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答疑 > 正文

有关月亮的诗 有关月亮的诗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8-05 05:35:21 分类:答疑 浏览:78


  有关月亮的诗篇1

  【关键词】投其所好 网络课堂 综合性学习 探索月球奥秘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成果之一(立项编号:07C105)。

  【注】本文获广州市天河区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69-02

  教学过程:

  课前:老师布置作业,要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网络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每组负责一大类,同时,组内成员再分工,以便提高效率。

  一、话说月亮

  师导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它令人感到浪漫而又神秘,给人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索月球奥秘,共话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

  二、探索月球奥秘

  师:课前我们就有关月球要探讨的话题作了资料搜集,下面我们就有请各小组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同学们纷纷举手,跃跃欲试)看来大家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那我们就有请第一组同学来说有关月球的奥秘。

  第一小组 明月几时有

  ――月球奥秘知多少

  一、展示

  第一组主持人:说到月亮,我们总是充满好奇,为什么它会有阴晴圆缺呢?为什么它和潮汐有很大关系呢……接下来我们小组就一一为大家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下面有请我们的组员一一为大家介绍:

  学生A:我来说月球的起源……

  学生B:我要说的是月球的地质构造和月貌,现在先给大家展示几章图片月球容貌的照片……

  师:感谢第一小组同学带来的丰富而又神奇的月球知识,让我们对遥远而神秘的月球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但是我相信大家对月球都还有很多疑问,那么现在大家就针对刚才第一组同学的展示提出作个评价并质疑,把问题都写在Q群聊天栏。

  二、利用网络,评价小组展示情况

  以下是网上部分学生的评价与质疑:

  (这个评价与质疑,让大家在网络上写,首先是考虑到课堂上很多同学可能碍于情面不敢直接说,或表达能力不佳而词不达意,亦或害羞根本不敢站起来说,而网络正好综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希望这简短的评价能养成大家的探究质疑习惯。)

  第二小组 我和月亮有个约会

  ――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

  一、展示

  第二组主持人:大家好,不知大家有没有和我相同的经历,每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总是爱追寻那皎洁的月亮,总爱猜想嫦娥是否寂寞?吴刚的树什么时候能砍断呢?我想,很多有关月亮的故事或许就是人们的猜想中诞生的吧!下面请同学们重温一下听奶奶讲故事的情景:

  一个中秋的夜晚:郭奶奶和她的孙女在正在庭院中赏月……

  1.演员表:学生D饰演奶奶;学生F饰演孙女

  2.台词:略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一一给大家表演我们搜阅到的故事了,我们搜集的资料都已经放到班级网络图书馆中,欢迎各位来踩踩(网络用语)。

  (平时上课,老师会强调把搜集的资料放到班级网络图书馆中,一是为了让大家养成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二是让大家学会资源共享。)

  师总结:感谢第二组同学给我们带来精彩的表演,同学们真是多才多艺啊。

  二、利用网络,评价小组展示情况

  以下是网上部分学生的评价与质疑:

  第三组 千里共婵娟

  ――有关月亮的诗歌、民俗

  一、展示

  主持人:相信大家对于有关月亮的诗歌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能背出多少有关月亮的诗句?(互动)那么这里我们就给大展示一下所有的有关月亮的诗歌。

  学生G: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文学大家们不愧是独具审美的慧心,月的阴晴圆缺在他们眼里无不各具风韵。请同学们说说月亮大多用来寄托什么情感呢?

  学生:思乡、思亲、祝愿、孤独之情、闲适之情……

  主持人:(老师说的没错)另外,我们的古诗除了可以用来鉴赏品读,还可以用来唱,现在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明月几时有》(说完,学生打开百度MP3,输入“明月几时有”)。

  主持人:下面有请我们的同学H来讲一下各地的有关月亮的风俗。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红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

  老师:刚才第三组同学给我们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有关中秋的习俗,不知道大家的家乡有没有特别的中秋习俗或者其他节日习俗?请大家用5分钟时间在Q群上把家乡节日习俗写下。

  以下是网上部分学生写的家乡习俗:

  师总结:感谢同学们为大家带来这么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我们的这一节月亮之旅。(打开百度MP3播放《花好月圆》)

  作业:三个有关月亮的作文题目,请大家选一个来创作,写完后把作品放到班级网络图书馆,大家互相进行点评。(网上已挂评价标准,批改范文)

  第一题:你驾驶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第二题:在月球上的一天

  第三题:月球新生活

  有关月亮的诗篇2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5课。

  二、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中语言文字的优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中国月亮文化的源远流长。

  (2)通过不同形式朗读有关月亮的古诗,积累描写月亮的经典诗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对诵读的深层理解。

