这,先生说过我多少回,可就是本性难改。数月前与他一起逛街,看到一款非常小巧时尚的笔记本电脑,看我喜欢,他要买,我一看价钱拉他就走,我说这价钱能买三个笔记本啦,再说单位家里都有电脑,没必要再买了。过了几天,我的书房电脑台上突然多了一台漂亮的笔记本。打开,里面夹着一张小字条:“最初那些年,让你受苦了,我一直心怀内疚。看到你不舍得买这笔记本,我非常心酸,我们早已不是最初的条件了,你不要再省了好吗?我把笔记本买来了,你也能更方便写文章。我会好好照顾你,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这个理工科出身的“文盲”在我的“熏陶”下竟然也会“文”一点了。想起,我曾戏称他“文学盲”,简称“文盲”,他也不恼,拍拍我的脑袋:咱家只要这个小脑袋是“文豪”就够了。咱们都成“文豪”可不行,一山难容二虎啊,所以,鄙人决定弃文从武……

  “春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在我异乡漂泊的春夏秋冬里,在我累了倦了的时候,是他环臂为港,将我呵护其中。给我亦夫、亦兄的疼惜。

  光阴催短景,恍然回首,在他的呵护之下,我们已一起走过不少年头了。弘一法师说的,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但愿,无论人事如何零落,我们永不会有“零落”的寒意。

  回头再看文章初始的那首诗: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青”“春”二字,细细看来,青字下面有月,春字下面有日,日月光华,皆尽我有,所以,就算是在秋境,只要生命里有暖暖的“情”字,仍可以拥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奔放与热烈,仍可拥有直引碧霄的诗情。

  深秋之葵篇7

  许江说,他的十八岁没有初恋,没有浪漫,却充满了美好的绿色,在插队岁月里看到青山绿水的四季变化,让他豁然开朗。他戏称自己经历过两次插队,一次土插队,一次洋插队。土插队让他看到了家园的贫困,洋插队却让他对未来备感迷茫。几经跌宕,他决定重新启程,完成一次关乎人生与理想的回归之途……

  苦难是种美好的颜色

  《热道》:之前我看了一些媒体报道,有的媒体用了“忧伤”一词来形容这次展览上的葵花,但是,它可能是比忧伤更加深邃沉重,也许说“悲怆”是更确切的。您怎么看您的葵?

  许江:我的葵既不忧伤,也不纯粹是悲怆。比如一进门(上海美术馆《被拯救的葵园》展厅大门),就是一座葵塔,它就是非常向上的。植物变成了一座塔,本身就是想揭示它身上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向上的力量。葵互相扶持,像一道铜墙铁壁,它完全不是悲伤。所有人都把葵想象成艳丽的、向阳的东西。其实葵真正让我们感动的是,葵,它扎根大地,但是面朝太阳。所有的植物都有趋光性,只有葵把这种趋光性变成了自己的形象,变成自己的品格,变成自己的命运。这是一种精神的苦恋。这种精神苦恋在它艳丽辉煌的时候往往被掩藏,只有到了深秋,或者夜晚黄昏,夕阳西下,它苦苦寻觅光亮,这时候的葵,才表现出了内在的精神苦恋。它快要走完自己生命的路途,但是依然高高昂着头颅,这才是让我们感动的力量。所以,“忧伤”显然是对我的葵的误读,我的葵里有悲怆、有命运、有苦难。

  即便是困难,也不是所有都是苦难。你看葵花都是将果实示于我们的,果实就代表超越苦难的结果。我觉得大家没有认真看我的画,大家都是这样的心理,期待着看被阳光照耀的艳丽的葵花。我觉得这里边还有一点,就是对于油画的误解。大家认为油画就应该画得很真很实,但是中国的绘画,比如我们熟悉的梅兰竹菊,从来都是用墨色画的,但中国人从来不会觉得那是简单的忧伤的。中国人画梅兰竹菊,事实上是在画人,画人的气质、人的情怀、人的气息、人的品格。我们中国人画油画、我画葵,实际上是想画出我们这代人的气息。

  《热道》:也就是说,您的个人命运和您笔下的葵花是互为镜像的。那么我想了解,您曾经和同时代人一道经历了文革、上山下乡这样的大悲剧,有没有特别值得说的从苦难命运超拔出来的经历?

