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正文

贝叶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可保存百年而不烂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6 11:46:45 分类:娱乐 浏览:109


来勐远仙境游宝角牛洞,一定能听到导游向各位介绍宝角牛的故事。

导游会着重强调这一故事记载在傣族《贝叶经》上。

为什么要强调《贝叶经》呢?

这要从傣族的贝叶文化讲起。

傣族传统文化又被称为贝叶文化,在信奉佛教的傣族人心中,贝叶经是一种神圣之物,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

即使在工业纸和信息化的冲击下,仍然可以看到傣族人虔心地制作和刻写贝叶经。

贝叶经最早可追溯到释迦牟尼佛时代,最早的贝叶经是将佛陀宣讲的教法用巴利语刻写在贝叶上。

相传在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汉代,天竺两位佛教大师竺法兰和迦叶摩腾用白马驮回的佛经就是贝叶经。

制作贝叶经的贝叶,古书中记载的是贝叶棕的叶片,经一套特殊的制作工艺,再将经文刻写在叶片上,用绳子穿成册。

相比普通纸书,更具有防潮防蛀防腐的特点,可保存百年而不烂。

贝叶经不但保留下来了大量的佛教典籍,更成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象征之一。

贝叶经的制作

在佛寺大院里,总是能看到一种形似棕榈的树,名叫贝多罗,傣语称为“戈兰”,也叫贝叶棕。

这就是用来制作贝叶经的植物。

贝多罗树是棕榈科的一种热带植物,叶面宽大,柔软强韧。

很长一段历史中,它被西双版纳的人民当作纸张来使用。

傣族的贝叶经制作,一般有9道工序,包括贝叶采摘、煮贝叶、洗贝叶、剪裁、压平、弹线、刻字、抹墨和装订。

傣族工匠将砍下的树叶切割整齐,三五片卷成一卷捆好放入锅中,煮大约四十分钟;煮好后晾晒起来。

晾晒后的贝叶用专门的线弓弹出清晰的格线,书写的工具是一种特制的铁笔。

书写后用植物油掺锅底黑灰拌合后,用布蘸着涂抹,以使字迹清晰,且不褪色。

然后用碎锯末打磨,增加光亮。

成册的贝叶经被涂上红色、黑色的漆加以保护,再涂上金粉,象征着佛经的庄严。

正是这样精湛的传统工艺,让后人体会到佛教中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傣族的文化之根

傣文史料记载,西双版纳的第一个佛教高僧布塔果沙厅首次将佛教经文刻写在贝叶上,刻写的第一部经书是他本人所著的《帕苏提麻嘎》。

《帕苏提麻嘎》的问世,标志着傣族贝叶经的正式诞生,也开创了傣族贝叶经本土化的先河。

傣族同胞对贝叶经特别珍爱,有一个专门向佛寺敬献贝叶经的习俗叫做“赕坦”。

赕坦前,傣族群众把自己认为比较好、有意义、值得珍藏的有关知识以及民间传说故事等请人刻写成贝叶经,敬献给佛主佛寺。

全世界一共有84000多部贝叶经,西双版纳的寺庙就保存有5000多部。

贝叶经所记载的内容除佛教经文外还包括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民族风俗、文学艺术、天文民法、宗教信仰、建筑设计、民间工艺等。

这些记载了傣族历史文化的贝叶经,不仅反映了傣族的社会进程,又指导傣族社会及个人的生产生活和艺术创造。

贝叶经犹如一叶神舟,既载着傣族历史文化,又装着傣族人民的未来。

结语

对于傣族人来说,贝叶经包含的不仅是一种信仰,是一种文化深深植根于心中。

一直以来,贝叶经只限于在佛寺里保存使用,管理十分严格。

因此,虽多为孤本,但很少发生流失、损毁现象,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精髓以这种方式被完整地传承下来。

2008年,贝叶经制作技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标签:傣族佛教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