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正文

记叙文写作指导 所谓开头要“富于戏剧性”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22 10:51:47 分类:生活 浏览:145


一、 叙事记叙文写作指导

【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准确运用书面语表达自己要说的话,选取一个生活事件或其中的一个片断进行记叙。

【教学重点】 选取生活事件或片断进行记叙。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写作指导

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

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

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

●那么,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

1、 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

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

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

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2、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

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

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3、 记叙的条理要清晰。

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

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

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

●那么,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1、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

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

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

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

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

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2、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

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3、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

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有些同学看见别的同学写出一些好文章来,便惊叹道:“这些内容,我也熟悉的,怎么我没能把它们写出来!”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说穿了,那是因为你缺乏从小事中写出深意的能力。

生活中,惊天动地的事情是少见的,一般人所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细小的事情。

自古以来,好文章数也数不尽,大多写的也是平凡的、细小的事。

《红楼梦》写的是封建社会大官僚仕宦家族中的生活琐事,这些生活琐事在那样的门第中可以说是平常又平常的了,但它反映的思想意义却是深刻的,成为举世公认的巨著。

●那么,怎样从小事中写出深意呢?

1、提高思想水平,训练一副见微知著的好眼力。

照相机能摄像,人的双眼也能摄像。

然而人和照相机毕竟不同,双眼是带着感情去选镜头的。

观察的人本身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看到事情的里层,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

2、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只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

这样,就能有敏感的头脑和锐利的好眼力,挖掘、寻找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

3、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

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

4、“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容易犯的毛病是“事”和“意”的榫头对得不准,往往是主观上(意)想“深”,客观上(事)显得内容单薄。

因此,我们在具体写的时候,避免在提示事情所蕴含的意义时候犯任意“拔高”的毛病。

有一篇题目叫《节日的早晨》作文,叙的内容是一家人愉快地吃早点的情形,结尾是:吃完早点,我开了院门一看,只见人们穿着美丽的新衣服,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走向热闹的大街,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

这段话的结尾处,犯有“拔高”文章思想意义的毛病。

如果写好吃早点的情形,体现人民生活水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步步提高是可以的,可是将它和“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联系在一起,那“事”和“意”的榫头就对得不合适了。

总之,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不少同学的作文,不是写拾到皮夹子交公,就是写为抱小孩的妇女让座;不是写帮助同学补课,就是写送迷路的小孩回家……总之,尽是写一些人家写“烂”的材料。

于是语文老师常常在他们的作文后面写上类似的评语:选材陈旧,希望今后选择新颖、独特的材料。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到新颖、独特的材料呢?

1、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不少同学看到作文题目,不是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材料,而是道听途说,或者是从概念出发去记叙、描写。

记好人好事,总是写“拾皮夹”、“让座”、“为人补课”,不管此事自巳是否经历过,是否有感触。

这样的内容,怎么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居住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的事情必然不同。

能把自己那些与众不同的经历作为选材的内容,那么,你所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独有的,新鲜生动的。

2、做生活的有心人。

常听一些同学说,我们是学生,生活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独特的事情值得记叙。

同学们生活面不广是事实,要扩大作文选材的范围,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生活。

那么是不是我们同学生活圈子小,就没有新鲜、独特的材料可以写呢?不是的。

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独特的材料让你挑选。

住在城里的人,恐怕都见过老年人跳迪斯科吧?可是有的同学熟视无睹,竟然让这样的材料从眼皮底下悄悄溜走了。

3、选择新角度,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一般来说,同学们的生活圈子小,家庭、教室、操场。

接触的人少,家人、老师、同学。

同学们在作文时,所叙述的事往往是常见的。

常见的材料中就没有新鲜的东西吗?不是的。

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对常见的材料改变一下叙述的角度,也会让它放出异彩。

4、打开思路,扩大视野。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路比较狭窄,他们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扩大。

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作文的材料一定会丰富多采起来。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了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

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

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

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

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

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

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那么,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1、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

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

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

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2、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

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

“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

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

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

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

不然,文章就会显得支离破碎。

所以,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一般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1、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2、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3、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4、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一般来说,插叙内容写完以后要注意与原来的叙事线索衔接。

叙事中的照应有三种情况:

1、文题照应。

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

2、首尾呼应。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3、前后照应。

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总之,过渡和照应,是叙事文章中必不可少的,我们在作文时千万不能忽视。

写文章应该怎样开头?怎么结尾?谁也不会带着这个问题去问警察,因为警察不是教语文的,跟他关系不大。

然而有一则外国幽默,却说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而这个警察终于谈出“门道”来了。

现将全文摘抄如下:

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警察说:“作报告时,首先要有信心,报告的开头要像逮捕犯人一样,富于戏剧性;报告中间要像审讯犯人一样有条不紊;报告的结尾要像宣判一样简洁明快。

看了这则幽默,同学们可能会捧腹大笑,有的笑那个“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人,是向聋子借听力,是向盲人问路;有的笑那个警察是:“不懂装懂,胡说八道。

”其实,那位外国警察谈的作报告的诀窍也一样适用于写文章,就是说开头要漂亮;所谓结尾要“简洁明快”,就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

●做到“开头漂亮”的主要途径是:

1、叙述好事件的起因。

如《边线》作文,开头这样写道:“大扫除刚结束,不知哪个‘缺德鬼’把一小团废纸扔在五年级的走廊上。

”文章的开头便是军军和牛牛争吵这件事的起因,具有夺人眼目的力量。

2、描写环境,烘托气氛。

如《风》作文,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风的猛烈:“走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

”甚至“前面路口的大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唰唰’的响声……”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上学路上的恶劣环境,正是为了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强了感染力。

3、激人兴趣,引人入胜。

如《一堂有趣的自然课》,作者开头就写道:“清脆的上课铃声刚止住,马老师就抱着一大堆毛皮子、丝绸帕、玻璃棍和橡胶棒等东西,快步走进了教室。

”马老师究竟要干什么?难道你不想看下去吗?

四、开门见山,点明题旨。

如《“雷锋”来到运动场》作文,作者开头写道:“学校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结束了。

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雷锋’。

”这样直截了当,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做到“结尾有力”的主要途径是:

1、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

如《一堂有趣有自然课》,是这样结局的:

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2、语言含蓄,发人深思。

在记叙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3、结尾同开头呼应。

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4、篇末点题,突出中心。

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

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例文欣赏

《清亮亮的雨水》

我敢说,在同学们中间,谁也没有我对雨水的感情深。

“春雨贵如油”,真是这样啊!当然雨水多了会造成灾害,可是对我来说,雨水在任何时候都是有用的。

 我们一家4口住在一幢30年代建造的小阁楼上,不到10米见方的小屋,是我们的卧室、书房兼客厅。

房子小,没有暖气、煤气倒也可以,最糟的是没有自来水。

  全楼的住户靠楼下小胡同里一个套着胶皮管子的水龙头用水。

人们一年四季,心安理得地把水挑上楼,谁也不抱怨。

  每到夏天,当你走进这条迷宫似的小胡同时,就会看见顽皮的孩子们在水龙头下争先恐后地洗脸、洗衣或者打水仗,惹得居民组长老奶奶一顿大骂。

许多花花绿绿的时髦衣服、衬衫、短裤什么的晾在铁丝上,衣服上的水嘀嘀嗒嗒地落进摆在地上一排用破搪瓷盆等代用的花盆里,一些连植物学家也未必能叫上名字来的小草、小花,在破搪瓷盆里开得还挺茂盛。

  我们这里家家都是节约用水的能手。

洗菜水用来洗手,洗手之后用来刷地板,废水利用率达百分之百。

  有一天,我放学早,想帮助妈妈洗洗衣服,可是缸里没水了,下楼去拎又拎不动,而且正下着大雨。

  我望着大雨出神,心里觉得很不是滋味。

雨水顺着平台、房梁哗啦啦地往下流。

我仿佛看着妈妈顶着大雨从学校里下班回家,仿佛看见爸爸在雨中挑着水艰难地一步一滑地上楼……忽然,我看见了一只罐头瓶在平台上淅沥沥地接了半瓶子水。

啊,有了!我把水桶挂在平台的横木上,不也可以接水吗?