  许江:这样的经历很多。前几天有人采访我,他在做一个课题,叫“十八岁”。他问了我的十八岁,也问了现在很多人的十八岁。采访我时他问,许老师,你的十八岁有没有经历初恋。我一听,就笑了。初恋在我们那时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我的十八岁是在1973年,那年我高中毕业,刚毕业时在我的中学代课,而后就上山下乡,去当了个小学民办教师。我为三个学校教外语。一般是星期一到星期三,在一所有5个人(老师)的小学,教英语、美术、体育和唱歌。星期三的下午开始登山,二十多里的一条山路,两个多小时,渺无人烟。山顶上有一座只有两个老师的学校。星期四下到半山腰,那里有所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在那里我给他们教英语。所以今天讲到普及教育我就深有感触,因为我到过最偏僻的农村当老师。现在这两个村庄都已经没有了,已经并到山下的那个村庄去了。

  《热道》:蕊在想起那段经历,如果要用一种色彩来形容,会是种什么样的色彩呢?

  许江:那还是很美好的颜色……是绿色。尽管爬山很辛苦,但是在大山中,你看到山林的变化,云彩的变化,内心还是豁然开朗。

  群体的文化启蒙

  《热道》:那时候有没有想过未来?

  许江:比较少想。估计想起来是会很痛苦的。那时候没有未来。那时候虽说是响应国家号召,其实是没有选择,你必须去!这就是生活的出路,你只有走这条路,才有活路。1975年我就回到了福州,那时候规定每个家庭可以有一个孩子回城,我和哥哥都在农村,所以我可以回去。我哥哥一直呆到1980年才回城。我回城之后就参加招工,后来去骨胶厂工作。那里被称为第二火葬场。

  《热道》:您在做工以外还会画画吗?

  许江:那当然画画了。我之所以能够从那个年代走过来,就是因为那时候有一个民间群体,绘画把这个群体拧结起来。通过这个群体我们寻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并且形成理想。我很感激当时福建那批给予我们启蒙、进行文化传播的老师,他们把来自民间的对于艺术的敬意传递给我们。所以从一开始,我们走的路,以及心灵的向往都比较正。那些老师陆陆续续都已经去世了,每次写文章缅怀他们,我内心都满怀敬意。那时候我们民间绘画的群体有四十多人,后来有三十多人都考上了大学。现在中国美术学院,我的副院长,我的教导主任,全是这个群体出来的。所以不论任何年代,文化都是集聚人心、保留火种的一种方式。

  《热道》:那当时你们有接触到西方的艺术信息吗?

  许江:很少,非常少。我记得当时有个刊物大概叫《国际文艺动态》,薄薄的一小本,每次在最后几页会登出苏联的翻译小说,我记得当时有个小说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分两期刊出,我们全体几十个人围着看一本,而且双月刊,上一半看完要等两个月才能看到下一半。大家等得焦急,看得热泪盈眶,特别感动。那时候没有营养,所以人们特别珍惜。跟这个时代恰恰相反,这个时代信息太多了,人们无从选择,对文化失去了敬畏感。那时候有个老师有俄罗斯的《薪火》杂志,一叠,我们就天天到那里看《薪火》杂志。看里头那些绘画,我们觉得像神仙一样。启蒙就是在这种秘密阅读状态下完成的。我记得在这种秘密阅读中,我读到了后来成为我的老师的那些大家们的作品,整个状态只能用心怀敬畏来形容。

  后来文革结束我们有机会考大学,报名浙美,但是大多人都怀疑,我们能考上吗?结果第一年结束,有两个人考上了,第二年大家信心大增,努力准备,许多人考上了。第一次来到这西湖边的时候,大家内心真是充满了憧憬和敬意,视野内都是青山,我就想起当年我做民办教师时爬过的所有青山,都是为我有朝一日来到西湖旁边遭遇这里的群山打下的伏笔。

  葵:生灭交叠的写照

  《热道》:您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德国,第一次很直观的接触到西方的艺术时是什么感觉?

