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妙招 > 正文

世上疮痍 在教学杜甫的诗作时,我们总喜欢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8-02 21:44:15 分类:妙招 浏览:135


  在教学杜甫的诗作时,我们总喜欢引用郭沫若先生题写在成都草堂的一副对联,联云:“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对其中“疮痍”一词的理解,大多参照词典上的解释:创伤,比喻遭受破坏或灾害后的景象。联系当时安史之乱的祸害,这样的理解似乎也说得过去。

  但是,这样的理解却并不符合郭沫若先生的原意。最近,栾中新先生在《北京晚报》(2005年2月13日)发表文章,提及他与郭沫若先生生前的一次交谈,郭老对“世上疮痍”中的“疮痍”特地作了说明,指出“疮痍”是用典,这确是鲜为人知。考虑到郭老的这副对联现在常被引用,且尚存误解,故将栾中新先生的文章片段介绍于下,供大家备课时参考。

  郭沫若不仅是诗词大家,也是楹联高手。现在可以查到的,在他一生之中撰联超过百副。在全国一些景点和古迹都可以看到,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联。

  中国的楹联,以其用字不多、含义深邃、讲究对仗为其特色。这就要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写好。郭沫若既是文学家,又是史学家,写来当然会得心应手。他的楹联,多引用诗词成语和典故,进而引起联想,使内涵更加丰富。但他也有用典不为人知晓,而被人误解的例子。

  1953年春,郭沫若为成都杜甫草堂撰有一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一般都把上联的“疮痍”二字,按着辞典的解释,理解为创伤,说成是战乱后社会的破败景象。这样无论“世上疮痍”也好,“民间疾苦”也好,都是一个意思,是在说人民受苦。不仅在内容上是重复的,上下联结构的对仗也出现了问题。这副楹联就很蹩脚了。

  郭沫若晚年已患重病,身体很不好。那时我在他身边工作,一天上午,他精神较好,独自一人坐在书房,就把我叫去,与我闲谈。

  谈起《李白与杜甫》,他说,外界说我贬低杜甫,其实我对杜甫是很崇敬的。他举出了为杜甫草堂撰写的楹联,接着又说,对这副对联外面有些误解。他便用铅笔写出“疮痍老蜀都”五个字,然后说,我是用了这句诗的意思,“疮痍”是杜甫拿它比喻自己。

  后来,我查过书。在杜诗里,有数处用了“疮痍”一词,在杜诗的选集里就可查到一些,都是破败的意思,可能这就是被误解的原因。有一首《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杜诗选集里大都未选,只有在杜诗全集里才能查到。诗中也用了“疮痍”一词,用法却有些特殊:

  疟病餐巴水,疮痍老蜀都。

  这是杜甫晚年在成都写的诗,那时他穷困潦倒,得过疟病。“疟病”和“疮痍”都是说他自己,是说自己在蜀都又病又潦倒。要把这句诗理解为疟疾病在喝巴水、创伤老迈在蜀都,就成笑谈了。

  郭沫若博览群书,对《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自然是熟悉的。他为成都杜甫草堂撰联,会联想到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和诗作,因而用了“疮痍”二字。显然不是在一般意义上的用词,而是借用了“疮痍老蜀都”的含义。

  如果我们这样来理解郭沫若为草堂撰的楹联,不仅意思不重复,上联说的是诗人,下联说的是诗作,不是一副在内容和对仗上都很绝妙的佳联吗?

  江苏震泽中学 215231


标签:杜甫理解世上成都先生意思误解这样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