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笔记 > 正文

计算机课 重构过程性考核评价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5 05:56:29 分类:笔记 浏览:133


1 背景

课程考核是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效果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中指出,“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1]。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各高职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是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国民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对社会和谐与国家现代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以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为主,过程性考核成绩由各模块任务成绩组成,考核内容单一,不能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另外,考核方式没有体现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不能充分展示教育的公平公正性、适应新形势下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

增值评价作为一种新型教育评价模式,以学生的进步作为评价基础,能够体现学生个体化差异,有利于学校、教师改善教学评价机制,促进教育公平,为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改革提供了新的突破点。

它起源于英美国家对学校教育质量危机和教师效能问题的审视[3],20世纪80年代美国田纳西大学的研究团队提出了田纳西增值评价法,并逐步形成评价模型。

我国对教育增值评价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学者通常从国外增值评价方法出发,结合我国特色,对国外的增值评价法做相应的“改良”[4]。

目前的研究都偏向于探索学校或教师的增值评价,围绕学生个体发展的增值评价还较少,另外由于评价需要庞大的数据和相对复杂的统计技术,使得整个评价还处于实验阶段。

为全面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客观公平地检验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运用计算机基本技能的程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最终提高计算机基础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以现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出发,围绕多个评价要素,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重构过程性评价;通过排序、计算进步值、归一化处理、均值处理等算法,建立数学模型,探索学生增值评价。

改革现行的考核方案,以期使课程考核评价更加有效和公平。

2 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现状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文化基础、操作基础、电子文档处理、电子表格应用、演示文稿制作”等五大模块。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考核由课堂考勤、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组成,其中,课堂考勤占10%;过程性考核是各模块任务成绩的加权平均值,占50%;终结性考试以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为标准,分为上机考试和笔试,占40%。

这种考核方式增加了过程性考核的比重,重视过程,通过对各教学模块的考核可以及时反馈学生在该阶段的学习效果,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监督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各阶段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方便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和调整解学策略。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2.1过程性考核内容单一,不能有效达成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一般包含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

现行的过程性考核评价只包含对模块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任务一般是对学生能力的测试,评价结果更多体现的是学生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这会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造成学生善于模仿而不能创造。

另外学生的素质目标也难以通过单一模块任务充分体现。

2.2考核方式忽视个体差异,不能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性

现行的考核方式不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考试本质都是结果评价,所给出的尺度是统一的,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考虑到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这对于基础较差,在学习中付出很大努力的同学是不公平的。

因此,这种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难以形成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

3 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本文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围绕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提炼出评价要素。

强调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效果、团队精神等方面的持续性评价,加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评价,重构过程性评价体系;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探索增值评价。

依托多样化的考核元素,确立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促使考核评价更加客观、公正,能有效验证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教法和学法改革。

改革后的考核评价体系由过程性考核评价、增值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组成。

其中,为了强化过程评价,将过程性考核评价比例提升为70%,含课堂考勤比例10%;因增值评价基础数据源于各模块成绩,比例设置不宜过高,所以增值评价比例为10%;终结性考核内容和以前一致,评价比例设为20%。

3.1重建过程性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

宏观上包括对“文化基础、操作基础、文档处理、电子表格应用、演示文稿制作”等模块的评价。

微观上针对每次课包含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的评价(如表1所示)。

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提炼出学习视频、课前测试、思维导图M1(课前)、课堂活动(例如课堂签到、抢答、选人)、课堂任务、课后拓展、思维导图M2(课后)等评价要素。

依托学习通平台完成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学习轨迹记录和评价。

评价主体包含学习通、学生、教师。

评价方式有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课程团队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

每个阶段结束,进行模块测试(占10%),测试成绩和这一阶段学习通中的成绩,就构成了当前模块的成绩。

通过过程性评价,可以有效检测每次课和每个模块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情况作出及时反馈,有助于学生调整学习方法,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诊改,从而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3.2探索增值评价

增值评价是一种新兴的评价方式,重在评价学生的进步程度,其特点主要有:(1)强调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一段时间的成长,对学生进行纵向的发展性衡量。

例如:依据现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评价,最后形成期末总成绩,A同学得分95分,B同学得分85分;如果横向比较,A同学得分较高,相比B同学更优秀;但如果从发展性来看,在之前的测试中A同学考了90分,而B同学只考了55分,就会发现B同学进步更快。

(2)重视起点关注过程,是一种更为公平的评价。

每个学生在开始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时的基础不一样,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水平差异较大。

增值评价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衡量学生进步幅度,这样有利于激发愿意付出努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本文依托学生在各模块的成绩排名,对前后模块的排名进行对比,假设学生排名不变或下降表示没有进步,排名上升表示有进步,并且用上升幅度来衡量进步程度。

通过排序、计算进步值、归一化处理、均值处理等算法,建立数学模型,量化增值,得到奖励计分,达到了通过检测学生的进步程度来评价学生成长过程的目的。

下面介绍增值评价算法及步骤。

设i为第i位学生,j表示第j个模块,Mi j表示第i位学生在第j个模块的成绩,Pi j表示第i位学生在第j个模块的排名,Ji j+1表示第i位学生在第j+1个模块的进步值,Ni j+1表示第i位学生在第j+1个模块的进步程度,Z i表示第i位学生最终的奖励计分。

步骤一 对学生模块成绩Mi j按降序排序,得到学生排名Pi j

步骤二 计算学生前后模块排名之差Pi j - Pi j+1,得到学生进步值Ji j+1

步骤三 对进步值Ji j+1进行归一化处理后,转化为0-100的数Ni j+1(学生努力程度)

步骤四 计算Ni j+1的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Ni

步骤五 对Ni进行归一化处理后,转化为0-100的数Z i,即为奖励计分

某班级增值评价分数如表2所示。

该增值评价模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评价要素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进行动态调整;增值评价中可根据模块的重要程度不同对各模块进步程度的权重进行设置等等。

通过增值评价,可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成长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图1 增值评价计算流程图

表2 某班级计算机课程增值评价分数

4结语

以终结性考试为主体的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培养计算机基础应用人才的需求,本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探索增值评价,使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更加有效和公平。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信息与智能制造学院 何瑞英)


标签:评价学生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