  许江:去年是改革开放30年,实际上也是我们成长的30年。这30年既是我们的新生。也是学校的新生。进学校以后,我们是和学校一道、和共和国一道经历了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的年代。一年打开一个禁区:人体绘画韵禁区、正常教学的禁区、艺术多元表现的禁区、西方当代艺术的禁区、西方图书的禁区……当时我们学校是用买汽车的钱买了一批西方艺术书籍,我们看到整个被震惊了。这样一步步打开,

  一步步接近西方,同时我们总是在思考,我们的文化怎么办?

  那时候实际上我们还是在苦练基本功,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想到西方的师傅们面前耍一耍大刀。哪里知道西方已经不玩这个了。绘画已经没有出路了。因为强大的技术文化在此时显示了它的力量。另外当代的哲学思想、当代的哲学追问、人的存在的追问也对艺术表现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装置、VIDEO、电子媒体艺术开始受到重视。相反有些教授认为中国就应该保存中国的东西。他们用东方的想象来看待东方,以为东方还是原来的样子,以为东方的传统艺术还依然完好。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学得很痛苦。我的洋插队很痛苦,甚至超过了土插队。土插队让我看到了家园的贫困。洋插队却让我感到迷茫。所以我89年回国就开始搞观念艺术。从那个时候一直到新世纪,我都是一个回归之途。

  《热道》:那时候您选择做观念艺术,是茌接触了西方的技术革命后觉得这是最先进的艺术型态,还是觉得用架下的方式更能表达自己的意图呢?

  许江:因为在那样的情况下,你学绘画学不到好东西。我也在研究中国的东西,但是中国的东西经历过文革后,已经被当作“封资修”给扔掉了。到了西方,我们倒开始有机会好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德国是全世界汉学研究最好的国家。它的图书馆汉学方面的藏书来自中国大陆的是少数,大部分来自于港澳台。我是在那里才开始真正接触中国。当一个文化成为他方的时候才慢慢嚼出味道来。另一方面用中国式的观念来做当代艺术,这在西方成为了一种策略。现在还有不少艺术家都在走这条道路,但是对我来说,这只是拣了个便宜。但当你回国以后,这个策略就不起作用了。所以我开始想怎么办,这才开始了我的漫漫回归之途。

  从观念慢慢回到架上,从综合材料回到绘画本身,从历史题材的、从天上向下的俯瞰回到大地上的葵园。所以我在2006年的展览《远望》实际上是三种回归的一种总结。那个时候画葵园还是远望的,这一次画葵园我就感觉我进入到葵园里去了。当我进入以后,就发现所有的葵树在我边上,像一堵墙,像一道道生命,和我对话。所以我画葵就是在画我自己,在画我这代人,葵的甘苫就是我自己的甘苦。我们这代人已经不年轻,有点像秋后的葵,我们曾经荒芜过,但是我们仍然自信担负着传承的重任。在我们身上很多东西逝去了,但仍然有很多东西重生。葵是我们生灭交叠的写照。

  文化不能被消费

  《热道》:当您的葵树被树立在繁华都市的街区中,接受公众审视时,是否也体会到了公众对您作品的误读?

