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妙招 > 正文

安徽宿松暴雨 摘要: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9-23 19:26:03 分类:妙招 浏览:70


  摘 要: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滤波分析方法,对2013年6月20日在望宿松发生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江淮区域的低涡切变是这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对流层中层存在干层是发生大暴雨的关键因素;此次过程中的中尺度扰动特征明显,低层中尺度辐合、中尺度涡旋与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大暴雨;分析;带通滤波法;干层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宿松地处皖西南,四季气候特征明显,冬季寒冷雨水偏少,夏季炎热雨水充沛。夏季发生的暴雨和大暴雨往往带来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因此本文拟通过对望2013年6月20日大暴雨过程的分析,找出此次大暴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从而为以后暴雨预报工作和防灾减灾事业提供参考。

  1 大暴雨概况

  2013年6月19日20时~20日20时,受低槽及切变线的影响,安徽省西南部出现强降水天气过程,雨带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宿松站的24小时累积降水达到98.0毫米,华阳镇降水量达120.9毫米。从12小时的雨量分布可以发现,强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降水的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

  2 环流背景

  大暴雨属于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与其环境条件(包括热力和动力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大尺度环境条件不但制约了大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性质及其演变过程,而且还可影响对流系统内部的结构、强度、运动和组织程度。

  500hPa环流演变特征分析表明,6月19日起,位于贝加尔湖西侧的高压脊加强向北伸展,脊前西北气流引导高纬冷涡向东南方向移动;同时,青藏高原上空有低槽东移并与南下的冷涡在同相位时叠加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较为稳定,脊线位于26~27°N之间,其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一直推进至我国华北地区,使得干冷与暖湿气流在高空槽前交馁。受其影响,我国河套及其以东地区,自西北向东南方向顺次出现了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

  3 水汽和不稳定分析

  3.1 水汽条件

  丰富的水汽供应才能使强对流系统得以发生发展和维持。强降水发生前,江淮流域中低层大气相对湿度已大于90%,趋于饱和。从6月20日08时850hPa上的水汽通量分布图上可以看到:水汽通量大值区位于其西南方向,中心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与低空急流区相对应,表明低空西南急流仍在向江淮流域输送大量水汽,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

  观测研究表明,强降水落区总是和水汽辐合区联系在一起的。对850hPa上的水汽通量散度的计算分析表明,水汽辐合区域范围很广。从6月20日08时850hPa水汽通量散度分布图,可以看到有多个辐合中心存在,分别位于大别山东侧、江西省中部、湖南省中西部以贵州省东部。降水实况表明,未来6小时发生的强降水区仅在沿淮一带。因此,单一地根据水汽辐合区判定强降水发生区域,条件并不充分,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其它动力、热力要素场的分布特征。

  3.2 不稳定特征

  研究表明[1],对流性强降水的产生除了需要有充沛而且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外,大气层结状态还必须要为强烈的不稳定。根据假相当位温θse随高度的变化特征可以判别大气层结稳定度。图4为沿强降水中心所在经度116°E的θse经向剖面图,32°N附近500hPa以下θse值随高度减小,层结不稳定;500hPa以上为稳定层结。

  4 中尺度扰动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中空干层的存在使江淮流域对流层中低层大气聚集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加上低空急流输送的充沛水汽,使该区域低层辐合上升处产生强雷暴、大暴雨的可能性增大。从云图演变及降水量时空分布上看,本次强降水主要是由在切变线上发展起来的对流云团造成的,具有很强的局地、短时特征;沿切变线的中尺度强辐合可能是强对流发生的主要触发机制。因此,分析中尺度扰动的特征及其演变与强降水雨团的关系,将有助于预测强降水发生的时间与区域。

  4.1 尺度分离方案

  揭示大暴雨中尺度系统(结构)的方法是采用Barnes带通滤波法,基本思路是隔离一定波长的数据,对特定波长的气象要素资料进行分析,选取的权重常数使得300~600公里波长的波保留70%以上,以探究本次大暴雨中-α尺度系统的演变特征。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本文通过对2013年6月20日在宿松县发生的一次强降水过程的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层结特征以及中尺度扰动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⑴ 低涡切变是这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⑵ 对流层中层存在干层是发生大暴雨的关键因素;⑶ 此次过程中的中尺度扰动特征明显,低层中尺度辐合、中尺度涡旋与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参考资料

  [1] 朱乾根,寿绍文,林锦瑞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493,527,538.

  [2] 安徽省气象局.灾害性天气分析与预报.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9,129.


标签:降水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