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 正文

郭沫若嘲讽他的匪气 之后去了国外避难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6 09:41:14 分类:娱乐 浏览:132


郭沫若是中国文坛上最具争议的一个人物,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文坛同僚,对他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

其实单论成就,他在中国文坛的影响力少有人能匹敌,但我们评价一个人不能光看他的事业,也要看他的为人处世,这是最能反映一个人人品的。

而郭沫若的为人处世就有很多值得诟病的地方,他也因此背负了很多骂名。

人们对他的骂名无非就是“渣男”、“弄臣”、“马屁诗人”之类的,胡适说他反复善变,不齿于他的虚伪,鲁迅说他是才子加流氓,这些评价都足以说明郭沫若确实有许多不足之处。

但他在晚年的时候却被许多人称为郭老,这是一个带有尊敬性质的称谓,而且尊敬的程度还是相当高的。

年轻的时候郭沫若在私生活上确实有很多不检点的地方,他一生一共结了三次婚,和多名女性有过纠缠。

与原配妻子结婚五天便离家出走,此后这个原配妻子在家乡苦守他六十八年。

第二任妻子是日本人,两人还生育了五个孩子,但之后郭沫若回国抗日,被迫与妻子分离。

之后他觉得两人相隔甚远,不会再有重聚的可能,便又在中国找了第三任妻子,之后便没有再传出绯闻。

不过虽然曾经抛妻弃子,但他一直都有赡养每一任妻儿,虽然感情上无法做到完美无瑕,可和同时代许多视女人为草芥的人比起来,他已经算好的了。

现实中的郭沫若就是这样,虽然不是圣人,但也不是一个完全的恶人。

可当时盛行关于他的一堆黑料,大部分都是夸大或者是杜撰出来的,根本就没有任何事实依据。

比如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定陵是在他的主导下被强挖的,但事实上主导人并不是他,在当时他可没有拍板权。

挖定陵是一群人集体作出的决定,所有罪责不可能被归咎到一个人身上。

郭沫若在政界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不少人认为他是贪生怕死的懦夫,实际上也不尽然是这样,很多次他都是主动上战场的。

比如1926年的北伐战争,以及之后的抗日战争,他都曾经在最前线战斗。

他与鲁迅一样,同样是学医出身的,不过他没有完全丢掉自己的老本行,战争期间多次冒着炮火亲自上阵,去救治伤员。

因为频繁出入于前线,日寇还以为他是主要指挥官,一直谣传他手上掌握着五万国军。

为此他在日本的第二任夫人还被日本人逮捕,关押审问了一月有余。

他之所以能被尊称为郭老,绝不止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

白色恐怖时期,原本在国民党内部有着大好前途的郭沫若,写下一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放弃了所有功名利禄,遭受国军的追杀。

为此四处逃亡,之后去了国外避难,在日本流亡了十年。

在这十年间他进化成了“郭鼎堂”,自此以后成为政界文坛都尊敬的郭老。

本来他在日本的生活已经逐渐安定下来,在这里他能享受在国内没有的和平和安逸,日本政界的人对他都十分尊敬,甚至邀请他加入日本国籍。

但郭老表示,自己宁愿死都不愿加入日本国籍。

于是他设计逃离了日本,忍痛抛妻弃子,乘船回到了祖国。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郭沫若是贪生怕死之徒,毕竟他确实留下了许多“阿谀”诗词,但除此之外,他没有做出更多伤害人民利益的事情,那一时期的所作所为,多是迫于无奈,被大环境所逼。

他除了自己的安危之外,还不得不考虑到一家人的安危,所以他只能在自己的底线之上做出一些让步。

晚年的他也从未贪慕虚荣,更不赞成奢靡的生活。

于他而言,能当个教员就已经很满足了,安宁才是最珍贵的。

然而这一切对他来说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任何事情都不由自己做主。

不过有一件事他还是能做主的,那就是自己骨灰的安置地点。

他在临死之前对妻子和孩子交代,自己死后不要保留骨灰,将骨灰全部撒到大寨里面,当肥料。


标签:他的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