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妙招 > 正文

水土流失治理 水土流失治理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8-02 21:45:15 分类:妙招 浏览:120


  水土流失治理篇1

  关键词:浅谈;水土流失;现状;治理

  1 水土流失现状

  1.1 水土流失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极大威胁

  土地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现在人类对水土流失的现状已经非常严重,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沙化、贫瘠化、渍涝化以及因生态不平衡而引起的水旱灾害等,从而使本来肥沃的土地不能生产。今世界面临严重危机之一就是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这个问题目前各国都很关注,联合国也将水土流失列为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

  1.2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

  中国工程院调查显示,中国是全世界水土流土最严重的国家,已有4200万公顷的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约占中国耕地总面积的43%;每年约有五十亿吨泥沙流入江河湖海,其中62%左右来自耕地表层。耕地荒漠化现象也日趋严重,目前中国耕地荒漠化面积累计已达一千万公顷,约占中国耕地面积的10%以上。

  1.3 我国水土流失治理进展

  目前,国家已全面启动了跨世纪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我国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全国实施封禁面积达到67万多平方公里,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平方公里,共批准并实施水土保持方案25万多项,开发建设项目防治人为水土流失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查处违法案件1万多起,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2.水土流失危害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水库淤积,河床抬高,加剧了防洪压力;草原“三化”,水土流失使草原沙化、碱化、退化,草原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沙漠化扩大,沙尘暴加剧;滑坡、泥石流频发;水质恶化,水土流失常携带大量的化肥、农药等的残余有害有毒物质进入江河湖库,污染水体,使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生态恶化,贫困加剧。

  3.我国水土流失特点

  分布广、面积大;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水蚀、风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相互交错;土壤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坡耕地;开发建设加剧水土流失。

  4.水土流失的成因

  4.1 自然因素

  影响和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面坡度陡峭(地形),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地面组成物质),高强度暴雨(降雨),地面没有植被覆盖(植被)等。

  4.2 人为因素

  从水土流失发展的历史和当前的现状两方面,可以看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4.2.1 陡坡开荒、顺坡垦植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日趋突出,群众盲目向山地进军,大面积毁林开荒,又由于科技意识较低,广种薄收,植被遭受了空前的破坏。同时,山地开荒未成梯级地,山坡随意开垦,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4.2.2 森林植被、地表结构的无序破坏

  随着各种基本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暴涨,木材、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多,致使森林不断减少。光山秃岭不断由丘陵区向山区、高原和平原转化扩展,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发展,人们生存的空间和环境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有些地区由于开矿采石、修路及城市开发等基本建设,大量开挖土地,破坏原生地面,并随意倾倒弃土弃渣,形成虚土陡坡,暴雨一来,就产生水土流失。

  4.2.3 水土保持观念淡漠

  随着经济建设日趋发展,人类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经济效益的驱使使部分人淡漠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淡漠了水土保持的意识。在生产建设中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自己利益无视社会利益;只顾当前不管后人。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十分严重。环保意识差,水土保持观念淡漠,对水土保持只顾短期效益,重建设轻治理,没有全盘统筹考虑的思想。

  5.水土流失治理的建议

  5.1 推广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以科学的方法提高土地利用率,基本农田要建设好,林草种植面积也需要扩大,加强退耕还林还草;改善草场植被,草场要保护好;矿区存好表土,大力复垦,做好生态恢复。

  5.2 首先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战略思路

  水土保持的宗旨就是为保持土地具有永续的生产力,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未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在水土流失区域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水土流失才能得以控制。

  5.3 要完善投入机制,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力度

  使水土不流失的根本保障是完善、建立好资金投入机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国家、集体、个人等方面齐心合力筹集资金,统筹计划,统一安排,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力度。

  5.4 植树造林

  动员人们行动起来植树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来抑制水土的流失,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还要做好生态补偿工作,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

  水土流失治理篇2

  关键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效措施

  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要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首先要保证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的可持续由于涉及的方面较多,主要包括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配置、保护、水利的投资与建设、水土保持、防洪除涝等,所以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水土保持作为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一、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

  水土流失对我国的环境造成的危害相当严重,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破坏与流失,还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生态平衡的破坏,导致了多发的水涝灾害和干旱灾害,严重的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1、严重破坏土壤质量,威胁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发生较大规模的水土流失的情况下,土壤的肥力受到严重影响,耕地而积急剧减少。在水土流失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泥沙造成了河道的淤积,导致河床不断升高的同时还容易形成洪涝灾害,威胁到沿岸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另外,各种各样的有机农药和化肥污染等对水质产生严重的影响,威胁到广大的群众用水安全。

  水土流失的直接危害是对于土壤的破坏,会造成地而完整性的破坏,改变土壤的理化成分,降低土壤的含水能力和土壤的肥力,这些因素都会对各种生物的生长条件产生影响。另外,在江苏废黄河地区(尤其是在我国的南方的土石山区还会发生土地的硬石化和)土地沙化,严重的危害农业生产的质量,给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留下隐患,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水土流失造成了经济发展的落后

  废黄河地区(土石山区)的水土流失是形成本地区的土地沙化及河道淤沙(山洪和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这些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严重的降低了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质量,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都受到一定的威胁。在救灾中大量的消耗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同时也给本地区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负而效应。

  二、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

  1、科学的研究和技术的推广相对落后。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从很早就开始进行了,对于水土流失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系统的理论的研究不都完善和深入化,科学技术的指导工作不到位。二是;水土保持的工作效率较低,应用的速度较为缓慢,三是城市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逐渐严重,城市的水土流失的保持工作刚刚起步,缺乏技术经验和治理的方案。

  2、水土保持的意识有待提高,宏观管理的深度不够。我国政府颁布了较多的关于水土流失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认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水土流失的技术工作性较强、综合性较强、设计的范围较为广泛往往造成对水土流失的看法和采取治理的方法不一。给水土的执法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3、致力的任务艰巨、投入严重不足。水土保持工作近年来政府一直在加大力度不断的改进,但是从整体上来说环境的恶化程度却在不断的加剧。主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对水土保持工作投入的资金较少、尽管这今年国家大力度的倡导水土保持,但是,跟我国所面临的水土流失的实际面积和治理任务的艰巨性相比还远远不够,每年政府投入的资金对水土流失的治理还赶不上环境的水土流失的速度。所以政府应加大对水土流失的治理的力度。

  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遵循原则

  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为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和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在规划布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坩措施时不仅应当考虑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农业耕作措施之间的合理配置,而且要求全面分析坡面工程,沟道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及小型蓄水用水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与生物相结合,实行坡沟兼冶,上下游治理相配合的原则。为了有效地防治山丘区风沙区的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时要求遵循以下原则:

  1、把防止与调节地表径流放在首位,为此应设法提高土壤透水性以及持水的能力在斜坡上建造拦蓄径流或安全排导的小地形利用植被调节吸水或分散径流减少径流的侵蚀能力。

  2、提高土壤的侵蚀能力,应当采用整地,增施有机肥,种植根系固土作用强的植物,施用土壤聚合物。

  3、提高植被的防护作用,营造水土保持林,调节径流,防止侵蚀作用。

  4、在己遭受侵蚀的土地上防止水土流失,必须注意辅以改良土壤特性,提高水土肥力的措施把保持土地与改良土壤结合起来。

  5、采用综合治理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农业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6、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区的自然条件制定不同的综合治理措施体系。因地制宜是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的科学基础。

