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书屋 > 正文

辛沪光 无人再敢演奏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0 09:10:51 分类:书屋 浏览:90


《嘎达梅林》电影剧照

2001年,著名导演冯小宁准备筹拍自己的第六部电影《嘎达梅林》,蒙古族音乐人三宝主动请缨为影片作曲,影片配乐最终获得2002年第2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提名,还因极富民族特色,在美国加州获得了加州政府杰出贡献奖。

熟悉的人知道,“嘎达梅林”的配乐是三宝发自血脉中的民族呼唤,也是他用音乐致敬自己的母亲——辛沪光。

冯小宁

三宝

辛沪光,1933年10月16日,生于上海,祖籍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其祖上是万载县康乐街道阳乐村马道里辛家人,自幼随父经商,走南闯北,居无定所。

1948年,辛沪光在上海读完小学,由于家境落魄,来到南昌投靠亲戚,进入当时的一个教会中学(南昌一中的前身)读书。

中学时光让辛沪光接触到了钢琴和正规的西方音乐教育。

1949年解放后,辛沪光经人推荐跟随钟立民学习钢琴,接受更系统的音乐教育。

辛沪光

钟立民

江定仙

陈培勋

1951年,辛沪光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成为解放后中央音乐学院第一批正式面向全国招收的学生。

入校后先后师从于江定仙、陈培勋等名师,后来辛沪光认识了一名来自内蒙古的同学美丽其格,通过他结识了很多来自内蒙古的同学,其中就包括管弦系学黑管的学生包玉山。

通过跟蒙古族同学的接触,辛沪光对蒙古文化产生极大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

管弦乐系的包玉山和美丽其格都来自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当时包玉山经常到作曲系的自修室与辛沪光等人聊天,讲家乡的蒙古民谣故事,辛沪光从他那里获得了许多关于内蒙古音乐方面的资料和趣闻,两人的感情也渐渐升温,后来成为了终身伴侣。

辛沪光、包玉山一家

美丽其格

1956年,23岁的辛沪光与班上同学都在中央音乐学院准备毕业作品,同学美丽其格的毕业作正是后来著名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一天,辛沪光猛然想起男友包玉山讲过一个感人的蒙古族民间叙事诗《嘎达梅林》的故事和动听的蒙文民歌。

她觉得一个关于牧民与封建王爷抗争的悲壮故事太适合用在交响乐曲中,便着手以这个故事为题材开始构思创作。

当时由于受苏联革命音乐影响,辛沪光本想已气势恢弘的交响组曲来展现作品,但包玉山建议用交响诗的形式来展现草原壮美和抗争残酷的反差。

于是辛沪光采纳了包玉山的意见,随后完成了自己的毕业作品——交响诗《嘎达梅林》。

交响诗《嘎达梅林》

辛沪光的交响诗《嘎达梅林》一经发表,迅速震动了整个中国乐坛,业界都纷纷赞叹一个年轻柔弱的南方小姑娘竟写出了一部气势磅礴的交响作品。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这部交响诗常演不衰,唱片屡次再版,并被东欧许多国家誉为可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相媲美的“二珍”,已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优秀交响乐作品。

晚年的辛沪光、包玉山

1956年毕业时,辛沪光凭着对草原音乐单纯的喜爱,与包玉山一同回到内蒙古,学习蒙古族音乐。

辛沪光先被分到内蒙古歌舞团创编室专职作曲,后被调到内蒙古艺术学校任教,在内蒙古创作、教学近三十年。

任职期间,辛沪光主动深入牧区,与牧民生活采风,从一个阴柔的江南姑娘变成豪爽的北方女汉,她学会了剪羊毛、挤牛奶、拾牛粪、制作奶奶制品,收集整理大量的蒙古民族素材,创作近千部音乐作品,如管弦乐《草原组曲》,我国首部马头琴协奏曲《草原音诗》,弦乐四重奏《草原小牧民》、《剪羊毛》,单簧管独奏《蒙古情歌》、《欢乐的那达慕》,双簧管独奏《黄昏牧归》,电影音乐《祖国啊,母亲》、四幕舞剧《蒙古源流》。

交响诗《嘎达梅林》唱片

交响诗《嘎达梅林》唱片

1966年文革开始后,辛沪光的交响诗《嘎达梅林》被定性为大毒草,禁止一切公开演出。

辛沪光所喜爱的蒙古族马头琴艺术也遭到了劫难,马头琴被当做封建王爷的产物,许多著名的马头琴演奏家因此遭受迫害。

直到1976年,解禁的交响诗《嘎达梅林》才重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公开播放。

辛沪光与儿子三宝

晚年的辛沪光

1982年,辛沪光离开内蒙古回到北京歌舞团任专职作曲,1991年退休移居美国,2011年10月17日在美国纽约病逝。

回顾其一生,从白绸丝竹再到骏马茵茵,凭着执念她扎根内蒙古,毕生挖掘和发展蒙古族音乐,其作品无不展现着对草原生命的赞颂和敬畏,她将芳华余音永远留在了深爱的北疆。


标签:音乐内蒙古


最新推荐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