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随笔 > 正文

哈尼梯田 整个亚洲地区,从东北亚到喜马拉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9-20 12:50:51 分类:随笔 浏览:50


  整个亚洲地区,从东北亚到喜马拉雅山南部,都分布着梯田。从太平洋的小岛到海拔4000米的雪山,从温带到热带,只要有人类生存、有农业生产的山区就会出现梯田。在国内,山西大寨的梯田也很有名,广西龙脊梯田、湖南紫鹊界梯田也都已经成为著名的景点。众多的梯田中,哈尼梯田是一个令世界惊叹的文明。因为,哈尼梯田展现了在极限生存条件和传统稻作文化背景下,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完美而高度的和谐。

  极限的生存条件与无以伦比的壮美田山

  哈尼梯田位于东亚大陆横断山系东缘,这里被红河河谷切割,在一个几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海拔高度从百余米上升到两千余米。这样的地形地貌即便对于基本的生存也非常不易,更何况要在这样的山地种植水稻。

  水稻对水、田有极高的要求:水不能断流,要常年保水,在冬季为了不让田埂崩塌也要泡田;田要平整,哪怕一小块田,也要保证耕作面的水平,不能高低不同。这对哈尼人民提出了多大的挑战!

  但是一千多年以来积淀的生存智慧让我们看到了在极限条件下人类生存的奇迹:在梯田景观最集中的坝达、多依树、老虎嘴片区,连绵不断的梯田从溪谷的海拔1000米一直“生长”到山脊的2000米,从卫星影像来看也令人叹为观止。

  1995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菲律宾科迪勒拉梯田虽然分布广但不连续,人口较为稀少,梯田虽险峻高耸但规模有限;2012年列入的印尼贾蒂卢维梯田虽有盆景般的奇巧,但分布区域海拔低、落差小。哈尼梯田宏大的规模、极限的落差、广阔的视域仿佛大地艺术一样雕刻在这个星球的表面,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壮美 “田山”。

  高超的农业技术与丰厚的稻作文化

  是什么样的力量如此高效、有序,并且持续了一千多年?

  哈尼人民从古老的羌族地区迁徙而来,他们创造性地将平坝农业移植到亚热带的崇山峻岭当中,并发展出一整套基于特殊地理气候条件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哈尼族的口传歌谣《四季生产调》按季节顺序讲述梯田耕作的程序、技术要领,以及与之相应的天文历法知识、自然物候变化规律、节庆祭典知识,是山区梯田生产技术及其礼仪禁忌的百科大典。

  哈尼人民自发地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森林管理、水资源管理系统。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的乡规民约成为最具有约束力的道德力量,森林与水渠的破坏成为最重要的禁忌。全体村民选举专职人员负责森林、水渠的管理,大家共同出资以谷物的方式支付公共薪酬。同时每年举行祭祀大会,由村民对其工作进行评价,并决定是否留任抑或重新选举。这套机制保证了在极其有限的自然条件下,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分配。

  高度的人地和谐与巧妙的生态体系

  哈尼人民以对自然干扰最小的方式塑造了完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系统。

  他们不开山建水库,而是严格保护位于山顶的森林,使森林成为巨大的“蓄水池”,细细的溪流从森里溢出,渐渐汇聚成流。

  他们在森林下方建立村寨,使水流进入村庄,成为生活水源。

  在村庄下方是梯田,从村寨延伸而出的水渠将水流又送入梯田成为灌溉用水。

  就这样,水流从山顶向山下流淌,滋养着村寨与稻田,并最终汇聚于山谷。而山谷的河流在干热的河谷地带又通过蒸腾作用使水分回归于森林和大山。

  这就是将“人”完美地嵌入自然链条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的四素同构系统。这套系统在千年的历史中,使哀牢山这样一个深山峡谷地带,人口密度达到了300人/平方公里,而同时又维护了有效的生态循环。

  哈尼梯田最大限度开发和集约、节约使用资源,这是人类在极限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完美例证。哈尼梯田是活态的人类文明史标本,它不仅代表了人类的农业时代,更指向了回归生态文明的后工业时代。它让我们回溯人类的历史,感慨我们曾有的成就,并反思我们的今天。


标签:梯田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