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屋 > 正文

解放南京 每天给自己冲个澡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0 09:11:01 分类:书屋 浏览:141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打响,仅用时3天,解放军就拿下了南京

相信不少朋友知道,当时接管南京的是陈毅将军带领的第三野战军。

而在此之后,解放军在城中开展了重建工作。

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最初接到命令接管南京的队伍并不是第三野战军的第7兵团35军。

而是陈赓带领的二野第4兵团,这样的安排相当意味深长。

不过,没想到老蒋跑路太快,南京直接变“空城”。

于是,解放南京一事便给了陈毅他们队伍来办。

事后,陈赓在日记中感叹不已,还发出“不需要我们”的调侃。

陈赓发出这样的感叹,并不是嫉妒陈毅抢了他的功劳,而是一种幽默。

错失殊荣

在和平谈判破裂之后,解放军立刻打响了渡江战役,作为战总前委书记,邓小平主持制定了作战计划,决心摧毁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治。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同这场战役要有主次,还要从多方面进行打击。

会议结束时,讨论的结果整理成了一本《战役纲要》。

陈赓时任二野第四兵团的司令员,拿到这本纲要翻看没几页,他就发现了计划中的特别之处。

不管敌军选择坚守或放弃南京,纲要中安排了西路的二野要顺江东下,负责攻占芜湖以及后续进攻南京的任务。

渡江成功以后,三野一部除了监视和歼灭沿江敌人以外,要迅速向东出发,截断京杭公路。

这个安排的意图相当明显,三野负责打进芜湖后,直接去了东边,把芜湖跟南京都留给了二野。

这两个地方在陈赓眼里可是一块“肥肉”,看到这儿,他喜笑颜开。

他说,三野他们肯同意把攻占南京的任务交给我们,是对之前我们二野不遗余力翻越大别山,击溃黄维兵团的肯定。

要知道,解放战争中第一个攻入南京的队伍,就像二战里第一个攻入柏林一样,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情。

那么,究竟是二野哪个兵团担负着占领和保卫南京的光荣使命?陈赓怎么也没想到,这个荣誉,落到了二野第4兵团头上。

作为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生,早年陈赓曾经受到蒋介石“校长”的器重。

现在若让陈赓带兵攻入蒋介石的大本营南京,那才是对国民党的反动政权最大的嘲弄!

4月20号20时整,渡江战役开始了,当时的国民党已是一盘散沙,根本无力抵抗。

22号正午,蒋介石宣布南京失守,守兵四散奔逃。

南京顷刻间变成了一座“空城”,街道上到处都是零零散散的子弹壳,到处都是逃难的士兵,到处都是危险的居民。

4月23日早晨,南京市民联名建立了维护南京秩序委员会,并推举马青苑为主席,吴贻芳为副主席,以维护城市秩序。

当天晚上六点,该委员会的成员致电毛泽东,表示热烈欢迎解放军进城,并请求他下令,让城外的野战军和平接管南京,安抚民心。

因战争形势变化过快,而预定占领南京的二野4兵团还驻扎在江西的湖口到安徽的望江一带,到达南京最少也要10多天时间。

而且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剿灭逃兵,于是,邓小平和刘伯承一致同意:取消第4兵团接管、驻守南京的任务。

那时,三野第7兵团的第35军刚好是进入南京最好的发起点,于是这个重要的任务就交给了陈毅他们这支队伍。

与此同时,在陈毅所带的队伍接管南京后,陈赓兵团接到向浙赣路行军的命令。

路上,他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写到,颇有遗憾、调侃之意:“原来预定占领南京的使命,现在已用不着我们了。

真没想到,国民党竟然毫无反抗之力,真是可悲可叹啊!”

