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解惑 > 正文

旅游文化论文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9-29 20:42:29 分类:解惑 浏览:77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 教学改革 课程群 旅游文化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26

  Exploration on Tourism and Cultural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HE Lifang

  (Hu'nan Women'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 group is the most important signa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course teaching level, also have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olve of the common teaching problem.We need grasp 4 aspects to the improvements: Integrate course content and realize comprehensive knowledge;stress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and training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stress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building up platform for practical teaching; Emphasis on the cross-cultural research and build specialized teaching group.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 course group; tourism culture; practical teaching

  1 旅游文化课程群内涵

  课程群建设是以系统科学为指导,将内在联系紧密的相关课程纳入“课程群”,注重相互间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旅游文化课程群建设是全面提升旅游专业教学质量和提高课程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的基础工作。

  1.1 课程群的内涵

  在课程教学体系中,关联度较大的诸多课程内容一般存在较多的重叠或重复。从“微观”层面上来看,任何一门单独的课程教改,是无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几门课程又达不到专业教学“宏观”层面的全课程、全方位教学目的。①课程群是从“中观”层面提出的教学改革,一般是指由3门以上内容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它不只是将几门课程简单地凑合在一起的“掺合体”,而是将内容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的几门课程组成一个有机整体,②并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师资团队等方面进行重新规划、设计,③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

  1.2 旅游文化课程群

  旅游人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必须具备较好的旅游文化理论与知识,层次越高要求就越系统、越全面。为适应现代旅游人才培养,旅游文化课程要打破以传授知识或理论研究为中心的模式,建立旅游文化课程群,理顺学科的理论体系,贯通技能之间的关联,形成深度不同的课程层次,以适应层次不同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群教学的层次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根据旅游文化内容庞大和复杂的特点,各层次教学所涉及到课程名称相当多,旅游文化课程群最少应选择五门课程纳入其中,包括为旅游从业人员学习掌握最基本文化知识的导游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论述,更重要的是旅游文化知识的系统全面介绍的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文化和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课程;研究旅游文化基本理论,适宜更高层次教育的旅游文化学。

  2 当前旅游文化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旅游文化类课程根据专业和层次不同,其教学任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事实知识为主体,为学生获取旅游文化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二是以原理性知识为主体,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知识体系,以适应旅游发展对知识的更新;三是以研究探索为主体,培养学生旅游文化研究能力。由于旅游文化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当前的这类课程存在理论薄弱、内容重叠或重复多、表达枯燥等问题。

  2.1 结构体系不完善

  旅游文化类课程的内容以旅游主体文化、客体文化、介体文化为主线,基本停留在旅游客体文化的介绍上。旅游主体、旅游介体的内容都少有涉及,中西文化比较和跨文化交流的内容更是缺少。这与现代旅游业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常态化发展是很不相适宜的。旅游文化类课程内容应随着旅游业发展态势变化,吸收新的旅游文化研究成果,诸如消费文化、经营文化、审美文化、服务文化、外国文化、中外比较文化、跨文化交流等,完善课程内容的结构体系。

  2.2 理论贯通性不强

  在对现有有关旅游文化类课程内容研读中,可以看出都还是从其从属的学科角度,对旅游文化事项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作为独立的各门课程论述是精辟深入的,但多凭借研究的直觉,缺少从旅游文化学科体系的系统分析。主要表现为:一是现有的旅游文化类课程都强调资源方面的文化,多是资料分析和直觉的成分,没有深入的田野调查,理论薄弱,造成了课程内容的许多重复,表达枯燥等问题,课程间理论贯通性不强。二是理论与实践断层,要么只有理论的阐述,没有实际案例,或者引用其他案例;要么只是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缺少理论的系统化,课程内缺少理论贯通性。

  2.3 课程内容雷同重复

  目前,旅游专业开设的旅游文化类课程较多,这些课程在内容编排上有许多交叉,导致了课程内容的很多重叠和教学内容的重复。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将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等同于文化旅游资源,只是对旅游景区景点涉及的文化现象进行描述,对其本质和规律探究不够深入;二是将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等同于导游文化基础,导致诸多课程很多的内容与导游基础知识重复。

  2.4 教学内容封闭僵硬

  旅游文化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现有课程内容封闭,启发性和探讨性不足,缺少文化现象的深刻描述、案例。现有考核以考试为主,条条框框的“标准”答案,也导致内容封闭呆板。课程间缺乏横向交叉与沟通,不可避免出现重复现象,课程的低效率重复,导致学生兴趣丧失。

  3 旅游文化类课程群建设与优化的方式

  3.1 整合课程内容,实现知识贯通

  旅游文化内容是一个庞大而复杂,课程内容就要透过现象提炼本质和精华,既要有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又要梳理各类文化使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导游基础知识涉及旅游文化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课程的内容,还包括旅游其他学科和地方旅游文化内容。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分别从传统文化和地理资源视角,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的系统梳理。旅游文化学应该是对旅游文化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课程,理论性比较强,要以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为基础。各类旅游文化通过梳理后以专题形式进入课程群平台,作为各门课程内容的拓展和补充。通过课程群的建设,明确界定各课程之间的边界,重新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剔除各课程中不必要的重复内容。

  课程群的建设要对群内课程进行分解,区分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实现对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目标。课程群内五门课程各有分工: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为旅游从业人员必需掌握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还服务于导游考证,无疑是核心课程;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客源国概况等为拓展类课程,都是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的拓展,有理论论述,更是旅游文化知识的系统全面介绍;旅游文化学课程研究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是高层次教育的核心课程,也可作为低层次教育的拓展课程。

  3.2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旅游文化课程群应确立以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表现作为成绩的一部分,改变传统的以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定优劣的教学评价体系。结合课程群平台建立的各项文化专题,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拓展学习,考核引进平时考核、口试、实际操作、课程论文等方式,提升自学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在“应用”二字。应用型人才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职业胜任能力,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旅游文化课程群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地方旅游文化引进教学中,在对地方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实证分析过程中,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3.3 重视实践教学,搭建课程群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课程与专题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旅游文化课程群教学网络平台,拓展教学空间,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课程群网站要以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建立健全的与课程群教学有关的素材,包括课件、教学大纲、教案、参考书、教学录像等课程资源。同时,利用课程群网站制作专题资料、汇编案例,进行教学交流互动,使课堂教学有效延伸到课外。

  充分利用旅游文化课程群教学网络平台,以多媒体的形式给学生观看相关内容,既生动又直观,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有很大帮助;通过多种合作,选择有建设代表性的文化旅游景区建立观摩基地,供学生实地观摩学习与分析研究,深化学生对旅游文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

  3.4 加强跨文化研究,组建特色教学团队

  跨文化交际活动是现代旅游文化关注和研究的核心。一方面,旅游地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传统文化以及文化生态让旅游者获得直接的观感;另一方面,旅游者自身的文化模式随着旅游者流入旅游地,或多或少地进行着文化的示范和散播,让旅游地的人们观感、选择与吸引。旅游活动之中客观存在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要求旅游业从业人员有比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有的放矢,更好适应旅游发展日益国际化的需要,以保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鉴于旅游文化的包罗万象,涉及学科多,课程群应整合师资和教育资源,组建旅游文化课程群教学团队,打造一支学科背景多元、专业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团队之中的成员都要选择一至多个旅游文化专题作为研究方向,并在团队内大力开展跨文化交流研究,吸收相关研究成果,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统一,通过课程群建设,实现教师教学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注释

  ① 朱建安等.基于课程群视角的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99-102.

