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指南 > 正文

初中历史论文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篇1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8-02 21:38:17 分类:指南 浏览:139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篇1

  【关键词】中学生;历史小论文;历史教学;实践与探索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式应由过去关注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由只关注学习结果转变为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结果,以及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体验[1]。而对于中学的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是新课改标准下历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笔者认为指导中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便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历史小论文的写作集论述、论证和评议于一体,是思维训练由思考到理论总结的过程,它能强烈呼唤起学生的探究能力;其次,历史小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搜寻资料、寻访历史古迹等社会实践活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动手、动脑习惯的养成,进而便于学生探究性学习习惯的形成。下面就历史小论文有关教学方法、撰写历史小论文应注意的问题及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意义作粗浅的探讨。

  一、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教学方法

  1、设计一个情境。即设计出一个让学生产生疑问需要分析解决的问题情境。如学完了《鸦片战争》这一课程之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现实生活,以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为主题,从历史的角度写一篇小论文,请自拟标题试论自己的观点。

  2、提供一些材料。考虑到初中学生知识积累的有限性,除了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课外资料外,教师还需要提供一些可靠的历史材料作为补充,可以选择历史原始资料,也可以选择后人对历史事件及历史过程的认识和评论。如学完了《太平天国运动》后,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从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来探讨和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写一篇小论文。教师可作提示如主观因素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领导集团骄傲自满及内部矛盾的激化;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客观因素有:封建势力的顽抗镇压;外国势力与国内封建势力的苟合介入等。另外,适当利用新教材,“史学争鸣”栏目,利用多元的观点来开阔学生的眼界。

  3、给予一定的指导。由于初中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再受以往应试教育的影响,形成了被动和机械的学习模式。因此,对于历史小论文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初中学生开始难以把握其写作方法,所以给予一定的指导非常有必要。首先要指导阅读,教会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审视资料;其次要指导分析讨论,教会学生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加以利用;再次要指导写作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

  4、给学生独立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对于教材中材料丰富、学生有一定知识储备的论题,可要求学生课堂内独立完成而对于涉及范围大且需要较强理解与分析能力的论题,就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到图书馆去读书查阅资料。此次,还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设一名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和协调工作,组织小组内讨论,开阔组员眼界及思维,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5、给学生一个恰当的评价。历史小论文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教师要认真负责地批阅每一篇文章,做出恰当合理的评价。可以画出其中表达准确而生动的语句,在旁边批语表扬,也可以在最后写上总批语,表扬肯定其突出之处;而对观点不明确、语句不通顺的句子则要婉言指出其不足之处。

  6、给学生一个及时的反馈。对于学生写作的情况,要做好统计工作,及时反馈给学生。要及时分析总结,开设总结课课堂,通过课堂分析总结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总结的过程中,要表扬立意新颖的小论文,加以适当奖励;同时也指出并质疑观点、论据分析有误的文章,让学生自由展开讨论。而对于观点出现对立的情况,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以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和开放,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撰写历史小论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历史小论文的写作过程从形式上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2]。为此,历史教师有必要确立“引导型”为主的教学模式,切实把学习主体放在学习者这一边,耐心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设疑。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历史的过去性决定了史论多是经间接的方式来获取,再加上时代的局限性和史家的主观性,给质疑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时要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展现给学生,为学生作示范,以便学生能顺着思路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注意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学生查阅资料,寻找论据首先要选定论文题目,确定一个中心及论文写作范围。然后,按照此中心和范围,组织5~8名学生为课题小组,分工合作,这既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论证能力的指导,鼓励学生做必要的读书笔记,并开展寻访古迹,实地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去检验、论证资料的科学性、有用性。

  3、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小论文的写作离不开扎实的语文功底。作为历史教师要多向语文教师学习,讨教写作技巧和作文教法,并了解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做到心中有底,有的放矢。在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论文提纲的写作,力求做到立论明确、论据充分、结构可靠。

  4、注意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硬件上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场所:如阅览室和图书馆等等。历史教师也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把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做为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软件上,撰写历史小论文的组织形式也要力求灵活多样,避免枯燥乏味和单一的教学模式。