  7、生态经治效益最优的原则,在设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过程中,应当提出多种方案选用生态经济效益最优的方案。在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案中全面估计方案实施后的生态效果,预测水土保持措施对成土作用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四、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要因地制宜

  1、根据流域现有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结合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借鉴以往小流域坡耕地治理的成功经验,提出合理的治理方向和措施布局,突出了坡耕地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特点。通过调查坡改梯工程、小型水利水保、林草植被建设和其他配套设施建设等多项措施,已达到调控和利用坡面径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

  2、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要结合其他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以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例如,荒山荒坡挖水平沟拦截坡面径流蓄水拦沙,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坡面侵蚀沟进行沟头防护、削坡、沟岸修筑边埂植物带、沟底修筑谷坊、塘坝,固定沟床,拦蓄泥沙,营造固沟林、防护林等。

  此外,应做好坡耕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监测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分布、面积与水土流失量的逐年变化及综合治理措施总体效益情况。加大对坡耕地的综合整治力度,对中度以上流失的项目区加大资金投入,突出治理重点,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对坡耕地整治的认识。

  总之,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遏制水土流失,实施水土保持,是当前唯一选择,尤其是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如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科学技术。

  参考文献:

  [1]杨亚娟,徐云伟.试论水土保持后期治理的必要性[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5(04).

  [2]赵海仙.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的问题与建议[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9(01)

  水土流失治理篇3

  【关键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效措施

  我国是一个人大国,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但是人均的土地资源就很少了,除了井河湖海、沙漠和丘陵等特殊的地址,人均的耕地面积少之有少。现在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污染,以及过度的开垦,更低的退化越来越严重,由于土地的退化,一些植被被破坏,导致水体流失,洪涝灾害、台风、泥石流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如果再这样下去,我国的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将越来越大。生物资源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严重威胁中华民族的存亡。为此开展植树种草、修建水土保持流失的工程势在必行。水土流失已经成为我国环境的首要问题,近年来国务院重视水土流失的保持工作,将说图的保持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发展的国策。199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自此,将水土保护的工作走上了法制的轨道上来。与此同时,我们要深刻的明白水土流失的重要性,建设生态家园,着眼于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幸福。

  1.水土保持意义

  (1)防洪减灾,保持资源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体系中的水土保持措施,层层拦蓄径流,发挥了缓洪削洪的作用,减少了洪涝灾难,宝葫芦水土资源。

  (2)开发利用,培育资源通过修建蓄水工程,增加径流蓄水能力,调节和重新分配径流,提高径流和降雨的利用率;通过综合治理充分挖掘荒山,荒坡,荒沟,荒滩,荒沙等资源潜力,增加梯田,堤地,水田等高产稳产基本农田面积;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封山育林育草,改变农林牧用地不合理的状况提高林草地比重增加值被资源。

  (3)恢复调节,改善生态当不合理活动导致严重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且难以自我修复时,水保就可以帮助其其重建和恢复。

  当生态系统恢复到一定程度,形成自我修复能力时,则可通过封禁保护,减小干扰,实现其在我良性发展。

  (4)优势互补,发展经济。坡面与沟道治理开发结合,合理配置治理开发措施实行立体开发;植物措施体系与工程措施体系结合,发挥开发利用资源的互补效应;种植林草与封治理相结合增加持续利用的在生资源;田间工程措施体系与农业耕种措施体系相结合,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5)促进社会进步。水土保持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与外界沟通,促进经济发展。

  2.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

  2.1科学的研究和技术的推广相对落后

  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从很早就开始进行了,对于水土流失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系统的理论的研究不都完善和深入化,科学技术的指导工作不到位。二是;水土保持的工作效率较低,应用的速度较为缓慢,三是城市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逐渐严重,城市的水土流失的保持工作刚刚起步,缺乏技术经验和治理的方案。

  2.2水土保持的意识有待提高,宏观管理的深度不够

  我国政府颁布了较多的关于水土流失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认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水土流失的技术工作性较强、综合性较强、设计的范围较为广泛往往造成对水土流失的看法和采取治理的方法不一。给水土的执法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2.3致力的任务艰巨、投入严重不足

  水土保持工作近年来政府一直在加大力度不断的改进,但是从整体上来说环境的恶化程度却在不断的加剧。主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对水土保持工作投入的资金较少、尽管这今年国家大力度的倡导水土保持,但是,跟我国所面临的水土流失的实际面积和治理任务的艰巨性相比还远远不够,每年政府投入的资金对水土流失的治理还赶不上环境的水土流失的速度。所以政府应加大对水土流失的治理的力度。

  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遵循原则

  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为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和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在规划布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坩措施时不仅应当考虑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农业耕作措施之间的合理配置,而且要求全面分析坡面工程,沟道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及小型蓄水用水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与生物相结合,实行坡沟兼冶,上下游治理相配合的原则。为了有效地防治山丘区风沙区的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时要求遵循以下原则

  (1)把防止与调节地表径流放在首位,为此应设法提高土壤透水性以及持水的能力在斜坡上建造拦蓄径流或安全排导的小地形利用植被调节吸水或分散径流减少径流的侵蚀能力。

  (2)提高土壤的侵蚀能力,应当采用整地,增施有机肥,种植根系固土作用强的植物,施用土壤聚合物。

  (3)提高植被的防护作用,营造水土保持林,调节径流,防止侵蚀作用。

  (4)在己遭受侵蚀的土地上防止水土流失,必须注意辅以改良土壤特性,提高水土肥力的措施把保持土地与改良土壤结合起来。

  (5)采用综合治理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农业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6)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区的自然条件制定不同的综合治理措施体系。因地制宜是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的科学基础。

  (7)生态经治效益最优的原则,在设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过程中,应当提出多种方案选用生态经济效益最优的方案。在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案中全面估计方案实施后的生态效果,预测水土保持措施对成土作用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4.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要因地制宜

  4.1根据流域现有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结合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

  借鉴以往小流域坡耕地治理的成功经验,提出合理的治理方向和措施布局,突出了坡耕地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特点。通过调查坡改梯工程、小型水利水保、林草植被建设和其他配套设施建设等多项措施,已达到调控和利用坡面径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

  4.2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要结合其他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以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

  例如,荒山荒坡挖水平沟拦截坡面径流蓄水拦沙,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坡面侵蚀沟进行沟头防护、削坡、沟岸修筑边埂植物带、沟底修筑谷坊、塘坝,固定沟床,拦蓄泥沙,营造固沟林、防护林等。

  此外,应做好坡耕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监测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分布、面积与水土流失量的逐年变化及综合治理措施总体效益情况。加大对坡耕地的综合整治力度,对中度以上流失的项目区加大资金投入,突出治理重点,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对坡耕地整治的认识。

  总之,水土流失问题一致是我国环境治理的首要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只重视眼前的利益,对环境进行随意的破坏,除此之外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缩小,人们不断的开荒造田,严重破坏了植被,造成了水土流失,一旦发生水土流失,则会给我国的经济和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快对水土流失的治理。

  【参考文献】

  [1]杨亚娟,徐云伟.试论水土保持后期治理的必要性[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5.(04).