  ② 吴迪.基于课程群视角的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6):178-179.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旅游文化学;热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164-02

  旅游文化研究是旅游学与文化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直接影响中国旅游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否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学术研究领域。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旅游业起步不久,就有学者指出了旅游业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旅游文化在中国作为一个专业概念出现,尽管现在看来当时人们对这个概念的解释是不够准确的。此后,有关旅游文化的零星论述,频频出现于报刊杂志之中,部分文化学的论著也涉及到了旅游文化学的基本研究范畴。但总体上说,这些研究还是很零散的,没有引起旅游学界和旅游业界的足够重视。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旅游文化研究发生了明显的改观,中国旅游文化学研究学会的成立和几个重要的旅游文化研讨会的举办,标志着中国旅游文化研究开始由自发的、零散的状态向自觉的、有组织的状态转化。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专门研究旅游文化的机构或团体组织大量出现,全国性的或区域性的旅游文化研讨会不断召开,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非昔比,旅游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旅游学和文化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当前,旅游文化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对旅游文化概念、特征、内容及其结构体系等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目前学术界对旅游文化的理论研究还存在许多分歧,比如不少以旅游文化为题的著作、论文其实只是研究旅游人文资源的形成和特性,无形中将旅游文化等同于一般社会文化,针对学术界在这些最基本问题的不同看法,作者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看法,旨在为旅游文化理论大厦的构建锦上添花。二是对旅游文化的概念体系、内涵外延准确、科学的把握以及对旅游文化和旅游文化学的全面、系统阐述。这既表明了当前中国旅游文化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无疑会促使得旅游文化研究走向将会更加深入而细致,从而为促进中国旅游文化学的创立和繁荣抛砖引玉。三是如何为人们了解中国旅游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旅游文化学是一门揭示旅游业经营与管理活动中人的智慧和实践创造能力的学科。文化和人是相互规定的,人类创造文化,文化塑造人类,有文化的发展,才有人类的发展。旅游文化既是人类固有文化在旅游业经营与管理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也包括人们在经营与管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新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旅游文化学研究旅游文化的本质和它发展的规律,从根本上说也就是从科学的高度对旅游业经营与管理活动中人的智慧和实践创造能力的研究和揭示,由此,人们才会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创出一个丰富多彩、美妙绝伦的产业世界。四是就形式上讲,旅游文化学似乎是一门理论色彩很浓的基础学科,但从它研究的目的、特点及其作用来看,它却又具有应用性。旅游文化学这门学科直接根源于对旅游业发展中重大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研究目的。旅游文化工作者要针对旅游业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的难点、疑点、重点来开展研究,以保证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指导实践工作。五是进一步完善旅游文化研究方法体系。旅游文化学需要从其他学科借用、移植的研究方法与传统文化学研究方法有机交融在一起,使旅游文化研究的手段、技术和模式有一个自然的更新,各项研究进一步确切化、精确化和科学化。

  近年来,旅游文化是一个曝光率非常高的词组,尤其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这个词组更是屡见报端。这一研究热点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考虑,旅游和文化两者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门课题。围绕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之争,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就二者关系而言,文化和旅游是密不可分的,旅游是文化最好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景区的生命力是不可能长久的。少林寺这么小个寺庙,如果没有少林文化支撑,那么它就是一个普通的寺庙。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反过来,文化在市场经济要发挥其功效,被公众所享用,又必须借旅游以行其道,并使其发挥作用,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当今低能耗高产出的新型绿色产业,更让身处能源、环境恐慌的世人,看到了新的发展曙光。因为中国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无疑会大大减轻因发展经济而给资源储备带来的压力,同时也能极大地满足中国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说,中国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需要。现在,人人似乎都承认文化内涵是旅游的生命。各种旅游规划也都大谈本地文化,国内不少地区和城市甚至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立市之本”、“立区之本”,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件好事,毕竟已经有如此多的城市和地区认识到了发展旅游产业的意义。

  但是,文化毕竟是有地域性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客观环境的不同,往往会使同一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同样的道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会因为地区之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要促成文化旅游产业在一个地区生根发芽、枝繁叶茂,首先要求这个区域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和基础。否则,无论多么精妙的发展蓝图终将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事实上,旅游产品开发越成熟,原汁原味的民风越来越难找到了。在湖南耒阳的新市古镇的古街上。几条互通往来的古街都被当地居民用大理石铺好,外表贴着瓷砖的火柴盒式的房子伫立在清末民初的古民居旁边,特别扎眼。新市古镇是耒阳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其以历史存留下来的古民居建筑、沿江秀色、田园风光吸引着各地游客。目前,能否保持古镇的原始风貌是新市保持魅力的关键所在。据了解,新市8条街共有清代的古民居上百间,但如何保护好它们成了一大难题!比如,对古镇危房的维修,风格虽然能够模仿,但往往不能达到清代建筑的工艺水平,而且费用由村民自己负担,这让村民无法接受。实际上,在新市古镇可以看到不少扇窗都是用铝型材料制作的,和旁边古色古香的雕花窗显得格格不入,完全处于古今混合的尴尬状态。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新市古镇的保护问题,并多次向有关政府部门建议。他们认为,“旅游资源开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控制破坏旅游景点原貌的行为”。现在新市古镇的原貌被破坏的程度还不是很大,应该赶紧出台管理办法来保护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古民居。显然,加强对旅游景点的保护,市政府应该制定关于保护新市古镇旅游区的管理办法,规范村民的生产和生活行为,规范对旅游景点的建设和开发。

  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旅游业竞争经历了从资源竞争到产品竞争、产业竞争再到目的地竞争的发展阶段,即城市或地区的整体性竞争,这里既包括各类旅游吸引物、各类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接待体系,也包括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地理区位、整体环境等内容。因为旅游者在选择购买旅游服务和产品时,不仅仅考虑产品本身,也要考虑该产品的生产环境。因此一个地区发展旅游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如何塑造整个城市、地区的形象,如何改善社会、经济、文化的整体环境,如何提高各个相关产业、部门、主体、领域的综合素质。对于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来说,促进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增长并非主要目标,而是要通过发展旅游,带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不是仅仅发展旅游产业本身,而是建设一个成熟的、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也就是说,旅游要成为城市名片、引擎产业、社会凝聚剂、文化升华剂。而文化在旅游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全球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目的地之间、旅游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上升为文化的竞争。文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既包括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艺术、文字,更体现在现代人的生活、生产、生存之中;既包括固化的部分,也具有活的载体。谁能够从现代人的需求出发,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特色,结合现代化的表现手段,谁就能够赢得市场的青睐。

  文化旅游发展问题涉及诸多学科和问题,研究难度非常大,从多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从文化角度而言,一方面,要重视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利用历史的、地方的、民间的文化要素,结合现代的、国际的、主流的展示方式,开发出适合一般现代旅游者需求的产品,在这里关键是如何将各种文化产品从过去的观光型转变为休闲型,把旅游活动从原来单纯的教育、宗教功能转变为全方位的体验,把原来静态的、历史的、死板的观赏对象转变为动态的、现代的、生动的体验对象;另一方面,在其他旅游产品(如度假、休闲、商贸旅游等)的开发中,注意文化内涵的挖掘,在各种类型的产品开发中,大到景点开发、设施建设,小到服务人员的素质、服饰,都要充分体现地方文化的主题和特色,在这里关键是如何把区域文化渗透、融合、揉进各类旅游产品的开发中,使其有灵魂、有主线、有品位。其中,旅游节庆在目前的各类活动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旅游节庆是对以旅游为导向的节日和特殊事件的合称,一般多是借助民俗风情、地方特色、人文历史而开展的地域性活动。按照主题和内容可以将其划分为:文化庆典、文艺(娱乐)事件、商贸事件、体育事件、休闲事件等,它们在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功能和塑造旅游形象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罗文,陈国生.《旅游文化学》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问题[J].职业时空,2008,(8).