  三、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意义

  1、撰写历史小论文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多采用“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来学习历史知识,结果是“背完就忘,考完就扔(书)”[3]。这种学习历史的方法,不仅所学的知识质量不高,而且记忆的牢固程度也很低,消磨了学生的兴趣,限制了思维的发展。而撰写小论文属于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欲望,实现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性学习的转变。

  2、撰写小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认知能力

  当学生对某个历史概念或历史事件不甚了解时,他们会主动去查阅有关资料,那些他感兴趣的、经分析而理解的内容记忆相对要牢固。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知识发现的过程,有助于综合认识能力的提高与思维分析能力的培养。如在评价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小论文中,学生既能看到鸦片战争加快中国封建社会瓦解的一面,又能看到外国势力对中国侵略的这一面,锻炼了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来评价历史事件,综合培养了学生分析与认知能力。

  3、撰写历史小论文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

  “历史课的灵魂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定历史意识和历史观[4]。”历史论文必须以史实为基础,脱离史实泛泛而谈肯定行不通。对文章所使用的论据,必然要经过一番分析解剖,才能提取有效信息。历史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史论的研究过程,要求研究者必须实事求是。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史由证来”和“论从史出”,这些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撰写历史小论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撰写小论文既要求学生应用综合知识,又要求运用自己的综合能力。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阅读能力、判断分析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均得到充分训练。长期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就会显著增强。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这种强调知识应用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总之,撰写历史小论文有助于转变学生被动式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文斌.历史小论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7(9):76-78.

  [2]刘巧玲.历史小论文――学生学习历史的小总结[J].经验交流,2012(4):63-64.

  [3] 张树生.历史小论文教学实践探[J].中学教学参考(下旬),2010(3):42-43.

  [4]赵晓薇.尝试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教学[J].课程研讨,2012:11-12.

  作者简介: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篇2

  历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对于这一点社会、家庭都有共识。但是学生历史水平低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反差?我想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应试教育。虽然学习是一个人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主动性的过程,但是人毕竟是社会的人。人的学习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学习带有强烈的功利性:能实用的就学,要中孝、高考的就学,其它的马虎过去就行了,这是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二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过时,手段单一,教学方式死板。教师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填压式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压抑学的个性,影响学的思维,使本身对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离历史越来越远了。这也属于应试教育的问题,当然,它是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

  当前历史特别是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从教学思维、教学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评价的全方位的转变。在短期内,影响历史教学的大环境不能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意意味着在学习动力系统中学历史的需要和动机也不会有根本的变化,要寻求学的动力,我们只能从影响历史教学的小环境,从学的兴趣入手。而历史学科的特点也为此提供了可能条件。

  从上期开始我和另外两位老师承担了一项如何提高学学习历史的兴趣的科研课题。课题的重点在于寻求提高学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能的目击的。在科研过和中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历史知识的文学化

  1、故事化

  许多学对先人的丰功伟绩、各种事件的动人故事怀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师能以讲故事的方工来讲述历史。据我们课题组对初一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50%的学欢迎的教学方式是讲故事。诚然,老师讲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将课文作一改编,使课文的主要内容贯穿于故事中去,这样,既能使学生引人入胜,又能使学生掌握知识。这种方法对老师的语言表研究室能力、文字驾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2、诗歌化

  在古文学中,诗歌是高度凝缩的文学。优秀的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带入历史情境中去,并迅速产生共鸣。如讲三国鼎立这一课时,由苏轼的赤壁怀古引入,使学的思绪随着滚滚的长江飞向樯橹灰飞烟灭的古战场,从而迅速切入主题。在讲乐府诗时着重讲十五从军征一诗,通过老师饱含激情的朗诵和讲解,使学生体会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而总结出乐府诗的特点。

