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 > 正文

解缙 君臣之间的嫌隙更深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3-11-10 08:51:11 分类:生活 浏览:63


前言: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十一月十五日,太子少师姚广孝,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黑衣宰相道衍和尚,将重修的《文献大成》一书上呈给当朝皇帝朱棣。

朱棣大喜过望,不但将其更名为《永乐大典》,还亲自写了序文,对本书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

巨细粲然,明备其余。

襍家之言,亦皆得以附见。

盖网罗无遗,以存考索。

使观者因韵以求字,因字以考事。

自源徂流,如射中鹄,开卷而无所隐。

—《明太宗实录七十三》

姚广孝剧照

随后包括姚广孝在内的2169名《永乐大典》编委会成员都受到了奖励,唯独缺少了原来的总裁官:解缙。

大半年前,解缙这位翰林院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被贬去了广西,做一个小小的布政司右参议。

身为内阁首辅,又是天下闻名的大才子,解缙是怎么混到这步田地的呢?其实说起来,这还是一个文人不应参政的悲剧。

洪武朝:意气风发的少年才子

解缙,江西吉安府吉水人,生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十一月初七日。

据说其母高氏怀孕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位老人送了她一套深衣大带。

“深衣”俗称为袍服,是古代士大夫阶层穿的家居便服。

“大带”又叫做绅,是指士大夫阶层系在深衣外面、起束腰作用的一种布带。

看起来这个孩子将来可以做大官,于是乎其父解开以一个“缙”字来为儿子起名(“缙绅”即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也许高氏那个梦确实很有灵验,解缙从小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智商。

据明初著名的“三杨”之一杨士奇为解缙所著的墓志铭透露,这位大才子五岁能读书,七岁会写诗,到了十三岁就已经《四书五经》无所不通。

嘉靖版的《解学士文集》收录了解缙小时候写的一首诗,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水平:

小儿何所爱,爱此芝兰室。

更欲附飞龙,上天看红日。

—《小儿何所爱》

朱元璋剧照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8年),20岁的解缙参加江西乡试,一举夺得解元(即江西第一名)。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9年)会试第七,但在廷试之时被人为打压至第三甲。

不过由于其兄解纶、妹夫黄金华也同登进士第,解家一门三进士,还是引起了朱元璋的瞩目。

三人之中解纶授礼部祠祭主事,解缙和黄金华授中书庶吉士,每天在朱元璋身边侍奉,其中解缙尤得老朱喜爱。

据史书记载,朱元璋曾对解缙表示“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转天解缙就上了一封万言书,其中不少观点颇得老朱的赞许。

但凡天才,多少都有点恃才傲物,何况解缙看上去又深得圣心,日常行事不免有些嚣张,《明史》对他有一个隐晦的批评:“任事直前”。

很快解缙就得罪了兵部尚书沈溍,再加上他反对封建诸王,很快失去了朱元璋的欢心,被外放为江西道监察御史。

李善长剧照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李善长案爆发,解缙代郎中王国用上疏为李善长辩冤,又指责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袁泰陷害忠良。

至此朱元璋对解缙彻底失望,召其父解开进京,让他带着儿子回吉水老家。

缙父开至,帝谓曰:“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

我们不要被这里的所谓“十年之约”所迷惑,在人生最美好的年龄段被勒令回乡“进学”,十年以后还有出仕的机会吗?朱元璋这么说,不过是给这位大才子留一丝颜面而已。

就像他老人家对方孝孺的评价:“今非用孝孺时”,实质就是不会再用。

换句话说,朱元璋认可解缙和方孝孺的才学,但认为他们不适合做官。

而日后的事实证明,这位大明开国太祖的眼光确实非常毒辣。

解缙剧照

永乐朝:深受信任的内阁首辅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解缙进京吊丧。

不过解大才子可能没想到,当年他得罪的人太多,大家伙都还记着这个“十年之约”呢。

于是解缙收到了一份弹劾,里面给他列了两大罪名。

一个是不忠,太祖让你十年以后来,现在才过去八年你怎么就来了?另一个是不孝,你老娘死了还没下葬,老爹年近九十,你为何抛下他们跑来京师?建文帝朱允炆大笔一挥,将解缙贬去了河州卫(治所在今甘肃省临夏市)。