陈赓这一感叹,更多是在说我军用兵之神速,以及国民党的颓势已无可挽回,大势所趋,再挣扎也是徒劳。

而陈赓本人对于这一点早有远见,没能拿下殊荣也有一点小小的遗憾。

不过,在队伍中他的战术是出了名的,曾经还得到了毛主席的特别肯定。

阵地军师

陈赓在作战中十分擅长主动制造战斗机会。

两军对战,我军占据上风的机会,并不是随处可见,“守株待兔”不现实,陈赓认为战机不是等来的,而是自己争取的。

所以,在战斗中,如果还没有形成对敌人有利的局面,那么,就应该积极地采取行动,制造战机。

陈赓擅长用声东击西、示弱诱敌、消耗拖敌等战术来扰乱、策动敌军,使他们露出破绽,为我军提供进攻机会。

1947年夏天,陈赓受令率领部队横渡黄河,向豫西进军,行动顺利,打开了作战局面,并引诱国民党军第5兵团向南方追击。

经过侦查,双方人数大致相同,但在装备上,我军与国民党中央军就较大的差距。

想要全歼对方,可能性不高,如果硬碰硬的话,很可能会陷入劣势。

据此,陈赓的计划是:使用“牵牛战术”,用一支队伍,将敌军的主要力量引向西部,消耗敌军的力量,然后伺机消灭敌军。

但主力需要隐藏起来,等待时机,为了配合刘邓在大别山地区的军队,随时出击平汉线。

“牵牛”军在陈赓的指挥下,忽而东西,忽而聚散,始终保持着绝对的主动权,终于把第3师国民党军“赶”到了事先布置好的遂平北部“宰牛”区。

由于对方孤军奋战、长途奔袭、精疲力竭,这对他们的战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陈赓见时机已到,向中央军委请示,由华东野战军配合,率部在豫西将敌人一网打尽,取得了胜利。

除此之外,陈赓还极其擅长随机应变。

毛泽东认为,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战术,是一名司令员应该具备的素养。

判断形势,适时适当地处理问题也是一种能力,即所谓的“运用之妙”。

陈赓在战斗中,擅长因势利导,并能依据战场上的敌人和己方的形势,及时地做出相应的决策,并能灵活处理各种问题。

1949年广东战役后,四野、二野四兵团为了执行毛泽东的作战方针,分西、南、中三路奔赴广西。

陈赓率其部队,负责在粤桂一带,阻截白崇禧的部队。

1949年11月22日,四野司令部向陈赓发出电报:“我军决定以第13军牵制张淦及余汉谋的部队,分三个集团军,先消灭鲁道源兵团,随后消灭张淦和余汉谋的部队。

陈赓以为这一安排的用意虽好,但是和实际情况不符,于是他打了一封电报给四野:

第13军和第14军从现在的位置转移到新阵地,需要3天的时间,这样是否会耽搁战机?

所以,我建议,我们应该先消灭张淦,再消灭鲁道源。

毛泽东赞成这个建议,并指出要抓紧机会消灭敌人。

作战计划即沿廉江化县、茂名、信宜一线布防,集中兵力于廉江、化县一带,待敌人进攻,将其一举歼灭。

陈赓把第14军和第15军,分别布置在信宜县西部和西南部,而把第13军布置在化县、廉江以北,组成比较长的封锁线,严密封锁敌人往雷州半岛逃窜。

白崇禧一看形势不妙,立刻更改了原来的路线,调头向西南撤退,并设法经钦州和合浦渡海,逃到海南岛。

鉴于敌人形势突变,陈赓下令:“立即调遣部队原地点出发,分三队,向西方进攻。

余汉谋部为了配合白崇禧的“南路攻势作战”,余汉谋手底下的沈发藻兵团趁机占领了廉江县。

13军一马当先,看到廉江县无人防守,便临时调整了向西的计划。

陈赛知道,现在局势已经出现了巨大的转机,他必须要抢在敌人之前,赶到钦州,拦截住白崇禧的主力部队,将其一网打尽。

他和第13军团联络不成,便马上改变原来的计划,下令第14军团加快前进速度,改后方部队为先锋,抢在敌人前面抵达钦州,截断敌人的后路。

就是由于陈赓能够在敌我形势不断出现巨大变化的情况下,随机应变,运用灵活多变的作战策略,才能在白崇禧兵团东南方向形成合围之势,并以此为基础,为一举歼灭敌人主力军创造了机会。