  [2]陈国生.关于快乐旅游教学的运用[J].中国旅游报,2008-10-17(11).

  [3]杨刚,陈国生.现代旅游文化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唐婧,陈国生.为非旅游专业大学生开设旅游文化学“公选课”的探索与实践[J].管理观察,2008,(7).

  [5]袁鹏,陈国生.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文化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中国科技教育,2008,(2).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中国;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3)03-0106-08

  1、引言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教育发展迅猛,与之相关的旅游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是旅游研究的主体,其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以旅游为选题的学位论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旅游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主要学术期刊所发表的旅游类研究论文,不少是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核心成果的提炼,展示了旅游研究的最新前沿领域与最新研究成果。有学者从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视角对我国旅游研究展开分析,如章锦河等对1988~2001年旅游类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了分析,陈德广对1989~2003年国内和北美的旅游研究博士论文从学科差别、选题背景和学科参与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本文通过查阅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士学位论文库、中国国家图书馆博士学位论文库以及中国知网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以题名含有“旅游”、“游憩”、“游客”、“度假”等词进行检索(2012年12月29日),获得2001~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573篇。由于中国学位论文建库时间较晚,而且每一篇博士论文规定的发表时间不同,所以,有一部分旅游类论文未能统计。本文对573篇博士学位论文从数量增长、研究者的专业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案例区域等角度进行数理分析,力图从一个侧面勾勒目前中国旅游研究的现状与特点,期望有助于旅游学者把握旅游研究的最新动态。

  2、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现状与特点

  2.1 博士学位论文的数量增长

  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旅游高等教育与旅游研究的快速发展。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旅游类高等院校数量持续增加,由2001年的311所增加至2010年的967所,与此同时,在校研究生数量也不断增长。迅速发展的高等旅游教育为旅游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极大推动了旅游研究的深入发展,学位论文数量相应地快速增加。从2001年至2010年,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总体上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趋势。

  2.2 博士学位论文作者的专业背景

  高校和研究机构依据自身的学科优势,针对旅游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与边缘性特点,从各学科专业的角度进行研究,一方面丰富了旅游研究的内容、理论与方法,同时又显现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完成者专业背景的分散性特征。2001~2010年,573篇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者涉及12个学科门类中的9类,88个一级学科中的28个,393个二级学科中的58个。

  由表1可知,我国旅游研究的学科多样,除了官方的旅游管理博士点专业,各校亦根据自身特色,利用原有学科“借鸡生蛋”,招收培养旅游发展方向的研究生。其中,管理学、理学、经济学等是目前旅游研究的主体,其他学科旅游研究相对较少,如历史学20篇,教育学5篇,文学1篇。但是,由于旅游研究的跨学科性质,这些学科的博士研究生以旅游为选题进行学位论文研究的数量正在增长。

  按照一级学科的统计结果来看,地理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生物学、农林经济管理、民族学等8个一级学科的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总数达463篇,占总量的80.8%。其中,地理学背景的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占总量的26.88%,是所有学科中比例最高的,其次是工商管理,占总量的22.34%。

  按照二级学科的统计结果来看,人文地理学、旅游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自然地理学、生态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产业经济学、企业管理、林业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区域经济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农业经济管理、民族学、中国近现代史、第四世纪地质学、环境科学、矿产普查与勘探等19个二级学科,论文数量达353篇,占总量的82.90%。其中,人文地理学所占的比例最高,约为19.72%,其次是旅游管理,约为15.71%。

  从表2中可以看出,国内旅游类博士生的培养主要以高等院校为主,科研院所为辅。从统计结果来看,参与旅游类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机构共有101个,其中,高等院校86个,占总数的85.15%,论文数量为508篇,占总量的88.66%;科研院所15个,占总数的14.85%,论文数量为65篇,占总量的11.34%。各单位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数量差异很大,其中,中山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所占比例较多。近年来,四川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博士生以旅游作为选题的学位论文数量增长较快。

  2.3 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

  由于旅游类博士论文涉及多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本文根据《旅游学刊》、《旅游科学》的栏目以及具体研究内容,把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19个方面。虽然这样分类并不具有完全的排他性,一篇文章与两个甚至更多研究主题相关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可以大致反映中国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现状。

  从表3以及每个年份上述研究内容的比例可以看出,旅游类博士论文研究的内容有分散化趋势,但是旅游经济、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目的地、旅游规划与设计、旅游产品依然是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占总数的50.09%。此外,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等所占的比例有所上升。其中,旅游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及其效应研究;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较多地涉及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目的地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及其竞争力研究,而且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研究引起了博士研究生的关注。近年来,旅游主体的研究,如旅游者行为、旅游流、旅游感知、主客态度等取得了许多成果。

  2.4 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旅游研究方法可分为概念性、描述性、数理统计和构造模型4种。从我国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来看,概念性方法所占的比重仍然比较大,占37.22%,描述性方法所占比重最低,仅占17.57%。以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为代表的国外旅游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以实证研究为主流,自2000年以来,研究方法以数理统计方法为主,其比重占到36%,构造模型方法占27%,描述性方法和概念性的方法则相对较少。近年来,我国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中构造模型和数理统计在旅游研究中发展比较快。其中,数理统计占了27.31%,构造模型占了18.09%,更多的博士研究生在研究中兼顾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数据来源方面看,主要以统计年鉴为主,但问卷、访谈等调查方法的研究逐渐增多。因此,我国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虽然与国际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正逐渐向国际主流研究方法看齐。

  2.5 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案例区域

  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具体的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是旅游研究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573篇论文中有459篇论文对具体案例区进行实证研究,其中,69篇以全国为例进行研究,其他390篇对我国部分地区以及主要旅游目的地进行了研究(表4)。

  从省际角度来看,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案例区涉及我国大陆所有的省市自治区,还包括香港和台湾。具体来看,以云南省最多,博士生主要关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研究最多的案例是丽江;北京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大都市旅游研究;安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皖南古村落和黄山风景区;广西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桂林和漓江;四川的研究关注最多的是九寨沟景区等。

