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 > 正文

京城帮帮团 一档以60岁以上老人为收听目标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9-23 19:17:07 分类:网络 浏览:130


  一档以60岁以上老人为收听目标人群的节目何以保持收听率和市场占有率?其内容创新的核心究竟是什么?城市公益广播节目如何恰当借鉴?请看作者对北京城市管理广播“京城帮帮团”的案例分析。

  真实为“王”

  有电视台同行道出了“京城帮帮团”成功的核心:“这是一幅百姓生活图”。

  1 “一分钱憋倒英雄汉”

  “京城帮帮团”的节目形态比较简单,其范围包括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寻医问药、交友征婚、求购转让、寻人寻物、致谢致歉等。

  《京城帮帮团》周一到周五为信息平台,播出听众实实在在的求助信息。例如:经济上不宽裕的中年母亲手机充值充到别人的手机上,怎么办?再如:明日女儿出嫁,母亲亲手缝制被子,针缝到被子中找不到了,怎么办?这些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亲人和朋友难以搭把手,“京城帮帮团”却可以帮助个体搭建与社会连接的舞台,“有情有趣有悬念”的真实故事正在发生,吸引听众惦记着。

  这些节目内容凸显了广播媒介的优势:“一听就明白,一说就可以解决,一动手就见效”,把广播的“特点做足了,做到极致”,媒介本身的不可替代性造就了节目的成功。

  2 生命求助

  2011年3月2日,节目中播出了这样一条求助信息:

  “帮帮团的各位老师好。我们有件事情求助于您们。我家里的孩子得了尿毒症晚期了。生命垂危。从黑龙江来到北京看病。被再次宣判为死刑。孩子十八岁了。唯一的希望就是看看长城和纪念堂。他已行动不便了,就是想到长城脚下13661048×××”。

  这条求助短信被节目主持人第一时间播出去,同时将此短信发在了节目微博上。节目播出的当天中午,短信平台接到回音,有人已经和家长取得联系。而帮助者是电台其他节目的业余编辑。节目组播出百姓真实的求助信息,建构听众互助的平台,与此同时,本身也作为社会动员的一分子,有着感动之后的行动,如此带入效果的节目如何不感动听众?

  二、社交平台为“翼”

  数字化时代,随着城镇化推进,人口流动的加剧,传统的邻里交往关系发生了变化,基于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的交往需要一个新的平台,“京城帮帮团”以全新的传受关系,辅之以手机、网络等多种新媒体手段,为北京地方老年听众营造了一个崭新的社区化交往的平台和“圈子”。

  1 听众参与节目的选题

  2009年,“京城帮帮团”创办之初缺人手,招募志愿者直接参与编导工作,从每次节目策划开始,老年听众志愿者就开始介入进来,保障了节目选题直接来自于生活。

  2 听众作为真正主体

  很多节目的现场观众往往处于节目编导的被动安排中。“京城帮帮团”则不同,听众带着问题通过热线电话或者短信等在直播节目中求助,现场提供了听众之间互帮互助、沟通交流的话语平台,集合大众的智慧。主持人起到的是引导和潜在掌控的作用,在家长里短的问答背后体现了社会、媒介对听众群体、尤其是老年和弱势群体所蕴藏智慧与潜能的尊重。

  3 多媒体互动传播渠道

  “京城帮帮团”节目以直播音频节目为主体,在音频内容基础上拓展了适度视觉化的优势,为听众增加了多样化的选择。网络点播也使听众变被动同步收听为灵活自主的选择性收听,打破了广播线性传播的局限。节目最初的听众互动是信件、热线电话,现在充分运用短信、QQ、论坛等多种互动方式。主持人还在北京广播网上开办了“帮帮团论坛”。并借助博客和微博与听众建立信息联系。

  4 互动的延伸

  广播节目的播出时间有限,节目时长内的互动方式也有限。“京城帮帮团”编导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听众参与各类社会活动,把有限的节目空间和节目信息在生活中放大、延伸,实现了节目与听众生活的对接。节目组为听众提供了交友和接触社会的平台,客观上也使节目更多参与到听众生活中。

  三、价值观传播为“魂”

  “京城帮帮团”在平凡、实在、朴素之中传递出和谐社会文化的价值观与志愿者精神,体现出“小中见大,平中见深”的效果。以其独特的方式唤起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慈善公益行动中来。

  “京城帮帮团”的魅力突出体现在周日播出的“回访”中:

  节目回顾一周出现的求助信息,落实求助的结果,在这些求助信息的背后发现富有“故事”的人和事,呈现这些生活背后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京城帮帮团”的编辑芳华讲到这样一个例子:

  年轻听众小魏打进热线电话,为他久病在床的父亲寻求治疗尿失禁的方子。这看似与其他寻求偏方的电话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芳华却从小魏焦急的语气中,感觉到背后一定有故事。节目播出后,芳华通过电话交流得知,小魏的父亲年轻时曾是工厂的技术骨干,20多年前,在一次抢修中,因工伤导致下肢瘫痪,卧床不起。他的父亲非常坚强,在多次手术中从来没有喊过疼,而且每次手术过后,都会唱歌给他的母亲和家人听,反过来安慰家人别为他担心。他的母亲也是一位非常坚强的女性,当年他父亲受伤时,他和姐姐只有八九岁,生活的重担全压在母亲一个人身上,但是她的母亲也从来没有埋怨过任何人。他和姐姐也很懂事,从小就知道照顾父亲,替母亲分忧。长大后的姐弟俩也非常孝顺父母。芳华意识到这是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值得尊敬的家庭。于是,小魏家的故事在“京城帮帮团”周日版“温暖快乐故事”中播出了。

  四、文化传承为“根”

  70多岁的听众崔师傅自2010年底一直在“京城帮帮团”里义务修理半导体等家用小电器,20lO年的春节,电台主持人去崔师傅家拜访,看到了这位乐于助人的崔师傅家境并不富裕,而且还有一个四十岁的智障闺女生活不能自理,了解到他的心愿就是能带着女儿去公园晒晒太阳。节目播出后,很多听众自发找到电台希望帮助崔师傅做点儿事情,王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位。王女士告诉主持人,第一次帮助崔师傅的女儿洗澡,她有些不乐意,但第二次再去时,她就一直盼着王女士了,“我帮她洗澡,剪指甲,给她按摩,和她聊天。”当主持人问道“为什么去帮助‘陌生人’崔师傅”?王女士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我到崔师傅家一看就特感动,我就觉得帮助崔师傅是我应该做的事情。”主持人又追问“和崔师傅无亲无故,为什么帮助崔师傅就成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崔师傅说‘我之所以帮助别人就是因为节目和主持人感动了我’,实际上我是被他(崔师傅)感动的。”

  “寻找热心人,发现热心人,带动影响更多的人”体现着“京城帮帮团”的精神和灵魂,这成为一种“帮帮团文化”,建构起老年人及其他社会个体之间的互助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大家帮助大家”

  “京城帮帮团”将“大家帮助大家”落实在每一次节目中,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一位听众的半导体收音机坏了,听不了节目很着急,打来求助电话。当听众想要回报这位修好收音机的师傅时,他说“要谢我就去帮助更多的人吧”。这就是“帮帮团文化”:“发现热心人,汇集热心人,影响更多人!”

  2 “热心大循环”

  一位听众留言说:“京城帮帮团,热心大循环,团员找团员,真情接力传。”节目中的提问,有些可以即时回答解决,更多的问题需要经过主持人的概括与提炼,传递给众多的热心听众。例如,有一位出租车司机因为爷爷要过九十岁生日了,想订一个寿桃,可是不知道哪里可以订到?很多听众都给他提供了信息。有一位听众小赵得知这位出租车司机没时间去,还主动帮他订好了。这位爷爷过生日那天,节目组把电话打到了他的家里,向老爷爷祝贺生日。这件事,让这位司机感触很多,说以后他也要去帮助别人。结果没多久,节目中就有一位老先生求助:有人向他提供了他急需的录音磁带,可是因为在沙河太远了,他不便出门,希望大家能帮忙,有顺路的替他捎回来。这位司机听到后,马上打进电话说:“这件事我替他办了,因为我曾经是帮帮团的受益者。”他利用自己出车的机会,专门跑了一趟沙河,无偿替这位老先生把磁带取回来了,完成一次“热心大循环”。

  3 从广播现象到社会现象

  “京城帮帮团”为了在节目中营造“帮帮团文化”,推出了听众的一些“闪光语言”或是“名言警句”,以短句子的形式折射出普通人在生活小事中展现的崇高品质,以此影响既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助人为乐的行动中来。这些普通人的“名句”包括:“要谢我你就去帮助别人吧!”“帮人一个忙结交一个朋友”“小事做好了就成了大事”……


标签:节目听众京城师傅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