  许江:那个雨夜,人们把我的两棵大葵树竖在南京路的路口,我的内心是很感动的。其实我们不能确知,这个地方在跑马总会之前,在它的殖民记忆之前,是否种过葵,但这个地方的确保存着太多上海这座大城的记忆。它曾经是跑马总会所在地,曾经是西方殖民的地方,曾经是“华人与狗不能人内”的地方,后来中西势力又在这里较量。再后来上海解放,第一堆庆祝的篝火在这里燃起。接下来长达半世纪时间,几乎所有的大游行都在这里举行。

  在这里,我竖起两棵葵,有一种自然本性的、大地内在的向阳的东西、精神苦恋的东西也被竖立在那里。它代表着这座城市过去与今生纠葛的精神苦恋。很多人看到它,都简单说它忧伤是不对的,是误读。误读的根源在于这个时代大家读东西都已经太粗糙了,大家希望迅速地看到一些东西然后加以评判,大家希望简单的进行文化交流。我们现在活在消费社会当中,消费的一大特点就是在你需要之前那些东西已经定制在那里了。这个技术时代有种巨大的力量就是把所有东西变成预制的东西。这些预制的东西规定了你所有的生活。

  《热道》:表面上是你在撇选择,进入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选择权在你自己,但事实上在你选择之前你的生活已经被这些商品规定。许江:对,这就是消费时代的特点。所以文化不能被消费,文化应该有自己的独立的判断和警觉。这个展监的被误读,也许说明它本身就形成了对社会的批判,这种批判导致了必然的误读。今天阅读已经变成了检索。但阅读不是检索,阅读就是你把文本摆在面前,你跟随着文字重来一遍。在这个过程中,你的所有生活经历作为一个基础对这个文本来一次编辑、演练。

  建构中国的主体精神

  《热道》:以生活经历和智慧作为基础,看同一个东西,就是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许江:对,看图也是这样,你看一张图,其实它是与你曾经看过的若干张图画叠影在一起。如果曾经的若干图景很生动,那么你的这一次看图就会变得厚重生动。这个时代,因为技术过于强大,制造了许多奇观,反而使得内心单薄浅薄。这时候我们呼唤阅读,回到那种凝视、静思的阅读。我想这就是绘画在今天担负的一种责任。

  《热道》:说到责任一词,在您的身上总是看到“责任”不断闪现,您的身上有=重性,一重当然是艺术家的身份,第二重呢则是思考者。但在我看来,这两重身份是有矛盾的,艺术家需要本能,直觉,而思考者则需要有一套严密的逻辑,您怎么处理这二重身份呢。

  许江:所以很多学者都说我是分裂的。一方面我会很直白的揭示这个世界的很多问题,另一方面我又想建构一种秩序。我在把握着一个中国比较大的美术学院的方向,在一些方面给予有益的指导,另外我的绘画里包含有批判性。我的这种分裂,事实上也是我们这代人的痛苦,也是葵的痛苦。太阳在西沉,它也在老去,但它必须昂起它的果盘。

  《热道》:这么多年了一方面是您在寻觅个人的艺术语言,另一方面,在使命感驱动下您还在为寻找东方艺术在当下世界艺术中的位置做着努力,您觉得真的寻找到了东方艺术的位置了吗?

  许江:找到没找到不是我们自己能评判,得交由时间。但应该说,我们这代人经过上世纪70、80年代的迷惘,90年代的回归,现在比任何时候都要清醒。我前些时候看五四时的资料,看那一代青年和导师们,如果他最后有所作为,那么他最后一定是走了一条中庸的道路。他一方面把西方的东西带进来,一方面意识到不能把中国的东西推翻。我们这代人就比五四那代人看得清楚得多。现在我们就意识到,必须建构一种中国自己的主体精神,这种主体精神不是简单的中国传统的东西,也包括我们吸纳过的西方的东西,以及我们每天都在生生不息呈现出来的文化现实和社会现实。但它根本上是中国人在创造新生事物的过程中的一种根源性的东西。这种根源性的东西,或者我们把它叫做中国文化的发展模式。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把它活化,活在这个社会现实当中。有了这种活化,不论你是做传统的中国画,还是源自西方的油画、版画、雕塑、新媒体艺术,我们都能够有一种中国自己的东西。

  年轻一代缺乏纯粹的激情

  《热道》:你们这代艺术家是怀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但下一代艺术家在一出道时就已经面临着一个全面市场化的格局,他们整体被卷入到消费当中,您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希望还是什么呢?