  [2]赵海仙.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的问题与建议[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9.(01).

  水土流失治理篇4

  关键词 水土流失;成因;危害;治理措施;治理经验;黑龙江庆安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66-01

  庆安县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余脉的交汇地带。全县幅员面积5 400 km2,庆安县北部和南部为山地,近山地区为丘陵漫岗,丘陵漫岗区由于土壤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粮食单产低,总产不稳。严重的水土流失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危机,群众要求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愿望十分迫切,积极性非常高。

  1 水土流失概况

  庆安县的水土流失总面积102.7 km2,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型为主,主要形态为面蚀和沟蚀,面蚀面积101.58 km2,沟蚀面积1.12 km2。在水土流失程度上,轻度侵蚀74.59 km2,中度侵蚀19.86 km2,强度侵蚀7.25 km2,极强度侵蚀1 km2,分别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2.64%、19.34%、7.05%、0.97%。

  2 水土流失的成因

  一是水文气象因素。庆安县区内年降雨量分布不均,约70%降雨集中于6―8月,并且多大雨、暴雨,溅蚀力和径流冲刷力强,形成了以水力侵蚀为主的水土流失现象。二是地形地貌的特殊性。该区丘陵漫岗起伏,坡面长,降雨汇流冲刷,易导致水土流失。三是土壤因子。区内坡耕地的土壤类型为黑土,这类土壤发育在黄土状亚黏土上,上层的土质疏松,而底土黏重、透水性差,遇强降雨极易出现超强产流,造成水土流失。四是过度砍伐。由于历史原因,该区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树木零星分布,加之植树造林不力,局部地区全为疏幼林,严重地区黄土母质裸露,森林植被的减少直接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五是管理防护不力,破坏了部分治理成果。由于人们防治水土流失意识不强,长期以来没有形成较为规范、完整的水土流失防范措施,早期的水土保持设施标准不高,形成了边治理边破坏的局面,使部分治理成果遭到破坏,形成新的水土流失[1]。

  3 水土流失的危害

  一是坡耕地表层变薄,地力减退,农业生产力下降,影响黑土资源的永续利用。土壤养分大量流失,有机质含量逐年减少,生产能力明显下降。二是沟壑发育,破坏地面完整,土地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由于侵蚀沟不断发展,不仅大量吞蚀耕地,而且使土地由大块变小块,破坏了地面完整,致使土地利用率降低,作业难度加大,生产成本增加。三是淤塞水利工程,淤积河床,埋下洪灾隐患。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下泄,淤塞水库等水利设施,缩短其使用寿命,影响其功能的正常发挥[2]。

  4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一是绿化造林,恢复植被。项目区内进行残次林改造,栽种水土保持林527.52 hm2。二是兴修水利工程,截蓄坡水。共开挖2条截流沟,总长1.6 km,修建小塘坝3座。三是耕作措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改造坡耕地188.61 hm2,主要是改变耕作垄向,实行横坡耕种,并配套农田防护林、田间路。沿等高线方向进行深松作业,打破犁底层,形成地下横坡暗垄。到目前为止,庆安县累计治理面积716.13 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52%。

  5 治理经验

  科学规划是关键。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宏观指导、实施坡水田林路村全面规划至关重要,采取科学的治理方式,充分发挥生态工程的整体效应。组织领导是保障。水土保持规划工作受到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的双重制约,是治理千沟万壑与改造山河的集综合性与科学性为一体的社会工作,也是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千秋大业,工作复杂性强、任务艰巨,单纯依靠群众自发治理收效甚微,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及宏观决策系统是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3]。创新机制是动力。水土保持是一项基础性的社会工作,也是影响长远的系统工程,面广量大,必须调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共同治理,才能取得成效。充分利用好农村丰富的劳动力和城镇的富足资金,组织动员各种优势资源集中到治理开发上来。这不仅需要广泛的动员引导,还需要有良好的机制去激励推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治理开发和管护的积极性。坚持“统筹兼顾,分类实施”的原则,在治理工作中坚持做到“四性”和“五个结合”。“四性”是小流域规划的整体性、纵向的层次性、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各项指标的目的性。“五个结合”是除害与兴利相结合、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发展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相结合、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相结合、防护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同时,要坚持三大措施齐上、三大效益兼顾[4]。

  6 参考文献

  [1] 王礼先.水土保持工程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刘宝元,阎百兴,沈波,等.东北黑土区农地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1):1-8.

  [3] 刘晓宇.甘南县永久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措施[J].黑龙江水利技,2012(11):175-176.

  水土流失治理篇5

  地处山西省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南部的闻喜县,山丘区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3.03%,水土流失面积占山丘区面积的97.42%。由于全县水土流失极其严重导致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建国后各时期采取建淤地坝、修水平梯田、造林、种草等多种治理和修复措施,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回顾总结了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今后一个时期闻喜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措施。为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关键词:

  水土流失;治理现状;治理阶段:治理措施;闻喜县

  水土流失是当前我国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其中黄土高原最为严重。地处山西省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南部的闻喜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水土流失县份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闻喜历届县委县政府,为了解决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这一“难题”,曾多次针对局部短期“出招”治理水土流失,在一定程度上暂时地、局部地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全局和长远看,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在很多方面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回顾总结历史以来闻喜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提出了今后水土流失长期有效的几条治理措施。旨在为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水土流失治理现状

  闻喜县国土面积11.67万ha,其中山区丘陵面积9.69万ha。县境内沟壑纵横,山高沟深,地块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建国初期全县水土流失面积9.44万ha,分别占国土和山丘区面积的80.89%和97.42%,每年流失的土壤达195万t。全县水土流失治理从建国初期到1999年的50年间,累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2万ha,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5.76%。2000年以来,闻喜县委县政府加大水土流失的治理力度,大搞水保造林、封山育林、修水平梯田、兴建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使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10年底累计达到5.53万ha,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8.58%,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全县仍有3.91万ha水土流失面积和新出现的水土流失问题亟待治理,因此闻喜的水土流失治理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

  2建国后治理水土流失的几个阶段

  建国以来,全县水土流失治理分为五个阶段。

  2.11949~1956年重视治理水土流失的阶段这一阶段也就是解放初期的土改到合作化时期,党和政府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高度重视,先后召开了两次全国水土保持治理工作会议,国家主要领导人十分关注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并作出了一系列指示。闻喜县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1956年设置了水土保持科,业务及其经费直接由国家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安排和拨付,每年下达的水保经费达万余元。当时国家对广大农民在土地耕作和水土流失治理上给予较大的自主权,闻喜县委县政府按照上级的指示精神,大抓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成效显著,闻喜县成为晋南专署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面旗帜。但是,这一阶段由于人口以26.9‰速度过快增长,全县出现了大规模开荒,局部地区乱砍滥伐、放火烧山,使覆盖度很好的森林遭到一定的破坏,失去了蓄水保土的作用,出现了新的水土流失问题。

