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妙招 > 正文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作者 出处)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08 10:55:35 分类:妙招 浏览:120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

  解释: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赏析:此句气势豪放,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表达了诗人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

  原文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人谁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

  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越收越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总是偏斜到一边。

  不再看书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

  评说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於故人重,

  赏析

  此诗阐明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人到老年虽然有人瘦、发稀、视力减弱、多病等不利的一面,也还有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等有利的一面,对此如果细致全面地加以思考,就能树立正确的老年观,就能从嗟老叹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有所作为。全诗表达了刘禹锡对生死问题的清醒而乐观的认识,说明他在任何

  创作背景

  公元836年(唐文宗开成元年),六十四岁的刘禹锡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此时,他的同龄人白居易以同样的身份留居洛阳也已三年。终于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兴。但白居易在写给刘禹锡的《咏老赠梦得》一诗中,表现出了对衰老的一种消极悲观情绪,刘禹锡便写了这首答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侯健.《养生箴言:历代名家养生诗欣赏》.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222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825篇诗文 ? 359条名句


标签:革新洛阳常德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