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随笔 > 正文

母爱的无奈 母爱的无奈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10 10:09:27 分类:随笔 浏览:126


  母爱的无奈篇1

  ——题记

  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它像春天的甘露,洒落在我们心田,虽然悄无声息,却滋润着我们的生命。我曾听过一个“男生和母亲”的故事。男生出生在一个很优美、宁静的城市,家境富裕。因为父亲常年奔波事业,所以男生从小和母亲在一起。母亲教他唱歌、写字,也常教他“做事要尽力,要知错就改,做人要谦逊,不能自大”等人生哲理,男生铭记于心。

  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它像夏天的一丝凉风,抚摸着我们额头上的汗珠,虽然悄无声息,却舒适我们着我们的心窝。男生步入知识的殿堂,他刻苦学习,母亲温柔地送上他最爱喝的果汁和轻轻的一句:“加油”!男生渐渐长大,想挣脱母亲的怀抱,看看外面的世界,所以他变得叛逆,脾气暴躁,在学校闹事,未成年便开跑车极速到处跑……母亲有些无奈。男生持续叛逆,直到有一次他竟退学了,母亲不再是无奈,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醒了,继续求学。

  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它像秋天的落叶,尽自己最大也最后的力量给大树点缀,虽然悄无声息,却刺醒了我们的良知——孝心。不幸发生了,正当母亲为自己的儿子而欣慰时,竟被查出罹难肝癌。她想:“那是儿子懂事的代价吗?如果是,我将非常乐意。”母亲没有告诉儿子,因为不想影响儿子的学业。她甚至忍受癌症的病痛,远赴它国参加儿子的大学毕业典礼,那一刻,她掉泪了。儿子终于知道真相,母亲俩泣不成声。

  但,秋天落叶的无私奉献未能逆转残酷的自然规律,叶,终究还是落下了,却还带着一丝牵挂……

  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它像屹立于寒冬的松柏,散发出灵魂的清香,虽然悄无声息,却给予我们坚持的勇气。母亲去世了,男生痛哭流涕、悲苦万分,猛然悟道:“自己太少陪伴母亲,以前没能珍惜,现在也无法珍惜了”。但这次,男生真的彻彻底底醒悟了,他带着母亲的期望、微笑和力量只身到异国打拼事业。他清楚再没有任何痛能比得上母亲当时的痛,所以他不顾别人的嘲笑、讽刺,拼了命地努力,终于闯下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他轻描淡写地说:“我不会行差踏错,因为母亲在天国看着我……”。那句淡淡的话语背后藏着多少孤苦、汗水和艰难,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笑了,虽然很迷人,但那是一个僵硬到极点的笑容,是那么的勉强……

  母爱的无奈篇2

  湘西州泸溪一中高二文科271班:向薇

  当思念幻化成伤痛,妈妈,能否再爱我一次?

  ——题记

  窗外又下着绵绵的雨,有风在呼啸,那串旧风铃依然响应着它的节拍,肆意地舞动着,仿佛它也有满腔的哀怨,想要倾吐。窗内的我,静静地坐着,伴着雨水与地面撞击的寂寞之声,我隐约听到了心破碎的声音,那样的无奈。而思绪,也不由自主地飞向远方……

  就在那个雨轻风狂的午后,那双无力的眼睛,那串无奈的风铃,那个漠然的背影,这些散乱的片段,在记忆的深处一直飘浮,飘浮……

  一声电闪,把我拉回了窗内。安静的书桌,安静的我。雨,就那么一直下着,不知下了多久,也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停。望一眼那串风铃,它是那样的孤独,十年来默守在那,陪同我成长。有了陈旧斑驳的痕迹,却仍未曾被任何新的东西取代。因为那里有那段难忘的记忆,那关于成长的祝福的声音。就这样望着它,许久,眼睛有些酸涩了,但思念的心绪停不下来。我想念,想念放学回家那可口的饭菜;我想念,想念难过时那温暖的怀抱。可是,我的思念,竟然那样的苍白。对于母爱,连幻想都显得如此的渺茫。记忆中,也只有那些零乱的片段愿意陪伴着我,铺垫着我成长的路。

  是谁折断了我的翅膀,到不了你的身旁?风铃在摇晃,倾听着一种悲伤。扫描记忆的库存,少了太多母爱的成分,雨夜之前朦胧,雨夜之后空白。是谁谱写忧伤的乐曲?是谁聆听我成长的孤寂?

