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正文

逃离黑德兰 但却与事实相去甚远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3 04:53:32 分类:生活 浏览:135


电影《逃离德黑兰》是第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得主,改编自一篇新闻报道《中情局如何依靠一部假冒的电影将美国人带离德黑兰》,可以说是源自一个真实的故事;

而且在电影结尾,导演还展示了与这一事件相关的真实照片,与剧照相呼应。

大家更相信这部电影的真实性了。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电影中,充斥着西方世界对东方世界的窥探、偏见和一厢情愿的意淫。

用一个学术一点的词语来说,就是“东方主义”。

什么是“东方主义”呢?

这是一种西方惯用的思维方式,即将东西方二元对立。

西方是民主的,东方就是封建的;西方是光明的,东方就是黑暗的。

尽管电影《逃离德黑兰》依托发达的技术、巧妙的叙事和华丽的画面把这种极端的思维隐藏在细节中,但还是引起了观影者的不适。

01 剧本是“原罪”

电影的主演是好莱坞的才子本·阿弗莱克。

他可不是新人,年纪轻轻就混迹好莱坞的各大剧组,出席各种颁奖典礼。

除了“主演”这一身份之外,他还是影片的导演。

还不夸张地说,每天成千上万的剧本从世界各地涌向好莱坞,作为导演的本·阿弗莱克偏偏选中了这个故事,意图就已经不是那么简单了。

很多人批评这部电影,说这是老套的“超级英雄”模式。

没错。

但除此之外,还有更大的目的。

展示西方的优越,揭露东方的落后。

要知道,好莱坞早就和美国的政治达成默契了。

02 美国人VS伊朗

毋庸置疑,影片着重塑造的正是男主角托尼·门德兹的“英雄”形象,聪明、勇敢、爱国、有担当、思维清晰的美国人。

但是却没出现一个与之相呼应的伊朗人。

故事的绝大部分都是发生在伊朗,但观众却说不上来一个完整的伊朗人,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出现的每个美国人,甚至可以说,出现的每个白种人,个个形象鲜明;

但是出现的伊朗人,模糊,千人一面。

他们总是成群出现,连行为似乎都是机械的。

伊朗人凶神恶煞,美国人无辜、无助。

出现在镜头中的伊朗人一直在施暴。

聚集、放火、弹药。

伊朗青年不停地用尖刀捅向阿沙的画像,街头的妇女呆滞地看向远方。

他们围在美国大使馆门前,翻过围栏,狂热的伊朗民众就像洪水猛兽一样冲进来。

此时的美国人呢。

负责大使馆安保工作的军官说,不到万不得已不能开枪伤害伊朗人;

大使馆内的工作人员只能无助地销毁文件资料;

等待办理手续的美国人,无助地围在一起,什么都做不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

因为西方人文明,东方人野蛮。

在带有偏见的东方主义眼中,东方和西方就是天壤之别。

电影中,虽然愤怒的伊朗人一直在破坏、一直在杀戮,但他们几乎没说一句话。

整个电影看下来,我们不记得他们有什么台词。

即使有,也是晦涩难懂的波斯语。

相比之下,说英语的美国人,竟然显得有点亲切。

影片中,这种语言缺失的现象,是美国剥夺东方世界话语权众多方式众多一种。

这样,伊朗人就沦为了麻木的背景板。

我们关注的,始终是救危救难的美国人。

伊朗人的形象太单一了,能拿奖吗?

当然不能。

那怎么办呢?

经验老到的本·阿弗莱克自然有办法。

影片中也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伊朗人,外交官家的保姆。

她头脑清晰、临危不乱,面对盘查应对自如,帮美国人逃了一劫。

但是,创作团队巧妙的设置,让大家自然地认为,这位伊朗保姆之所以拥有“高素质”、之所以和门外的暴徒迥然不同,是受到了白人的熏陶。

无形中,又搞了人种的对立

03 天堂和地狱

好像,人种对立不是太过瘾。

电影干脆把两个国家对立起来。

美国,秩序井然的现代生活,高楼林立的洛杉矶,优雅奢华的好莱坞;

伊朗,混乱的治安,戴头巾的女性,负枪的青年,民兵随意处决百姓。

民主、文明、优越的美国,封建、野蛮、落后的伊朗。

显然,是为了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和对东方世界的刻板印象。

不论是拍摄的手法还是宣传,《逃离德黑兰》都让人觉得是一部“真实的”电影。

,上映之后就引起了争论,得奖之后更是受到不少讨伐。

但是,奥斯卡就像是替美国政坛出征的将军,为了完成任务,可以全然不管争议。

这部电影中的隐含的“东方主义”,无疑是一种新时代的殖民主义。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关注,我们一起看电影、一起胡思乱想啊!


标签:伊朗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