  2.21957~1978年水土流失治理方针迷惘阶段这一阶段由于上级的政策方针出现迷惘,水保管理机构撤销,经费减少,闻喜县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从整体上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局部区域虽然仍在平田整地、修水平梯田、培修地埂、深翻改土、建设方田林网等,但是水土流失治理成效不显著。2.31979~1982年水土流失治理拨乱反正阶段全县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广大群众承包治理荒山、荒沟、荒坡、荒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党的十二大以后,闻喜县委县政府把治理小流域作为振兴闻喜经济的一个战略重点来抓,并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主任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水利部门设置了“水土保持工作站”。闻喜水利科技人员认真总结多年来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提出水土保持工作应按流域单元进行治理,实行内涵和外延结合,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治沟、治埝和治坡结合的“三结合”治理措施,坚持综合治理、连续治理、集中治理的方略。1981年闻喜县重点小流域治理正式列入国家计划,上级水利部门拨专款加大治理投资,使本县集中连片地对几条重点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2.41983~1990年水土流失治理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闻喜县委县政府在中央1983年1号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发动群众把农业生产责任制引申到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治理小流域的优惠政策,并把水土流失与小流域自然单元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全县大张旗鼓的开展了以户包治理小流域工作,实现了责、权、利明确,使群众看到了治理小流域是一条扎实牢靠的致富门路,因而积极性很高,仅两年时间,小流域治理就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51991~2012年水土流失治理法制规范阶段199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县的水土保持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为了更好的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1991年县上成立了水保监督站,在全省首次开展了水土保持监督工作。1997年闻喜县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规模化建设示范县”;1992年闻喜县被山西省水利厅、山西水校确定为水保实习基地,先后有万余名水保专业学生在水保实习基地毕业实习。闻喜的水土保持和水保监督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水利科技人员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同时也意识到水保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提出了闻喜水土保持工作要注重全面规划,重点建设。同时加快“四荒”拍卖和强化水保监督。1992年后闻喜县由于在“四荒”拍卖与治理工作成绩显著,1994年被水利部等单位授予“全国水保先进单位”。与此同时,全县随着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弃土弃渣,乱开乱挖现象出现新动向,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同时存在。

  3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3.1建国初期到20世纪末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建国后,党和政府对水土流失工作非常重视,虽然其间也出现了一些波动,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整体发展良好。闻喜县委县政府每年农闲季节都发动群众开展大规模水土保持工作。这一时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可以概括为“三个大”。

  3.1.1大修“水平梯田”水平梯田是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的阶梯式农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梯田耕种,通风透光条件好,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修筑梯田时保留表土,梯田修成后配合深翻增施有机肥、种植适当的先锋作物等农业耕作措施,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1960~1970年,闻喜县的东官庄等地独创的修建水平梯田,同时精耕细作、合理轮作倒茬等,在当时全县旱地小麦平均亩产不足200kg的情况下,水平梯田旱地亩产达到了300~350kg。闻喜县的这项旱作农业技术得到全县、全地区、全省乃至省外的学习和推广。这项技术虽然已有多年,但依然是目前水土保持旱作农业值得应用的好技术。

  3.1.2大搞“坝系农业”闻喜县100m以上的沟道2600条,地面切割深度达200~500m,且大部分沟道为U型,具备大搞坝系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多年来闻喜县委县政府针对当地实际,因地制宜致力于坝系农业的发展,确定了生态坝系农业建设的基本模式,即在沟道上游建设骨干坝,下游构筑淤地坝,沟边开挖排洪渠。拦洪与泄洪结合、淤地与造田结合,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在山丘区建造沟坝地,发展“坝系农业”成为丘陵山区水土保持工作主模式。

  3.1.3大兴“造林种草”植被能抵挡降雨打击,减少径流速度,增加团粒结构,防止水土流失,而闻喜县2000年植被覆盖面积只有3.10万ha,占全县国土面积的26.56%。森林面积真正能够保持水土、涵养水分,达到60%以上植被覆盖的只有0.76万ha,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51%。因此多年来闻喜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懈大搞造林种草,增加森林面积和植被覆盖度,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程度。

  3.221世纪以来水土流失失治理措施21世纪以来,闻喜县水土流失治理注重防治并重、治管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除害兴利的指导方针,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这一时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可以概括为“四个加快“。

  3.2.1加快“坝系农业”速度进入21世纪后,闻喜县委县政府继承和发展过去坝系农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并提出继续在全县2600条沟壑中有重点的筑坝淤地。水利部门经过详细的调查论证、合理规划、精心施工,2002年在重点沟道新筑淤地骨干坝21座,为全县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概括起来主要为:一是拦蓄库区以上径流,并使其渗漏地下,补充已严重超采的区域地下水。二是建成的淤地坝淤积大量的泥砂,有效遏制区域水土流失,对闻喜县生态环境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三是淤地造田。如闻喜县的坡底淤地坝,2003年5月建成,2010年就淤地造田23.33ha,每ha年产小麦达到了5250kg。四是疏通了沟壑区村庄的道路,为丘陵山区人民的交通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正是由于淤地坝优点突出,山丘沟壑区群众自筹建设淤坝的行动才持续不断。

  3.2.2加快“水保造林”力度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林草覆盖面积小,针对中条山等区域水土流失极其严重的问题,在全县大搞水保造林、封山育林,使郁闭度达到30%以上。到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6.1%,比1999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林木绿化率达到了26%,比上世纪末提高7个百分点。减轻暴雨强度造成的水土流失,达到拦泥沙、拦蓄径流的效果在70%以上。水保造林不仅拦蓄水土,而且能够调节田间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其次全县城乡种草,周期短见效快,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到2010年城市绿地率达到了22%,比上世纪末提高了3个百分点,城乡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好转。山丘区种草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拦蓄坡面径流和泥沙,保持水土。同时对水土流失区域加强小流域管护,排除人为因素对其干扰和破坏,使区域内的整个生态系统得到休憩并恢复其生态群落结构及其功能。

  3.2.3加快“生态闻喜”热度为了全面推进“生态闻喜”建设,减少水土流失,2000年以来,闻喜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加快山上治本与身边增绿步伐,改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建设山川秀美生态宜居新闻喜,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闻喜县创建林业生态县实施方案》、《闻喜县2012年干果经济林建设实施方案》、《闻喜县2012年村镇巷道绿化实施方案》和《闻喜县创建生态园林单位实施方案》等文件。在全县大力推广“一矿一企,绿化一山一沟”的做法,积极引导和组织资源性企业,以出资或者承包荒山的方式参与林业生态县建设,为创建工作争取资金支持,提高造林绿化标准。通过合作造林、承包造林、干部群众个体造林,妇女营造“三八林”,团员营造“共青林”等方式,加快林业生态县建设步伐。同时闻喜县还将绿化任务完成情况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考核体系,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对完成绿化造林任务的单位及乡镇,验收合格后县上给予奖励和补助;对行动迟缓、不力,达不到要求或弄虚作假的乡镇和单位,给予黄牌警告、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生态闻喜”的建设,有力促进了全县水土流失的治理。