在战场的陈赓运筹帷幄,而在日常军旅生活中,他又是另外一幅模样。

平易近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没过多久朝鲜战争爆发,为了维护国家安定。

我国派出了志愿军远赴朝鲜参战,那时陈赓也参与到了这场战争中。

1951年9月2日,当陈赓到达志愿军总部时,志司仍驻扎在在伊川西北部的空寺洞中。

9月15日,志司迁移至平壤西部的桧仓金矿区。

那座金矿距离桧仓城有3公里左右的距离。

这是一个非常幽暗的洞穴,洞穴深处没有氧气,而且非常潮湿,有很多地方都在往外渗着水。

他们刚来的时候,连一盏灯都没有,全是用蜡烛照亮的。

山洞里黑漆漆的,每个人都要拿着一个火把,没有火把,他们无法进入,更不用说出去的事了。

山洞的洞顶很低,他们必须低着头,否则就很容易把头碰得头破血流。

没有导游,根本就找不到出去的路。

陈赓的身体算不上好,成天待在洞穴里,脑子时常发胀头晕。

虽然矿山的环境恶劣,日子不好过,但是陈赓还是很开心。

他刚来的那会,虽然大家对他有所耳闻,但真正和他一起工作过的人并不多,没见过真人,只是看着他风度翩翩,心生敬意。

久而久之,所有人都认为他没有首长架子,平易近人,他喜欢同每一个人聊天。

来自东部前线的文工团,要到上甘岭慰问士兵们。

趁这个机会,陈赓想和队员们聊聊天,多了解了解他们。

团长漠雁和其他的一些演员,也被邀请参加这次盛会。

当他们来到一个半山腰的防空洞里时,走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挂在墙壁上的地形图时,陈赓的声音响起:“爬山爬累了吧?你们快进来坐吧!”

众人互相推脱,显得有点局促不安。

陈赓拽着其中演员的胳膊,将他拉进了自己的房间,他笑着说:“别看这房间小,你们几个人还是坐得下去的。

大家进了屋子以后,面面相觑,暗自揣测这个首长是谁,陈赓见状,主动解围道:“好了,你们不认识吧,我来做个自我介绍,我叫陈赓,认识大家我很高兴。

有几个演员几乎要尖叫出声:这就是曾经带着几十万军队同刘邓的军队横渡黄河、纵横中原的陈赓!

所有人急忙站起身,向陈赓郑重地敬礼。

陈赓笑起来说:“我可没说搞阅兵,你们都快坐下来吧。

他随手摘下一个苹果,边削边问道:“你觉得朝鲜的水果和我们祖国的水果,哪个更甜?”

“我觉得朝鲜的苹果比较香,”陈赓说,“你们可别怕,诶,也别笑,感觉哪个更甜就直说。

你们是不是怕说祖国的不甜,就不爱国啦?”

“从政治上来说,如果没有朝鲜人民的支持,没有他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就不可能战胜美帝国主义的入侵,所以毛主席才会让我们珍惜朝鲜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株植物。

陈赓拿起一只削好的苹果,递给身边的一个同志,可是那战友拒绝了,又传了几个人,都没有人要。

陈赓咧嘴一笑:“你们这些个小知识分子,就是要脸,明明很想吃,却偏偏不肯拿,喏,拿去!”

说着,他将苹果强行塞到一名队友手里。

之后,漠雁陪同陈赓看了一场表演。

陈赓在电视上看了一个《战地小休息》的节目,里面的士兵都是灰头土脸的,他不满地摇摇头,道:“他们干嘛要弄成这样?这么野蛮?

“我们的士兵很有教养,也很爱干净!美国士兵在前线抓跳蚤,我们士兵自己做浴桶,还在前线种植花花草草,这才是乐观主义,不要搞形式主义!”

在抗美援朝的前线中,陈赓还留下了许多轶事,许多人都认为他是个幽默风趣,平易近人的人。

作为一名战士,他机智勇猛,是屹立于阵地不倒的军师;在生活中,他与将士们打成一片,乐观豁达,是大家的开心果。

他的这些故事和品质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学习,我们应该向他致敬!


标签:南京兵团敌人我们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