  (3)以小外甥关于月亮的比喻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自己的心中月。

  三、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来读描写月亮的诗,从而领悟不同的读法,不同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觉。

  (2)优美情境的熏染下,学生能写出自己的心中月,从而进一步领略月亮之美,中国月亮文化之博大。

  四、教学准备

  乐曲《春江花月夜》及轻柔的钢琴曲、教学课件、与月亮有关的散文和绘画作品。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江中月”,感受月亮之美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著名作家赵丽宏所写的散文,读――望月。

  轻轻地读――望月,柔柔地读――望月。

  师:望月所望的月亮不是一个,而是三个,一个是――江中月,一个是――诗中月,还有一个是――心中月。(板书:江中月 诗中月 心中月)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走进了安详柔美的江天月色,带着你的感受,我们一起美美地读。配乐齐读第二小节。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朗读中,营造清幽静谧的气氛,学生一边感受江中月的柔美,一边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

  (二)走进“诗中月”,感受月亮之情

  师:这就是江中月,那么清幽,那么令人心旷神怡,难怪作者今晚怎么也睡不着。其实,睡不着的又岂止是作者一人,还有谁?(小外甥)两人看着夜空中这么朦胧迷人的月色,禁不住诗兴大发,开始了对诗比赛。他们是怎么对诗的?从课文中找一找,找到之后再读一读。

  (出示诗句)

  1.角色朗读

  师:柔美的月色下,沉稳而又才华横溢的舅舅和聪明活泼的小外甥开始对诗了,他们会怎么来对这些诗呢?怎样的语气?怎样的动作?怎样的神情?同桌两个人一个当舅舅,一个当小外甥,先试着对诗。

  (指名赛诗)

  2.情感朗读

  师:这些诗句都是古人所写,这古人的每一句诗词里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诗人最是多愁善感的,面对着高空悬挂的月亮,诗人们都在怎样倾诉着自己的情思呢?(生交流每句诗的情感,并带着情感读诗)

  师:(抛出疑问)读着读着,我就觉得奇怪了,都是天上的同一轮明月啊,怎么到了诗人的眼里,笔下就不一样了呢?这就叫“月亮本无情,情在人心间!”

  (师板书:情)

  3.拓展朗读

  师:舅舅和小外甥仅仅就对了这几句诗吗?他们还可能对了哪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呢?

  师:我们在对诗的时候,你可以用舅舅一个大人的语气来对,也可以用小外甥一个小孩子的语气来对,也可以当一回心潮澎湃的诗人对月抒怀,总之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有感情地朗读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6句描写月亮的诗都是学生学过的,比较熟悉。很多老师在处理这一环节的时候都是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读出诗的情感,诗的韵味。殊不知这样一来,就有脱离文本之嫌疑。在情感朗读之前插入分角色朗读,既源于文本,又让学生体会到:相同的文字可以有不同的读法,而不同的读法又意味着不同的理解,带着不同的理解来读相同的诗歌,会带给所有人不同的感觉,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品味“心中月”,感受月亮之韵

  (1)过渡。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皎洁的月光下,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望着月亮出神了。他开始想象,想象眼前的这一轮明月,它究竟像什么?在小外甥的眼睛里,月亮像什么?(像眼睛,天的眼睛)这天的眼睛就是小外甥的心中月。这是怎样的眼睛?

  (2)出示对话。这就是舅舅和小外甥的对话。谁来读一读?

  (3)这月亮怎么就成了天的眼睛了呢?这个比喻好不好?好在哪里?同桌讨论讨论。

  交流:月亮圆圆的,就像是天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看着我们芸芸众生。月亮弯弯的,就像是天的眼睛慢慢闭上了,好像在回味着人间的逸闻趣事,又像在思考怎样让人间变得更加美好!把天拟人化了,有时候睁开眼睛,有时候闭上眼睛。

  (4)小外甥说这段话的时候可是绘声绘色的,谁来绘声绘色地读一读?

  (5)师生配合读。

  师:我们都来做一次这个可爱的小外甥,绘声绘色地读,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老师也加入你们的队伍,读舅舅的话。

  (6)写话拓展。我们和小外甥有着一样的年纪,一样的调皮,一样的富有幻想。我们每一个人心中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月亮。平时空闲的时候,我们也会坐在院子里,站在阳台上,抑或是靠在窗子边,望着天上的明月出神。在你的眼中,在你的心中,月亮像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月亮的各种不同形态的图片)

  拿出笔和纸,写一写你的心中月。(配乐)

  (7)交流。

  (8)时间过得真快,天边那些淡淡的云絮在不知不觉中聚集起来。

  (师引读20~21小节)

  我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此时此刻的我,又会有着怎样的幻想呢?