  一般来说,旅游地可分为自然风景旅游地、文化旅游地、历史古迹旅游地、娱乐旅游地、运动型旅游地、产业旅游地以及综合性旅游地。从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涉及的旅游地类型来看,以自然风景旅游地和文化旅游地探讨最多,而对娱乐旅游地、运动型旅游地和产业旅游地的研究相对较少。自然风景旅游地的博士论文大约有74篇,其中,自然保护区探讨较多,有22篇,山岳型旅游地有33篇,主要包括九寨沟、张家界、黄山、泰山等国内知名的山岳型风景旅游地。海滨型旅游地研究也较多,大约有19篇,研究的案例主要集中在大连、秦皇岛、三亚等地,对江河型、湖泊型、洞穴型等自然风景旅游地研究相对缺乏。历史文化旅游地有37篇,其中,有19篇是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化的研究,特别关注的是旅游的影响研究,应用最多的案例是丽江;其次是对安徽古村落的研究,还有的以西安作为文化旅游目的地研究旅游者的行为以及城市旅游的开发等方面。总体来看,博士学位论文涉及的旅游地类型较多,但研究深度以及不同类型旅游地之间的比较研究方面还有待加强。

  3、中外旅游类博士论文选题比较

  笔者在ProQuest学术论文库中检索到国外旅游类博士论文100篇,对他们的选题内容进行了总结,其中,占比例较大的前10位研究内容分别是:旅游影响、旅游产品、旅游者行为、旅游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旅游与地方认同、旅游营销、旅游企业和旅游信息技术。而2001~2010年中国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中占前10位的内容分别是:旅游经济、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目的地、旅游规划与设计、旅游产品、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区域旅游、旅游服务与管理和旅游者行为。笔者认为,出现这种差别主要是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发展模式不同决定的。在国外,尤其是经济发达的欧美地区,由于旅游业发展已经到了成熟阶段,研究领域从初期的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空间结构扩展到对旅游影响、旅游者行为、旅游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研究领域表现出多元性与深层次性。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正处于大规模扩张和发展阶段,因此相应的研究更多关注旅游经济、旅游资源的利用、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提升等应用性领域的研究。

  4、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4.1 研究结论

  对近十年来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的分析发现,我国旅游博士学位论文数量增长较快,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较大的增加,研究方法也大为改进,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博士学位论文的梳理,有助于了解博士研究生及旅游学科发展的方向与过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4.1.1 研究问题有所缺失

  研究问题是指研究者基于特定的学科视角、概念体系、理论框架和科学方法想要考察和回答的问题。研究问题的提出是衡量学术研究质量的核心标准,也是研究展开的起点和基础。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研究问题的缺失主要表现为研究内容的重复性较强,较少从一个新的视角对问题开展研究,如对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以及旅游规划与设计的研究居高不下,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博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上缺乏创新,这在某种意义上是缺乏“研究问题”的表现。保继刚指出,研究问题处于科学研究的核心地位,没有研究问题的研究,自然难以产生好的研究成果。对研究问题的认识不足造成了研究问题的普遍缺失,使得学术论文大都缺乏知识贡献,丧失了研究的目的。

  4.1.2 研究内容的功利性取向明显,基础理论研究较为薄弱

  功利主义的盛行和理想主义的缺失,是阻碍当今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旅游类博士论文在研究内容上侧重于应用性研究,轻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在功利性的驱使下缺乏对所研究领域深入挖掘的热情和动力,而过多关注经济管理领域中具体的、表层的现象问题;特别是缺乏对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热情,更多的关注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经济效应等方面的研究。中国旅游研究形成的所谓热点,往往是“政府主导”的,而不是学术界自然而生的研究需求。旅游类博士论文也是如此,原创性的贡献比较少。而北美的旅游博士论文的选题的理论价值对学科的推动比较明显。我国旅游博士学位论文中对基础理论的研究有所忽视,而这些基础理论的缺乏制约着旅游学科本身的发展以及各个分支学科的建立和成熟速度。旅游的基本概念体系建设的落后,使现实的旅游经济行为的研究缺乏理论基础和背景,难以形成“真正的”旅游学的系统理论。从本研究的573篇论文来看,仅有极少数是对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这方面研究的典型是谢彦君等人的博士学位论文。博士论文是我国旅游类较高层次的对某一问题的系统的探讨,理论研究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4.1.3 跨学科研究仍有待加强

  旅游研究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所能完成的,而是由不同学科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的多学科研究。从近十年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学科来看,跨学科研究有所增加,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对于深层次问题挖掘不够。与国内相比,在国外已经形成跨学科研究的现实,如借助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研究方法。地理学家对旅游业的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种情况在我国尤为明显。目前,我国旅游类博士论文旅游研究的视角过多集中在对旅游客体的评价和开发上,而缺乏从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主体在文化、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影响。这种状况与旅游这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应有的指导思想很不协调,也与旅游学科在我国旅游发展实践当中应当肩负的学术使命不协调。旅游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边缘学科,需要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等学科的营养和学术支撑。因此,在研究中应该积极增加相关学科知识积累,加强理论研究和“跨学科”交叉研究,克服急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实现旅游类博士研究生培养和学位论文水平的较大提高。

  4.1.4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仍需进一步提高

  目前,国际上的旅游研究主要以定量为主,科学性较强。虽然我国目前旅游类博士论文中数理统计和构造模型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多,但与国际上同类研究相比仍然具有不小的差距。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旅游统计资料的不完备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我国旅游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欠缺有关。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强定量的研究,在资料的获取上应强调一手资料的重要性,但是也要结合定性分析,才能更好地挖掘旅游研究中的深层次问题。

  4.2 研究展望

  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未来的旅游博士论文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趋势:

  4.2.1 选题的应用性将增强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旅游业发展的历史等方面与西方国家不同,导致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模式与西方国家是不同的,因而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不同,所以旅游研究的内容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西方国家更多注重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的建设,而对旅游业发展的关注相对较少,这一点与我国是不同的。目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势必要求旅游研究要对旅游的发展做出理论指导,以任务带学科。因此,今后的博士论文选题的应用性将会继续增强。在对旅游效应的研究上,从关注旅游的经济效应会逐渐转移到旅游的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上。

  4.2.2 研究视角将不断拓宽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将会有更多学科从新的视角、采取新的研究方法加入旅游研究之中,如社会学对旅游社会效应的研究、心理学对旅游主体行为和心理的研究、安全学对旅游安全和旅游风险的研究、文化学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信息技术对旅游营销方式的研究,这些研究将会极大地丰富我国旅游研究的内容。

  4.2.3 研究案例区类型逐渐丰富

  目前,旅游类博士学位论文的案例区域涉及了我国所有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包括香港和台湾。博士研究生主要关注比较知名的自然旅游地和历史文化旅游地。今后,随着旅游需求及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对娱乐旅游地、运动型旅游地和产业旅游地的研究将会增多。同时,对旅游地之间的比较研究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4.2.4 研究规范进一步增强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跨文化旅游;翻译适应选择论;旅游文化翻译;译者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2-0146-04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翻译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国内许多学者对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通过收集近20年国内发表的相关论文,发现大多数文章多限于随感式或经验式的总结,往往是从中英文化差异入手,探讨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及相应的翻译策略,因而研究角度总体比较单一,重复研究的现象严重,且这些研究忽视了作为翻译要素之一的译者的主体性。针对这一研究现状及在全球语境下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研究热潮的背景下,笔者首次提出了旅游文化翻译这一概念。同时笔者认为应加强结合最新翻译学或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来探讨旅游文化翻译,为旅游文化翻译找寻理论依据,实现旅游文化翻译的真正突破。正如朱纯深所言:“在有些课题的研究中,换一个观察角度,便可以带来新发现新见解。”[1]