  3、戏剧化

  讲台是教师的舞台,也可以是学生的舞台。初中历史的事性为学生扮演历史中的人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战国七雄那一课讲商鞅变法,可以编一历史短剧商鞅舌战公孙龙,找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商鞅和公孙龙,辩论是变法这是守祖宗之法;讲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可以让学生扮演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或自述历史,或二者、三者对话。通过戏剧化的过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热情,使学生临历史的情境中去感受逝去的久远的历史,从百增进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历史知识的形象化文物(模型)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文物是史实的实证,历史图片是史实某一瞬间的再现。前者以如山之铁证,后者以具体形象,给学生形成历史观念,历史概念提供丰富的可靠的想象根据和判断根据。并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历史文物反映着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教学中运用历史文物,能有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工艺术修养。通过历史图片,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1、幻灯教学

  幻灯教学是当前普遍运用于历史课的电教手段。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关的文物图片、历史地图或历史图表等在课堂上的放映,便于教师配合图像进行讲解。它的作用虽类似挂图,但是,比挂图更迅速、更准确、更逼真地反映历史图像。因此,教学效果远远超过演示挂图。

  2、录音教学

  近年来录机已迅速普及,在历史教学上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以加强历史的生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其运用方式除上述放映幻灯时,用磁带配上解说或音乐,以增强视听效果外,还可收存与教学有关的声响资料,以配合使用。

  3、电视和录相教学

  电视和录相教学是声音和图像的最佳结合,它能使历史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它能以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大脑,能把已逝去的历史现象有血有,肉的复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记忆的效果。当然,以上的一些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不过这是一个正在探索的领域,也是我们在教学手段研究中的一个重点。

  三、历史知识的个性化

  历史知识个性化的特点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讨论会、演讲会、写历史论文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历史,独立地作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价,它强调学生的活动。

  1、专题讨论会

  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由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报刊上有争论的,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或直接就书上的人物、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展开讨论。专题讨论可开阔学生的眼界、形成历史思维,从而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从现象在场看本质的能力。

  2、历史演讲会

  在学生讲故事的基础上,选择内容较好、思想性强的材料,由表达技能较高的同学,举行历史故事演讲会,并进行评比。这对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都将起一定的作用。

  2、历史论文

  对初中学生而言,历史论文属较高要求,在此略去不讲

  四、历史评价的多样化

  在传统的历史评价中,评论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是考试的成绩,这固然有它有利的一面,但是它不利的一面也是相当明显的。特别是成绩不好的同学一直不能受到老师的肯定或表扬,时间一久,他们就会失去对历史的兴趣,从而历史教学任务和目标很难完成。历史评价的多样化,就地要示老师创造各种机会,给一同层次的学生以肯定,使学生能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以积极的态度去学习历史。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篇3

  一、教学生如何选取论题

  1.论题选择要新颖,不能重炒旧饭,做一些浪费时间的无用功

  教师要告诉学生可以先通过上网、到图书馆等方式查阅了解一下相关的问题有没有被别人研究过并撰写过。当然目前历史学方面的很多问题前人都有所研究,并且很多专家学者著有相关论著,也进行了长篇论述。因此学生要想写出有新意的论题并非易事。但是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如果自己想立的论题已经有别人对此发表过看法,那么自己就要尽量站在一个新的角度提出新的观点或不同的见解。另外有时权威的观点也未必都是正确无误的,学生完全可以大胆质疑问题、质疑书本、向权威挑战,而不能被别人的观点完全束缚。

  2.论题不要列得太大

  因为中学生尚未具备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能力进行资料的查找和撰写过长篇幅的论文,因此题目选取较小,比较容易阐释到位,自己的观点也容易站得住脚。太大的论题会因为自己论证不充分而导致空洞、无说服力。曾经有一位学生在跟我交流的时候表示自己对中国古代军事史很感兴趣,很想写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我说:“你的想法很好,但是你最好选取古代军事史当中的某一方面问题进行研究。如果一下子列出中国古代军事史研究的论题,就太大了,不容易一下阐述到位。”后来这位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对我国古代一些重要军事家的某一方面军事思想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比较,写出了一篇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文章。

  3.论题所用措词要力求精当、新颖

  这样便于一下子吸引读者,令读者一看到题目即有一种想阅读文章的欲望。另外还要注意措词应略显谦虚之意,不能显得唯有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无可厚非的。为此我搜集了一些典型的论文标题向学生进行了介绍,让学生关注其中一些常用措词,诸如:刍议、浅谈、初探、之我见等。通过这样的辅导,学生自然对如何选题和拟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教学生如何树立观点