  【设计意图: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讲解偏多,学生自主学习、作业时间偏少。新课标也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在品味了外甥的心中月后,所有孩子的心中一定涌动了不一样的情愫。此时顺水推舟,让孩子们想一想自己心中的月亮是什么样子,及时写下来】

  (四)寻找“心中月”,感受月亮之奇

  过渡:作者心中的月亮会和小外甥的一样吗?会和你们的一样吗?

  (1)同是天上的一轮明月,一落到人间,一落到人的眼睛里、心里,都会不一样。这就是月亮本无情,情在人心间。

  (2)打开中国的文学史,每一页上都有仰望月亮的目光。古往今来,多少这样的文人墨客借助各种文学体裁表达着自己的心中月。

  ①出示贾平凹《月迹》,让学生读一读。

  在这群小孩子的眼里,这月亮就是按在天空上的印章?这是多么富有童趣的想象,想累了,孩子们就甜甜地睡了,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

  ②出示冰心《寄小读者》:静美的月亮,自然是母亲了。我半夜醒来,睁眼看见她,高高的在天上,如同俯着看我,我就欣慰,我又安稳地在她的爱光中睡去。

  师读。在冰心奶奶的眼中,这月亮就是――母亲,这么温柔,深情地看着自己的孩子。

  ③出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朱自清笔下的月亮不是那个小小的印章,也不是慈祥的母亲,它柔和的光洒在荷塘上,这恍如仙境的美景让作者的心境也渐渐美好起来!

  (3)古往今来,月亮不仅仅出现在优美的文学作品中,也出现在很多的艺术作品中。很多音乐家、画家心中也有属于自己的一轮明月。你们想看吗?想听吗?(教师出示一组画家的月亮作品,有油画、版画、水墨画等)

  师:耳畔这优雅的曲子就是《春江花月夜》。

  师:这是梵高的著名油画《星月夜》。

  (4)几千年来,这多情的月亮赋予我们所有人种种的情怀。而每个人走进月亮的感受、心情又是迥然不同。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读一读与月亮有关的诗词散文,听一听月亮的歌曲,欣赏画家所画的月亮的画,感受每一位作者截然不同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记住“月亮本无情,情在人心间!”

  有关月亮的诗篇3

  ——李白的月亮

  新华中学九一班白凤潇

  纵观历史,当一个人将自己的才气、激情、以及生命全部融入某一对象时,这一对象必将成为这个人的“独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月亮应该属于李白,这正如虾应该属于齐白石,交响乐应该属于贝多芬,从不虚发的飞刀应属于李寻欢一样,向日葵应属于凡高一样。翻开我所最爱的古人李白诗作,可以看到有关月亮的句子不下三百处,月成李白理想的化身。在诗人笔下,月亮被显示的千姿百态,气象万千。

  一首被乡愁浸泡得柔软万分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已是妇孺皆知了。

  从此,我开始关注李白,关注李白笔下的月。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在我看来这可能是天真的李白儿时给月亮的第一幅速写了。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依稀。”邀月,游月,步月??????这是“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李白,在孤独的被后终于找到心灵寄托的种种方式。

  放眼望去,古今中外,对月亮感兴趣的诗人可谓车载斗量,可像李白这样寄寓丰富,花样迭出,大气磅礴,惊世骇俗者,还有谁呢?

  看来,月亮正是因永恒而显得孤独,可李白却因孤独显得永恒。而因此,名出垂史。

  今夜会有月,我会捧一把清幽的月光,重温著名诗人余光中的《寻李白》中的诗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吐一口,就是半个盛唐。”

  孤独的李白已远去,而他留给我们永恒的“月亮”。愿他能在另一个世界里留下永恒。

  有关月亮的诗篇4

  “月下江景”,这是自然月色,是古今望月诗的自然底色;“对诗诵月”,这是人文月色,是中国月文化的雄厚根基;“想象说月”,这是人性本色,是热爱自然的人性美、和谐温馨的人情美的有机结合,是望月诗篇的全新境界。这就是“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是散文,是诗歌,是童话。

  咀嚼“江中月”月色的诗意唯美

  自由配乐(《春江花月夜》)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你觉得这月下江景美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自读自悟,圈画关键字词,写批注。交流。

  生:“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这里说“月亮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作者采用了拟人手法,把月亮当作一个慈爱的母亲来写,写出了月下江景的美。

