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妙招 > 正文

虞世南的《蝉》的诗 《蝉》是首托物寓意的诗。全诗简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4-09 16:09:42 分类:妙招 浏览:110


  《蝉》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 全诗简练传神, 比兴巧妙, 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 耐人寻味 。

  一、原文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二、译文

  萧疏梧桐之上, 蝉儿低饮清露, 蝉声清脆响亮, 回荡树林之间 。 身居高枝之上, 可以傲视群虫, 不用借助秋风, 传声依然遥远 。

  《蝉》赏析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 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 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 。 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 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 但在作者笔下, 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 。 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 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 用笔巧妙 。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 作者托物寓意, 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 正反相生, 充满张力, 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 全诗简练传神, 比兴巧妙, 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 耐人寻味 。

  文章插图

  蝉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

  白话译文

  萧疏梧桐之上, 蝉儿低饮清露, 蝉声清脆响亮, 回荡树林之间 。

  身居高枝之上, 可以傲视群虫, 不用借助秋风, 传声依然遥远 。

  这是一首咏物诗, 咏物中尤多寄托, 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 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物我互释, 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 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

  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 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 名声在于博学多能, 高洁耿介, 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 能够直言善谏, 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

  文章插图

  《蝉》“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一句起画龙点睛 。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 作者托物寓意, 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 正反相生, 充满张力, 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 全诗简练传神, 比兴巧妙, 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 耐人寻味 。

  简析:“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 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 蝉声远播, 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 作者却别有慧心, 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 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 自能声名远扬 。 它突出强调一种人格的美, 强调人格的力量 。 两句中的“自”字和“非”字, 一正一反, 相互呼应, 表达出作者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作者以蝉自许, 雍容不迫的风度和气韵 。

  虞世南《蝉》这首诗中表现了蝉孤傲清高的品质的诗句是:“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 ”


标签:秋风品格作者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