  作为对传统翻译理论的重大突破,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提出受到译界的普遍关注。然而,任何理论的价值和意义都在于它解释和指导实际的程度。本文拟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生态翻译视角阐述汉英旅游文化翻译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以期在旅游翻译研究方面作出全新的探讨。

  二、翻译适应选择论与旅游文化翻译

  1.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述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胡庚申教授于新世纪提出的新译论,也是生态翻译学的奠基理论。该理论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是指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该理论认为,翻译的过程是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交替进行的循环过程;翻译的原则是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的方法是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译文的评价标准是多维转换程度、读者反馈、译者素质等;最佳翻译是“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而“整合适应选择度”,是指译者产生译文时,在多维度适应和继而依次、并照顾到其他翻译生态环境因素的适应性选择程度的总和。①

  传统译学研究囿于原语与译语的语言转换,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将翻译看作静态封闭的系统,因而忽略了翻译过程中其他的诸多相关因素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而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论框架为翻译学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的动态系统,这一系统内部的诸多要素处于相对独立、又和谐统一的生态关系。

  2.旅游文化翻译

  在阐述旅游文化翻译这一概念之前,应先了解旅游文化的内涵。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旅游活动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交融渗透着的传统文化遗存的人文关照。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发强烈,旅游者将愈来愈不满足于山水景物或文化场景的浅层观赏,而追求从文化的高品位上、从自然、人文景观与文化的契合点上去获得一种深度审美愉悦和感悟一种文化的深厚底蕴。旅游文化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层,包括旅游活动中提供欣赏和享乐的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物质产品;二是行为文化层,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与生活制度等;三是心理文化层,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宗教情感等。[2]

  刘宓庆认为鉴于翻译学明显的综合性、复杂性特点,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必须涵盖翻译所涉及的语言中的文化信息问题,包括种种文化行为――具有特征的文化生理行为、集体和个体的文化心理行为和文化语言行为。[3]而文化翻译的任务不是翻译文化,而是翻译蕴含或容载着文化信息的意义。至此,笔者认为旅游文化翻译兼具旅游翻译和文化翻译的特点,强调旅游翻译的文化属性和跨文化、跨社会、跨语言、跨心理、跨学科的特性。而旅游文化翻译又不同于一般的旅游翻译和文化翻译,它通过对旅游文化内核、身份、共性和异性及其宏、微观层次的整体效应性的研究,进而尽量缩短不同旅游文化特质造成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差距,达到异质旅游文化温和抵抗、互尊互爱、和谐交融的关系。因此,旅游文化翻译是依托语言,实现旅游文化信息的转化、阐释与传播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是兼顾文化的交流和文化的承传的创造性行为。同其他旅游翻译一样,旅游文化翻译的功能特点表现为传递旅游文化信息、增强游客的文化情感体验、激发文化旅游兴趣,即文化信息性、文化情感性和文化诱导性。这三者各有侧重,互为因果,是相互依存的和谐统一关系。

  三、汉英旅游文化翻译中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翻译适应选择论通过对翻译过程中“适应”与“选择”的系统阐述,试图构建一个以译者为中心的生态翻译理论。这一理论对汉英旅游文化翻译的启示之一是:转换翻译研究视角,将重点转向译者。长久以来,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一直处于一种被压制、被排斥的一仆二主的边缘化状态,他既要忠实于原文和原文作者,又要小心谨慎地为译文读者服务。而翻译适应选择论首次将“以译者为中心”的生态翻译理念明确地体现在翻译的定义之中,从而确立了译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基于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译者不再是被动的信息复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创造者,因此他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更强的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和创造性。而这种高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对于汉英旅游文化翻译尤其重要。

  翻译适应选择论对汉英旅游文化翻译的另一启示是: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核心概念是“适应”、“选择”。“译者从事翻译活动的心理过程是:尽量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努力表现自己的适应能力,主动优化多维的选择转换,不断追求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注:《翻译适应选择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第129页。]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旅游文化翻译的读者或游客在长期各自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熏陶下,已形成一种既定的文化心理和认知习惯。这种心理和习惯上的定势制约着他们对陌生文化的开放程度和接受程度。而全球化语境下的汉英旅游文化翻译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理论指导下关注的不再是个别、孤立的中国文化信息的传递,而是中国文化与异域文化相交流、相融合的大目标,关注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动态适应与选择。

  1.译者的多维动态适应

  翻译生态环境构成的要素包含了原文、原语和译语系统,是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事实上,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包括了翻译活动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译者适应。依据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适应”的基本思想之一是译者对“能力”的适应。由于旅游文化翻译是一种文化模式向另类文化模式的引导性的传播,其关键在于译者。而旅游文化翻译的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特点对译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位合格的汉英旅游文化翻译者,不仅需要扎实的双语语言功底和娴熟的翻译技巧,还需要敏感的跨文化意识和广博的多学科知识,同时还应具有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中国旅游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侧面,一个分支,同样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因此,汉英旅游文化翻译者首先应适应对其能力的要求,努力充当民族文化传播者和中西文明桥梁的建设者,以实现中国旅游文化的有效传播和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

  译者对“能力”的适应可看作是译者对以自身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而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还包括对以译文读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由于旅游文化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体验活动,它决定译文读者是整个翻译生态环境系统中最不容忽视、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对于旅游文化翻译的译者而言,无论其翻译是哪种内在动因和目的,他们都不谋而合地有着共同的目标,即尽量适应读者,赢得读者,从而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或社会效益。根据Newmark对读者的分类方法,汉英旅游文化翻译的预期读者可分为学者型读者,受过良好教育的普通读者和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读者。这三类读者之间既存在共性又各有特点。他们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审美习惯以及对中国文化不同的熟悉度和认同感,但他们都是怀着对中华文明古国的深切向往和期盼,想通过旅游深度感受中国丰富的山水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多彩的现代文化。一般认为,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具有无法消除的历史特殊性和文化局限性,这就会限制特定的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与认同。然而,依据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与原文、译文和译文读者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的生态系统中。而跨文化旅游者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文化旅行时,往往会经历文化兴奋期、文化危机期和文化适应期的阶段。从这一意义上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积极、动态地适应外国读者或游客对异域文化不断超越、不断拓宽的文化视野和审美期待。因此,汉英旅游文化翻译的过程不是译者与译文读者的单向文化信息传递过程,而是译者与译文、译文读者等翻译生态环境的辩证对话关系。译者一方面要多维适应外国读者或游客的固有文化定势和认知心理,坚持“尊重游客、尊重文化差异”的适应性原则,灵活处理文化差异和冲突,引导读者进行中国旅游文化的阅读、鉴赏和体验;另一方面,译者不能一味消极、被动地适应外国读者或游客,而要有创新意识和革新的胆量,适时拓展、打破、超越、创造他们的文化认知心理,以实现中国旅游文化的深度、广度和效度传播。