  “哦,你是觉得作者采用的修辞手法让语言表达多了一份诗意的美,是这样吗?那么,月色是否同样美丽呢?”我追问。

  生:这句话其实写出了月亮温柔恬静,如水的月色倾泻下来,静谧美好,宁静安详。

  师:原来安详美好的是一种诗意唯美的氛围,是一种宁静幽深的梦幻意境。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读出静谧美好。

  生:读“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水是流动的,光斑是跳动的,闪闪烁烁,这是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

  生:月光如水,江面上波光粼粼,烁金点点。这样的月夜美不胜收,我想没有一个人不会陶醉在这样的月色中。

  “你用共情的方式唤醒了我们对这月夜的神往,谢谢你。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里作者采用什么描写方法给我们描绘了月夜江景的美?”我提醒道,“如果你圈画一下这句话中的那些动词,你一定会有所发现的。”

  生:这里的动词有“洒落、照亮、跳动”。

  生:我补充。“流动”“闪烁”这应该也是的。

  生:这是采用了动态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月下江面的美。

  “说得好。那我们就通过朗读来展现这动态美吧!”少顷,我夸赞道,“月色醉人,朗读也醉人啊!”

  生:读“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这里有两个动作的词“伸展着、起伏着”,连绵不绝的姿态非常美。

  生:它们是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这样的画面朦朦胧胧,神秘美好。

  “它们指谁?”我追问。

  生:它们指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

  师:如何理解“剪影”?

  生:“剪影”是这些景物的黑色轮廓,它们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充满了朦胧美与神秘美。

  “它们充满了神秘美、朦胧美,还充满了什么美?我们一起来读读感受感受。”我继续追问。

  生:还充满了动态美。这江天交界处的一切是静止不动的,但它们又连绵不绝,所以让人感觉是“伸展”“起伏”的。夜晚,月下景色是这样的美丽多姿。

  生:同样美的还有这一句,他绘声绘色地读起来“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在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传神,特别美?”我点拨道。

  生:我觉得“镀”这个词用得特别好。“镀”描写出了月光均匀地洒在长江里,使得江两岸的各种景物隐隐约约,还闪闪发光,感受到作者对月光的无限喜爱。

  师:是的,一个“镀”字恰到好处地描写出了月光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月下江景的如梦如幻,如诗如画,而且作者的喜爱之情也跃然纸上。我们在写文章时也应该像作者这样注意遣词造句,用词尽可能地准确与精妙。

  师:读到这里,你是否发现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这月夜美景的?

  生: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写的:江面―江两岸―江天交界处。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优美的画面吧,再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

  多媒体展现美丽的月下江景图,配上优美的《春江花月夜》,皎洁的月亮,晶莹明净,轻柔似水,给人多少梦幻,多少遐想……在这种宁静安详的氛围中,指导学生再进行个性化朗读,有所感,有所悟,用朗读、用声音表现自己心中那片独特的月光,读出自己的情,读出自己的味来。

  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在读中升华感情。在本环节的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文本语言的美,感受散文般优美的“江中月”。

  感受“诗中月”外甥之古灵精怪

  师:月是神秘,安详,美好的。面对这样的月色,“我”怎么会不沉醉其中呢?这时身边多了个小外甥。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关键字词体会,相信大家一定会有自己的收获。

  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组织交流。“我”相信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是每个孩子都能够读懂的。文本如此直白,孩子的特点展露无遗。事实上,更可贵的并不是感知这些特点,而是作者在传情达意方面给予我们的启示: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展现小外甥的人物形象,语言富有童真童趣。

  “小外甥是个怎么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呢?大家畅所欲言吧,希望大家相互启发,有更多的收获。”我叫了超级慢的“小蜗牛”回答。

  他说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至于哪里感受到的,则启而不发了。他基础差,拼音不认识,汉字更不认识,即便知道也是疙疙瘩瘩读不成句的。我猜测可能是这个缘故,他才不吭声了。鼓励无果,其他孩子倒是争先恐后,于是便让他们都做了小蜗牛的老师。这下子兴致可高了――

  生抑扬顿挫地读起了第四自然段:“‘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小外甥的话“月亮把我叫醒了”让我们感受到他无穷的想象力,在他眼里月亮也是有感情的,如同母亲一般安详,如今是来唤醒他感受这月夜的宁静。

  生:这个自然段除了小外甥的语言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他的特点,描写他神态的“调皮地眨了眨眼睛”,他的活泼可爱、淘气顽皮一下子跃然纸上了,不由得让人感叹这孩子真聪明。

