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 > 正文

先欧 今年5月9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8-05 05:29:54 分类:科学 浏览:68


  今年5月9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这场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影响最深远的战争,以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而“先欧后亚”军事战略原则为这场战争的胜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目标。

  “先欧后亚”战略的提出及其对中国战场的要求

  1940年,法西斯德国在欧洲的胜利和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的建立使美国必须面对“东西两方的敌人”。根据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战争能力和野心的分析,美国确定德国为首要之敌,从而确立了“先欧后亚”的军事战略原则,即先集中力量打败德国,取得欧洲战场的胜利,然后再解决日本问题,在亚洲取胜。但是,“先欧”战略若想得以顺利实施,远东太平洋防线的稳定是前提条件。因此,“先欧后亚”大战略就要求“保持中国于战争之中”,让中国牵制住日本陆军主力,使日本无力打破美英在远东太平洋的防线。

  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前,美国一直尽量避免与日本作战,以求能集中力量打败德国,取得欧洲战场的胜利。直到1941年11月3日,美国陆军计划署仍重申“在远东的原则目标是将日本置于战争之外”。1941年11月1日,罗斯福致信丘吉尔,表示要增强援华,以促使日本在南进问题上采取犹豫态度。这说明美国要利用中国拖住日本的后腿,援助中国就是为美国避免与日冲突,陷日本于中国战场的战略服务。可见,“先欧后亚”战略制定之时就要求中国必须对日本实行战略牵制,以确保亚洲战场的稳定。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在太平洋的防线几乎全线崩溃。战争现实使美国明确认识到中国战场的战略地位。1941年底,美英阿卡迪亚会议备忘录明确将“支持中国的战争努力”列入了太平洋和远东战争中必须维持的基本点。美国决策者们认为:在“先欧后亚”大战略之下,“美国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源,保持中国于战争之中”即可,而无需投入美国地面部队。因此,从一开始,美国就对中国的战略地位定了位:独自进行战略牵制。如罗斯福对胡适所说:“至盼中国在各方面袭击,务使敌军疲于应付,不能抽调大量兵力。”

  太平洋防线大致稳定后,美英正式开始实施“先欧后亚”战略的重要一步,进攻北非和控制中东、地中海区域,完成对德国的“包围链”。在这一阶段,美国的军队和军需物资都按照“先欧”的原则向西线投入,而此时“日本最有可能的行动方针就是将主要努力放在确保和利用所占领土之上,将中国清除出战争”。中国是日本战略行动和稳定占领区的最大障碍,美国仍必须给中国提供“尽可能的、最大限量的物资援助和空中支持,以保障中国继续参与战争。”

  北非地中海战役胜利后,“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开始进入最后阶段,即欧洲对德国全面反攻和远东太平洋方面对日本全面反攻。1944年初,美国陆军部将中国战场在反攻战略中的地位定位于:“抑制日本师团于中国,为盟国飞机提供军事基地。”从美英1943年8月的“四分仪”军事会议到1944年9月的八方会议,“保持中国于战争之中”是美国对德对日反攻战略的一个基本原则。

  综上所述,从美国意识到中国的战略地位开始,“先欧后亚”战略对中国的要求都是“保持中国于战争之中”,也就是说,中国必须保证抗日战场的始终存在,完成对日本陆军主力的战略牵制。

  中国战场对“先欧后亚”战略的具体贡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国力贫弱,战略资源欠缺;而且,在“先欧后亚”的原则下,中国无法获得充足的国际援助。为了“先欧后亚”战略的顺利实施,为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局,中国人民在及其艰苦的条件下,独自完成大战略所要求的战略牵制任务,为抵抗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重大的牺牲。

  (一)中国战场的始终存在打乱了日军“北进“计划,使苏联得以全力在欧洲战场对德作战。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前,日本的世界战略重心是“北进”,企图与德国夹击苏联。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解除入侵苏联的后顾之忧。

  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8月,日军先后两次在中国东北边境,对苏联挑起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都遭到苏军痛击而惨败。在检讨攻苏失败的原因时,日本关东军副参谋长石原莞尔曾不打自招地说:“日本忍辱屈服于苏联者,以日本对华用兵故。”

  德国1941年发动侵苏战争后,苏联西线吃紧,东部防务减弱,对于日本“北进”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而日本则始终没有能够向处于极端困难境地的苏联发动进攻,根本原因就是中国战场的抗日战争有力地拖住了日军的后腿,完全打乱了日本的“北进”计划,从而使苏联避免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并得以从亚洲抽调50余万兵力投入欧洲对德作战,最终赢得了苏德战场上的胜利。

  (二)中国战场的持久抗战推迟了日本“南进”计划,有力的支援了美英在太平洋的作战,稳定了亚洲战场,为盟国实现“先欧后亚”战略赢得了宝贵时间。

  早在1936年,日本内阁就把“南进”南洋列为国策。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美无暇东顾,为日本“南进“创造了条件。1940年5月~6月,德国突袭西欧,法荷败降,英国危急,为日本“南进”夺取英法荷在南洋的殖民地提供了最佳机会。在此关键时刻,中国抗战力量在正面战场上发动了冬季攻势,在敌后战场则展开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日军损失惨重,非但未能为“南进”抽出力量,反而被迫向中国战场增派了两个师团。由于中国问题没有解决,日本无法跟上德国的战争步伐。所以,日本访德特使寺内寿一大将在回答德国要求出兵配合时解释说:“中日战争不结束,南进是办不到的。”

  1941年12月,日本终于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但背着中国战场的沉重包袱踏上“南进”之路,这必然导致“南进”的失败。中途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后,日本丧失了制空权和制海权,败相毕露。侵华日军总司令直言不讳地说:“中国问题不解决,大东亚战争就不能解决。”

  (三)中国战场的顽强抗战彻底粉碎了德日法西斯东西对进、会师中东、连欧亚战场为一体的企图

  19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一度在西太平洋战场上得势。1942年1月,日军大举进攻缅甸,伺机进攻印度,以便西进与德军会师中东。在强大的日军面前,东南亚盟军部队节节败退,整个亚洲大陆乃至世界都面临空前厄运。1942年4月1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看到局势的严重性,曾向罗斯福惊呼,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切断盟军石油供应线,“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

  然而,丘吉尔所担心的可怕局面并没有出现。当时的中国在抗战最为困难的相持阶段,仍然派出10万精锐部队组成远征军,紧急入缅支持英军作战。此后3年,中国军队在缅甸投入兵力30余万,歼灭日军6万余人,挽救了盟军在东南亚的危局,成功地粉碎了德意日法西斯将欧亚战场连成一片的企图。 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有过生动的描述,“假如没有中国,他们可以一直冲向中东,与德国配合起来,进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中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斩断通往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在二战期间,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局利益,中国人民以博大的胸怀认可了“先欧后亚”战略。在及其艰苦的抗战条件下,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代价,不仅把日本陆军主力牢牢牵制于中国战场,完成“先欧后亚”战略的要求,而且积极配合美军在太平洋上的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


标签:中国日本战场战争战略美国德国太平洋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