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答疑 > 正文

喜马拉雅旱獭 在辽阔的青藏高原上,有一种同有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8-04 10:27:12 分类:答疑 浏览:118


  在辽阔的青藏高原上,有一种同有珍贵皮毛的动物水獭名字相反而体形相近的啮齿动物,叫旱獭。水獭生活在水边,以鱼为生,而旱獭却是生活在草原上,以草为食,故名旱獭。

  旱獭,学名叫“喜马拉雅旱獭”,汉语俗称雪猪、土拨鼠,藏语叫“曲齐”或 “奇毕”,属哺乳纲、啮齿目、松鼠科、家族性穴居的冬眠性动物。

  旱獭体形肥胖壮实,颈短头宽,耳小不显,体重4-10公斤,体长40-60 厘米,脸上有一个黑三角,尾短而稍扁平,四肢短粗,前足四指,后足五指,指端具爪,爪极发达,适于掘土。体背褐黄色,缀满不规则的黑色散斑纹,毛色随地区和个体的不同而有所变异。

  旱獭在青藏高原分布很广,主要栖息于海拔2700-5000米的高山草甸、谷地灌丛和荒漠草原,也见于丘陵山岳。它的数量分布不因不同的植被而发生显著变化,主要受地形影响,丘陵和山地阳坡下是集聚的高密度区,最多的地方平均1平方公里就有100多只。

  旱獭群居生活,通常几个家族形成一个群体,群体中个体活动和取食范围互相交叉,接触密切。旱獭具有惊人的挖掘本领,不仅能在坚硬的土壤中挖掘,而且能在岩屑层和煤层中挖掘。它们的洞穴在分布区随处可见,洞穴由主洞、副洞和临时洞组成。主洞也称冬眠洞,构造复杂精巧,深达数米,呈螺旋形下降,而且洞口多,好似一座迷宫。主洞里有卧室、储藏室、便所等。卧室内铺有干草,为越冬和生殖用;副洞也称夏洞,构造简单,也比较浅,主要用于夏天活动;临时洞更简陋,主要作为紧急避敌用。旱獭有冬眠习性,以为适应冬季食物少的环境变化,减弱机体新陈代谢,减少消耗。它们在植物大都枯萎后入蛰,青草发芽时觉醒出蛰,同一家族的数代在一起冬眠,将洞口封闭,长达数月不吃不喝。

  旱獭的视觉和听觉都极其敏锐,稍有异常情况就惊叫报警,主要在白天活动,夏天是它们最活跃的时期,从清晨到傍晚,一只成年旱獭蹲在高处放哨,其余成群在草地上觅食、嬉戏,最爱抬起前腿坐在地上四处张望,有时互相追逐撕咬,有时互相抱团摔跤,生气勃勃,甚是好看。

  旱獭出蛰后不久就进入期,孕期一个月,夏季产仔,每胎3-10只,它们是杂食性动物,草、豆科植物的根、茎、叶、果都是它们的食物,有时也捕捉一些小动物为食。旱獭毛皮品质好,皮板坚实柔韧,富有弹性,针毛平齐、绒毛丰厚、光泽悦目,用手一抖动,似平湖泛波,令人赏心悦目,很适宜做衣帽;尾毛和针毛刚性好,是制作高级画笔和仪器刷的上等原料,深得人们喜爱。旱獭肉质细嫩鲜美,蛋白质含量高,油的味道近似猪油,既可食用,也可制成高级油,用于精密仪器仪表。此外,旱獭的骨、肉、油、肝、胆均可入药。

  旱獭身上的蚤、虱是鼠疫病毒的传染源,对人类有较大威胁,又因其挖掘和与牲畜争食牧草,对高寒草场和畜牧业有一定的危害,故是野生动物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有计划地综合利用,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其密度,保护草原,控制疫病发生,而且是一项收入很高的副业生产。


标签:它们主要动物挖掘冬眠有时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