  许江:我觉得下一代艺术家比我们幸运得多,他们比我们看到更多东西,基础也比我们扎实,但是文化不仅仅是这些技术性的东西,它是

  一种人生、是一种感-悟、是在重重撞击之后才进发出来的东西。我们的幸运在于,之前刚好有十年的文化断层,所以我们能比较早就走到某一个位置之上,掌握一定资源来施展抱负。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他们没有背负太多沉重的东西,他们比较自由。

  《热道》:我能在您身上看到您的激动、对技术时代的否定,对消费社会的怀疑,您觉得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许江:我是一个有激情的人。是一个经历了文革和改革开放三十年大起大落的人。是有着土插队洋插队这样天壤之别的社会经历的人。我们曾经在文革中荒芜过,所以一旦有机会学习,我们就有一种纯粹求知的激情。我们经历了文革对人性的彻底毁灭,所以今天我们会对谎言和欺骗特别愤怒。80、90后的问题就在于,他们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缺乏葵们沉甸甸的激情。

  《热道》:你们这代人在上世纪70年代经历了一场巨大的谎言,为什么到现在对周遭还保有这么巨大的爱,为什么对国家主义没有拒斥和怀疑?

  许江:当然我们会怀疑有人打着国家的名义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近代的历史和文革的遭遇都让我们感觉到国家的灾难就是我们自己的灾难。所以我们不会用西方的国家主义来等同于我们现在基本的集体主义要求。当然我们要警觉。不仅仅警觉国家主义,包括警觉这个市场化的格局下,大众文化对文化建构根本伤害的东西。

  “大众化”与“化大众”

  《热道》:您热爱自己的日常生活吗?理想当中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许江:我希望有相当多时间活在我的绘画里头,那里边带给我很多痛苦,也带给我很多慰藉。画画的时候也是很狼狈的,穿着很脏的衣服。每到夕阳西下的时候,如果有一点点进步,我就会觉得狂喜。只是像我这样画了三十多年画的人,已经很懂得调节自己的情绪。每到黄昏,我都会告诉自己是有所进步的,我就会带着一颗欢乐的心离开画室。第二天来到这里时,又会忐忑不安,燃起重新来过的希望。所有画画的人都是美食家,像我就很爱吃烧饼,方便面也是很好吃的。旅游啊,唱歌啊……

  《热道》:现在沉思的时候多吗?

  许江:也称不上沉思,我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我喜欢写作。我白天画画,晚上磨叽磨叽到九点多,然后开始写东西。我是跟着笔头走的那种写作。所以我适合写五千字的那种文章,只要有一个好的开头,就会滔滔不绝写下去,但到快结束的时候我会有意识让自己停下来,到第二天早上醒来,它就像没有断过一样,思维又开始了,我就冲到楼上把结尾写出来。

  《热道》:现在还是用笔写作吗?拒绝电脑吗?

  许江:对!我拒绝电脑,我打不开电脑的。但是我还是建构了中国最大的一个新媒体艺术系。

  《热道》:您有没有想过在一个历史的维度里您将会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许江:我还是会把自己放在一个美院的历史上,像潘天寿、林风眠那样把学校建设好,更进一步地从他们的精神里获取一些东西,能够看到这个时代对于视觉文化创造的根本性要求。这个时代视觉文化面临的境况比那个时代更为复杂,那个时代主要是中西文化的交融对抗,而这个时代在中西之争之外,还有技术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还有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冲击、时尚文化对人文关怀的冲击。一定要记得文化在“大众化”的同时还要“化大众”。并不是说我们比大众高,而是我们在代表大众的整体上肩负着一种使命。

  后记:

  许江,一个沉迷自我又满怀悲悯的艺术家,在这个声声喧嚣的时代里成为某种“异类”。他高擎理想的旗帜,并试图影响更多的人和他一起完成一次关于中国文化的价值再造。然而,时代精神的演进方式却是在另一种更加庞大而丰富的系统中方能得以完成,文化的推动力仅仅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许江内心深处那俯瞰众生的文化悲悯,是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所缺乏的宝贵精神。但或许许江并没有意识到,在他对技术时代和消费社会抱有怀疑、排斥甚至否定的时候,他也为自己建构起了一座悖论之墙。他致力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却拒绝电脑写作;他警惕大众文化对文化建构的根本伤害、却意识到文化“大众化”的重要性,并表示文化也需要“化大众”。