好在解缙在老家闭关多年,人情世故上多少开了点窍。

他到了河州卫之后四方托人打听,得知礼部侍郎董伦在建文帝面前可以说得上话,于是解大才子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情,给董伦写了一封信,果然打动了对方。

经过董伦的一番运作,解缙不但被召回京师,还得以出任翰林待诏(从九品)。

朱棣剧照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举兵攻入京师,建文帝朱允炆在奉天殿自焚殉国。

朱棣久闻解缙的大名,登基之后先是将其升任翰林院侍读(正六品),紧接着又让其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对于解缙迅速投靠朱棣的行为,《明史》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城陷前一夕,皆集溥(吴溥)舍。

缙(解缙)陈说大义,靖(胡广)亦奋激慷慨,艮(王艮)独流涕不言。

三人去,溥子与弼尚幼,叹曰:“胡叔能死,是大佳事。

”溥曰:“不然,独王叔死耳。

”语未毕,隔墙闻靖呼:“外喧甚,谨视豚。

”溥顾与弼曰:“一豚尚不能舍,肯舍生乎?”须臾艮舍哭,饮鸩死矣。

缙驰谒,成祖甚喜。

—《明史卷一百四十三·列传第三十一》

解缙、胡广、王艮三人是吉水老乡,平时关系非常好。

京师失陷前夜,解缙、胡广二人慷慨陈词,结果却首先向朱棣屈膝投降。

反倒是一言不发的王艮自杀死节。

反差如此强烈,自然让人诟病解缙的气节。

然而这则故事,大概率是假的。

王艮,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江西乡试第一名,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廷试又是第一名。

但是建文帝嫌他长得丑,把状元给了仪表堂堂的胡广,王艮只能屈居榜眼。

从戏剧冲突的角度来说,建文帝有负于王艮,王艮却能死节,让人印象十分深刻。

可问题在于王艮的去世时间是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呀!

作为同乡兼好友,王艮死后的墓志铭:《明故翰林修撰王君敬止先生墓表》,即出自解缙之手,里面明确记载了他的去世时间:“辛巳九月七日”。

这里的辛巳年,就是建文三年。

而且吉水县带源村王氏族谱还给出了更详细的死亡时间:戌时(晚上七点到九点)。

解缙剧照

朱棣登基后草创了明代内阁的雏形,当时第一代的内阁成员有七人,分别是:解缙、胡广、黄淮、胡俨、杨荣、杨士奇和金幼孜。

其中为首的,就是解缙。

依笔者看来,朱棣之所以会如此重用解缙,恐怕和他杀了所谓“天下读书人的种子”方孝孺有关。

永乐皇帝要立一个读书人的标杆,而解缙就是最好的人选。

然而笔者不得不指出,朱棣对解缙的期望还是在他的才学上面。

《太祖高皇帝实录》、《古今列女传》、《文华宝鉴》、《文献大成》这些书都是由解缙主持编纂。

然而解大才子主动介入皇储之争,直接导致了他日后的悲剧命运。

得罪汉王

朱棣共三子,其中长子朱高炽和第三子朱高燧在靖难时坚守北平城,次子朱高煦则跟着老爹打天下。

白沟河之战,东昌之战,浦子口之战,每次在朱棣近乎穷途末路之时,都是靠着朱高煦舍生忘死才化险为夷。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朱棣能够活着登基,老二朱高煦居功至伟。

所以朱棣才曾经拍着朱高煦的肩膀,说出那句害了他一生的话:“勉之!世子多疾。

汉王朱高煦剧照

朱棣并没有给朱高煦画大饼,他在登基之后迟迟没有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就是在观望朝中的动向。

为了太子问题,朱棣曾经召集当年的燕王府旧臣进行了一次秘密商议。

以靖难第一功臣淇国公丘福为首的武将都支持朱高煦,唯有当年的燕府长史金忠支持朱高炽。

朱棣一时犹豫不决,于是召解缙前来问话:

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丘福言汉王有功,宜立。

帝密问缙。

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帝不应。

缙又顿首曰:“好圣孙。

”谓宣宗也。

帝颔之。

太子遂定。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

从朱棣的角度出发,解缙作为文官支持朱高炽没有问题。

但是在自己没有回应的情况下,再补一句“好圣孙”,那么这个人到底是忠于自己还是忠于太子,不免要打一个问号。

虽然朱棣基于各种权衡,最终册立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第三子朱高燧为赵王,但对于皇太子却始终心存芥蒂。

在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朱棣下决心攻打安南之时,解缙力谏不可,引发了皇帝的不满。

安南之役,无论是最早挂帅的成国公朱能,还是临危受命的新城侯张辅,都是汉王当年靖难时的老战友。

解缙出头反对,难免会被皇帝认为是太子党不想看到汉王党建功立业。

此时的解缙仍然没有意识到自身面临的危险,还对朱棣纵容汉王的行为再一次直言相谏:“是启争也,不可”。

这是明示太子和汉王之间会有骨肉相残的可能性,自然会被朱棣认为是“离间骨肉”。

淇国公丘福剧照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当初朱棣和丘福、金忠等人的谈话内容突然在朝堂上尽人皆知,汉王据此指责解缙为泄密者。

朱高煦的理由很简单,丘福等人都是藩邸老臣,对皇帝忠心耿耿。

而解缙这个首鼠两端的降臣当年可以出卖建文帝,现在自然也可以出卖永乐皇帝。

又明年福等所初议颇泄于外。

高煦素不乐公,言于上曰:“藩府之旧无泄者,其缙泄之。

”——《前朝列大夫交趾布政司右参议解公墓碣铭》

新仇旧恨一起算,早已对解缙失望的朱棣随便找了一个理由,说他“廷试读卷不公”,在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二月将其贬为广西布政司右参议。

到目前为止,朝廷只在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举行了一次科举考试,三年前的账现在来算,这就叫杀人诛心。

当初朱棣让解缙考评大臣,这位大才子对礼部尚书李至刚有个非常刻薄的评价:“诞而附势,虽才不端”。

现在有这样大好的机会,李至刚自然要跳出来落井下石,在朱棣面前说解缙“怨望”。

朱棣一听你小子还不服?得,当初你不是反对征安南吗?现在就让你去那边,好好欣赏一下这当初的安南国,现在的大明交阯布政司。

太子与汉王剧照

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解缙入京述职,恰好碰上朱棣此时正在北京准备北伐,于是解大才子只是面见了皇太子朱高炽之后就返回交阯。

早已冷眼旁观多时的汉王立刻给朱棣打小报告,称解缙专挑你不在的时候去见太子,纯属居心叵测。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六月,交阯布政司右参议解缙被打入大牢,政治生命就此终结。

结语: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正月十三日,北京城内正在张灯结彩迎接元宵节。

未曾想午门外的灯山突然失火,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甚至连靖难功臣、中军都督同知马旺也不幸葬身火海。

解缙之死剧照

类似这样的失火,在古代一向被视作是上天示警,皇帝必须要反省自身是否有失德,刑法是否过于严苛。

于是太子党有人请求皇帝陛下大赦天下,其真实意图是解救仍然身陷囹圄的解缙。

但是这点伎俩如何瞒得过朱棣?于是出现了那句经典的台词“缙犹在耶?”,一代才子也就此惨死大雪之中。

十三年,锦衣卫帅纪纲上囚籍,帝见缙姓名曰:“缙犹在耶?”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

年四十七。

—《明史卷一百四十七·列传第三十五》

对于解缙的才气,史书上给出的评价是“文学书札,独步当时”。

但与此同时,解缙的为人又是“旷易无城府”,这让他在稳字打头的官场上格格不入。

在解缙看来,他只是对储君之位有什么说什么,但在朱棣和朱高煦的耳中自然有了额外的含义。

汉王搞不定太子,搞掉你一个小小的翰林学士还不是易如反掌?文人参政,终究还是悲剧收场。


标签:公元太子


最新推荐

关灯