  1.论点应观点鲜明

  不要模糊不清、似是而非,或过于中立。比如在评价某一历史人物时,虽然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去评价,但是不能既有大肆赞扬的观点、又有明显贬低的观点,这样会让别人看不出作者的主体观点。

  2.论点应紧扣主题,充分为论题服务

  论点应紧扣主题,否则会有偏题、走题之感。

  3.论点应做到言简意赅

  论点应尽量语言简洁、上下对仗、字数适当,个别引领观点的词语亦可相同或相似,这样让人阅读起来会觉得较顺畅、整齐。

  三、教学生如何充实论据

  在辅导学生树立好论点后,下一步就是辅导学生充实论据,论据好比文章的血肉,充足、有力的论据可以使文章非常生动且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从而使自己树立的论点站稳脚跟。为此笔者提醒教师辅导学生充实论据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历史论文的论据要真实有价值

  如果查阅书籍资料,就要查阅信度高的史书,一些野史和文学作品是不能作为历史论文的论据的。当然要想查找有价值的论据并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教师应提醒学生除了上网、去图书馆查找,有时自己还得亲自做一些考察和社会实践,这样才能获得真实可靠且价值较高的论据。教师也应借此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做学问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艰辛的、不懈的努力。

  2.论据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应充分为论点服务,以体现论点的正确性

  3.论据要丰实,不能过于单薄

  有时只举一个事例是不能说明问题的,要想使论点站得住脚必须运用大量的事实依据来充分论证,令读者无可挑剔。

  四、教学生如何整体修饰

  在论据充实好后,教师还应提醒学生,此时并非大功告成,自己还应对文章进行整体浏览、细节修改、润饰等。其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语言方面

  是否做到通顺、流畅、精炼,尤其是一些过渡语言是否自然婉转,全文是否让人有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之感。

  2.格式规范方面

  是否做到论点单列、每段首行空两格;标点是否正确、打印稿是否注意字体、字号、间距等问题。

  3.引文和结尾方面

  作为一篇完整的论文,开头应点明全文写作目的、文章所具有的价值、现实意义等;结尾亦可对全文进行适当的总结并表达作者的一些希望等。

  目前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似乎还是欠缺的,为此中国正大力实施课改,但如果教者仅流于形式、表面应付,那么课改便会失去应有的效果。因此布置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绝不能形同虚设,教者应让学生在有效的探究过程中、在论证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充分锻炼自己的能力,充分体验研究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篇4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教学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总结教学经验,推陈出新,探索高效教学手段,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

  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资源,但却不是唯一资源,过度依赖教材,局限在狭小的书本空间内,教学质量很难得以改善,只有立足教材,充分利用其它课程资源,优化教学环节,丰富学习方式,才能增强教学直观性,保证我们的教育立于不败之地。例如,教材内容丰富,特别是其中生动形象的插图更是极具表现力,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学生而言,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比如,以夸张手法和诙谐画面而著称的历史漫画,对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具有积极的效果,是历史教学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二、创设相应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让他们真正走进历史情境、感受人物内心,从而真正认识到历史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形成科学的学习观、价值观、人生观。要想培养学生“理解偏见、容纳悖论”的人文精神,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假设、角色扮演等方式。例如,在教学“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一节时,教师可以采取交流讨论的教学方式,具体步骤是: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然后给他们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应该如何收复新疆呢?学生在积极的交流讨论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别的教学方式,比如,可以让学生走向讲台,针对某一话题展开分组辩论;还可以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或历史剧;让学生自主编写历史故事,撰写历史论文等,这些方式都具有生动、活泼的乐趣性,不但会让学生感觉趣味十足,也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历史学习活动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近年来,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多媒体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格局,改变了传统教学“言传身教”的静态教学模式。多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将形、声、色有机结合,借助挂图或实物模板给学生逼真的形象感受,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例如,在学习“开国大典”这一部分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录像,当学生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人民解放军昂首走过天安门前的时候,自豪感在心中油然而生。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起到了思想教育的效果。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篇5