  2.译者的“自然”优化选择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即译文生成的过程就是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者和以译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文的总和。[注:《翻译适应选择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第126页。]而处于“选择”阶段的译者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泛指的译者,而是特定的、被翻译生态环境“激活”的译者,他具有动态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与制约,另一方面又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实施对译文的选择与操纵。事实上,译者的选择发生在翻译活动的各个方面,存在于翻译过程的各个阶段,出现在翻译转换的各个层次。这种选择的内在机制和动机正是“适者生存”、“汰弱留强”。而这里的“适”或“不适”,“强”或“弱”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对译者/译品的整合适应选择度和选择程度的一种概括。因此,翻译适应选择论为汉英旅游文化翻译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汉英旅游文化翻译来说,基于其动态变化的翻译生态环境,不同的译本或译文由于适应了不同的翻译目的、不同的读者对象、不同的文化群体、不同的市场需求,甚至文本资料翻译和导游口译的不同文体特点,因而有可能共生共存,共同生效。

  依据翻译适应选择论,在汉英旅游文化翻译中,译者应在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至少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适应的基础上,遵循“以中国旅游文化为取向,以外国读者或游客为中心,内容先于形式,传承优于传达”的翻译原则,灵活动态地优化选择翻译策略以产生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译文。通常,外国读者或游客对特定中国旅游文化信息了解得越少,译者适应他们认知结构的必要性就越大,越需要对原语进行适应性的文化信息处理。事实上,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维度是相互交织、互联互动的,它们会同时作用于译者的适应和选择程度。译者在翻译旅游文化信息时应尽力集“信息、情感、诱导”于一体,融“语言、文化、交际”于一炉,在多维动态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中的作者维、社会维、读者维、市场维、目的维等多维度基础上作出最佳适应与优化选择从而得出整体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

  五、结 语

  旅游国际化时代的到来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流变成一种生存需要,也使旅游文化翻译成为一项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翻译适应选择论从翻译生态环境的视角解读翻译过程和翻译实质,是一种新的生态翻译研究途径。这一理论对汉英旅游文化翻译实践同样具有可操作性和解释力。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汉英旅游文化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旅游文本为依托,以中国旅游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不断自我适应、优化选择的循环过程。这是一项极具悟性和创造性的工作,但又并非绝对自由。本文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探讨汉英旅游文化翻译中译者的多维动态适应和“自然”优化选择,希望对实际的汉英旅游文化翻译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朱纯深.翻译探微:语言?文本?诗学[M].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

  [2]华国梁.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

  [3]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Effective Verbal Communication in Cross-cultural Tourism

  LIU Yan-f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 Law, 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medium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n cross-cultural tourism, translation in tourism-related culture is, in essence, a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vity, aimed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tourism-related cultur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probes into the way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English tourism-related culture translation, produces the target texts with the highest degree of holistic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篇5

  [摘 要]通过对国内有关旅游研究博士论文(包括博士后研究报告)与北美旅游研究博士论文的对比分析发现,国内和北关参与高层次旅

  >> 旅游学学科树构建及旅游学研究的时空特征分析 以学术研究引领旅游学科发展 从体验视角看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 从2000~2009年《旅游学刊》载文统计探究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 解构与重构:旅游学学科发展的新思维 试论旅游学的学科基础 浅议高等旅游教育发展与旅游学科体系构建 旅游学科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旅游业发展变迁的旅游学科知识体系建设 社会学框架下的旅游学学科属性定位分析 评《旅游学学科体系框架与前沿领域》 旅游学科视角下的旅游文化概念研究 从混沌理论哲学观对旅游学混沌态及学科体系探讨 我国旅游学研究现状与学科体系建构研究 旅游学科研究进展及当前研究热点领域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学术研究的前沿关注(二) 旅游学的逻辑:在有关旅游学科问题的纷纭争论背后 关于旅游学科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旅游学研究方法论体系研究 近五年国外旅游学研究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从旅游研究博士论文看旅游学学科发展 从旅游研究博士论文看旅游学学科发展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通过对国内有关旅游研究博士论文(包括博士后研究报告)与北美旅游研究博士论文的对比分析发现,国内和北关参与高层次旅游研究的学科类别、学科参与度及选题背景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同时学科参与总体上分散但又相对集中的趋势都比较明显。文章最后就中国旅游学学科发展问题提出了建议。[关键词]旅游研究;博士论文;旅游学学科;中国国内;北美[中图分类号]P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6―0009―06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篇6

  (一)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1.旅游基础设施逐步改善。(1)市道路系统日趋完善,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境内有洛湛铁路、衡枣高速、永连公路三大交通动脉,区位优势逐步显现。(2)相关配套设施明显改善。市供水、电、气系统完备,环境卫生良好,为市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旅游服务设施发展很快。全市现有各类旅行社1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拥有星级饭店20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省旅游餐饮示范点1处。

  (二)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1)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历史名人众多,如舜帝、柳宗元、怀素、周敦颐、黄庭坚等;地方文化丰富,如舜文化、柳文化、碑文化、女书文化、草书文化等。此外,有历代形成的古陵、庙、塔、阁、桥两千多处,已被国家、省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38处。(2)风景优美,自然景观独特。是以山多水秀闻名的。潇水南北纵切,湘江西东纵横;九嶷山、阳明山、舜皇山、金洞林场4大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境内,全境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水相间,风景独特。(3)少数民族众多,民俗风情古朴。境内居民共有29个民族成分,以汉族、瑶族、壮族为主,这使得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地方气息浓郁,对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三)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已经初步形成了芝山柳文化、九疑山舜文化、阳明山佛教文化、浯溪古书法碑林、江华江永瑶文化、道州濂溪故里、中心城区百里平湖和舜皇山生态旅游区等九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基本上形成了较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二、市旅游文化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文化主题的物化

  文化主题的物化,即将旅游文化的内涵用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载体体现出来。旅游者外出旅游,其目的是观光、游览、娱乐、休闲,获得一种经历,而绝不是研究某一种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物化过程,以一种独特的、直观的、可感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为旅游者所接受。因此,开发旅游文化,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文化主题的物化。市要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就必须注意文化主题的物化。但是,旅游文化的物化问题不容乐观,以柳文化和舜文化为例:关于柳文化的唯一的景点就是柳子庙,而闻名天下的“八景”现在大都难觅踪迹;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目前只有舜帝陵与舜文化有关。

  (二)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

  旅游者的需求千变万化,若旅游文化仅仅固守其原本的文化基础,最终只会被旅游者所遗弃。作为具有重要吸引功能的旅游文化,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汲取新的营养,拓展其内涵,延伸其外延。市在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柳文化在旅游者的印象中,基本上还停留在柳宗元时代;舜文化的开发,其目标顾客主要是拜祖、寻根的旅游者;女书文化正在进一步被遗忘……这种局面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旅游文化的物化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市的旅游文化基本上还保持在固有的模式上,其内涵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使得旅游者和旅游文化之间缺乏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得旅游者对其敬而远之。

  (三)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二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能否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目前,关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性破坏,在我国时有发生:建设性破坏,景区超载开发、错位开发、索道建设等,屡见不鲜;保护性破坏,以保护为名,却使得景区失去原真性、整体性;管理性破坏,由于旅游区管理不善,使得环境受到污染……目前,虽然市还没有发生严重的开发性破坏,但由于开发不当,导致旅游事故的事情也有发生。因此,市在开发旅游文化时,应该以此为鉴,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市旅游文化开发的对策