  3.2.4加快“产业调整”程度第一产业人口数量大,农业生产资源有限,就会造成土地资源利用过度,水土流失的程度加重,从某种意义上说水土流失是人口增长超过环境容量的结果。因此减少水土流失区从事第一产业人口的数量就可以防治水土流失。闻喜县多年来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化服务,加快推动专业化生产和服务,发展农村、农业所需的各类第二、三产业。同时还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户经营规模,让更多的乡村人口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把从事第一产业人口向二产、三产转移,减少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对土地资源掠夺式开发和扰动。闻喜县的一、二、三产的比列由“十五”规划末的5.5∶78.2∶16.3到“十一五”规划末调整为的9.8∶57.5∶32.7。缓解人口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压力,间接减少水土流失。

  3.3今后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今后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围绕如何减少、治理和控制三个方面来开展的。

  3.3.1提高植被覆盖程度,减少水土流失植被是控制水土流失的最重要的因素,植被生长茂密的区域往往是水土流失轻微的地区。加强对现有植被的保护与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继续恢复,针对闻喜地貌、气候的特点,分区实施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对于水土流失严重的沿黄土丘陵阶区,植被稀少,坡高土厚,土质疏松,冲沟发育,水土流失溯源侵蚀严重的这一区域,加大植树种草力度,特别是在“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期间,不断地增加投入,大搞造林种草,增加植被覆盖,逐步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是今后一个时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对于水土流失较强烈侵蚀的闻喜县东南部的土石山区,地形高、沟多、土薄石厚,气候寒冷,雨量相对丰沛,实行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使已遭破坏的森林逐渐得到恢复。坡度大于25°的坡耕地逐步的退耕还林、还草。对于水土流失轻微侵蚀的河谷阶地,建护岸林和农田防护林,在适当的高程种植经济果林。同时植被建设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相协调,以市场经济为杠杆,调整产业结构,综合经营土地资源,建设生态经济林(园),在生态恢复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分区因地制宜的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生态项目建设,在县境内逐步形成多林种、宽林带、多层次的生态绿化新格局。到2015年,宜林荒山绿化率达到85%以上。林木蓄积量年净增率达到4%以上。县城人均公共绿地达8m2以上。村镇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农田林网面积控制率达85%以上。河渠、湿地、滩涂绿化率达到90%以上。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6.1%提高到31%。

  3.3.2建设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坡耕地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类,有计划有步骤地对25°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果)还草;25°以下的坡耕地针对地面坡度、土层厚度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坡改梯工程;对于磨盘岭和荒沟力争用10年时间,增加水利设施,栽植经济作物,使80%的磨盘岭和荒沟得到治理,让沟沟岭岭真正变成农业发展的“聚宝盆”、农民致富的“摇钱树”;对水土流失严重,地理条件差,植被难以恢复的地段,工程措施主要修筑淤泥坝、拦沙坝、梯田、蓄水沟、截流沟、水平沟、鱼鳞坑、集雨水窖等田间、坡面排灌拦蓄系统。一方面减少水土的流失,蓄水增墒;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天然水资源,减少季节性干旱缺水和暴雨径流的危害。

  3.3.3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控制水土流失利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采用科学耕作方式,如等高耕作、等高带状间作。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优势经济,加速开发利用名、特、优、稀资源。发展大棚种植、设施农业、无土栽培等农业新技术。通过推广各种农业新技术,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如2010年以来,地处闻喜县石山区的三河口村,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上,利用当地小泉小水较多、无污染、昼夜温差大、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发展无公害大田西红柿。几年来面积逐年扩大,效益十分显著,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水土流失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水土流失治理篇6

  【关键词】:广东省;水土流失;现状;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S1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改革开放,广东省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伴随着经济爆发式增长和人口激增,也使自然环境遭到了破坏,尤其是引起的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对于水土流失的治理迫在眉睫。

  一、广东省水土流失现状

  从卫星遥感统计的数据资料显示,广东省目前水土流失地区共有13276.36km2,占广东省陆地总面积的7.97%。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共计10620.80km2,占总水土流失面积的80.2%,其中已经治理面积有7900km2,已经治理但是还未达到治理要求,仍需要继续持续治理面积为2720.80km2。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为2656.56km2,占广东水土流失总面积的19.8%。

  自然水土流失主要原因是广东地处热带地区,天气炎热,暴雨量大且急,雨水冲刷地表,破坏植被,泥土被水流带走,形成自然水土流失。主要分部在粤东沿海流域、东江、韩江中下游和北江上游。这些区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泛。相对于自然水土流失,虽然人为水土流失总面积不高,但是有越演愈烈的趋势,由于经济发展人为经济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上升趋势明显。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和人为经济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已经逐步影响到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正常开展,治理工作刻不容缓。

  二、广东省水土流失的治理

  (一)人为水土流失的治理

  水土流失的治理要根据发生的成因结合具体的地质状况进行综合统筹治理。广东省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面积高达2656.56km2,且人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有危害大,流失情况严重,带有毁灭性等特点。根据“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应该责成施工或建设责任人和业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对水土流失破坏的治理,并承担一切费用。如果施工或建设责任人或业主没有技术能力完成治理,应委托有资质且有实际治理经验的第三方完成治理。人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在于做好边坡维护、植被恢复和废弃土渣的拦截工作,以保养水土。

  (二)自然因素水土流失的治理

  广东省地处热带,炎热多雨,地表径流丰富,所以水土流失基本都属于水力侵蚀所致,(其中崩岗和崩塌属于水力和重力共同作用),根据地貌和母岩的不同,分为四种流失类型,根据不同类型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1. 花岗岩山地丘陵侵蚀区

  花岗岩山地丘陵侵蚀区水土流失面积有7190km2,占全省总流失面积的54%,是广东省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此处区域生活着大约2500万人,该区域平均在海拔400m以下,由于土壤为花岗岩风化发育的红壤为主,且人为经济活动频繁,水土流失严重。

  对这种花岗岩山地丘陵侵蚀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宜根据地形地势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来针对性治理。对于平面状的水土流失区域,应采取生物措施进行水土稳固保养,人工造林和封育治理相结合的方式,采取适宜广东气候特点,耐湿耐贫瘠且生长迅速的植物,宜选取竹类、湿地松、马尾松、台湾相思、百喜草等植物作为先锋植物,快速形成植被覆盖以阻止水土继续流失,同时种植荷木、黎索等树种混交增强后续稳固水土的防护效能。对于缓坡水土流失的治理,选择高低差较小的面状区域和沟状流失区,根据具体情况开发成梯田,选择适当的经济果木,但是对于陡坡区域特别是25度以上的必须退耕,还林还果。小流域内荒淤滩涂土地应该进行改造发挥经济效益,发展养殖业,比如开发成鱼塘养鱼、养鸭。重点治理的是崩岗区域,这类区域采取上拦截,下围堵和中间稳固的措施。用天沟工程拦截坡面径流,防止沟头沟壁扩展,沟口修筑拦沙坝拦截泥沙,坝坡内外及崩积锥等部位种植植物进行覆盖稳固,防治坝坡和崩积锥形成再侵蚀。