  用一声爱的呼喊,唤回成长的勇气。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我在岁月的流逝中跳舞。母爱的缺失,伴随着寂寞的舞步,我在这大千世界中倔强地成长。以一棵树的姿态,抗拒秋的来临。

  雨停了,风止了,思绪不再乱了。那串风铃依然静静地悬挂在我的窗前,像睡着了的乖小孩,一声不响。我恼它,恼它在雨夜随风狂摆,扰乱我胆战心惊的梦,撕扯我内心的疼痛;可是,我又这样的离不开它,它伴我度过成长中的孤寂岁月,支撑我走过每一个思念中的忧伤季节。

  这一路,有关风铃,有关成长,有关祝福,都被遗忘,都该埋葬。思念的成分在体内丝毫未减,慢慢地凝结,在心灵长出了一朵蔷薇状的疤。抛开所有,只是记忆抹不去。伤疤总会留下痕迹,只是眼角不再有不明液体滑落。

  母爱,会不会随着一声霹雳,又回到我的窗内?母亲,会不会随着风铃的摇摆,又出现在我的视线?你走得那么匆忙,我用尽力气,也不能将你完整的构想。你就是一朵盛开在我心中的蔷薇。

  岁月的流逝,磨炼了我的意志。我不会再哭着醒来,也不会再哭着睡去。但我内心的渴求,却无法伴随时光而消逝。它百年如一日,它追溯万年,也只有一个疑问:当思念幻化成伤痛,妈妈,你能否再爱我一次?

  窗外起风了,风铃摆动了。这一次,没有下雨。你悄悄地走到床前,为我掖好被角,在我的额上印上温柔的一吻。我睁开眼睛,找寻不到你的身影,但我笑了,我仿佛嗅到了蔷薇的馨香。这一次,我的梦很甜很甜……

  简评:本文形散而神不散,是一篇词情并茂的记叙性散文。全文以窗内的风铃作为情感的依托物,以窗外的风雨烘托内心复杂难平的思绪,回忆与现实交织,将对母爱的渴盼抒写得自然真切,感人至深。结尾画龙点睛,以梦中闻到的蔷薇馨香呼应标题,将曾经的渴盼和伤痛化成心中亘古绵长的思念,从而深化了主题。(指导老师:张艳)

  母爱的无奈篇3

  《南归――贡献给母亲在天之灵》是一篇长达两万字的叙事散文。作者以浓烈的抒情语言、至情至性的文字,抒写失去母亲的深悲剧痛,追忆了母亲病故前前后后的点滴细节。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颗无比纯真、满怀悲恻的女儿的心,母爱情深跃然纸上。文中许多感人至深的语句,令人终生难忘:

  “有谁经过这样的痛苦?你的最爱的人,抱着最苦恼的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从你的腕上臂中消逝;同时你要佯欢诡笑的在旁边伴着,守着,听着,看着,一分一秒的爱惜恐惧着这同在的光阴!这样的生活,能使青年人老,老年人死,在天堂的人下了地狱!世间有这样痛苦的人呵!”

  “完了,过去这一生中这一段慈爱,一段恩情,从此告了结束。从此宇宙中有补不尽的缺憾,心灵上有填不满的空虚。只有自家料理着回肠,思想又思想,解慰又解慰。我受尽了爱怜,如今正是自己爱怜他人的时候。我当永远勉励着以母亲之心为心。”

  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把这些滴滴含泪、字字凝血的文字奉为人间绝响;没有想到,最近竟又发现一部文字功力也许未足比拟、但其真情实感确是可以继踵前尘的椎心泣血之作,这就是摆在读者面前的刘文艳同志的散文作品《爱的诉说》。

  全文近二十万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卷为《侍疾日记》,作者通过床头陪侍与思念、牵挂身患绝症的母亲,抒写对母亲的深沉的挚爱,以及无时或释、长期梗塞心头的失母之痛;下卷是叙事散文《我的妈妈》,运用大量生动感人的实际事例,从方方面面描写母亲平凡而高尚的一生,实际是一篇以深情为笔、挚爱为墨,讴歌母亲完美人格、高尚品德的赞歌。后面附有分别叙述母亲最后生日庆典和葬礼的纪实文字,还有祭悼辞以及《妈妈是一本书》等诗文。