  (一)突出地域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首先,突出“舜文化”特色,兼顾“柳文化”。开发舜文化,应注重“德”、“教化”,将与舜文化相关的载体联合起来,即以“舜文化”为主题,将舜文化、碑文化、舜帝陵结合起来,以九嶷山风景区为基地,根据游客的需求,有特色、有重点的整体开发,形成立体开发网络。开发柳文化,可重修八景,恢复当年风貌,既要突出柳宗元纵情山水的欣喜,也要流露出“独钓寒江雪”的孤独,并将柳子庙作为凭吊柳宗元的场所,将柳宗元当年的游览线路贯穿起来,形成一条独特的旅游线路。其次,纵向开发,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市旅游文化资源,可纵向开发,将的古老文化以时间为纽带,一一展现出来,突出其历史的厚重性,把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历史文明结合起来,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二)科学开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市开发旅游文化,必须深入挖掘,将其内涵和游客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如瑶文化,可突出少数民族的生活情趣,开发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如“盘王节”、“耍春牛”、“敬鸟节”、“坐歌堂与送亲”等,让游客和瑶族人有一个亲密的接触机会。此外,可通过题材和立意(突出其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形态设计(张扬其个性特征,设计不同人物形象)、材质(通过木、竹、金属等不同的材质,开发独特的旅游工艺品)等,从不同的方面展现瑶族人民的风貌。

  (三)增强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市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在不破坏原生文化内涵和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应增强旅游产品的参与性:首先,可以利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以时光倒流的方式让游客欣赏的历史文化;其次,与特色文化相结合,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让游客接受古老文化的熏陶,如体验舜帝的耕作方式、学习怀素芭蕉练字、模仿柳宗元“独钓寒江雪”、参加瑶族的节庆活动、认识女书等等,通过种种途径,让游客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了解市的旅游文化,将游、娱、乐和旅游文化融于一体,从而达到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目的。

  (四)加强宣传促销,塑造旅游形象

  首先,科学、统一规划旅游文化资源,将市的旅游文化资源通过某种联系贯穿起来,凝结在一起,从而改变旅游资源零散、不集中的弊端;其次,将“舜文化”和“柳文化”作为对外宣传的重点,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利用图片、影视,塑造其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改变过去落后的旧面貌;最后,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游客提供一个优美、干净、卫生的旅游环境,展示市的良好面貌。

  参考文献

  [1]潘宝明,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秦方,浅析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J],知识经济,2008(5):164-165

  [3]/sxfx/yzfx/200706120013.htm

  [4]/wh/Index.html

  [5]熊晶,李玉国,秦皇岛旅游文化开发探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3):47-49

  [6]李燕琴,张茵,彭建,旅游资源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论文关键词]市旅游文化开发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篇7

  [论文摘要]永州,古称零陵,风景优美,素以“锦绣潇湘”驰名中外,是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它历史悠久,少数民族众多,山脉起伏,气候宜人,常留有文人墨客的足迹,为永州地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在大力发展旅游业之时,如何挖掘旅游文化的潜在价值,将其转化为旅游产品,进而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开发永州市旅游文化的关键所在。

  一、永州市旅游资源状况

  (一)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1)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众多。永州历史名人众多,如舜帝、柳宗元、怀素、周敦颐、黄庭坚等;地方文化丰富,如舜文化、柳文化、碑文化、女书文化、草书文化等。此外,永州有历代形成的古陵、庙、塔、阁、桥两千多处,已被国家、省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38处。(2)风景优美,自然景观独特。永州是以山多水秀闻名的。潇水南北纵切,湘江西东纵横;九嶷山、阳明山、舜皇山、金洞林场4大国家森林公园分布境内,全境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水相间,风景独特。(3)少数民族众多,民俗风情古朴。永州境内居民共有29个民族成分,以汉族、瑶族、壮族为主,这使得永州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地方气息浓郁,对外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1.旅游基础设施逐步改善。(1)永州市道路系统日趋完善,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境内有洛湛铁路、衡枣高速、永连公路三大交通动脉,区位优势逐步显现。(2)相关配套设施明显改善。永州市供水、电、气系统完备,环境卫生良好,为永州市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2.旅游服务设施发展很快。全市现有各类旅行社19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家;拥有星级饭店20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省旅游餐饮示范点1处。

  (三)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永州已经初步形成了芝山柳文化、九疑山舜文化、阳明山佛教文化、浯溪古书法碑林、江华江永瑶文化、道州濂溪故里、中心城区百里平湖和舜皇山生态旅游区等九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基本上形成了较完善的旅游经营管理网络。

  二、永州市旅游文化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文化主题的物化

  文化主题的物化,即将旅游文化的内涵用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载体体现出来。旅游者外出旅游,其目的是观光、游览、娱乐、休闲,获得一种经历,而绝不是研究某一种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物化过程,以一种独特的、直观的、可感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为旅游者所接受。因此,开发旅游文化,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文化主题的物化。永州市要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就必须注意文化主题的物化。但是,永州旅游文化的物化问题不容乐观,以柳文化和舜文化为例:关于柳文化的唯一的景点就是柳子庙,而闻名天下的“永州八景”现在大都难觅踪迹;舜帝是道德文化的鼻祖,舜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目前只有舜帝陵与舜文化有关。

  (二)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

  旅游者的需求千变万化,若旅游文化仅仅固守其原本的文化基础,最终只会被旅游者所遗弃。作为具有重要吸引功能的旅游文化,应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汲取新的营养,拓展其内涵,延伸其外延。永州市在文化内涵的拓展和延伸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柳文化在旅游者的印象中,基本上还停留在柳宗元时代;舜文化的开发,其目标顾客主要是拜祖、寻根的旅游者;女书文化正在进一步被遗忘……这种局面之所以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旅游文化的物化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永州市的旅游文化基本上还保持在固有的模式上,其内涵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使得旅游者和旅游文化之间缺乏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得旅游者对其敬而远之。

  (三)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

  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二者并不矛盾,关键在于能否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目前,关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性破坏,在我国时有发生:建设性破坏,景区超载开发、错位开发、索道建设等,屡见不鲜;保护性破坏,以保护为名,却使得景区失去原真性、整体性;管理性破坏,由于旅游区管理不善,使得环境受到污染……目前,虽然永州市还没有发生严重的开发性破坏,但由于开发不当,导致旅游事故的事情也有发生。因此,永州市在开发旅游文化时,应该以此为鉴,在保护与开发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永州市旅游文化开发的对策

  (一)突出地域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首先,突出“舜文化”特色,兼顾“柳文化”。开发舜文化,应注重“德”、“教化”,将与舜文化相关的载体联合起来,即以“舜文化”为主题,将舜文化、碑文化、舜帝陵结合起来,以九嶷山风景区为基地,根据游客的需求,有特色、有重点的整体开发,形成立体开发网络。开发柳文化,可重修永州八景,恢复当年风貌,既要突出柳宗元纵情山水的欣喜,也要流露出“独钓寒江雪”的孤独,并将柳子庙作为凭吊柳宗元的场所,将柳宗元当年的游览线路贯穿起来,形成一条独特的旅游线路。其次,纵向开发,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开发永州市旅游文化资源,可纵向开发,将永州的古老文化以时间为纽带,一一展现出来,突出其历史的厚重性,把永州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历史文明结合起来,打造历史文化名城。