  2石灰岩侵蚀区

  石灰岩侵蚀区的水土流失特点为,山高坡陡,由于图层浅薄,水土流失多以面状侵蚀为主,也出现伴生泥石流侵蚀。在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上,以保护植被作为主要手段,依靠植被对水土进行保养。石灰岩溶蚀区分裸露溶蚀和覆盖溶蚀两种类型,裸露溶蚀主要是没有植被覆盖的纯石山区,土壤形成的时间非常慢,必须采取封育措施,加强植物的种植;覆盖溶蚀指有非石灰层覆盖的区域,石灰岩上有图层覆盖,但是土层非常脆弱,不适宜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改造,应以水土保养为主。但是可以采用一些适宜的经济作物进行种植,比如耐旱性强和耐贫瘠的板栗、金银花、香椿、油桐等。在泥石流高发区,应做好泥石流预测工作,以减轻泥石流造成的破坏。在源头地区设置天沟,拦截坡表径流,滑坡部位设置挡土墙,在流过区设置设格栅坝、拦沙坝等工程,以使水石分家减轻泥石流危害。

  3.红色岩系侵蚀区

  红色岩系主要包括红色页岩、沙砾岩和砂岩,红色岩系侵蚀区主要分布在灯塔盆地、南雄盆地、罗定盆地等地,地域相对分散,很难进行几种规划整治。红色岩系水土流失区一般特点为,坡度较缓,适宜做土地开发,水土流失多是斜面侵蚀和沟状侵蚀,但是植被一旦被破坏很难进行修复,表层土壤被侵蚀后,剩下的图层是母岩风化物,土质很不稳固,风吹一层就流失一层。治理应以保护现有植被为主,因地制宜选择相应植物人工培育为辅。在此类区域植物破坏的恢复难度非常大,所以要加强现有植被的保护。由于风化土的特性是肥度高,适宜种植经济作物,所以受经济利益驱动,很多顺坡被种植了经济作物,引起了严重水土流失,所以此类区域的开发上要进行限制。此类区域适宜改造成梯田或水平阶地,适宜种植剑麻、龙须草等既有经济价值又可以护坡的植物;梯田可以种植花生、豆类、银丝草等经济作物。

  4沿海及珠江三角洲丘陵台地侵蚀区

  此类区域分布在花岗岩山地丘陵侵蚀区以南,区域特点是平原面积大,山坡坡面缓和,适宜进行土地开发利用,此区域也是广东省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也最严重。在治理应把预防水土流失放在首位,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尽力避免破坏水土流失,建设项目在规划和建设时应有水土保持的方案。因该区域的气候特点和土壤类型和花岗岩山地丘陵侵蚀区相差不大,自然条件造成的水土流失可参照花岗岩山地丘陵侵蚀区治理措施进行针对性治理。

  【总结】

  由于地理特点和自然条件的作用,以及人为活动,广东省的水土流失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根据花岗岩山地丘陵侵蚀区、石灰岩侵蚀区、红色岩系侵蚀区、沿海及珠江三角洲丘陵台地侵蚀区等不同区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保护现有植被,人工种植适宜的经济作物,开发梯田,缓坡改造等不同措施进行针对性治理。

  【参考文献】

  [1] 赵辉. 广东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目标与措施[J]. 水土保持研究. 2000(03)

  [2] 孙雁君,张勇,杨宇芳.南方红壤区环境因子及其侵蚀特征研究[J].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1(04)

  水土流失治理篇7

  [关键词]乐都北山 水土流失 治理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码]B [文章编号]1000-405X(2013)-6-203-1

  水土流失是世界性地力衰退与环境破损症侯。青海省乐都县北山地区,北纬36°30′-36°53′,东经102°20′-102°30′,海拔平均值为2000-2400m之间,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乐都北山为典型的山区,地貌复杂,山脉交错,峰峦叠嶂,岩层破碎,河流切割强烈。山高谷深。

  1 乐都北山地区水土流失现状

  乐都北山地区无霜期80-150天,年日照时数2500-2800小时,年降雨量330-580mm,年径流深120-150mm,年平均水面蒸发量800-1500mm。但总体上植被稀少,森林面积3.06万hm2森林覆盖率10.0%,特别是相对高差大,气温、降水、植被、土壤等随地形海拔高度的不同有明显的差异。据记载,乐都北山地区曾森林茂密,山青水秀。由于开荒日益增加,而又对水土保护的意识淡薄,导致水土流失面积大、程度严重。北山残留有成片的次生林,次生林区的林界线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平均后退1km以上,虽经50年种草种树,森林覆盖率仍很低。由于自然(黄土地貌、土质疏松、山高坡陡、植被稀少,降水年内分配不均,暴雨集中)和人为经济活动,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第三纪红层裸露,沟壑纵横,浅山区最为严重。乐都北山属于中强度流失区,生态环境相对来说最为脆弱,发生水土流失较为集中,治理难度也大。

  2 乐都北山地区水土流失危害

  乐都北山为县内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包括面蚀、沟蚀、风蚀、水蚀等形式。长期大量的水土流失,对乐都县基础设施、农牧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危害和损失。

  (1)水土流失影响该地区土地质量,造成土地严重退化。这种质与量的严重退化,使得乐都北山土质下降,耕地面积大量萎缩。受水土流失首当其冲的是农业,由于肥沃的土地流失,直接导致土壤肥力明显降低。直接对农业生产量造成经济损失进而对山区人民的经济生活构成制约。有数据提示,按照乐都县侵蚀模数平均在2800t/km2a进行计算,每年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流失约有75万t,而流失的土壤中含有的氮磷钾约有17000t,这是农业资源的严重流失。

  (2)水土流失影响基础设施建设。乐都县基础设施如光缆的通信干线、电力线路、水利线路的建设,伴随北山风景区的开发,分布在周边区域。由于河谷山地地形特征与汛期雨水量的增加,易导致泥石流。这是水土流失对基础设施建设构成的极大威胁与隐患。由于事故的突发性,容易造成生命与财产的巨大损失并构成重大危害。而处理这些重大灾害又要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对经济稳定构成潜在危害。

  (3)水土流失影响水源并加剧该地区干旱。水土流失已经对北山地区的含水量造成严重的损害。含水量得到下降又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对本来水资源就相对不足的北山地区,无疑是雪上加霜。对北山植被与畜牧业构成了很大危害。有数据提示,乐都北山地区水源开发低于青海省平均水平,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资源的严重缺乏,直接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4)水土流失影响农田与水库。水土流失的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方面为大量泥沙淤积河床,危害农田;泥沙淤积对水库及塘坝等造成危害;对主要河流两岸防洪造成严峻的形势。泥沙的淤积致使河床逐渐升高,因此造成了过洪断面逐渐缩小。乐都成段防洪堤不断加高加固,但仍有大龄沙石导致泄洪不流畅和埋压农田与林地的事情发生,尤以汛期为重。乐都近年来,每年洪灾损失近千万元,水土流失严重。