  “说得好!拿起笔来圈画一下这句话中的动词。”组织交流圈画的词:眨了眨、凝望、出神,我随机指点道,“仔细研究研究,这句话除了刻画小外甥的淘气、聪明,还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生:我觉得小外甥除了聪明可爱,还特别喜欢月亮。来到甲板上,他深情地凝望着月亮出神了,“凝望”“出神”让我们感受到他对月亮的喜爱之情。我想也是因为这份热爱,因为他的聪明好学,才使他积累了那么多有关月亮的诗。

  师:这就叫会咬文嚼字啊!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获得的是不一样的收获。学习语文,就是要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有时候,我们阅读的时候不妨往深处再想一想。现在,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感受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生:第五自然段说“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发出挑战的小外甥对诗时“眼睛一眨就是一句”,他的天真可爱触手可及,他的知识渊博也跃然纸上。

  生:从这句话中,我们同样能够感受到小外甥对月亮的喜爱,多如繁星的诗句,他能够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什么叫‘不假思索’?‘假’是什么意思?”我相机指导理解,而后小结,“刚刚习得的技能,辉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学会换个角度再想想,真厉害!我们连起来朗读这两个自然段,通过朗读展示自己的理解。”

  “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小外甥眼睛一眨就是一句。能和同桌也来对对这些诗吗?然后,再交流一下你理解的诗句吧。”我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桌练习对诗,相互切磋,共同启发,大体理解诗意。

  指名对诗。师生PK。全班PK。除课文内的,大家把积累的关于月亮的诗句一股脑儿地展示出来了,兴致盎然,不亦乐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师:“诗歌的王国就是这样让人神往,月亮的诗歌信手拈来说也说不完。大家积累得也非常多,你理解文中出现的这些诗句吗?”指名大体说说意思后,小结――

  “月亮柔美、宁静、安详,我们中国文人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偏爱,甚至有人说,不懂明月,枉为中国人呢!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明月’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而这个明月,既是自然的,更是文化的;既是天上的,更是人间的;既是历史的,更是当下的。即便同为描写月亮的诗句,我和小外甥说的诗句包含的情愫也是不同的,是不是?这些诗中的月亮有的充满童趣,有的饱含野趣,有的寄托思乡情,有的充满分离的哀愁。今天,我们算是对月亮有了些许了解,现在想不想抑扬顿挫地来读读这些诗句并把它们变成自己的?”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诗中月”包含着人文的情怀,饱蘸着诗歌的情愫,让人不由自主爱上我们的中华文化。

  品味“心中月”想象之奇幻

  师: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我们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认真品读第三段,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自由品读,圈画关键词咀嚼品味。组织交流。

  生:我觉得这小外甥实在太聪明可爱了,他的想象力那么丰富。从他的这些幻想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像眼睛,天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生:我觉得从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中同样能够感受到他的聪明好学、爱幻想。你看这些句子――

  (1)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2)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3)……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4)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5)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生:“又冒出一个问题”的“又”和“冒”这两个词特别传神地写出了小外甥的聪明好学。

  生:作者把小外甥的神态描写得特别细腻,“瞪大眼睛”“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写出了小外甥的天真可爱聪明。作者把小外甥的眼睛写得特别有神采。

  师:是的,作者抓住了小外甥的眼睛就很生动地写出了小外甥的可爱聪明。这段文字中,用词之精妙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品味。平时写人物时,我们应该注意观察,抓住最传神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就有可能把人物给写活了,而不必面面俱到,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师: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你觉得小外甥的想象怎么样?请联系生活经验去感受一下。

  生:“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小外甥的想象非常奇妙,在他眼中,月亮就像慈爱的母亲一般温柔地注视着我们人间。“闭上”“睁开”“圆圆地睁大”写出了月缺月圆、月升月落的变化。这里“偷偷睁开”的“偷偷”用得特别精妙,写出了月亮是那样的惹人喜爱。

  有关月亮的诗篇5

  实施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即这一堂语文课,我们要教什么,最终要让学生得到什么,作为老师是要心知肚明的。每一篇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学的内容,它只是我们要教学内容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和凭借,有关知识的、情感的、文化的等等内容都立体地蕴含在文本之中。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对话的过程,首先体现在教师与教科书编者、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这一对话发生在教师备课时。在这一对话活动中,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内容,明确学习的目标。教学的内容确定,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罗列,而是要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与具体文本的协调统一,特别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抓准文本的主要特征。我们应该选择最能体现这篇课文特征的内容来教。例如在第二学段,就可以选择一些层次分明的文本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段的练习;

  二是摸准编者的意图。“教科书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科书上,编者所选的文本都切合这一单元的主题,因此,我们就尽可能地挖掘符合这一主题的内容来引导学生去阅读感悟。

  三是看准学生的知识基础与需要。在不同学段,关于语文知识的学习要求是有侧重的,因此,我们要选择与学生认知发展相一致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例如在第一学段,我们就不能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教学,在第三学段,就可以结合文本引导学生进行体会。

