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屋 > 正文

谁家今夜扁舟子 还是回到了现实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3 04:44:39 分类:书屋 浏览:80


孤篇压全唐,临近中秋,欣赏《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唐朝诗人,凭借《春江花月夜》一首诗,稳稳站住了在文学史上的一席之地。

这首诗之所以引起后人无限的吟诵和共鸣,就在于深邃的宇宙时空感和人生的短暂对比。

为此,我就尝试对这篇诗作进行一番解读。

我想,很多人一定纳闷,为何钱塘江观潮都在中秋,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在这里给出个人的解释,是用易经的知识来说的。

中秋节,大家都晓得是农历八月十五,实际上,严格来说,农历八月十五当是秋分,但由于地球公转和自转,实际上秋分不是早于农历八月十五,就是晚于农历八月十五。

这一点和闰年的道理是一致的。

中秋节既然是秋分的日子,道理也就好理解了。

秋分在文王八卦是兑卦位置。

这是对于一年而言,对于一天而言,就是相当于白天和黑夜的分界线。

或者更进一步说是阳和阴的分界线。

啥意思呢,那就是在这一天,阳的主导地位丧失了,阴的主导地位开始占据上风了。

这是一天的阴阳,同样的,一年的阴阳也是如此。

阴占据主导地位,大家都晓得月亮就是阴气的代表。

《系辞传》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来就是讲这个道理的。

所以,中秋节前后几天是月亮占据主导作用最大的时候。

而潮汐就是因为受月亮的影响的。

所以中秋前后的潮汐是很大的。

而中秋天高气爽,对于人出游也是一个好时候,所以,很多人都会选在中秋观潮。

但对于大海的潮水而言,几乎天天都有涨潮落潮的时间,只是大小不同罢了。

了解了潮水的这个知识,就言归正传了。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作者的视角一直在潮水和明月之间来回切换,眼中再无其它。

仿佛是亿万年前那个孤寂的世界,除了一望无际的江水,就只有明月相伴了。

春江的潮水翻涌不息,一直翻涌到大海边和海水融为一体。

从惊涛拍岸的江水转向波澜壮阔的大海,斯时,海的那边出现了一轮圆月,海水涌动的波浪仿佛在一点点托起那轮明月。

也好像明月在挣脱海水的束缚一样,从涌动中挣扎而起。

月光洒在翻涌的海水上,目之所及,皆是潋滟粼粼的月光,一直到千万里海的尽头。

整个的大海都被升起来的月亮的月光洒满了。

明月江水融为一体。

作者又把目光收了回来,回到了眼前的江水上。

这是写空间的壮观。

是大视野。

是广角镜头。

给人一种空旷寂寥的感官。

书法欣赏,图片来自网络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现在是特写,是近距离实拍。

江水流动,绕过脚下的长满野草的土地。

因为岸是弯曲的,潮水过去了,所以是婉转的,平和的。

月光落在开满鲜花的丛林上,有些清冷,好似初冬的冰霰。

就像飞霜一样笼盖在花上,竟然不觉得飞霜的飘洒,同样的,这飞霜一样的月光也把沙滩上的白沙覆盖了,已经看不出是白沙还是月光了。

写实之中还有奇特的想象,把月光看作霰和飞霜,清冷意味浓厚,预示着人生也会遭遇飞霜的凋零。

韶华转瞬即逝。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书法欣赏,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的视觉又切换到了远方以及天空。

从自己脚下到江天相接处,都是一片片粼粼的月光,犹如白霜一样,所以是一色,无丝毫的纤尘。

在这样的情景之下,人会不由自主升起一种惶恐甚至肃穆的心情。

皎洁的空中也是一色,只有一轮孤月挂在那里。

孤月对应岸边的孤人。

人和月的联系就这样自然建立起来了。

作者不由想到,在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江边,是不是也有一个这样的人站在这里,是一个有着什么故事的人,或者说这样的江月是在哪一年照到这样的一个人。

不写己,而写那个曾经和自己一样的人,一下子就把时间的数轴拉长了。

是啥样的人,是啥时间这样孤立江边的呢。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作者经过了思考,还是自己回答了这个问题!不管何人,何时,甚或我之后还有别的人,但又能如何呢。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一代代,无穷无尽。