  关键词:高中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氛围 独立思考 识图能力

  一、引言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教学工作中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每一位高中历史任课老师的重要任务。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转变为自身技能。文章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希望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重视,能够对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在高中教学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教学实际经验,结合高中历史新课改的有关要求,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离不开良好的学习氛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只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呼吸,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尊重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解除学生心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更好的投入到高中历史学习当中。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组织话剧表演,开展课堂讨论等等,都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质疑能力其实是一种问题探究能力,是一种否定意识,同时也是自主学习的出发点。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就得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只有带着问题,才能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引发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例如,在学习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第一次国共合作会走向破裂,其原因有哪些,对今后革命道路的指示意义又有哪些。引导学生质疑,通过小组进行相互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样不仅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扩大学生阅读范围,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人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阅读积累。通过课外阅读,不仅能够开阔视野,还能够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为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积累丰富的素材。此外,学生从阅读中还能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体验学习历史的乐趣,树立学好高中历史的信心。因此可以说,学生高中历史知识的巩固,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好课本知识,还要扩大阅读量。教师则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通过阅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不断思考和总结,感悟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的规律,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以地点作为标准,将在该区发生的重点历史时间集中起来,或者以年份的关联性为例,将相关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分析其中的人物、事件产生背景、经过、历史意义等等,掌握一定的规律,不仅能够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印象,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历史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完红军长征这一节内容之后,可以向学生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让学生指出几个重要地点的位置,包括瑞金、遵义、会宁等地,并回顾在这些地方发生的事件,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人物、经过、产生的历史影响等等,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巩固所学知识。此外,还可以适当让学生尝试进行论文写作,由教师布置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写作。在写作的时候,学生要写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体现自己的真实水平。当写作完成之后,教师要积极进行评改,并在班内组织交流与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发现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不足,还能够培养学生对历史论文写作的兴趣,积累写作素材,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素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初探[J].新课程,2010(9)

  [2]姚贵庭.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57)

  [3]赵恒敏.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2(17)

  [4]王新志.历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 2012(4)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篇6

  目前有一部分初中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没有理想、个人第一,言而无信、不讲卫生、好逸恶劳、混淆是非、爱慕虚荣等现象,甚至盲目攀比、打架斗殴等情况也时有发生。学生的道德观和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已经造成了可怕的、严重的社会后果。功利的教学,忽视了德育教化,致使一部分学生,成了不合格公民。事实表明:完全针对考试的教学方法已经与德育严重脱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培养出思想品质高尚的学生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合格初中生,是教育本身的目的,也是教师肩负的责任。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个人以为,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领会历史教学课程目标的精髓,既:教书又育人。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思想素质的熏陶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既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又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与民族崛起的客观要求。那么历史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呢?

  一、心蕴目标,言传身教

  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历史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还要有能够掌握和运用科学合理地解决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教师以这些目标和方法始终贯穿于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并作为其指导思想。教学之初则以自身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灵活高效的练习与剖析,豁然开朗的启发,严格的纪律要求,使学生一开始就学有所得,并由此赢得学生对老师的充分信任和认可,愿意奉为楷模,教师期望的德育之门即悄悄开启。

  教师的身教也应随时渗透。如帮助学生捡起掉在座位下的纸和笔、帮助残疾学生、尊重学生、带病坚持上课、对学生当面承认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与学生合作解决知识或生活中的问题等。这些看起来无足轻重的小事,对学生的影响却是深远性的、震撼性的。他们自然会理,所应当的模仿着去做,进而逐渐形成民主、平等、合作、谦虚等多种意识。尤为重要的是:这种以身作则,对德育学生有巨大的榜样作用与效应,会打下诱导学生走向良好思想品质的坚实基础。