  深秋之葵篇8

  关键词:棕榈植物;造景;应用;南方

  中图分类号: P901文献标识码:A

  1棕榈科植物的主要特征和特性

  1.1基本特征

  棕榈科(Palmae或Arecaceae)属于单子叶植物纲(Monocotyledomeae)初生目(Principes)。【1】是单子叶植物纲中的一大群族。其形状有常绿乔木,灌木或藤本,茎干有单生或丛生,通常不分枝,呈圆柱形,全缘或具锯齿,丝毛等,花有雌雄同株或异株,单性、两性或杂性;果实有浆果、坚果或核果,果皮为纤维质。【2】

  1.2 生态习性、分类和分布

  棕榈植物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大多数种类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棕榈植物全世界有207属、2800多种;原产我国的有18属、98种,其中特有的种有27种,另在我国引种成功并广为种植的外来种有10属、约50种。【1】 它们大半分布在热带的潮湿地区,主要是北纬20度至南纬20度之间年降雨量500mm以上的地区。亚洲和南美洲的热带地区是集中分布地,而在非洲和大洋洲热带以及全世界的亚热带地区也可见到其家族的一些成员。【3】

  2 棕榈植物造景的主要优点

  2.1 姿貌优美,富含热带风情

  棕榈植物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的园林植物,有丰富资源,姿貌、形态优美,特别是高杆的霸王椰、椰子、酒王椰、假槟榔等茎呈圆柱形外观美感突出,叶形比较修长秀美,其视觉效果是许多木本植物难以比美的。棕榈植物有俊秀雄伟壮观的大王椰、酒王椰、假槟榔;有亭亭玉立的棕竹;有侯爵贵气的霸王椰、菜王椰和王后葵;有娇贵婀娜的短穗鱼尾葵、富贵椰子和蒲葵,等等,不胜枚举。棕榈植物源本是热带、南亚热带植物,作为南方园林造景有易成活,种苗易找,病虫少,苗木易培育且生产流程简单,成本低有良好的经济性。能动巧妙配植,能营造出贴切地塑造出令国人心驰神往的“夏威夷情调”的园林景观。

  2.2常绿植物,造景功能丰富

  棕榈植物在南方常绿,生长形状变化不大,具备绿化功能和美化功能,在造景方面,一些棕榈植物的花果在不同的生育期能够表现色相变化。如在厦门,麦氏皱籽椰夏天始花,能陆续开出一、二十个花序,秋天果实陆续成熟,鲜红夺目,花序并存,呈现出收获原原不断的金秋景像。【4】

  2.3 较强适应性,栽植管理方便

  棕榈植物主要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随着热作科栽培技术的提高,暖温带地区在不断引种成功,很多棕榈植物不断引进,并有继续北上的趋势,为南方营造热带风情园林景观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增加结构的内容。而其中一些物种也比较耐寒,如棕榈、加拿利椰子、智利酒瓶椰子。棕榈植物生态习性也千差万别,有的为强阳性、有的喜阴、有的耐旱、有的喜湿、有的耐瘠、有的好肥、有的耐盐、有的耐碱,大多数种类抗风性甚强。【4】由于棕榈植物各具特殊生长习性,和较强的适应性,品种资源丰富,因而,只要科学引进利用,其发展前景将相当广阔。

  棕榈植物须根系,生命力强,病虫害较少,移栽比其他双子叶植物、松柏类树木要容易得多。是园林景观用材成活率较高的类属。在日常管理方面,棕榈植物叶形比较秀美,天生秀丽、润泽叶相具备较高的欣赏价值,不需修剪,可减少修剪定型管理;棕榈植物一般常年翠绿,落叶少,有的品种,如华盛顿葵,其干枯的叶子下垂覆盖于基干上似裙子,还赢得了“穿裙子树”的美誉,因而,通常可以省去每天都要清除作者简介:(1979- ),女,学历大专从事园林绿化等工作.