  这部作品,质朴无华,剔除雕饰,可是,通读一过,却能令人震慑心魄,不忍释手。原因在于它并非一般的抒情、叙事文字,而是一个女儿以深沉的爱与痛连同真切的生命体验书写出来的母亲的哀歌与颂歌,是一种和着血泪、发乎至情、源自心灵的爱的诉说,其间饱含着盈天塞地的母爱深情和女儿对慈母的无穷无尽的痛苦思念,因而真情灌注,元气淋漓,感人至深。

  文章、日记里,通过大量翔实而生动的细节、场面、故事的描写,通过女儿的情文双至的娓娓叙述,一位品格高尚、宽厚善良、豁达质朴,尝尽生活的艰辛,也铸就坚强的性格的母亲的鲜活形象,赫然屹立在读者面前。

  在交付文稿时,文艳同志告诉我:“冰心先生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这位把自己纯洁无私的母爱,‘慈怜温柔’地施予她儿女们的母亲,乃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中最好的一个。不但我如此想,我的许多朋友也如此说。’这句话我也可以借用过来,说:我的母亲也是最好的母亲中最好的一个。”这样,也就不难想象,当接受过如此最好母亲恩泽的儿女,一旦失去了她的怜爱,她的庇荫,其痛苦、忧伤、寂寞,该是何等惨重啊!

  从发现挚爱的母亲身患绝症到离开人世将近一年的时光中,作为女儿,她眼睁睁地看着柔弱的母亲如何被病魔一点一点地吞噬着生命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最后又眼睁睁地看着母亲在极度的病痛中撒手人寰,这又该是多么无奈、何等伤恸、怎样悲哀的事情啊!

  这种“无奈”是多重的:不仅是面对疾病与死亡束手无策,任由病魔疯狂肆虐;而且还有医疗方案的无奈抉择――究竟要不要、能不能做手术?特别是心灵上的挂牵,更使她心悬两地,痛苦不堪:身为国家公务员,又是一名领导干部,她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不可能日夜守候在病床前,而心里又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慈母的病情。日记里有这样一段记述:

  “我离开妈妈回沈阳,妈妈把我送出了大门外。在我上车的那一刻,我看到了她在流泪,我感到了她很悲伤,也很留恋,我的泪水立刻刷刷地流出,模糊了我的眼睛,无奈地与妈妈摆了摆手,说:‘妈妈,你回去吧!’车转过胡同,离开了她远送的目光,我再也忍不住,在车上失声痛哭。记得陈寅恪先生写过“暮年相见非容易,应作生离死别看”的诗句。我同母亲的告别,竟然也有这种味道。哎!人生多故,别母之痛、失母之痛真是何其痛哉!”

  说到伤情,日记中记载:

  她陪妈妈去了兴城海滨旅游景区,“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兴高采烈的人群,可是,我心情却非同往昔,此刻十分沉重,身患绝症的妈妈,还能来几次呢?明年此际,妈妈,你还能到这里来看看大海吗?起风了,海风吹起了她的花白的头发,那一刻,我觉得妈妈确是有些憔悴了。怕妈妈太累,过了一会儿,我们便和她一起离开了海边。妈妈又回头望了望蔚蓝的大海,然后把目光收敛回来。大海洪潮涌动,万古依然,可是,人事却是瞬息生变。这将是妈妈与大海的最后诀别。”

  “外面下雨了,点点滴滴,如泣如诉,似乎也在伴着我们,在诉说着家里的不幸。看着躺在床上的妈妈,听着那淅淅沥沥的雨声,真的是感到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晚上,我和妈妈睡在一张床上,听着外面的雨声,我的心在颤抖。妈妈没有声响,静静的,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但愿妈妈不要为这雨声而倍加伤感。”

  母亲终于走上了不归之路,此刻儿女的悲哀,已经弥天漫地。人生世上,谁能抛开母爱?谁不愿庭前有慈颜常在,菽水承欢?可是,丧母之恸还是降临在头上。日记里写道:“母亲活着时,总怕给我们添麻烦,队病中更是如此。可是,妈妈呀!我们多么希望你能再多活上一些时日呀!哪怕就是这样让我们整天牵挂着、企盼着也好啊。世上,如果连牵挂、连企盼也没有了的话,那还有什么指望、什么依靠,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啊?”