  二、寓德于史,有的放矢

  学生中存在诸如缺乏远大理想、迷恋网络、极端个人主义、违纪违法等现象,其实是在不能明辨是非的情况下发生的,只要“对症下药”即可纠正。历史课程教学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德育素材,我们将教学素材适当引申,寓德于史,便可育人于不觉之中,其生动性和可接受性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如针对极端个人主义,在授课时可以渗透孙中山或者钱学森等历史人物,以他们能放弃国外优越生活而回国实现自己的理想等正面故事去映射崇高的人生观的伟大;或者用反面的故事,来批判自私自利和享乐的可耻;或者选取古今中外有关礼、义、仁、理等有关人的合理内核,直接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人文素养。又如针对缺乏远大理想和上进心的学生,同样可发挥历史素材的教化功能,渗透给学生,培养良好的远大的志向。利用爱因斯坦小时候虽成绩差,但最终成为最伟大的科学家等历史素材,便可唤醒或恢复因基础差、屡考屡败而沉沦的学生的理想、抱负和动力。道德观的历史素材,几乎信手拈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的历史故事,会形成多元化的方式方法,学生会逐渐明理并通晓是非曲直,思想品德低下的现象也将逐渐消失。

  三、史实引申,教活历史

  有时学生的确会表现出迷恋网络、爱慕虚荣、但争强好胜、打架斗殴等不良的现象,但他们同时具有关注社会和热爱祖国的强烈热情,只不过他们还不能够完全以健康的观念去指导行为,以理性的行为克制一时的感性冲动,这就是可塑性强的初中学生的典型特征。这些学生能否去除不良恶习,变得德才兼备,能否成为以健康思想指导行为的合格公民,关键在于作为智者的老师们引导得法。即只要教师处理得当,因材施教,思想品质低下是可以改变的,德能兼备的学生是普遍的。

  四、形式多样,灵犀相通

  教与学、师与生之间进行的是心灵的沟通。如果方式方法运用恰当,教师就能最终使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与有关历史沟通起来,即在二者之间形成灵犀,形成正面指导和良性制约。要达到灵犀沟通,有机融合的境界,还必须贯穿更多的教化形式:作业训练与课外活动是学生另外两大磨练的舞台。在作业训练磨练中随时增加启示、引入设问等,久而久之,学生即可牵引出灵犀沟通的模式。课外活动中则指导学生成立反不良品德之历史对策小组,或者进行针对不良品德的历史论文竞赛,或者指导学生制作反不良品德的历史橱窗,或者让学生参观、访问德育性强的历史遗迹。这些形式都是课堂教化的有益补充,其德育功能和作用更大。因为它们做到了知识与实际、品德德与行为的完美结合,在提高学生分辨是非、抵制不良道德能力方面会有质的变化与延伸。

  总之,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德育之“药”是完全可以“点石成金”的。只要怀抱德育之心,伸出教化之手,我们学生的心灵会更加纯净,万千家庭和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篇7

  1、课前演讲。所谓的课前演讲不是漫无目的地即兴演讲,也非脱离现实的东拼西凑。要求学生在每一节新课开始前,去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背景及相关新闻报道等。在课上用3-4分钟演讲,既要有历史内容又要有自己的观点,即达到有讲有评。这里的评就是融人自己的观点。按照要求去做,学生就会去主动搜寻,主动查阅资料。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成功体验得以满足,避免了“一言谈”的传统教法。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参与性大大提高,课堂气氛由此改变。另一方面,学生的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得以锻炼,进而渗透了历史唯物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无形当中,教学的双边化得以很好开展,“互动式”的历史教学也就随之而生。比如在讲授《法国革命》这一课时,学生按要求做后,事先准备好的那位学生演讲的题目是《拿破仑》。其中的一段话很出乎意料。“拿破仑固有的军事才能和政治家的英明的确让人钦佩,然而后期的反人民一面又让人唾弃。历史的教训让我们永远铭记,背叛人民终究不会有好下场的。因此,跨世纪的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人民才是真正的历史主人。”同学们掌声响起,以回报他那富有激情的演讲。这里我们不去探究其取材于何处,但课堂的教学目的已达到。于是我因势利导,试着问“那么,当时法国人民是如何为自己谱写一部壮观的历史呢?请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革命》这一课。”