  落叶的烦恼;如移栽成活后,一般让其自然生长不需养护,可谓一劳永逸。许多高杆圆柱棕榈植物是营造高透视度空间感的主要素材。凡此种种,都令业主和园林设计师们对棕榈植物的造景充满热情和仰慕。

  3 园林景观棕采用榈植物的主要类型

  3.1 以棕榈植物为主体,营造热带风光景区

  用棕榈植物唱主角,渲染浓烈的热带风情,形成了开放、包容、和谐的新风格是近几年来兴起的南方地区园林设计者的主流思潮。按照景区地形格局配置棕榈植物,可以塑造出各具风格的“南国热带风光”。如:在自然、人造水系滨小绿地上,群植大王椰、王后葵和假槟榔等,挺直和帅气十足的茎干、婆娑摇曳叶子,与湖面荡桨轻飘的一条条小舟,构成一帧帧“雨林木风”图景许多市区的绿地、沿江滨的绿化带,一些堤岸拐弯处,密植或列植滨江路两旁的棕榈植物高杆霸王椰或加拿利海枣、假槟榔等,这不但给“水上人家”增添了热带风观情趣,而且对“江上过往行人”也带来舒心悦目感受;很多企业家也钟情棕榈植物大王椰、假槟榔等,一股“棕榈文化”热潮悄然兴起,有些实业公司园区里面植上棕榈植物大王椰、假槟榔等,门口两旁也植上酒瓶椰或者大王椰,这既给人们一种生意兴隆的意念和实力雄厚的感觉,那苍郁招展的枝叶又给人一种四季如沐春风之感。至于华南植物园的菜王椰大道、海口的万绿园群植的椰树林,那种热带风情的优美景致,早已脍炙人口了。

  3.2 伴景添姿色,映衬生风貌

  构筑物景点旁在其旁、侧配植棕榈植物互为映衬,叶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而成动静互涵的景态,如公园、住宅小区绿化绿地上,山石、凉亭等棕榈植物往往占有一席之位,俨立山石、凉亭旁的棕榈植物能起暗香浮动之效;揭阳金城龙庭住宅小区,其大门口两侧列植高大苍劲的加拿利海枣,入门的雕塑作品以挺拔俊秀的大王椰朝门口半环抱种植,门道隅角配植蒲葵、棕竹,这样,由表及里,绿意渐浓,在外边街道开满紫荆花的深秋时节,小区仍然暖意融融,居民们感悟到境内外有毕总是怀有“别有洞天”的自豪感。

  3.3划分区间,美化环境

  大型地场环植棕榈植物,既确保视线畅通又起阻隔划分区间。运动广场的四周植上假槟榔或者大王椰等,既美化园地,又能够起到划分区间既规范秩序又提高各功能区使用效率;办公大院内的周边绿地上列植大王椰、霸王椰或者假槟榔,既美化空间又确保视线通畅,有阳关办公之意,而且这些“凌霄展翅”的大型棕榈植物与低矮美观的围栏形成鲜明对比,也暗含着“出类拔萃”、“节节高升”的美好喻意;以短穗鱼尾葵、槟榔等多干丛生种类穴植于小区,有子孙满堂之意。还可以巧妙地分隔或装饰庭园小区,用以遮藏建筑物楞角或墙墩,其效果妙不可言。