  就这样,无奈,忧伤,哀愁,痛苦,纷纷聚集才女衷怀,使她椎心把笔,泣血成篇,完成了对于母爱深沉内涵的诠释。这种真实的情感世界,给出了无须笔墨雕琢的本然,真正是用生命之火烛照着,点燃着。听作者说,她的这本日记上,前前后后,洒满了泪痕。放在桌前,实在不敢重读――重读就是追忆,那就立刻重新返回那种伤情无限的氛围里,只有心悸,只有流泪,只有悲怆,甚至卧病一场。

  文艳同志是富有文学才情的,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曾以《尹湛纳希传》引起文学界的注目;后来供职香港大公报,以高级记者身份出任辽宁记者站站长。在从事新闻通讯写作的同时,创作了大量叙事散文和报告文学作品,结集为《春风秋雨》。尔后,通过考试进入省政府文化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然读书、运笔不辍,时有佳作面世。而这部作品的诞生,说来纯属偶然,原初只是带有纪念性质的逐日感怀、记事,并没有想到要拿出去发表。是一些亲友、同志翻看后,觉得有传播价值,因而提出公开出版的建议。由于她具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叙述中注重形象、细节,使用的又基本上属于文学语言,这样,一个个感性的画面透出的信息与情感,总比抽象的概念更有感人的力度,结果,“无心插柳柳成荫”,成就了这部颇富审美价值的散文作品。

  当然,最根本的还在于深沉、厚重的母爱内涵,在于真切的生命体验。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创作总根于爱”。从水管里流出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的才是血。这也是鲁迅先生说的。这些敲金戛玉的警策论断,揭示了文学生成、创作心理的普遍规律,它们都在《爱的诉说》一书中得到了充分印证。作者以爱为文学母题和价值尺度,用爱心来激活文心、点化良知、升华生命,诠释出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要义。她把写作过程同时看做“做人、立心”的过程,时时反躬自勉:如何践行“以母亲之心为心”,“成为一个母亲那样平凡而高尚的人”?

  我们常说,要多一份爱心,要让世界充满爱,期望能像阳光普照那样,爱洒人间。而母爱正是一切爱的根基,一切爱的始发点、立足点。冰心老人说得好:“‘母亲的爱’打千百转身,在世上幻出人和人,人和万物种种一切的互助和同情。这如火如荼的爱力,使这疲缓的人世,一步一步的移向光明!”无须置疑,一个不知孝亲、反哺为何物,连父亲母亲都不爱的人,不可能设想,他会爱人民,爱社会,爱国家,爱人类!

  当然,要孝亲,要反哺,还须趁早。古人曾经慨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应该在还来得及的时候,为父母尽早地奉献自己的一份孝心。人当少壮之时,胸怀远大,志在四方,专注于建功立业、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这无疑是对的),总觉得孝亲、反哺来日方长;可是,想没想过:年迈的双亲能不能够等候到那一天的到来呢?单就这一点来说,这部作品对我们也有启发意义。

  母爱的无奈篇4

  分析其中原因,我认为,首先,学校还没有让她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相比之下,妈妈那里才是最安全的。其次,她在学校还缺少让她开心、让她留恋的玩伴。另外,课堂对她没有诱惑力,老师的话对她没有亲和力,在学校里还没有人能让她信任,师爱和友谊还不能超越和替代母爱的伟大力量!

  和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勇(化名),他则是一个极度缺少母爱的孩子。他四五岁时父母离异,父亲一个人靠送煤球养活他和他哥哥两个孩子,李勇虽属轻度智障,但在正常学校还是上不了学。前几天他私下跟我说,他有一个秘密,只想告诉我一个人。于是我跟他走到没人的地方,他说:“前几天我看到我妈妈了!”我问:“你喊妈妈了吗?”他说:“没有!”他说:“我恨她,她什么事也不干,还总向爸爸要钱花,就是我病了她也不管,长大后我也不管她!”听后我既同情又心酸――他的母亲也是一个从小缺失母爱的人,形成现在的母子关系,母亲也有着她的无奈。据了解,孩子的姥姥在孩子的妈妈年幼时就改嫁他人,在新的家庭孩子的妈妈是一个不被重视的孩子,年纪很小就被迫嫁给了一个大她几十岁的老头,而后又被老头转手给了他的大儿子……孩子年幼无知,只懂得简单的爱恨,无法去给他讲解人生的大义!

  在特殊教育学校,有一群这样的孩子,几年来他们熟悉了这里的环境,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老师和学校成了他们家庭以外的另一种依赖。家长们说,每次放长假临开学时,他们总是提前闹着要来上学,在上学路上别提多高兴了,他们把学校当成了自己另外一个家。

  相反,还有很多像刘乐这样的孩子,他们只依赖自己的父母,很难融入特殊教育学校的集体生活,这就需要学校和家庭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由此我想到:特殊教育学校应当从爱做起,爱需从耐心开始,从同情和怜悯开始!