  于是,不到20分钟,就接满了一桶清亮亮的雨水。

我高兴极了,接了一桶又一桶,心里就像来到果园里摘苹果那样甜美。

这些水,除了洗衣服,还剩下许多。

  晚上,爸爸、妈妈夸奖我:“毛毛真乖!”哥哥表扬我:“还是妹妹聪明!”

  更有趣的是,住在楼上的叔叔阿姨们,也都开始像我这样接雨水来用。

每逢雨天,当我看到大大小小的雨水桶在叮叮咚咚地“工作”时,心里就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不过,我并不希望别的同学也有我这种接雨水的喜悦,我祝愿大家都能住上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能用上方便的自来水。

老师点评

  《清亮亮的雨水》作者是具有好眼力的。

文章写“我”一家4口在一幢30年代建造的小阁楼上,房子小得可怜之外,“最糟的是没有自来水”。

小小年纪的“我”,虽然想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可下楼拎水拎不动。

雨中的罐头盒触动了“我”,使“我”想出了用水桶接雨水用的好办法,很快,“住在楼上的叔叔阿姨们也都学着我这样接雨水来用”。

“我”心里当然“充满了喜悦和自豪”。

  如果文章写到这里结束,意义就不会大。

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裹足不前,而是对这样的小事深入思考,于是笔锋一转,把自己所记叙的事情所蕴含的意义点化了出来:“不过,我并不希望别的同学也有我这种接雨水的喜悦,我祝愿大家都能住上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能用上方便的自来水。

”这个推己及人的结尾,真是画龙点睛之笔,使“我”的纯真、善良、美好的情感得到升华,更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了一定的深度。

            

《我们学做小医生》

  下午放学了,我和陈丽清一起走,准备到她家里去画图画。

陈丽清是大队学习委员,矮矮的个儿,梳着两条短短的辫子,不认识她的人还以为她是个四年级学生。

她爸爸妈妈都是医生,她立志长大了要当医生,但她也很喜欢画画,对同学又和气,大家都很喜欢她。

走着走着,我忽然想起一件事,就对她说:“丽清!”刚说出两个字,我又改变了主意,故意说:“等下到你家再说。

”急得她举起手来要捶我。

到了家,她把我带到小房间里我贴着她的耳朵,轻轻地说了几句,就问她:“好吗?”丽清说:“真好!你真会出点子。

来!我们现在就开始做吧!” 我们两个人连图画也不画了,丽清去找了一只小盒子,又向妈妈要了一些红药水,棉花和纱布,我们要学习做个小医生。

  第二天,我又去和几个女同学说了,蒋苹、邵嘉美她们都愿参加,我们的“小医院”就正式成立了。

教室后面的桌子上面挂了一本“意见簿”,抽屉里放着药箱。

下课时,同学们正要往外涌,我鼓足勇气,走上讲台,对大家说:“同学们!注意!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通知一下,就是我们成立了一个小医院,希望大家来看病。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笑了,男同学也“哄”地笑开了。

  从此每天下了课,我们总是紧张地站在药箱旁边,等着病人,可是一连几天,一个病人也没有。

有的男学走过,还扮一个鬼脸说:“小医院,臭医院,连病床也没,还不是新造茅坑三日香。

”男同学不来看病,女同学总该来啊!可是女同学也一个不来。

一天下课,我和丽清拦住了所有女同学检查,结果发现有人弄破手脚,于是给她们搽上红药水。

可是没过几天,病人又没有了,我们有些泄气,就停了下来。

  班上有个男同学名叫刘新旦,他个儿高高的,人瘦瘦的,同学们都叫他“长条丝瓜”,平时不声响,不吵闹,不过很会管闲事,好像什么事都和他有关似的。

一天,他在操场上看篮球,嘴里叫着:“加油啊!加油啊!”双脚奔来奔去,不知怎么绊了一脚,摔在地上,一头碰在石块上,顿时血涌了出来,几个同学连忙扶他到办公室去。

我们正在跳橡皮筋,丽清对我说:“抗抗,我们去看看他。

”我们两个人急忙朝办公室跑去,一边喊道:“喂!快到教室里来,我们有红药水……”他们一听犹豫了一下,就来了。

几个同学忙着搬凳子、拿药箱,可热闹了。

丽清连忙叫刘新旦坐下,我去打了一杯开水,给他洗伤口,丽清拿红药水给他搽上,又挑了一块最好的纱布,把伤口包好,然后对他说:“好了好了,这几天别去干重活儿,以后天天来换药。