  3.4标识路道,行道街景美化

  行道街景美化,景姿多彩。南方沿海地区宽阔马路的中间和两旁的绿化带上,间断以不同组合方式种植各种棕榈植物,既能够给奔腾不息的马路几许安悠和静谧,又可以景随步移,让远道而来的旅客识别地点。以单一棕榈植物植于一街一道既美化空间又有识别路道之效且不乏味。也可一道—路分叚植不同棕榈植物或不同组合的棕榈树如,初始路段为景石和其他低矮剪型树木时,第二段便可以丛植上散尾葵,因其秀丽轻盈的叶子和浅绿的节茎能够给人“竹报平安”的轻松感;第三路段则可以改列植为大王椰,它那高挺飘荡的一排排枝叶会令人联想起“朔雁南飞”的归宿感;第四路段可以“品”字状栽植蒲葵、加拿利海枣等,其轻扬舞动的风姿如同在频频向外宾招手,道路末端回旋交汇处,列植一些低矮的棕竹、美丽棕葵,这样既能够美化街道又保证视线不被遮挡,确保行人和车辆安全行驶。其他路段依此类推,可稍加调整,既不乏味,又体现节节奏感和韵律美。

  3.5各种棕榈植物合植,生态效果自然

  种属繁多的棕榈植物形态各异,因此,也可以根据主题创意,进行同科合植,以此营造出自然生态美的景象。棕榈植物中,掌状类型的雄浑劲健之美,羽状类型的典雅清奇之秀,两者合植,既体现其个体的高度的自然整形美,又体现其群体的鲜明的园林韵律美,最大程度的给人以脱俗超凡的美好意境、赏心悦目的轻松感受。【4】

  3.4广泛配植,含意深遂

  从宏观而言自然界有其连遍相对单—棕榈植物群落,也有与其他植物共存的生态群落。棕榈植物的造景设计通常要与其它植物配植,以达到花红叶绿、人文昌盛的文化意境。庭园弯曲小径夹道两旁列植假槟榔、棕榈等,虽然显得曲径通幽,但过于孤寂而没气息。若棕榈周边圈植龙船花、黄心榕、黄心梅或小径末端的空旷绿地上,种植景艺树及变色木、凤梨等小花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则给人以“景态万千”的惊喜感;宽阔的草坪上,如果在地势稍高的丘坡上面种植长穗棕、毛冻椰,能够改变那平淡低沉的格调,也为游人提供一个避暑纳凉的小营地;路道两侧的绿地上,如果整齐丛植皇后葵,再配植蔷薇、黄心榕、黄心梅、深山含笑等小丛整形花木,让绿地成—个个色相方阵,以花叶美人蕉镶边,那简直是一幕头戴冠饰的“小蛮腰”美女在载歌载舞迎接宾客的舞蹈盛会场面;把酒瓶椰孤植或者散植于小型花叶草坪上,若将草坪设计为椭圆形,再以两轮红绿草镶于椭圆绿岛之边缘,则俨然如一个乘放着一瓶瓶美酒的小玉盘,风情别致,给人以庆丰收和美满幸福生活的憧憬;街头绿岛和桥边绿地周边植银海枣、假槟榔和加拿利海枣,与整形花灌,如金叶榕、扶桑、三角梅,中间以高大密冠乔木如小叶榕再适当植入一些诸如龙船花等常年开花的小花木,进行组合配置,一幅花坞春晓的水彩画自然天成;棕榈植物与攀缘植物搭配也别具风格,如:栏干、篱架、花格植上牵牛、蔷薇、茑萝、金银花、作为背景,前面配植数株酒瓶椰或者大王椰子,再以假山、景石组合,出现在游人眼帘的是一幅跃然入眼,美妙绝伦的“十字绣”。

  园林景观并没有标准的范本,棕榈应用也然,只要秉承搭配科学,标新立异有创意、注重共生的仿生态植物群落理念为基本准则,匠心独运地配置棕榈植物,就能够创作出风格迥异的艺术意境突出的热带风情的园林景观。随着园林工作者对棕榈植物宝库的深入开发利用和设计师们精湛技艺的施展,更多的“棕榈景观”将不断推陈出新,从而为追求热带情趣、深怀“棕榈情结”的人们增添无限生活风采。

  参考文献

  林有润,郭丽秀.浅谈棕榈科植物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起源及地理分布【J】

  棕榈科植物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http//

  杜燕超,王海洋,杜海凡.西南地区常见棕榈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景观应用.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07-06-022


标签:我们植物文化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