但不管何人,何时,望向江月,这个时候的江月每年却都是一样的。

一下子把人生命的有限和天地的永恒的矛盾给揭示了出来,让人顿生一种无奈和悲哀的心情。

我已经无需知道这样的江月曾经等待了哪个人,只是看到了长江只是年复一年的如此送走流水,就好像江月也曾送走那个望向它的人一样!再次用长江的不动和流水的变换,来咏叹人生的短暂和时空的永恒。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如此短暂的人生,人该如何度过,岂是一个愁字了得。

白云悠悠无言,千载如此,来了又去,可是斯时站在青枫浦岸边的我却是不知该如何排遣自己的忧愁。

今夜,有几个如我一样,是荡着一叶扁舟的游子,今夜,又是谁在明月透过珠帘的阁楼思念离人。

作者在思索人生的短暂后,斯时,自己就如那一叶扁舟一样,任西东漂流,如何对自己短暂的人生负责作主呢。

也不知那阁楼上有没有思念自己的人。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可怜二字把无奈的心情泄露无疑。

月光是驱赶不走的,它就那样毫无顾忌肆意地在阁楼上徘徊着,一直照到有离人在远方的少妇的梳妆台前,惹得人的思念无法停歇。

何止是梳妆台前。

那小家碧玉的玉帘透过的月光也是卷不住的,那清溪边上捣衣的农妇上的砧板上的月光也是拂拭不掉的。

这样的月光会惹动情思。

其实最凄惨的还是作者,无论梳妆台前的少妇,玉户帘下的小家碧玉,还是捣衣砧板上的农妇都和自己无关!作者望着这样的月光,却连思念都无法有。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所以作者感叹了,自己和月光互相对望却不能收到对方的音信!注意了,这是在写作者的孤寂,孤月孤人。

而不是作者在思念谁。

无人可思,咋办呢!其实是有的,因为作者一直在感叹韶华易逝,可是自己还在漂泊!他所思所想的是古代知识分子一个共同的想法,为国出力。

所以作者紧接着写道,只愿意追逐流水一样的月光映照到君王身上。

我为何说不是写作者列举的那少妇,少女,农妇呢,因为她们并没有和月相望。

驱赶还驱赶不掉呢。

和月相望的只有此时的作者。

而且这个君当是君王。

古代诗人多有借月光照临来比喻君王眷顾。

尤其是后一句鱼龙潜跃,更是君的注脚。

作者希望如鲤鱼跃龙门那样得到重用。

鸿雁飞翔万里不能传达音信,月光也是如此,不能传达音信。

什么时候才能象水底的鱼一样跃出水面泛起阵阵涟漪呢。

当然,这四句诗只是我个人的一个看法,还不能说成熟,大家按照传统阐释,归到相思上去也说得通。

但是纵观全诗的基调,还是作者在感叹宇宙时空之下人生的短暂和渺小。

而作者之所以写少妇少女农妇,是作者反衬自己功名未立,何以家为的感叹。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闲潭,无人识,无人游玩的潭水。

暗示作者自己无人用。

昨天夜里梦见了闲潭周边的花都落掉了。

暗示人生的大好年华就要过去了。

可怜是对作者自己说的。

春天都要过去一半了,可是还不能回家。

暗示作者自己要趁着大好年华有所作为。

春天就像眼前的江水一样,在慢慢的流逝。

自己的年华也在青丝变白发,时光催人老啊。

江水潭水中的月亮也开始落下去了。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落下的月亮摇摇欲坠,就要淹没在缥缈的海雾之中,可是碣石到潇湘的路途却未有归期,遥遥无尽。

作者对自己前途的迷茫和失望。

不知道这个时候有几个人能乘着月亮回家,作者的眼中只有那落月多情的把江边的树洒满月光。

作者是无家可回,也不能回。

他要趁着年华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总结,基本可以说,这首诗和相思无关,是一种宇宙时空之下对人生短暂的感叹,以及作者告诫自己要趁着大好的年华去实现自己的抱负的一种愿景。

全诗由远及近,切换视角,然后着重描写作者内心的变化由月亮升起写到月落,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标签:作者月光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