  2、历史手抄报。历史手抄报可以分组进行,把班级分成四组,每组由学生轮流去做主编、策划,本组人员都是供稿人。分组不分家,每组要求一周出一次手抄报,形式丰富,栏目多样。通过实践发现,学生的杰作水平不一,但各具特色,内容主要有:历史追踪、成语中历史、谜语竞猜、历史人物漫画、历史笑话等。这样的活动一经开展,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放开了,每个人都有亲手触摸历史的体验,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并且小组合作的氛围渐趋形成。四个小组还可以交流手抄报,写评语、写感受,人人得以参与,个个畅所欲言。长此以往,写作能力、设计思路、纠正错别字、增长历史见识都在这一方土地上茁壮成长,课堂上学生也不会无话可说,兴趣的诞生近在咫尺。

  3、历史调查。在校园内可以让学生的兴趣得以提高,但关起门谈教育就会失去社会这一大舞台,同时学生接触社会也非常有限。因此,让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因真正发挥作用,就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敢于尝试,敢于探索。其中,开展历史调查就是一种锻炼,让学生亲自去见证历史,去听去看去亲自把所见所闻用心记下来、写出来、说出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历史调查可以调查一个历史事件,走访一位历史人物,听取一个历史报道,参观历史博物馆等。当我讲到西汉历史时,正值三庄汉墓出土之际,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就留给学生一次调查的机会,于是学生自己带着疑问去调查三庄汉墓,去听取考古人员的讲解,亲眼看到一件件出土的文物和层层设计的墓室,都深深地烙在脑海中,特别是用奴婢陪葬,更加体会到西汉的阶级差别,爱憎分明不用细说,那时代的缩影可以说在调查中得以体验与感触。

  4、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小论文要小而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能写出一点关于历史的评价,要求尽善尽美是太于过分。因此,平时就让他们从简单的读后感出发,捕捉到一点历史感想与体会,学会用笔记下来,不过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那么每位学生动手时从易处着手,慢慢加点难度,以免失去信心,丧失兴趣。写历史论文不可周期太短,可以每月一篇,既减轻了其负担,同时又给予了酝酿的机会。写完后,可以在班里交流、同学互评,写上评语,并指出优点、缺点。然后可以装入其“成长档案袋”里面,这对以后各方面的能力培养是大有好处的。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学生看历史问题的视角明显有所不同,具有针对性,思维散而神不散,真正达到了反思历史的目的。这就从长远的角度“锁”住学习历史兴趣,课外如同课内,内因真正成为激励着历史学习的原动力,教师自然也就解放出来了。

  初中学生历史论文篇8

  【关键词】乡土教育资源 历史教学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30-02

  所谓“乡土历史”,顾名思义,它是指家乡或故乡的历史,其范围是可大可小的。大而言之,可指本市、本省以至邻省的地区。小而言之,可指本村、本乡、本县区的历史。历史教学专家周国柱在他主编的《教学概论》一书中评价到:“对地方乡土历史课程的重视与否,不仅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而且直接影响到历史课的社会地位与教学地位。”在历史课中渗透乡土历史资源,是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利用乡土历史,拓展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认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教材仅仅是历史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它要求教师采用一切有效手段、利用一切可用资源来加强、补充历史课堂教学内容,不拘泥于传统教材的教学体系,由传统的“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新的初中历史课程增大了课程内容的革新,较大幅度地减少繁杂的知识点,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充分发挥的空间,也为课堂教学渗透乡土教学提供了平台。有效的乡土历史资源的补充,让刻板的文字变为鲜活的历史,扩大了教科书的外延。

  初中学生年龄小,学习主动性不强,对于历史学科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乡土历史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距离最近,是和学生们生长和生活的地区紧密相关的,是学生看的见,摸的着的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对于这片土地,他们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情感,学生对这些乡土历史也身同感受,易于接受,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探索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插入一些精心选择的地方史内容,例如历史遗迹与建筑、历史文物等,既可以改变教材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不足的客观现状,又补充了丰富的历史史料,把枯燥无味的历史变成了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历史,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例如,在七年级第一课的开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直接的了解“历史”, 我便从巢湖的历史、历史故事着手,告诉他们“巢湖”名称的由来、“陷巢州”的传说由来,让学生知道原来我们的城市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底蕴,让学生在好奇中感受历史的亲切感、历史的魅力,也让从来没有系统学习过历史的七年级学生增强了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后在课堂教学中,但凡能和巢湖历史联系的内容,我总要简短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通过将乡土历史渗透常态化,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教后回味起来,总觉得这是一个特色亮点。