  3 乐都北山地区防治水土流失治理

  水土资源作为国家的重要资源,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的且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保持乐都北山地区水土意义重大,是治理北山水土流失,保护该山区农林牧副业生命线。为改变北山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必须立足实际,积极科学全面分析,围绕可持续发展,加强监督保护,积极开展生态自我修复。

  3.1 立足法律规定,强化监督。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应根据国家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地方行政部门加强控制水土流失的职责与监督工作,并结合乐都北山实际,制定优惠政策,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通过科学论证,进行划分区域,分别设立水土流重点治理区域、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域以及水土流失预防保护区域,并制定相关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划定必须退耕还林(草)的地区,制定具体规划,解决生产出路,确定治理期限、科学制定治理步骤,确定责任单位和督查单位,确保生产出路的落实,同时还要坚持高海拔脑山陡坡耕地和浅山沟壑区峁边线以下沟谷、荒沟的坡耕地先治理的原则和峁坡上的坡耕地坚持逐步退的原则。在政策上,引导当地居民积极投入防治水土流失、加大对农村“四荒”治理开发的监督管理,引入审计监督机制,并提高防治科技含量。

  3.2 结合北山实际,做好生态修复,加大植被种植

  对于防治水土流失,要做好的核心工作应该是结合北山实际,开展生态修复工程。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对山区科学进行植被的种植,可以提高北山植被及蓄水保土能力,同时开具有涵养水源,促进生物多样化发展,促进原生态群落的蓬勃发展,这些资源必定为开发北山的环境保护与环境旅游带来生态与经济的双向受益。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自我修复,大程度、长持久的遏制水土流失,改善农业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3 加强北山水流沙石治理,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对山区加强植被种植的同时,要对河流河床制定科学治理方案,定期进行沙石整治,预防滑坡与埋压现象发生。同时加强监督,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发生。治理措施上,重点搞好以坡改梯和坡面水系建设以及小型水保工程建设为主的人工辅助治理:利用生态修复手段,对水土流失现象较轻的地区进行治理。水行政主管部门不仅要严把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关,还要加强方案全面落实的督查,严厉查处破坏水土保持案件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3.4 重视治理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对北山的水土流失治理,在制定治理方案时候,要兼顾旅游景点的设置。开展深入调查,对北山水土流失治理方案的设定和工程设计与实施方案,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北山实际,对所治理区域进行包括对山头、坡面、边沟、裸岩等调查研究。深入一线采集各类实际数据,提供数据基础。对地形图的绘制要清晰,便于开展工程的科学规划。要做到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合理、设计可行。做到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造就美好环境。需要强化建设队伍素质,制定高标准设计方案,并做好各部门间的协调共建工作,较少资源浪费,使治理效果综合化,最大化,提高水土质量。

  参考文献

  [1]乐都县忘编纂委员会.乐都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

  [2]陆英.青海省乐都县水土流失现状与防治对策[J].青海环境,2001,11(2):82―85.

  [3]熊洪俭.浅谈华坪县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幕[J].价值工程,2013,3:298―299.

  [4]姚秀德.对水土流失治理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3,1:133.

  水土流失治理篇8

  关键词:三峡库区;兴山县;水土流失;管理现状;治理对策

  1 引言

  兴山县位于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西陵峡北侧的大巴山余脉与巫山余脉交汇之处,因“四周皆山,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而得名。省级水土保持四级区划属大巴山山地保土和生态维护区,潜在石漠化区域分布很广,局部发育为石漠化区,水土流失危险程度高;山洪灾害高发区;人口密度小,森林覆盖率81%;全县现有耕地面积19.42万亩,70%是坡耕地。

  2 兴山县水土流失治理取得的成果

  1988年自成立了水保办开始,兴山县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意识逐步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治理成果明显增强。

  2.1 重点治理成效显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兴山县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牢牢抓住国家实施“长治”工程、生态修复等政策机遇,一方面大力加强《水土保持法》宣传教育和执法整顿,提高全社会对水土保持的法律认识,减少人为因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广泛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坚持“以坡改梯、封禁治理、保土耕作”治理水土流失[1],形成“农户承包经营治理、股份合作联手治理、租U开发联合治理、拍卖山地滚动治理、项目开发多方治理”等5种综合治理模式,高质量完成了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任务,据统计几年来共治理小流域56条,治理面积860 km2,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从1989年的1564860 km2下降到422860 km2,治理度达到55%,被国家命名为“长治工程样板县”称号,特别古洞口小流域被命名为精品小流域,兴山县城区的古夫新城区被授予“全国第三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称号。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不仅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促进了生产发展,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在古洞口、中阳小河、深渡河和五童小流域实施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治理面积73 km2。岩溶地区石漠化进程放缓,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在峡口、昭君等移民乡镇实施了三峡后续生态屏障区水土保持治理项目,对生态屏障区范围内连片的92.58 hm2坡耕地实施坡改梯,修建田间道路14.83 km,新建截排水沟12.19 km。项目区土壤侵蚀模数由3200降低到1200以下,每年可减少入库泥沙2500 t,有效涵养水源8万m3以上。在古夫古洞口、深渡河等三峡库区重要支流实施了植被恢复项目,重点是在山顶疏林地新造生态公益林和进行低效经济林改造308 hm2,封山育林49.64 hm2。

  2.2 依法监管初见成效,人为流失趋势缓解

  近年来, 兴山县成立了创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县工作专班。通过发宣传资料、手机短信、微信,在电视台开辟生态文明专题栏目,开展了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宣传教育活动。实现了水土保持国策宣传进党校,进矿区,进企业,进家庭。 印发了《兴山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管理规定》、《兴山县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发放到工矿企业等建设单位。严格落实“三权一案、三同时”制度,对2006年以来全县已经完成或正在建设的生产建设项目做了一次全面的摸排检查,建立了数据库。对葛洲坝水泥厂等重点项目加大了监督检查力度,依法实施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程序,依法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防治费558万元。

  2.3 水保监测步入正轨,科学治理水土流失

  张家湾监测小区是长委和湖北监测中心在兴山县的一个监测站点。重点观测坡面径流小区产生径流泥沙,小区土壤含水量,以及小区农作物、经济林生长观测,收集、整理每月地温、气温月报表,并上报长委和湖北监测中心资料。这几年,还实行了水保工程的效益监测,分别对“长治”八期和石漠化工程的样方监测[2]。主要是对坡改梯作物增产效益观测和保水保土效益监测。通过观测,坡改梯比原坡耕地粮食亩增产100 kg以上,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年减少水土流失量3万t以上。

