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解惑 > 正文

十三经注疏 导语:《十三经注疏》作为中国重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3-23 05:48:18 分类:解惑 浏览:96


  导语:《十三经注疏》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史典籍,是中国古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过清代人主持可校勘,主要包括了下面这几部书。以下是十三经注疏名词解释,他们对我们能够流畅地阅读理解,提供了便利。这些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需要我们好好珍惜和学习。

  十三经注疏名词解释

  首先来说何谓“十三经”?“十三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上溯先秦儒家,孔门即以“诗、书、礼、易、春秋”传弟子,但这时儒学还不是官方学,自然无所谓“经”。逮至西汉武帝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始有官方确认的五经之说,儒家经典有了被政府承认的“经”的地位,即《诗》、《书》、《礼》、《易》、《春秋》。

  中华书局影印清嘉庆刊本《阮校十三经注疏》

  到了西汉末,原有的“五经”又加入《孝经》、《论语》,是为“七经”。汉初即有“孝经博士”、“论语博士”。其中“孝经博士”是文帝时设立,而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时,罢“传记”、“孝经”、“论语”、“孟子”、“尔雅”博士,可见孝经、论语二博士汉初已有,后虽罢,但儒生欲置“五经”、必先通“《孝经》”、“《论语》”,故这两个经典很是重要。逮至西汉末刘歆受命总校群书,编写《七略》时,已将这两部经典列入《六艺略》中,也即在此时可以确定五经扩展为七经。

  唐代时,太宗李世民发展科举制,开“明经”、“进士”二科,其中“明经”科以“九经”取士,九经即原来五经中的《诗》、《书》、《易》,再加上《春秋》分为三传(《春秋》纪事简略,而三传各自补充细节),即:《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礼》亦分为三(传《礼》学派不同),即:《周礼》、《仪礼》、《礼记》。但这并不是说唐不重视《孝经》、《论语》,玄宗即亲自做过《孝经疏》。后文宗崇儒,太和九年敕命刊刻十二经于石碑上,历三年,开成二年刻成。“十二经”包括原有“九经”再加上《论语》、《孝经》、《尔雅》。

  唐《开成石经》清代拓本

  “十三经”的最终形成是在宋代,孟子在宋儒中心目中地位上升,故将《孟子》附增入原十二经,成为十三经。即:《周易》、《尚书》、《毛诗》(因由毛亨传,故名)、《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尔雅》、《论语》、《孟子》。

  下面来讲十三经注疏的作者分别是谁。首先需要说的是十三经分为经、注、疏(《诗》、《书》、《易》、《礼记》及《左氏传》称正义,其余称疏)。简单理解可以认为经是原文,也即先儒原典(通常不是由一个人完成,其完成也有一个时期),注是对经的解释,疏是对经、注的再解释。为了清楚说明,这里我们不妨列一个简表:

  “十三经”包括《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等十三部儒家经典,内容博大,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中。

  本段注疏释义

  注疏 : 注和疏的并称。

  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宋人将十三经之汉注唐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孝经>>、<<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注疏版本

  “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周易正义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 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 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榖梁传注疏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孝经注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论语注疏 魏.何晏注、宋.邢昺

  孟子注疏 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标签:正义春秋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