  (二)科学开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

  永州市开发旅游文化,必须深入挖掘,将其内涵和游客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如瑶文化,可突出少数民族的生活情趣,开发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如“盘王节”、“耍春牛”、“敬鸟节”、“坐歌堂与送亲”等,让游客和瑶族人有一个亲密的接触机会。此外,可通过题材和立意(突出其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形态设计(张扬其个性特征,设计不同人物形象)、材质(通过木、竹、金属等不同的材质,开发独特的旅游工艺品)等,从不同的方面展现瑶族人民的风貌。

  (三)增强旅游产品的参与性

  永州市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在不破坏原生文化内涵和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应增强旅游产品的参与性:首先,可以利用声、光、电等先进技术,以时光倒流的方式让游客欣赏永州的历史文化;其次,与特色文化相结合,以生动有趣的形式让游客接受古老文化的熏陶,如体验舜帝的耕作方式、学习怀素芭蕉练字、模仿柳宗元“独钓寒江雪”、参加瑶族的节庆活动、认识女书等等,通过种种途径,让游客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了解永州市的旅游文化,将游、娱、乐和旅游文化融于一体,从而达到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的目的。

  (四)加强宣传促销,塑造旅游形象

  首先,科学、统一规划旅游文化资源,将永州市的旅游文化资源通过某种联系贯穿起来,凝结在一起,从而改变旅游资源零散、不集中的弊端;其次,将“舜文化”和“柳文化”作为对外宣传的重点,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利用图片、影视,塑造其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改变过去落后的旧面貌;最后,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游客提供一个优美、干净、卫生的旅游环境,展示永州市的良好面貌。

  参考文献

  [1]潘宝明,中国旅游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2] 秦方,浅析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设计[j],知识经济,2008(5):164-165

  [5]熊晶,李玉国,秦皇岛旅游文化开发探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3):47-49

  中国旅游文化论文篇8

  [关键词] 秦皇岛;文化旅游;文化旅游产品

  秦皇岛市作为旅游名市,必有深厚的旅游文化,深厚的旅游文化必要挖掘和弘扬,而我市正投身建设成为文化强市,文化旅游应该是表现显著和发挥重要意义的一部分。文化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并流行的一个名词,它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化旅游的研究和实施必定对提高我市文化软实力有突出效用。

  1、文化旅游

  蒙吉军和崔风军在《北京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一文中曾明确提出文化旅游的概念,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多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与此同时,白槐在他的《旅游文化论文集》中也提出文化旅游是旅游经营者提供的一种可供选择的商品。由此可见,文化旅游是旅游产品中的一个项目,它和商务旅游、生态旅游、会展旅游是平行的,从这个角度讲,文化旅游的定义不宜泛化,而应这样加以限定,才能具体讨论文化旅游的开发问题。

  文化旅游可分为以下四个层面,即以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层;以现代文化、艺术、技术成果为代表的现代文化层;以居民日常生活习俗、节日庆典、祭祀、婚丧、体育活动和衣着服饰等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层;以人际交流为表象的道德伦理文化层。一般旅游主要是从资源的角度出发寻找差异和特色,不管其挖掘过程是否考虑了市场需求和竞争关系,着眼点仍不能脱离资源。文化旅游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资源的束缚,它能够综合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环境、市场、社会背景等诸多方面进行创造,亦即创意。因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滨海娱乐文化旅游。这一旅游项目主要包括沙滩滨海度假和近海观光游览和远海游船度假。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北戴河碧螺塔潜水公园、新澳海底世界和山海关乐岛。海滨文化旅游开发应注意食、购、娱相应配套设施的建设,开发海产品系列饮食产品、利用海产品加工而成的旅游纪念品、海上康体娱乐设施。

  长城文化旅游。山海关自古以来就是军事战争的要塞,天下第一关更是著名。再结合董家口长城、板厂峪长城和桃林口长城,一气呵成构建长城史话。

  红色之旅。由五峰山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山海关京奉铁路工人俱乐部、冀东抗日大暴动的始发地卢龙和阜宁北部山区抗日根据地组成,给人以爱国主义情怀和教育。

  戏曲歌舞文化旅游。以昌黎秧歌抚宁吹歌和太平鼓舞以及青龙猴打棒为主。

  当然,几种创意项目也可以结合起来,例如秦皇岛市的一个区名为山海关区,其中的旅游景点以山海关——天下第一关为代表,我们取其地名之意结合景点旅游资源和地区戏曲歌舞浓郁特色,演绎了大型实景剧《山海关,秦皇岛乐章》。“山”之篇章融入抚宁县吹歌之义和团唢呐军乐(目前8种包括出征、战斗、庆祝等题材)下的义和团乐舞剧,抚宁太平鼓舞演绎下的历史抵抗侵略的战争鼓舞。“海”之篇章用各种舞台表现形式演绎秦始皇、汉武帝、曹操、毛泽东等历史人物观海赋词、跟海有关的历史事件(如秦始皇求仙入海),现代海滨休闲度假名城的秦皇岛风情等等;“关”之篇章可以是孟姜女哭长城等跟长城、关隘有关的历史事件下的歌舞剧。

  山海关涵盖了秦皇岛主要的优质旅游资源,山海关可以说是秦皇岛旅游的高度浓缩。山海关三个字的代表性意义非凡。通过《山海关,秦皇岛乐章》的完美演绎,秦皇岛地区的歌舞曲乐地域文化和秦皇岛悠久的历史文化犹如一幅画卷徐徐展开,把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秦皇岛和浓郁现代海滨风情的秦皇岛五彩缤纷地呈现给游客。

  2、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搞清文化旅游的含义的最终目标还是要提高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与广度。本着秦市旅游发展树立“精品”意识,突出“文化”主题的定位,文化旅游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2.1人文景观文化内涵的整理、发掘、保护和开发。首先,要发掘、整理好人文景观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景观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和现代的文化气息,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深厚的历史沉淀,内容博大精深,开发经营者帮助旅游者去理解人文景观中深厚的文化内涵,使旅游者从中增长知识。

  其次,要做好人文景观文化内涵的开发工作。人文景观的魅力在于它的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特殊性和传统性,开发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也必须从这些方面入手。

  最后,要重视新的特殊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工作。例如宗教文化旅游,目前秦皇岛市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浮于浅表, 一些宗教旅游景观利用有余而保护不足,各宗教旅游景点没有按某些深层次旅游需求联成网络,进行整体文化开发。因此,对宗教文化资源的深度再开发是争创我市文化旅游名城的当务之急。

  2.2自然景观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开发。我们对自然景观进行深度的“软加工”,使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抛弃传统理念,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理所当然地根据它们的形状来编撰所谓的“传奇故事”,而应该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其形成机理,有助于旅游者提高文化品味。应当特别重视所赋予的文化内涵的品位,使“附会文化”逐渐由低级的、原始的动态向高级的、现代的形态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必然要求旅游产品的开发从数量扩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换,旅游产品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发掘和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开发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灵魂的文化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蒙吉军,崔凤军.北京市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3).

  [2]于岚.文化旅游概念不宜泛化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

  [3]杨时进,沈受君.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1996.

  [4]王明煊,胡定鹏.中国旅游文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7).

  作者简介:张 昕(1980-),女,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古典文学、语言学、中国文化。


标签:旅游文化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