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解惑 > 正文

赵城金藏 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所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08 10:30:27 分类:解惑 浏览:85


  北京,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所在的藏书间里四季如春,室温常年在20℃左右。有“镇馆之宝”之称的《赵城金藏》,就静静地安放于这间防潮、防火、防晒、防虫的特设库房里。这部大藏经之所以受如此优待,还要从其颠沛流离的身世和浩繁的修复工程谈起。

  现身乱世

  1931年,饱受战乱的中国烽火连天,各种真假反战的团体相继成立。彼时灯红酒绿的上海有一个团体籍籍无名,却在日后为护卫国宝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这个团体就是“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

  范成和尚是这个团体的常务理事。范成和尚,江苏省如皋县人,1884年出生,七岁于如皋崇善庵剃度出家,在师父教导下,读书认字,礼佛诵经,如是十余年。

  1929年,范成和尚创建了一所“皋东私立僧伽图书馆”,藏有佛教法宝经典,儒家经、史、子、集,地方志乘,各种图书十余万册以及各种杂志报纸,设专人管理,开放给社会使用。此外,他长期搜集经书、佛像、碑帖、法器等佛教文物,打算创立一座佛教文物馆。

  1933年,山西平胜府赵城县广胜寺迎来一位风尘仆仆的高僧,来人就是范成和尚。他受上海影印藏经会委托,查访藏经旧本,好为即将付梓开印的宋版藏经补全残卷。寻访过程中,范成和尚身着破旧僧袍,冒险穿梭于战乱区。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地僻人稀的广胜寺,范成法师意外地找到了12个藏经柜,里面竟然珍藏着5000多卷汉文经卷。

  虽然纸卷泛黄、尘秽封积,但字迹清晰可辨。范成法师查点发现,这些经卷每版一面二十三行,每行十四字,字体极为古朴。其中印有宋景二年(公元1035年)的跋文和捐资刻印的信士名录。刻版之始或为五代末年,而刻竣印经极可能是在金代。

  相传,金代的平民女子崔法珍为了表示自己刻经的决心,感动善男信女,毅然断去自己一只臂膀,先后在山西、陕西等地化缘筹措资金,然后以北宋《开宝大藏经》为底本雕刻佛经,前后历时30年刻成7000卷。

  大藏经刻印完工后,由解州(今山西运城)天宁寺运到赵城广胜寺珍藏。先藏在广胜寺的弥勒殿内,后移虹塔中,直至1933年范成和尚发现才正式为世人所知。后来,范成和尚在广胜寺待了5个多月才将所存经卷基本整理完毕。他还遍访附近村落,购回300多轴散失在民间的散卷。

  穿越战火

  广胜寺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距今1866年,分为上寺和下寺。《赵城金藏》原本存放在广胜寺下寺。1936年,一名自称来自日本东方文化研究所的人出价22万银元欲买下《赵城金藏》,但被僧众们严词拒绝。随后,又有日本僧人以每尺1个银元的高价收买。但广胜寺的僧众们知道佛经无价,日本僧人空手而归。

  次年,卢沟桥事变爆发。9月,山西雁北区沦陷。1938年,日军占领赵城,《赵城金藏》命运堪忧。

  发现金藏的是高僧。此时,护卫金藏的又是高僧。

  广胜寺住持力空法师官员出身,后看破红尘皈依佛门。就在他为金藏命运坐卧难安时,当地名望张奇玉说希望力空将金藏交给军第14军军长李默庵。 但力空法师并没有答应。因为他打心眼儿里信不过及其军队。为保金藏无虞,力空法师将几千卷摆在弥陀殿明处的经卷全部转移到上寺塔院的飞虹塔内,用砖将上塔通道门砌死封存起来,并对外宣称《赵城金藏》已经被李默庵军长运走了。同时,力空法师以战乱为由,宣布除了每年的三月十八庙会外,飞虹塔不再向游人开放。

  之后,阎锡山的部下也来和力空商谈经卷转运的事情,但面对力空的质问知难而退了。与此同时,日本人加紧了查找金藏的步伐。此后的两三年,力空法师一步也不敢离开广胜寺。 1942年春天,当地日军通知力空法师,说日本东方文化考察团要到广胜寺考察,并特意提出要在农历三月十八上飞虹塔观光游览。

  情急之下,力空法师找到了赵城县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县政府县长杨泽生,希望他们运走经卷。双方商定,农历三月十三夜里行动。八路军兵分两路,一路声东击西诱走敌人,一路去广胜寺搬运金藏。

  但是,飞虹塔内楼梯陡峭、狭窄,只容一人通行,里面漆黑一片。为了抢时间,广胜寺的僧众从这狭窄、陡峭、漆黑的通道里凭着感觉手手相传,把几千卷经卷快速传递出来。

  同时,八路军的运经小分队接到金藏后迅速装进包袱离开。之后,在郭家节村转运站,金藏被抬上驴背往位于大山深处的地委机关驻地――安泽县亢驿村进发。

  日军知晓经卷被运走后,抓走了20多名僧众。力空法师在黑暗潮湿的洞里躲藏了三个多月方得幸免。

  从广胜寺抢运出来之后,《赵城金藏》一直辗转颠沛,直到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中央政府将《赵城金藏》运至北平,交北平图书馆收藏。

  修复之役

  水灾、火灾都是藏书事业的大敌,虫蛀、鼠啮同样对书籍造成损害。以纸质为主的典籍能够穿越千百年历史出现在我们面前,实属不易。

  《赵城金藏》也是如此。在结束了流离失所的日子后,其修复工程之浩大超乎想象。

  据说,在商讨修复《赵城金藏》的时候,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纸张。修复需要一种与《赵城金藏》纸质相同、拉力和韧劲都很大且颜色一致的广西棉纸,但是这种纸一时难以买到。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法师号召佛教协会募化,后来两广佛教徒捐赠了数万张广西棉纸,解决了用纸问题。

  入藏国家图书馆的《赵城金藏》,因在潮湿的煤窑里存放过较长时间,有的经卷被水泡过后,紧紧粘在一起,皱缩成一根根“棒子”,几乎无法打开;有的外表覆满了霉菌和煤灰,完全变黑了;还有的一碰就碎。北京图书馆开出了每月200多斤小米的工钱请来韩魁占等4位手艺高强的修书师傅,他们得知经卷是国宝,也都倾其全力。为了把变成棍状的经卷剥开,他们想了许多办法,先是用蒸笼蒸,后又用清水泡,然后用针尖小心地去挑,细致得像绣花一样。一个人一个月只能揭、裱一卷经。

  经过4位高师10年苦战,1964年,4800多卷古经全部修复完好,看起来就和刚雕印出来的一样。1965年,《赵城金藏》修复全部竣工。

  十年浩劫中,很多珍贵历史文物被毁。但在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的精心护理下,历尽劫波的《赵城金藏》始终完好无缺。直到今天,《赵城金藏》仍光彩熠熠,向人们讲述了一段中国佛教史的传奇。


标签:佛教和尚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