  母爱的无奈篇5

  ——《道德观察》

  母爱,是人生中永恒的话题,与此密切相关的就是我们的母亲。黄贵娥,是一个肾癌晚期的患者,与此同时,她还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也许,她很普通,但她用她无私的母爱,让一切变得不再普通。

  黄贵娥生在韶关一个小村庄,与丈夫王明感情和睦,生活幸福。20岁时,黄贵娥生下了儿子亮亮,一家三口的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其乐融融。但好景不长,22岁那年,她被查出已经患上了肾癌,还是晚期。刚开始,王家人还体谅的让她休息,照顾她,给她治病,可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提高,王家人日渐觉得力不从心,就带着当时还不到一岁的亮亮逃走了。黄贵娥苦苦等了两年,却见不到一个人影,无奈的她只好带着愁怨回到了自己的娘家。现在,她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她唯一的心愿,就是最后再看一眼儿子亮亮。对于病危的她来说,说话已经成为了一种极大的困难,但为了找到儿子,她还是坚持着让记者录了一段视频。带着视频的记者四处寻访,遇见的每一个人都被这个母亲临终的心愿打动,每一个人都为这个心愿提供了自己所能内最大的帮助,包括王明的父亲王代云。本来,王代云已经答应了让黄贵娥见到亮亮,但无奈王明的母亲又一次玩起了旧把戏——带着一家人消失的无影无踪。黄贵娥只好带着这个未了的心愿,含着遗憾永远地闭上了那双曾充满希望的眼睛……

  多么可怜的母亲,多么可怜的黄贵娥!世界对她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因为做母亲的责任,她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希望。曾经医生诊断她活不过三个月,但她强忍着病痛,忍了下来。因为她是母亲,她把最后一个心愿留给了儿子。这一切,都因为她做母亲的责任,还有对儿子的爱。最后她到底是没有尽责,可这是她的错吗?眼里的最后一点光芒化作无奈的泪珠滚落,那是一颗充满母爱的心遭受到无情的打击后流出的绝望。此刻,上帝也显得苍白无力。为了让自己的眼睛能捕捉到儿子的身影,她把自己的眼角膜捐了出去,她希望,留在世间的眼角膜能帮她完成这个未完成的愿望。相比之下,再看看王家人,为了甩掉这个“包袱”东躲西藏,连一个母亲最后的心愿也要残忍的扼杀掉,你们的良心哪去了?你们的责任哪去了?你们尽到了做丈夫、做父亲、做爷爷奶奶的责任吗?想必,都在你们逃跑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吧?丢掉了责任,丢掉了良心,你们还有什么?你们才是最可怜的人,因为你们没有做人起码的意识!而作为看客的我们,难道也不该从中吸取一些教训吗?责任,是人生起码的准则,让我们从这一刻开始,学会承担,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无论人生的前方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都要时刻记住自己该承担的责任。

  母爱的无奈篇6

  第一环节――设置新颖导语,创设倾诉情境,唤醒并激发学生的倾诉欲望。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母亲是困难中的一支拐杖,当你体倦力乏时,扶持着你走过最艰难的岁月;母亲是寒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

  提起“母亲”这个词语,我们感觉尤为熟悉、亲切,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最亲密的人。为了子女的成长,她付出了很多很多,儿女一天天长大了,母亲却一天天地老了……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板书)

  仿照上面的比喻句,说说母亲在你心中的印象。

  第二环节――与名家作品进行比较,品味探究,向名家学习倾诉真情的方法。

  同学们自我表述的基础之后,老师不做太多评价,引进名篇贾平凹的《我不是一个好儿子》的阅读。为学生设计如下问题:1.作者是如何写母爱的?运用了什么手法?2.文中哪个细节最令你感动?和你表述的有什么不同?3.通过对比你学到了什么?我们在记叙文写作时应该注意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思考,学生不难得到答案,主要是细节刻画,写平凡之事,说平凡之话,表心中之深情。

  第三环节――走进母亲,倾诉思索。

  先播放电视散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片段,引导学生倾诉记忆深处的亲情片段,表达真情;接着引导学生理性思索如何理解母亲、回报母亲;在全面理解思索的基础上,播放满文军的歌曲《懂你》,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向自己的母亲真情告白,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第四环节――写作展示,以“感悟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学生优秀作品展示――《习惯了的爱》:

  像日常琐事一样,妈妈把她的爱融化在心灵的最深处,变成了最平常不过的事。

  我的身体是很棒的,不是天生的因素,而是妈妈把我调养得很好,她总是把每个季度该补充的营养搭配得很得当,所以我从小就比其他的同龄同学长得茁壮,并且很少生病。

  梨和苹果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不论春夏秋冬,我总能吃到可口的水果,所以,削梨和苹果就成了妈妈每天的必做事。现在啊,妈妈的刀削技术已经练得炉火纯青――一刀到底。而且妈妈总会把苹果削下四块,然后自己吃掉中间剩下的酷似长方体的核,而我也会习惯性地吃那四块水果。

  上高中后,在家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期中考试后,一团糟的成绩搞得我焦头烂额,我慵懒地斜坐在椅子上,看着那些不知疲倦的艺人们演的一套一套的肥皂剧,我的心中又苦又涩,说不出的感觉。妈妈系着围裙走过来问我:“吃苹果吗?”我摇摇头:“不吃,刚才吃过了。”妈妈边削苹果边说:“那我自己吃一个。看会儿电视去写作业,听到了吗?”“噢!知道了。”我无奈地回答。

  我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卧室,一头扎进漫无边际的题海中,开始了痛苦的挣扎。不知过了多久,我抬起头来,伸了伸懒腰,打了个哈欠,然后揉一揉酸痛的的脖子,起身走出卧室。厨房里传出哗哗的流水声――那是妈妈在做晚饭。忽然看见桌角处放着四块苹果,切面处由于长时间的放置,已经泛起了微微的棕色。我问:“妈,你怎么不吃啊?”妈妈从厨房里走出来,边擦手边说:“唉,老了,老了,记性不好了,还以为给是你吃的呢!”妈妈无奈地摇摇头,拿起一块:“习惯了。”妈妈笑了,然后转身进屋。我的心中一阵翻涌,嗓子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眼睛涩涩的,有流泪的冲动。“习惯了”, 简单的三个字中凸显了十几年的爱。

  ……

  一种习惯,锁住了妈妈的心。妈妈将她对我的爱,融化在心灵的最深处,无声无息,却在每时每刻。

  母爱的无奈篇7

  (6岁的调皮)

  那时的我是个十足的调皮鬼。不是打破家里的饭,就是弄坏什么玩具,可让父母操心呢。然而,当我犯错时,妈妈总是会为我“收拾残局”,事后她不仅不会惩罚我,还会和蔼的走到我面前,轻轻地摸摸我的头,笑着说:“小调皮鬼,下次小心点。” 我想,这是母爱的力量。

  (10岁的贪玩)

  十岁的我可是院子里出了名的"齐天大圣"。每天放学后,就和小伙伴们在和煦的阳光下尽情玩耍,时而爬墙头,时而追逐打闹。经常“一头汗,一身泥”的回到家,这是妈妈就会无奈的笑笑,再拿出换洗的衣服并烧好水让我洗澡。死完澡后妈妈就得洗我的衣服了,这些衣服被我妈笑称为“大圣的披风”。虽然妈妈也抱怨过我的衣服很脏,然而他从来不怪我,只是规劝我别贪玩,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这,也是母爱的力量

  (14岁的成熟)

  我14岁了,妈妈也老了。也许大部分人此时很叛逆,而我则不然。与母亲已度过14年了了,她虽宽容,但也对我要求严格。她以适宜的方式教导我,在我看来她如一盏孔明灯,为我点亮了前方的路,让我从不迷茫。现在的我不仅在妈妈的教导下在学习方面小有成就,还成为了一个讲礼貌的好少年。在我看来这全是妈妈的功劳是妈妈的礼貌与亲切,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了我吧。这,更是母爱的力量。

  一捧母爱细细流,陪我流过了十四个春秋!妈妈,是您对我无微不至的照料与关心,对我不求回报的关爱!才使我幸福快乐的成长!

  一个人的幸福与否?不取决于家庭的富有,不取决于个人的名利…。.不取决于任何物质上的享受!而取决于他是否有一个爱他的母亲!

