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答疑 > 正文

吾国教育病理 《吾国教育病理》是郑也夫教授又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0-01 06:42:15 分类:答疑 浏览:112


《吾国教育病理》是郑也夫教授又一力作,本文主要通过简介此书主要内容,然后简评书中一些醒目深刻的观点,以期加深对当下教育的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教育;分流;放权

  《吾国教育病理》是北京大学教育社会学系郑也夫教授又一力作,出版于2013年9月,直至现在,短短半年时间已印刷六次。正如此书扉页所写:《吾国教育病理》一反时下不涉病灶、不究病理,治标不治本的教育论述。直指中国教育的病因,直陈其解决之道,言辞犀利,一针见血,穷根问底,论据详实。既呈现了对教育病理的追问,也体现了对当下国情的关怀。笔者通读之后,认为此段按语十分中肯。下面笔者首先概述其主要内容人,然后简评其主要观点。

  一、内容概述

  本书共分两编,上编名为分流,下编名为放权,上下编各七章。上编:第一章空洞素质论,第二章教育与发展,第三章德国教育的分流制,第四章中国职业教育的困境,第五章中国传统分流的终结,第六章官员的学历,第七章复习与复读。下编:第八章学校教育模式批判,第九章知情志,第十章兴趣,第十一章创造力,第十二章科目,第十三章选材,第十四章行政专权:单一化的根源。可以说,分流与放权是本书的两个核心词汇,也是作者想表达的中心思想。上编讨论的主要是中国教育的一些现状,例如素质教育的空乏、学历竞赛、高校扩招引发的乱象,等等。下编主要是针对上编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求解决之道,讨论的主要是中国教育的生态,其特征是行政放权,其后果是多样性的全面流失。分流意识的缺失以及放权道路的艰难,两者共同摧毁着中国教育。

  二、简评观点

  作者在前言中说:“写作这本书的动力是愤懑,一个超龄愤青的双重愤懑之情。”在笔者看来,本书写作绝不是作者的一时兴起,更不是简简单单的情绪波动,而是一个深谙中国教育现状,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家的内心哭诉与呐喊。正如李公明所言:“也夫对中国教育的积弊与癌变的批判一剑封喉,令人有掩卷拍案之痛。作为行走在学术研究与社会思考之间的思想者,强烈的情感动力、深刻的认知追求、睿智的情理论辩和脚踏实地的实践探索是也夫最可贵的个人特色,所有这些在本书中再次鲜明地体现出来。”本书中有很多观点以及论述都让人醍醐灌顶、振聋发聩,如对全社会性的“学历军备竞赛”的剖析、“消极教育观”的阐述以及对学校科目设置的建议等等。下面笔者主要按本书编排顺序拣每章要点进行简略评论,顺道也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与思考。

  首先笔者想说说“空洞素质论”。“素质教育”一词大约是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被提出来的。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明确指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决定》把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新阶段。其实,素质教育的口号至今仍响彻教育界,可以说是各型给类的教育理应努力追求的目标,学校教育就更不必赘言了。但是,反观现在学校所追求的往往是偏离素质教育的,有的更是背道而驰。如今的中小学追求的无非是升学率、入学率。一个高的好的升学率可以美誉学校名声,一个不错的入学率则可以确保学校的持续运行,学校往往就在入学和升学中盲目的运行着,学校的唯一目标就是保证有稳定的招生以及确保这些学生有个好的去向,而学生本身的发展以及将来的工作、生活较少考虑。另一方面,以高考为主的评价方式则加剧了学校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的形势。这样就导致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亦或家长都将“分数”抽象为通向“成功”的钥匙。学生接受的一切都向分数看齐,利于考试的东西可以大摇大摆的进入课堂,而不利于考试的则被无情的拒之校门外。在这种教育环境、思想观念下,素质教育也只能是空谈而已。

  其次,笔者谈谈“学历军备竞赛”。本书作者从社会学角度透视当下教育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不是社会发展的真实需要所促成,而是学历的“军备竞赛”所使然的。现如今用人单位更多的是看重求职者手中所拿文凭的高低而不是求职者本人能力的高下,文凭已然成为这个人的素养、能力等的代名词了。学历竞赛不仅出现在社会上普通的从业人员之中,就连大大小小、形形的官员也参与进来了,一方面是官场入门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官场晋升制度的设置,这两者促使官员不得不也参入到了学历竞赛之中。作者认为要解决当下社会“学历军备竞赛”这种现象,根本手段不是痴心妄想地劝说竞争者端正态度,而是减少参与竞争的人数,也就是本书的第一个关键词“分流”。作者结合古代士子及其家庭成员情况考量、反思当下这种现象,提出终止独生子女政策。现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生态决定了父母的多重感情――爱、恨、理想、经济等――投于一身,将是孩子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为了达成父母这种愿望,子女也就随波逐流,不断接受教育,不断取得更高学历,从而立足社会!然而在古代,由于一家子女众多,往往不需要对子女未来发展有多少干预或计划,更多是凭兴趣发展,这也就很好地达到了分流的目标。作者所述十分正确,但笔者认为中国教育体制进行大的变动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当下,笔者认为可以先从“高考”这一独木桥下手,简缩高校,切勿扩招,让学历含金量更高些,多添加一些专科技术类院校,与社会需求接轨,要让大家明白人生不是只有“高考”这一条路可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最后,笔者要谈谈学校科目设置问题。作者根据中国中小学教育过于重理轻文以及外语学历过度无用等现象,联系高考认为,中学阶段不要文理分科;高考质保大学、不报院系,大学二、三年级时再确定院系和专业。高考含三个科目:语文、数学、通识,各100分。通识由两部分组成:理科,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文科,包括历史、地理、科学史等。高中不分文理科,但个体的偏好不宜压制。与之匹配的制度设计是,学生可以在高考前事先申报自己在通识中的“加权”选择:文科分数加理科分数,或文科分数130%+理科分数70%,或文科分数70%+理科分数130%。笔者十分赞同作者这种设想,但在操作实践层面上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更多的思考与探索,当然还会涉及到诸多的利益等问题,都需要慢慢磋商与解决。从基础教育改革以及建议方面来看,无疑是值得提倡和借鉴的。


标签:教育学校学历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