  《望月》为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与自然”中一篇比较重要的课文。作者赵丽宏写舅舅和外甥在望月中,小外甥向舅舅挑战背诗和问问题的交谈过程,表现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和人们喜爱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望月》是篇散文,课文形散神聚,富有童真童趣,紧扣“望月——诵月——想月”的思路,文脉清晰可见。课文第一段(1—2)自然段写“我”在江轮甲板上见到的月夜美景,此为“望月”,值得玩味;第二段(3—20)自然段写小外甥和“我”的愉快交谈,包含“诵月”和“想月”,是全文的重点。“望月、诵月、想月”这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编者通过课后练习也进行了揭示,现摘录如下:

  1、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课文中引用了许多描写月亮的诗句,这些古诗你熟悉吗?把它们找来读一读。

  3、“像眼睛,天的眼睛。”小外甥的比喻为什么使“我”感到惊讶?你觉得还可以把月亮比作什么?

  很显然,以上这三个练习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体现了编者的编写意图。另外五年级学生已经阅读积累了一定量的古诗,其中描写月亮的诗也接触了一些。因此依据课文的主要特征、编者的意图,以及学生认知基础,我认为《望月》一课可以确定以下的教学内容及目标: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望月的乐趣;诵读描写月亮的诗句,感受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品味与月亮有关的想象,激发学生喜爱月亮、亲近自然的情感。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可采取如下策略:

  望月——读中想象。要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借助语文文字展开想象,活化景物,让学生真正能感悟到月夜“隐隐约约”的朦胧美、“黑色”与“银色”相映的色彩美,以及“安详”的静态美与“跳动”的动态美,并能达到以舒展恬静的语气朗读的效果;

  诵月——读中悟情。可让学生先找出描写月亮的诗句,读一读,然后议一议诗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可创设情境,向课外延伸,组织学生两两一组赛诗,要求学生重视语感,在竞赛中,营造氛围,努力带着学生一起“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想月——读中促思。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读思结合,读中促思,先让学生通过诵读小外甥的话来感悟小外甥的想象是多么丰富,多么有趣,多么美妙,然后引导学生展开遐想,“在你的眼中,你觉得月亮又像什么呢?”这一环节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写一写,然后再说一说,在交流中逐步培养了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有关月亮的诗篇6

  “美好”的月

  月亮实在太美了,以至于“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清?曹雪芹)。甚至不需用眼看,只听听月亮的名字都感觉美得醉人。

  桂魄、白玉盘、玉钩、冰轮,这些都是诗人赋予月亮的美称。月亮在诗文中的美称,真可谓美不胜收,有人曾整理出150种,月亮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可以说,千百年来,月亮是中国诗人的最爱。他们懂月、访月、赏月、咏月……月亮寄托着他们对一切真、善、美的良好祝愿。

  “思念”的月

  “八月十五月儿圆”,这种“圆”的事物,和中国人追求人生、事业圆满的心理是一样的。可是,古代很多诗人常常为了功名或生计背井离乡,越是到了团聚的日子,越是无法和亲人团圆,于是望月就和思乡念友连在了一起。这样的诗句有很多:

  不过,借月亮将思念之情表达得最淋漓尽致的,应当数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

  “永恒”的月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球,它伴随着神话的世界翩然而至。和月有关的神话,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嫦娥奔月故事,还有吴刚伐桂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吴刚被天帝惩罚去砍月宫里的一棵桂树,却怎么砍也砍不倒。因为每一斧砍下去,只要斧头一拔出来,豁口就合拢了。就这样砍了又合,合了又砍,永无尽期。月亮和那棵桂树一样,也是缺了又圆,圆了又缺,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与永恒的月亮相比,个人的生命无疑是短暂的。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和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都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有关月亮的诗篇7

  关键词 月亮 诗人 精神寄托 相思之物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The Moon - Eternal Theme, Difficult and Complex Piece

  Abstract In ancient classics there are lots of poems chanting about the moon. This paper explores ancient poets' moon complex from two aspects. Namely, the moon is not only a kind of spiritual reposing for those frustrated scholars, but the lovesickness things for those wanderers and parting people.

