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指南 > 正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篇: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小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04-06 02:10:32 分类:指南 浏览:64


  第一篇: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等提出建议的一种教学提纲。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设计理念是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化和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第二篇: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不仅使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教学片段及专家的讲解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到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令人耳目一新。

  而这次教育课程的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更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由原来教师的教本转变为学生的学本,更似儿童喜爱的课外读物,深受小朋友的喜欢。如:开篇的篇首语以往纯粹是用文字的形式来介绍内容,是写给成人和教师看的。而新教材是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淘气”、“笑笑”、“智慧老人”及“机灵狗”的对话,提出第一册的学习主题“数学就在你的身边”。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再如:本册教材分为9个单元,单元的标题明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如:“生活中的数”、“加减法”、“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等。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如:“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飞行表演”、“搭积木”、“分苹果”、“乘车”等。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配以各种活泼、精美的插图。小朋友们被这些有趣的课题和漂亮的插图深深吸引着,对数学书简直是爱不释手。

  新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在教材中不安排例题,而只是提供一定的情境图,通过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和体验数学,体现了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单元中的“有几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图:一只牛奶箱里装有5瓶牛奶,另一只牛奶箱里装有9瓶牛奶。在解决两只牛奶箱里共有几瓶牛奶时,教材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种思考方法:(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几棵树”、“买铅笔”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

  教材安排同一问题不同的算法,并不是倡导学生去掌握每一种算法,它是指群体算法的多样化。同时它也不代表解决这些问题就只有这几种算法,而是通过这些算法的展示,说明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算法,学生通过互相交流、比较出各种算法的特点,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三、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

  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新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研究和整合。如新教材整合了加减法的关系,在教材中做到有合有分:5以内的加减法是分开安排的,6到10的加减法是合起来安排的,这样的“合”有助于学生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加减问题,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又如:学生生活在三维空间,所以新教材几何内容从“认识物体”开始,而不是先认识“平面图形”,这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建立空间观念。再如:统计的重心放在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或情境时,非常注意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欢迎新同学”、“给在田间劳动的叔叔、阿姨送水”、“送盲人过街”、“修理椅子”等。教材还设计了“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小调查”、“实践活动”等小栏目,这些小栏目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让学生通过讲数学故事、玩数学游戏等,增强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

  四、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必要的陈述性的学习内容外,创设了许多以学生所经历的事例为情境。如:踢足球、乘车、送水、跳绳、分苹果、踢毽子、搭积木、买铅笔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三篇: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9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复习题

  (五)及参考答案

  一、以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的课文内容,请阅读并据此作答:

  1、请拟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请从例题中的两幅图分析教材的编排意思;

  3、结合本课说说新课程理念下“图形的认识”教学要点;

  参考答案: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⑴引导学生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含义;⑵经历操作、观察、想象和比较、分类、归纳等活动过程,建立有关表象,发展空间观念;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反映编者意图通过组织学生操作、观摩和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呈现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上的不同位置关系,进而通过比较、想象、分类和归纳等活动形成有概念。

  3、⑴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的感受与相关知识联系;⑵以直观和操作作为基本手段,引导学生在感知、体验、想象和比较、分类等活动中形成表象;⑶引导学生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抓住图形的本质特征进行归纳,建立概念。

  二、以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课文内容,请阅读并据此作答:

  1、请拟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根据《课程标准》理念,说说小数加减法的教学要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

  1、⑴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地进行计算。⑵经历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⑶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

  2、⑴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作为学生学习回减法的素材,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⑵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加减计算方法,在与整数法则的对比中掌握小数的计算法则,理解小数点要对齐。⑶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计算方法的优化。

  第四篇:《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读后感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读后感

  为促进课题研究工作更好的开展,我又系统的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使我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对于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型和发展性,要让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如《厘米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度量、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感受并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数学是一门思考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和动脑的结合,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教师要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对每一个学生我们都应做到公平对待,从他们的性格特点出发,使学生人人都受到应有的数学教育,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教学活动注重实效

  1.要想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效,首先教学活动必须是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体会活动中的数学成分。如教学《分数乘法》一课教师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学,通过让学生自己说想法、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这种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而是主动的、创造性的学。这种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和巩固。

  2.教学时要把握学科的特点,注重实效性。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要正确处理因材施教与自主学习的关系,要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合适的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同时应当关注学生个体的表现,并给予学生 适当的建议,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学习,分析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学中的合作与交流要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初步学会基本的合作方法。合作的出现要恰到好处,要在学生愤悱时出现。对数学教材中的一些概念、法则、定义可以不让学生探究,但对法则、定义的推导,教师要注意其过程的优化,要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对概念、法则、定义进行强化训练,降低遗忘速度;小学生的口算、计算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予以加强,巩固练习的时间在数学课堂中要占有一定的比重;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发展,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始终把握好教学的度,使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发展;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如果说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使学生学会了学习,那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则给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支撑,我们将认真研读《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让自己的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乐学的土壤。

  第五篇: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总目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总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3、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数学思考

  1、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4、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三)、解决问题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4、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标签:学生数学学习教学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