”刘新旦“喔”了一声,就飞跑出去了。

几个男同学也对他开玩笑说:“小医院真方便,看急诊不要钱。

”我们两个长长地舒了口气,心想,总算第一次医好一个“急诊”的病人,而且是个男生。

  过了几天,有几个男同学也来看病了,不是皮擦破就是肉割开。

下了课,我们站在药箱旁边,男生走过来说:“给我点儿红药水。

”或者说:“快!快!碘酒。

”有一次劳动课,大个子俞士林的脚被锄头碰伤了,我们天天给他洗伤口,涂药膏,过了一个星期就好了。

很多同学看到我们这样诚恳的服务,也都来看病了。

甚至连老是要欺侮女同学的梁治荣、王国宝,也来看病了。

不过,有几个调皮鬼也要讽刺说:“瞧,叫女生看病,羞不羞?”

   这时候,刘新旦就出来管闲事了,“难道医院里没有女医生吗?”这一说,把他们说得闭口无言了。

我们的干劲也就更大了。

这以后,男同学在我们眼里好像不大凶了。

以前,我们班上男女生可分得清啦,互相之间从不讲一句话。

上课时,要是女同学的胳臂超过了“三八线”,就会挨上一拳头,于是,彼此就吵了起来。

到了下课,女同学趴在桌子上呜呜地哭,男同学见了扮个鬼脸,跳跳走了。

可是现在呢?变了样啦,男女同学团结起来了,意见簿上也写满了表扬的话。

 一天下午放学,我和丽清正走出校门,几个男同学追上来说:“喂!慢点走,我们和你们说句话。

”到底有什么事呢?只见俞士林把手摆到身后,吐了吐舌头,从背后拿出一瓶紫药水、一包牙签说:“这个送给你们。

  有一天,我发觉,班上好些同学都患着湿气,我们马上开了一个会,决心要把同学们的湿气医好。

买了治湿气的药水,出了一张布告,请同学快来医治。

放了学,好多同学都留下来,叫我们检查有没有湿气。

周老师也来看看我们。

有几个男同学对周老师说:“周老师,你看,她们多像小医生。

”我们听了,心里热呼呼的。

老师点评

  《我们学做小医生》,作者始终扣住题目进行叙述,写“我们学做小医生”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大家的理解、欢迎的内容,最后通过几个男同学“你看,她们多像小医生”的话语,直接照应文章的题目。

作者先在文中交代刘新旦“很会管闲事”,以及“我们”医好了“急诊”病人刘新旦的事,所以作者后来写刘新旦面对调皮鬼的讽刺(“叫女生看病,羞不羞?”),能出来管闲事了:“难道医院里没有女医生吗?”这样前有“伏笔”(有时也称为交代),后有“应笔”(有时也称为照应),文章的叙事也显得和谐完整。

三、写作台阶训练一 --

叙事如何生动具体。

1 .教师指导、示范(以 " 记一次打架 " 为例),让学生明确叙事要生动、具体,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A 、交待清楚记叙的六要素。

B 、对场面要进行观察、描写。

2 .学生训练:题目:《发生在班里的一件事》

处理方法:

(1)分学习小组进行。

(2)以小组长为中心,确定所选的事件,定好后,小组成员展开讨论,讨论问题:

A 、我们可以写这件事的哪些方面,(如当时的情况,人们的心理等)

B 、对这些方面我们如何去写。

3 .教师抽查一两组的讨论情况。

四、台阶训练二

开头、结尾训练:

1 .教师讲述常见的开头、结尾方式。

2 .学生书面写《发生在班里的一件事》的开头、结尾。

3 .抽读优生的作示范。

4 .范文欣赏(全篇)

五、大作文训练

题目:发生在班里的一件事

要求: 1 、字数在 500 字以上。

2 .要有适当的议论、抒情。

3 .叙述事件要生动、具体。

4 .书写工整。

(因升中考卷面分 4 分,所以每次作文均要求书写工整)


标签:同学文章我们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