  母爱的无奈篇8

  关键词: 《宠儿》 陌生化 母爱

  陌生化是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又被译作“反熟悉化”[1]、“奇异化”[2]等,即使人感到惊奇、新颖和陌生。形式主义的首要代表和主要发言人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方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如果我们对感受的一般规律作一分析,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动作一旦成为习惯性的便变得带有机械性了。例如,我们所有熟习的动作都进入了无意识的、机械的领域。如果有谁回忆起他第一次握钢笔或第一次讲外语时的感觉,并把这种感觉同他经上千次重复后所体验的感觉作比较,他便会赞同我们的意见。”[3]当无数次地重复和感受相同的事物时,我们就会对它们熟视无睹,产生不了新的审美情绪,体会不到新的经历感觉。而文艺的陌生化就是要抛开单纯的抽象理解和日常的认知习惯,也就是不要无意识化,而要陌生化,把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把熟悉的主题情感变得陌生,增加感受的难度。什克洛夫斯基在谈到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时说,托尔斯泰在描绘事物或事情时总当这事物或事情是第一次看见或第一次发生的,他故意不直接说出熟悉事物的名称,使熟悉的事物也变得似乎陌生了。[4]

  陌生化可体现文学作品主题的陌生化。对于传统的主题如果有颠覆性、陌生性的描写,将进一步加深文章的思想内涵。因为通过陌生化的扭曲与变形,人们在被注入全新体验后,必定会在震惊之余深深探寻陌生主题后的深刻意义。人们通过反常的相见,在陌生化的艺术世界开拓充满更深更广的意义空间,唤醒人们发掘生活的意义,从而丰富对生活的感受。“新奇是为了无利害关系地去感觉对象的性质”。[5]

  《宠儿》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有的评论家甚至认为不读《宠儿》,就无法理解美国文学。莫里森在小说中将传统与创新交织在一起,达到了强烈的陌生化的美学震撼效果。其中陌生化的母爱主题是重要内容,它大大深化了作品对现实的反映。《宠儿》中的母爱主题和我们习以为常的母爱大相径庭,它令我们震惊、战栗,过后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

  印度有句谚语:世界上一切都是假的、空的,唯有母爱才是真的、永恒的、不灭的。母爱源于天性,是上天赐予的。《宠儿》一经发表就因文中另类的母爱而广受关注。莫里森告诉大家:被活生生地剥夺爱小孩的权利,有爱而不能爱是奴隶制下母亲们最撕心裂肺的痛楚。就母爱主题而言,莫里森的独特之处在于她敢于挑战社会习俗,用陌生的视角叙述奴隶制下黑人母亲们的母爱被粉碎、扭曲、践踏的残酷。文中除了塞斯,还有其他两位母亲,分别从不同方面体现黑人母爱的特殊性。

  一、塞斯母亲的爱

  塞斯的母亲从家乡被掳掠,被关押在“中间航道”的一条船上,她和塞斯奶妈两人多次遭到白人船员的强暴,在航行途中多次怀孕。塞斯的母亲将所有被白人播下的孽种扔入海中,唯独留下塞斯,因为塞斯是她和一个叫sethe的黑人生的,塞斯的母亲觉得他才是她的丈夫。在那个时代黑人奴隶母亲杀死小孩并不少见,流产率也很高,因为她们不想孩子重复任人践踏的悲惨生活。在奴隶制制度化的语境下,这是一种充满痛楚与无奈的母爱。

  二、贝比·萨格斯的母爱

  塞斯的婆婆贝比·萨格斯善良温顺,她被“奴隶生活摧毁了她的双腿、后背、脑袋、眼睛、双手、肾脏、子宫和手头”[6],却拥有一颗博爱的心。在获得自由后,她在森林中的一块空地上,像牧师一样,充满激情无所畏惧地向那些饱受心灵创伤的同胞们呐喊:爱自己,爱现在已是自由的身体,爱上每个身体部位,尽管之前它们被捆绑,损毁,现在它们自由了。贝尔就像是每个绝望的、悲伤的孩子的母亲。对于她唯一一起生活过的孩子——黑尔,她感到无比幸福与幸运。贝尔在卡罗来纳的农庄劳作时屁股给伤着了,为了让母亲减轻痛苦,黑尔和加纳先生达成协议,黑尔用一生甚至包括塞斯在内一家人的劳力换取母亲后十年的自由。也许只有心中住着爱的天使的母亲才会拥有这样一个孝顺的孩子。后来黑尔逃亡失败,下落不明,贝尔无限期待,担心之后无奈绝望。也许就像祥林嫂般,历经波折,到头来,竟也依旧是悲惨世界。在塞斯弑婴事件后,贝尔的母爱渐渐消退了,她无法自爱,更无法像以前那样给人以爱的温暖。也许在五彩的世界里,母爱可犹如彩虹般点明浑浊黑暗的世界。贝尔沉浸于此,是将母爱延续的自欺欺人聊以自慰。那团熊熊母爱火焰,早已奄奄一息,不禁让人暗自唏嘘。

