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 > 正文

十三大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9-18 09:11:32 分类:科学 浏览:83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遵循中共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程》之规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此次大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新路子,从而作为改革、开放、民主、团结的大会被永载史册。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邓小平,更是殚精竭虑,为十三大的筹备和顺利召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提出十三大的主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指引下,中国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决而有步骤地进行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尤以经济建设方面最为突出。据统计,1986年同1978年相比,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水平都大体翻了一番。为继续发展这种良好的局面和深化改革,中共中央遂决定召开党的十三大。

  其实,十二届六中全会后,由邓小平领导下的十三大筹备工作大幕就已徐徐拉开。以大会中心任务——政治改革为例,在邓小复表明其政治体制改革主张,党内外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也日益高涨的情况下,从1986年初开始,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即已着手收集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资料和研究这方面的问题,还专门成立了由、田纪云、胡启立、薄一波、彭冲5个人组成的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当时,研讨小组被赋予的职责是:为政治体制改革探讨思路和设计蓝图,提供中央政治局常委决策,并且要在翌年10月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前把有关政治改革的头绪理清楚。

  对于通过十三大来推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之事,邓小平寄予了莫大的期望,在1987年7月4日会见孟加拉国总统艾尔沙德时,他就曾说道:“我们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三大,主要有两个内容:第一,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第二,使我们领导层更年轻化一些。这两件事都不容易,但是非干不可。领导层的年轻化只是比较年轻化。改革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政治体制改革如能在十年内搞成功就很了不起了。实现领导层的年轻化恐怕也要十年时间。”

  8月29日,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时,邓小平再次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十三大归根到底是改革开放的大会。”

  同年9月5日,在会见日本政治家二阶堂进时,邓小平又一次指出:“十三大实际上应该叫做改革、开放的大会,要加快改革步伐,深化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几年前就提出来了,但过去把重点放在经济体制改革上。这次才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十三大要作的报告将从理论上阐述改革和开放的重要性、必要性。这是十三大的主题。”

  就这样,在邓小平的谆谆关怀下,从11月底到12月底,在中央五人研讨小组下面先后成立了8个专题研讨小组,研讨预备提交十三大报告中的政治改革内容。其中,主要分工如下:党政分开专题组由、陈俊生、王汉斌负责;党内民主与党的组织专题组由周杰负责;权力下放与机构改革专题组由贺光辉负责;干部和人事制度改革专题组由曹志负责;社会主义民主专题组由胡绳、有林、阎明复负责;社会主义法制专题组由佘孟孝负责;改革理论专题组由廖盖隆负责。

  经过四五个月的努力,各个专题小组陆续拿出了研讨报告,从1986年11月到1987年5月底,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前后召开了7次会议,听取总办公室和各个专题组的汇报,并进行讨论。最后,给中央的正式研讨报告,由总办公室从1987年5月开始起草,前后经过了无数次修改,并且数次在各专题组范围内征求意见,才新鲜出炉,定名为《政治体制改革总体设想》。研讨报告出台后,中央政治局于9月19日进行了专门讨论。9月下旬,在根据政治局会议讨论的意见修改后,形成了正式送审稿。9月27日,邓小平在给政治局常委的报告上批示:“完全赞成。”

  提名中央层的领导人选,是十三大的另一项重要准备工作。但人事安排是一件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在会见日本著名政治家二阶堂进时,主张实行干部年轻化的邓小平就曾指出:“政治体制改革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使党和国家的领导层逐步年轻化。十三大选出的中央委员会、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的成员都将比较年轻一些。……中国的领导层年轻化问题,现在只能做到比较年轻,真正做到年轻化恐怕需要十年,再经过两次代表大会。在这个问题上,十三大将走一大步,但还是第一步。”有鉴于此,根据邓小平“要组织一个好的政治局,多数是50岁至60岁之间的,40岁的更好”,形成年龄梯次结构的设想,由邓小平主持的人事工作领导小组提出,打破以往等额提名候选人的办法,3个委员会中,除中顾委委员仍然等额提名外,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候选人,均按一定的差额比例推荐。

  于是,在邓小平提议下,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候选人便实行了差额选举。当时,按照规定,“中央委员、中纪委委员候选人的差额不少于预提候选人数的5%,中央候补委员候选人的差额不少于预提候选人数的12%;中央委员候选人落选的,列入中央候补委员候选人的预选名单”。有学者曾说道,这一尊重党员民利和选举人意志的提名制度改革,打开了党代会“两委”实行差额预选的大门,“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优秀中青年干部经差额预选进入候选人名单,为实现新老交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指明十三大报告的方向

  起草一份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报告,是开好党代会的关键。对此,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论述,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并成为制定十三大报告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

  有鉴于此,从1986年10月上旬开始,由19人组成的报告起草组即连续召开一系列有党内领导、理论家、各工作部门和各地方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很快,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成为主导性意见”。12月4日,起草组讨论报告提纲,按的意见将报告分成3大块:第一块,过去9年的成就和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第二块,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三块,党的建设。到了1987年1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确立了以加快和深化改革开放为大会主题,邓小平指出十三大的基调是改革开放,这就为十三大报告的起草指明了方向。


标签:改革十三大中央报告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