  2.4 森林资源得以保护,水土流失有效遏制

  林是生态之根,水是生态之魂。一片山林即是一座水库,因此保护和发展森林,对于涵养水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兴山县委、县政府积极抢抓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机遇,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相继实施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广泛开展春季植树造林、水土流失区封山育林、农作区退耕还林和石漠荒山绿化工作,森林植被得以逐渐恢复,全县林地绿化面积每年以5万亩的高速度递增,据统计几年来全县累计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40万亩,启动国家和省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35万亩,建立了35万亩万朝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全县森林面积310万亩,林分质量得到了提高[3]。同时,对25°以上的坡耕地完成退耕地还林9.87万亩。政府主导,积极推广以煤、电、气代柴技术,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生物质炉,兴建小型水电站等等,大大减少了砍伐量,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

  3 兴山县治理水土流失存在的主要问题

  兴山县水土保持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在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生态环境高标准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治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源开发强度增加,人为新增水土流失;二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传统耕作造成流失;三是治理资金投入不足,渠道不畅治理受阻;四是水土流失面广量大,执法监管难度很大;五是水保宣传留有死角,社会公众意识不强。

  纵观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宜昌市、兴山县的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兴山的现状,让兴山县水土保持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4 进一步加强兴山县水土流失治理的对策

  兴山县位于三峡大坝上游的库区范围,是大巴山区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其水土流失严重与否直接影响到三峡水库的淤积使用。因此,做好兴山县水土保持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必须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4.1 坚持“两个措施”,治理贯彻生态

  坚持两个措施就是按照目前的治理思路,继续采用工程治理、植物治理两项措施,对全县还没有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治理。按照因地制宜、规划优先、重点突出、效益可靠、生态美丽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对于必须采取工程治理的地区,坚持优先采用工程措施,从源头上治理水土流失,从根本切断流失通道。

  对于必须采用工程治理和植物治理二种措施的地区,则优先采用工程植物相结合的方案,在做好工程保障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兴山县气候特色的植物栽种,“力争种一颗活一颗,种多颗活一片”,切实保护地表土壤不受侵蚀[4]。对于坡耕地则采用保土耕作,宜林则林、宜药则药、宜果则果,全面实行治理和生产两不误。

  治理贯彻生态就是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坚决贯彻生态水保、美丽家园的理念。把生态水保的理念贯穿于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的规划、设计、施工的全过程。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标准的同时,把水土保持工程同美丽家园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力争治理一片、美化一片、富裕一方,真正实现水土保持造福于千家万户。

  4.2 坚持“三个到位”,转变宣传观念

  坚持三个到位是宣传资料到位、宣传时间到位、宣传地段到位。宣传资料到位就是兴山县水土保持局根据每年的水土保持任务,结合兴山县的具体情况,组织技术骨干认真编印《水土保持法》宣传读本,并按镇(乡)、村、组三级人口分发到千家万户。与此同时,兴山县水土保持局根据每年的水土流失项目治理情况,及时编辑工作简报,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全面促进水土保持治理工作。

  宣魇奔涞轿痪褪浅浞掷用媒体和培训学习,坚持在县电视台固定时段开展水土保持宣传工作,让水土保持深入人心,在群众中生根发芽。同时,每年水土保持局利用春节后的时间组织镇(乡)、村两级干部开展培训,为全县的水土保持工作培训骨干人员,让他们去领导和组织群众自觉开展水土保持。另外,在中小学开设《水资源与水土保持》课程,普及中小学生的水土保持知识,增强其水环境意识。

  宣传地段到位就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车、标语横幅、宣传栏等多种宣传形式,深入到山区农村、宣传到村、到组、到户,不留死角和盲区。

  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让全县干部群众充分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自觉地投入到水土保持工作之中,全程参与、监督、支持水土保持工作,真正实行部门管理向社会管理的过渡。

  4.3 坚持“四个模式”,确保投资到位

  兴山县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始终坚持项目法人建设管理模式、农民协会合伙经营模式、股份合作综合开发模式、专业承包经营管理模式等多种建设模式,实现“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把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和开发经营权限捆绑在一起,从而实行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地吸纳各方投资,大量地投入到水土保持建设之中,从而确保水土保持工程投资足额及时到位,实现治理一处、美化一方、增收一片[5]。

  与此同时,兴山县委、县政府和水土保持部门要积极整合兴山县的各种国家投资,力争国家投资的有效利用,真正发挥效益。具体地讲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在积极争取国家、省投资的基础上,确保地方投资的同时,大量吸纳社会投资。二是加强项目过程设计、施工、管理费用预算和结算的审查,杜绝各种资金的浪费。三是加强项目建设投资使用的监督管理,防止建设过程中出现违法违纪行为,浪费和侵吞项目建设资金。四是吸收农民参与全过程管理,让受益者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项目建设全过程。从根本上保证一分投资创造出一分效益,真正实现兴山县水土保持工作的再次飞跃。

  4.4 坚持“五个结合”,提高管理效益

  兴山县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坚持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水土保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水土保持与人居环境相结合、水土保持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水土保持与科技推广相结合等五个结合,全面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让水土保持管理效益提高。

  具体地讲就是小流域治理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积极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特别是解决农村人畜安全饮水问题,把影响农民生存的防洪安全、生态环境作为重点,努力为农村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与此同时,把水土保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三峡的旅游资源,合理规划和组织农业生产、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广大农民从单一的农业、林业、特产业中解放出来,留住一片绿地、开发一片山地、发展一片果园、建成一座园地、设立一处景点,从而向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迈进,彻底改变农民的经济创收观念,由单一的农业创收向多功能全方位创收发展[6~11]。

  在搞好地方特色农业的同时,加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为地区的农副特产品和名优产品的外销提供新的平台[12~15],让兴山的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蔡雄飞,王玉宽,徐 佩,等.我国南方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9):97~100.

  [2]董德宝.昌吉州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总体构想[J],中国水土保持,2012(2):227-228.

  [3]田卫堂,胡维银,李 军,等.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和防治对策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14(11):204~209.

  [4]赵承遗.兴山县治理水土流失成效显著[J],中国水土保持,2014(3):68~68.

  [5]王 晖,廖 炜,陈峰云,等.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探讨[J],人民长江,2007,38(8):34~36.

  [6]龙振华,贺荣兵,余周武.从湖北南漳看搞好我国山区水土保持的对策[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3):20~22.

  [7]熊发堂. 兰坪县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绿色科技,2015(1).

  [8]杨晓梅.林业技术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当中的运用分析[J].绿色科技,2013(12).

  [9]黄伟,杨一帆.城市建设中的水土流失成因与防治对策[J].绿色科技,2013(6).

  [10]罗玉恒,周健.基于GIS技术的颖川河流域水土流失空间数据库的创建[J].绿色科技,2015(11).

  [11]罗玉恒,周健,王具元. 基于GIS技术区域水土流失数字模型的构建[J].甘肃科技.2013(2).

  [12]李凤生,彭顺风,黄云等. 淮河流域基础空间数据库建设方法研究[J].水利信息化.2012(4).

  [13]赵明月,彭 建,刘焱序,等.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滇西北村域景观格局演变:以大理市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区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5(12).

  [14]郭卫华,周永章,阚兴龙.基于遥感影像的中山市城市生态环境状况及经济协调发展度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6).


标签: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措施工作工程严重生态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