  Key words the moon; poet; spiritual reposing; lovesickness things

  翻开古代诗词典籍,吟咏月亮的诗词数不胜数,有的描绘其柔和清幽的美,有的借其抒发相思之情或寂寞孤独之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月亮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创造了丰富的审美意境。古代诗人为什么如此钟情于月亮?笔者认为这与月亮本身具有的特性及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审美内涵有关,更与古代诗人的思想、处境、经历有关,特别是借月亮抒情的作品尤其如此。

  1 月亮是失意文人的精神寄托

  首先从传统文化渊源上看,月文化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人们就赋予月亮优美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到唐代已流行中秋赏月、登台观月、拜月的活动,宋太宗年间,定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节日里有祭月、赏月及吃月饼的习俗。源远流长的月文化内容丰富,对文人墨客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主要在作品的题材和思想方面。如杜甫的《月》诗中说“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诗人想象嫦娥在月宫中孤寂冷清,难耐寒秋,其实因为自己年老孤身,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和嫦娥的处境非常相似,慨叹嫦娥就是慨叹自己。李商隐在《月夕》中写到“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表面上看,诗人是在诉说嫦娥的孤独寂寞,实际上诗人是联想到自己不幸的经历:本来想“蟾宫折桂”却被牵入牛党李党之争,无法施展政治抱负而落魄终身,诗人借嫦娥来抒发自己的孤独与后悔之情,仕途坎坷之无奈。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因为他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不相同,被贬到山东密州任太守,现实的冷漠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他想离开尘世飞到月亮中去,因为那里没有政治斗争。这些诗歌中所描写的对象都与古代神话密切相关,抒发的情感无不与诗人的艰难的处境、不幸的经历有关。

  其次从月亮出现的时间和月光的特征来看。月亮和太阳同为宇宙中的星体,与人类的关系都很密切,但是失意文人很少借太阳来抒发情感。因为太阳光线比较强烈,白天人们要忙于各种事务,很少有时间或不便去思考个人的不幸。而月亮于夜晚照亮大地,与太阳光相比显得柔和清幽,夜深人静之时一人独处,与清冷的月光相伴,便于打开情感之门,怀才不遇的愤怒,仕途坎坷的无奈等情感就会涌上心头,因此失意文人常把这些情感寄托于月亮身上,月亮成了他们的忠实听众或同病相怜者。如李白的《月下独酌》中写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人邀月亮、影子一起饮酒、唱歌、起舞,要和月亮结成好友。李白他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是不能施展才能,这种痛苦的心情因为月而得到了宣泄。柳宗元也是一个不得志的文人,他被贬永州时写了《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诗中写到“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他半夜醒来看到一轮寒月越过东岭,倚柱看月一直看到太阳升起。因为是戴罪之人,自然少有朋友交往,内心的孤独寂寞只能与月亮诉说。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因“月色入户”才“欣然起行”,当时苏轼被贬官到黄州,无人愿意与罢黜之官交往,因而门庭冷落,他只能与月亮为伴,此时的月亮就像一个忠实的朋友陪伴失意的他。这些诗歌中月亮本身的美与诗人的思想感情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2 月亮是漂泊者、离愁人的相思之物

  首先从月亮与地球的关系看。人们身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月亮都是相同的,离家在外的游子或异地做官的文人在孤独的夜晚仰望明月,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或朋友,产生缠绵而深远的情思。而且古代交通落后,通讯条件简陋,离家在外的人很难及时得到亲人、朋友的消息,只能借明月抒发相思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对故乡的思念就是“举头望明月”产生的,如水的月光照在床头,照在李白的心中,思乡的惆怅慢慢产生了。范仲淹的“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很形象地写出羁旅异乡的游子思乡的情景,本来对月饮酒是一件乐事,但因为思念亲人,看着明月,饮下的酒都变成了相思之泪。

  再如杜甫在《月夜》中也曾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身在长安,却写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思念妻子,反而写妻子独自看月。这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思念妻子,设想妻子也在望月思夫,此时月亮成了夫妻二人感情的交点。中秋之夜,苏轼与客人在超然台上饮酒赏月,欢乐之余,不免思念同在济南为官的弟弟,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夜已经很深了,思念弟弟之情却越来越浓,无法入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借助月亮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和祝福。月亮成了人们寄托相思之情的载体。

  对友人的思念也是如此,如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王昌龄是李白的好友,被贬到湖南龙标县,与李白相隔千里。李白愁思万千,他想到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于是就“寄愁心与明月”,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它能把李白的思念带给王昌龄,李白的愁思也就得到了缓解与释然。

  其次从月亮的形态看,月亮有圆缺的变化。由缺到圆,由圆到缺,自然勾起人们的无穷想象。圆月如盘,让人想起团团圆圆。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写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因为中秋之月最圆最亮,更能勾起人们对亲朋好友的思念,诗人仰望明月,感觉那秋思随着月亮的清辉洒落到人间,洒落到被思念的人身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苏轼在中秋之夜“无眠” ,因为他与弟弟长期不相见,看到一轮圆月高悬于夜空中,月圆人不圆,自然生出无限的思念,只能让月亮带去自己的祝福。