  三、塞斯的爱

  塞斯从小就饱受奴隶制的戕害,被剥夺了一切,甚至不知道自己应该是什么,也无法喜欢自己。于是她把一切寄托在她“最宝贵的东西”上。可是奴隶既无力保护自己,更无力保护孩子,也许孩子的未来对他们而言只是当下生存的梦而已。当塞斯无意间听到“学校老师”在评论塞斯身上的动物属性及人的属性时,被震惊得不知所措了。她苦苦思索这个问题,自我认识更加迷茫,油然而生恐惧,恐惧自己的孩子也被蹂躏在一样的黑暗地狱。这也成了塞斯出逃的直接原因。为了孩子将来的自由,她挺着即将临盆的肚子,勇敢踏上危险重生的逃亡之路。塞斯的爱浓烈而决然,她曾多次絮絮叨叨地讲述自己是如何爱宠儿的:辛苦劳作后,一心想着躺在地上的宠儿会被太阳晒着,马上急忙小心地将她移至葡萄架下;丹芙用言语冲撞保罗时,保罗认为小孩长大了就该对行为负责。但塞斯却像一只为爱痴狂的老母鸡,宣言道:“我活着的时候保护她,我不活的时候还保护她。”母爱至决绝,可见一斑。十几年来,塞斯用母爱构建一个坚硬密封的壳,将丹芙保护禁锢在里头,一方面,这种畸形的母爱让丹芙产生异于常人的心理:丹芙感觉不到塞斯的爱,丹芙所有的情感只有对塞斯的恐惧和对父亲的期待。丹芙时常梦见塞斯把她的头砍下来然后拎到楼下给头发梳辫子。是的,那么窒息浓烈的爱,那么小的小孩怎么会理解呢,就像甜得过腻的糖是发苦的。所以当宠儿来到身边,丹芙即使知道她是一个鬼魂,仍将她视为唯一的伙伴,甚至决心要保护宠儿,不让塞斯伤害她。但在丹芙身上滋养的母爱却在塞斯对宠儿过度宠爱的过程中得以慢慢释放。当塞斯被宠儿折磨得如行尸走肉时,丹芙“心里密封罐”里的母爱一缕一缕地散发出来,让丹芙渐渐苏醒,跨出家门,向外界求救,赶走宠儿,拯救她至爱的母亲。太浓的爱要有机会释放才有被救赎的可能,可是宠儿永远也没有这个机会。当塞斯带着丹芙逃到124号后,她经常做噩梦,梦见孩子们被蹂躏后扔出马车外。然而28天后,噩梦真的上演了。奴隶主“学校老师”带着人来抓他们了。塞斯万般痛楚无奈举起锯子,浓烈的母爱扭曲成锯子下的红色汹涌,宠儿这个还不到两岁的幼儿以生命的终结祭奠奴隶制下畸形的母爱。之后宠儿的鬼魂一直游荡在124号宅里,甚至肉身还魂向塞斯复仇。情何以堪,塞斯,她难道不爱宠儿吗?恰恰相反,在外部强压残忍的环境下,她不健全的心理只想到用这样独特的方式来拯救自己的小孩。

  莫里斯以毁灭的伤痛的方式诠释这样的陌生母爱,一次次令我们震惊。那犹如沙漠中枯树的奴隶黑人母亲们,炼狱中的眼泪也会被干化。这种母爱是在奴隶制度下在性别和种族双重挤压下黑人母亲的爱,它反映了黑人母亲的精神世界。每一次母爱被撕裂、粉碎、践踏,我们都会狠狠地鞭笞恶魔般的奴隶制,同时对奴隶制下的受难者施以无比的同情。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休斯著.刘豫译.文学结构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1988:129.

  [2]徐亮.意义阐释[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175.

  [3]朱立元,李钧.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87.

  [4][俄]茨维坦·托多罗夫.蔡鸿滨译.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6.

  [5][美]韦勒克,沃沦著.刘象愚,等译.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278.

  [6][美]托妮·莫里森著.潘岳,雷格译.宠儿[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6:110.


标签:母亲母爱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