  二、着眼城市名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社会功能。关爱他人、富有同情心,进行人性、爱心教育是人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历史学科丰富的史料,挖掘教材的人文教育素材,特别是加强对历史人物教育,让历史名人的成就、精神激励学生,让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感染学生,引发学生内心真实的道德情感体验和感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巢湖是历史名人的故里。这里英才辈出,群星璀璨。从秦末谋略家范增,三国名将周瑜,到唐宋著名诗人张籍、张孝祥、杜默、杨杰;从清朝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福建巡抚吴赞成、四川总督刘秉璋、广西巡抚潘鼎,到现代“革命先驱”李慰农、陈原道,“民族之雄”戴安澜,“巢湖四上将”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温宗仁,以及当代书法大家林散之、画家童雪鸿、诗人田间、奥运冠军许海峰等,都出生在这块沃土上。他们不仅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还在家乡留下了诸多不可复制的历史胎记和现实外延,他们也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名片。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历史名人教育可以帮助初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例如在介绍抗日战争“察哈尔抗日同盟”的历史时,学生本身对这段历史兴趣不高,当我告诉他们在这里也有巢湖人的身影时,立刻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都非常激动的问是谁?这样顺其自然的穿插巢湖三上将之一的冯玉祥的历史“1933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推动下,与方振武、吉鸿昌等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被推举为总司令,指挥所部将日军驱逐出察哈尔省,谱写了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壮丽的诗篇,后继续从事抗战活动。”当学生身临其境,置身于历史之中,与身边的历史人物亲密接触,更加能够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爱我中华,爱我巢湖的真挚情感,也有利于形成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凡此种种从历史经验中所获取的各种人文精神的熏陶,则永远渗透,沉淀在学生的意识深处,指导着学生以后的社会活动,甚至决定着社会的未来。在课堂教学之外,我也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历史名人档案,历史名人故事讲述等,综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三、形成活动主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还应该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特别是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目前实践中的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历史课题或以历史为主导涉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利用一定的学时对历史系列知识综合运用、历史学科能力综合培养的学科内综合性专题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活动课程的课题一部分来自于教材安排的与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更多的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真实的社会环境,并有一定的研究难度和研究意义。巢湖市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资源,为结合历史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我积极组织学生围绕巢湖的历史资源进行历史调研、历史分析和实地考察的等活动项目,在师生互动中形成探索型活动的主题,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的能力。例如在学过八年级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的内容后,我以“改革开放30年巢湖发展成就”为主题,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组分工,制定小组计划,以小组、家庭为单位展开深入调查、研究,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作成初步的预期成果,如论文,报纸,PPT,网页等,在班级进行演示,之后完善。在调研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为提高,纷纷采取各种方式、途径来追寻家乡的发展。一幅幅城市发展的照片,一条条城市发展的新闻,一篇篇卓有见地的历史论文,以小见大,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历史的发展,城市的进步,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成就也有了较为清晰的历史概念。由学生事先搜集材料,课堂展示成果,调动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团队意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不仅获取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得到某种历史启示或熏陶,更在于在实践中培养了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掌握了研究的一般方法,对于其可持续地终身发展,大有益处。

  在我的不断引导下,研究性学习开展得卓有成效,学生提出了各种有价值的课题,如“探访巢湖博物馆”,“巢湖地方文化的现状与发展”,“我看张治中”,“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巢湖地区的英雄人物和革命斗争事迹”,“改革开放以来巢湖社会生活的变化”等。通过研究,他们不仅掌握了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高效地搜索资料,如何有效地与人交往,如何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去克服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最后展示阶段,很多同学都主动谈到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感受,认为这种学习方式让他们受益匪浅。

  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跳出统编教材的限制,充分挖掘乡土资源的教育价值,从生活中认识历史,在历史中感受生活,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西周 环带纹鼎现藏巢湖博物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历史概论》 周国柱主编


标签:学生历史教学学习能力论文培养知识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