  残月如钩,让人产生了多少离愁别恨。欧阳修在《望江南》写到“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圆月像镜子但不能梳妆打扮,残月如钩但不能挂起门帘,只能照着离愁之人,只能生出更多的愁绪。南宋吕本中的《采桑子》 写到“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用月亮残缺的特征写出夫妻间聚少离多的情形和妻子的痛苦。月亮的圆缺变化与人间的聚散离合是多么的相似。从以上这些诗词我们发现月亮是漂泊者、离愁人最恰当的抒发情感的载体,这与月亮的特性是相关的,更与诗人自己的思想相关。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亘古不变的月亮,丰富多彩的情感。千百年来,古人对月亮的情结无比深厚,留待我们今人去咀嚼、品味。仰望夜空中的明月,你也会产生无限的感慨。

  参考文献

  [1] (清)衡唐退士.唐诗三百首.崔钟雷主编.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

  [2] (清)上疆村民.宋词三百首.崔钟雷主编.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

  有关月亮的诗篇8

  月神的尊崇:远古女性代言人

  月亮由缺而圆,由圆而缺,“月光何德,死则又育?”(《楚辞.天问》),月亮的这一特性令人猜想月有死而复生的神性。于是,人们将月亮视作了神,崇敬起了月神,希望得到月神的恩典和庇护,得到死而复生的本事。

  在古人来看,日落西山,意味着日的没落,反之,月自西而下,却被看成是月在归巢,以至于月自东而升,《礼记.礼器》中偏要认定“月生于西”,因为这一认定,古人在祭月神的时候要面西而拜。

  最初的月崇拜是与生育有关的。古人以为女人与月亮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女人怀孕,肚子变大,月亮也有由缺到圆的变化,而且,月亮的一个变化周期,恰与女人来一次经血的周期相当。女人的例假为什么又被叫做“月经”,因为与月亮的周期变化刚好合拍,为此,古人认定,女人的怀孕和月亮有关,是月亮致使女人受的孕。

  与其他神灵不同的是,在中国,月神一经出现便都是女性,比如说,神话传说里的西王母、羲和、女娲、常羲(就是后来的嫦娥)、嫘祖、华胥、附宝、纤阿、女魃等等都曾充任过月神。甲骨文里有“东母西母若”的文字显示,这里的“东母”、“西母”分别是日神和月神,而后世有关西王母的神话传说应该是源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

  月神羲和的故事反映了一个事实,她曾连生了十个太阳,烤焦了大地,一个叫后羿的壮汉用箭射下来了九个。身为月神,羲和造就出了太阳,远古的时候,月神的地位或许是尊于日神的。

  月神的陨落:从西王母到寂寞嫦娥

  月神的元素构成有什么?古籍记载:其一,太阴;其二,主西;其三,居圣山;其四,虎形;其五,主生死。说具体点,拿那位无所不能的西王母就和着月神说事儿。

  《山海经.大荒西经》说:“西有王母之山”,“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玉山,即昆仑山,是西王母的居所,传说中众神的聚集地。相传,西王母居中而居,统领着天下诸神。《山海经》说西王母:“人面虎身,有文有尾,齿白”,“善啸”。人的脑袋虎的身子,西王母简直一个怪物,不过,这也不足为怪,任何民族,在文明起源阶段都经历过自然神、人与自然混杂神、人神的崇神三阶段,西王母人面虎身恰是咱们的祖先敬神的第二个阶段、即人与自然混杂神的产物。

  月神的能耐很大,但是,后来不行了,因为女人一天天地没地位了,当女性沦为男性的附庸以后,月神干脆变成了一个寂寞少妇嫦娥了。偷吃了丈夫后羿自西王母那里讨回来的仙丹,身不由己,嫦娥被迫飞进了冷清的月宫,被彻底地软禁起来了。可以看得出来,这是夫权至上的产物,当男人主宰了一切以后,容不得女人再有自己的想法了。

  嗜月遗风:夜游神的诗人们

  月亮和文人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太紧密。咱们先说《诗经》:“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亮“皎兮”怎么也到夜半了,月光下的窈窕淑女,更令人遐想,叫人思念。还有一首呢:“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被人甩了,远嫁他乡了,却拿太阳月亮出气。

  曹家父子也总爱借着月亮抒发情怀,曹孟德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丕则说:“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最后是曹植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几乎所有的唐代诗人都是“夜游神”,这么说吧,唐代有些名气的诗人没有不恋月的。


标签:月亮外甥学生我们明月有关感受一个诗人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